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6-10-12 10:38:43

篇一:九年级化学上册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课题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本课题的学习能把前面内容(如物理、化学变化,纯净物、混合物等)从微观结构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等内容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具(指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它在本单元中能帮我们深切体会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常识;学好本课题是学好化学重要基础。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一些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及热胀冷缩。
3.设计思路:
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互相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实例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5.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探究;分子、原子基本概念的形成;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难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1
2
1、(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 不变,仅 变了;正是由于 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 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因此定义 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2)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 变了,变成
,然后 再从新组合成新物质的 。可见,在化学反应中, 可分,而 不可分,这就是 和 的本质区别。由此定义: 是化学变化中的 。
2、以下生活和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是( ) A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C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D海绵吸水
3、能证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的是( ) A铁矿石磨成粉B水通直流电有氧气生成 C碘受热升华 D水蒸发成水蒸气
4、分子和原子最本质的区别是()
A质量和体积的大小不同B运动形式和微粒间的间隔不同 C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D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
5、右图是某个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模拟图。请根据图示回答: (1)该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和与反应后生成的的各粒子间的个数比为_________; (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反应中的生成物____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属于氧化物。
3
(课外作业)
1、 家庭小实验“1+1是否一定等于2”。 2、 教材P53-54中习题2、3、4。 3、 预习课题3。
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的。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的运动 3、分子间有间隔
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7.教学反思:
本课题的教学,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的设计,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4
篇二:化学:人教版九年级 分子和原子教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1 -
- 2 -
第二课时
- 3 -
【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的原子
第一课时
一、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 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 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第二课时
四、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不变。 2、混合物和纯净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教后小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
篇三: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本教材的一个难点,因为此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只有一些感性认识,没有理性概念。让学生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课题也是教材的一个重点,表现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从本质上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并为后面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和质量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2、新课程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学习帮助学生用微观的观点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亲身体验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⑵、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⑶、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过程和方法】
⑴、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教材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⑶、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对实验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
⑵、逐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4、【教学重点】
⑴、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⑵、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5、【教学难点】
⑴、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表象。
⑵、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⑶、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6、【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活动探究——学生讨论——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投影四幅Flash动画画面
1、盛放在敞口容器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温度越高减少越快,这是为什么?
2、湿衣服经太阳晒为什么会变干?
3、糖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为什么?
4、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见了花香,你闻见了吗? 学生思考、讨论
【引入课题】以上四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学完本节课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实验】向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的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想一想】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归纳总结】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 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设疑启思】分子有哪些性质呢?
【阅读总结】结论1:分子质量小,体积小。
【活动与探究】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
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请你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猜想】
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1、用洁净烧杯C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
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烧杯,观察现象。
3、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获得结论】
1、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
2、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活动与探究】一杯开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汇报实验结果】你有何发现?
【拓展结论并投影】结论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活动与探究】
1、(1)50ml水与50ml水混合 (2)50ml酒精与50ml酒精 (3)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
2、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汇报实验结果】你有何发现?
【拓展结论并投影】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
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讨论与交流】解释四幅Flash动画中的问题
【联系实际反馈应用】
一、选择题
1、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分子的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形状发生变化
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运动解释的是( )。
A.把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
B.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
C.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D.医院里充满了酒精味和药味
3、气体压强增大,体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 ) A.压强增大,分子的运动速度减小 B.压强增大,分子的体积减小
C.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隙减小D.压强增大,分子的质量减小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因为
( )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出自:百味书屋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52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闁绘劗鎳撻崵顔句沪閺囩偟纾婚柛蹇嬪妽閺嬶拷
濞戞挸绉撮悿渚€宕橀崨顓у晣濞戞挾鍋撴慨锟� | 闁哄倸娲﹂妴鍌滅棯閻樼粯鏅� | 闁硅埖娲濋惁鏃堝礆閻樼粯鐝� 闁挎稑鐭侀顒勬嚂閺冨倿鍏囬梺顓у枤椤斿牓鏁嶅娓�00001@163.com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全县平安建设工作汇报
- 全县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工作汇报
- 2021年政协工作会议讲话
-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课思想总结
- 2021年度抓党建工作情况述职报告
- 2021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汇报
- 2021年坚定理想信念严守党纪党规专题思想总结
- 2021年“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 2021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报告
- 2021公司党委政治建设报告
- 外科护理学教案_第七章 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
- ppt课件动画制作
- 部队课件素材
- hello,课件
- 三分屏课件
- 高中人教版课件下载
- 初中英语复合句课程设计
-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 欧姆定律在串联在电路中的应用,微课设计思路
- 初中微课课件视频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