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一课时)课件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6-12-08 07:36:18

篇一: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 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1课时)
一、教学整体设计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图文配合,了解古代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两大文明的起源,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脉络和方向。
(2)过程与方法:尝试通过网络、书籍、报纸等途径收集历史资料,并且学会分析资料、对比资料,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大河流域在古埃及文明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和形成的先决条件,从而树立人与自然环境应和谐相处的观念。
■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大河流域对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产生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和体会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理解和领会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图片、资料等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并收集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的相关资料。
二、教与学的过程
情景导入
课件播放四大文明古国象征性的建筑,提问学生:“大家是否熟悉图中的这些建筑,它们分别是哪些国家的,大家把它们分分类。”课件演示,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你们是否知道这些国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由此引出本课的主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追寻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的踪迹吧。
新课教学
【师生互动——尼罗河的赠礼】
播放有关介绍古埃及文明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神秘埃及文明的兴趣。展示古埃及地图,提问:请你结合七年级上册所学的自然环境的知识,分析古埃
及的自然环境:(1)古代埃及位于哪个洲?(2)那里的自然条件如何(气候、河流)?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学过的气候类型,描述古代埃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干旱、少雨;尼罗河水长、水量大)
让学生阅读课文,提问:我们都知道河水泛滥会造成水灾,可为什么埃及人们却渴望尼罗河泛滥呢?
课件演示古埃及的农业发展的相关图片,提问:“从以上这些图片,你能看出古埃及什么文明比较发达?”(农业文明)
角色扮演:假如你是图中的收割者,请你向我们讲述一下你们是如何利用尼罗河发展农业的?鼓励学生形象地描述图中的情景,再现尼罗河畔古代埃及人们的生产生活风貌。
古埃及文明发展线索:师生一起梳理古代埃及的历史发展的线索。
自然条件 农业发展形成村落展 3500 统一国家的建立(公元前3000156世纪)
学生参照古埃及文明发展线索进一步深刻体会古埃及文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最后让学生齐读赞美尼罗河的诗篇,达到感情的升华。
【活动探究——新月形沃土】
学生小组探究:
1、古代巴比伦在亚洲的什么方位?
2、古代巴比伦的气候和古代埃及一样吗?属于什么气候?
3、为什么把古代巴比伦称为“新月形沃地”?
4、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什么河流?
5、你能根据课本内容梳理出西亚的文明发展线索吗?
6、两河流域曾经有哪些人生活定居,他们创造了哪些灿烂的文明吗?
7、古代巴比伦城的遗址现在位于哪个国家?2003年以来该地区成为世界热点,你能说出该地区发生的世界重大事件吗?
然后教师分析问题:
1、演示亚洲政区图,了解古巴比伦的位置。
2、演示世界气候分布图,了解古巴比伦的气候。
3、演示新月沃地图,掌握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4、演示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楔形文字了解古巴比伦人们创造的灿烂
的文明。
5、演示海湾战争的相关资料,用遭到破坏的环境和文化遗产与古代文明成
就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珍爱生命的情感。
【探讨研究】
知识的拓展:如果没有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滔滔河水,人类历史上还会出现古埃及与古巴比伦这样的文明发源地吗?
知识的迁移: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大江大河失去了它在刀耕火种时期的优势,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似乎越来越微乎其微了,于是一些人们渐渐地抛弃了它,更多的人们向它毫无节制地索取、掠夺,对它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课堂感悟】
人类最初发源于大河,古代埃及、巴比伦都受患于大河母亲的哺育,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就。自然环境是人类文明发源及形成的先决条件,人类要实现自身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课后探究】
瑞安也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也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收集有关资料,来探究我们瑞安文明的起源。(写成一篇调查报告或介绍材料)
篇二:第二单元第一课 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
第二单元第一课 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
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
2--4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的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了解、掌握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早期文明及大江大河对其产生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人类文明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 相互影响的结果。
教学目标:
方法与过程:(1)充分利用地图资源:可以突破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空间分布。
(2)突出自然环境对文明起源的影响:几个主要文明区域(大江大河对早期人类发展的影响深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3)可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或分组讨论法:四个区域可以选择一个重点讲述,其余可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四个区域可以由四个组分别进行讨论学习,然后各组交流成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概括和提炼。
情感态度价值观:(4)在学习中还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补充如金字塔的考古情况、伊拉克近况、中国长江流域文物考古新发现等,加以增加兴趣。
(5)学生自主发现与探索:为什么文明都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金字塔怎么造起来的?为什么早期人类分布在北方居多?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尼罗河的赠礼
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臵和自然条件
师:看图2--1古代埃及,思考讨论:
(1)埃及位于哪个洲?哪里的自然条件如何(气候、河流)?
(2)人们是如何利用尼罗河的?
2、古代埃及的发展
师:请你画出古代埃及历史发展的时间轴
生:阅读教材并制作时间尺,进行交流。
3、概括观点
师:分析古代埃及的兴起的线索
自然条件农业发达 村落城市兴起 人口增加 手工业商业发展出现早期国家
师:你从上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二、新月沃土
师:观察《新月沃地》思考:
(1)说说这一地区近年来有何重大事情发生?
(2)说说这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河流)人们是怎样克服自然的挑战的?
(3)早期居民有哪些?
(4)完成两河流域统一大任的是谁?
课堂小结:
古埃及(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500年 出现小国
发展 公元前3000年 统一
公元前15世纪 最强盛地跨亚、非两洲
公元前6世纪 被波斯所灭
新月形沃土:西亚文明的发祥地
东部古巴比伦(两河流域)
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 统一
西部腓尼基人 希伯来人(今犹太人)
作业布臵:作业本P15-17页
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是上一课时的延续。本课时从印度河、恒河的自然环境来体会大河流域对世界文明的作用;以长江、黄河的自然条件为切入点,探寻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让学生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差异,进一步理解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程标准
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
2--4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的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
了解、掌握古印度、古代中国的早期文明及大江大河对其产生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人类文明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 相互影响的结果。
教学过程:
导入:从复习旧课中引入
三、印度河和恒河的哺育
师:观察图2—4古代印度分析:
(1)印度半岛的地势是如何的?
(2)印度成为文明发源地的优势在哪里?
(3)古代印度对周边国家产生的影响源自于哪些因素?
四、黄河与长江:中华民族的摇篮
师:黄河与长江何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师:观察图2—5思考:氏族遗址分布有何特点?
通过考古发现人们可以了解远古生产生活。
当回考古学家:下面有三组考古发现:A图2—6中的玉器有什么价值?B图2—8说明了什么?C某遗址中发现了五千多年前的石犁与耕田器,说明当时有怎样的生产特点?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你认为人类文明在起源地上有何共同特点?请分析你的观点?
突出:自然环境 早期人类的活动
古代印度(印度河、恒河流域)
1、发展
公元前2500年出现城市国家
公元前20世纪 雅利安人入侵
公元前6世纪 阿育王基本统一印度半岛
2、文化:最早种植棉花 佛教的诞生地
古代中国(黄河、长江流域)
1、距今一万年左右 出现早期农业
2、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
3、约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公元前1600年 灭夏建商
作业布臵:作业本 P18-19页
第二课早期国家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一)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按照城市、王权、阶级、国家、军队先后出现的时间顺序,清晰简要地刻画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多种标志,隐含着历史的发展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道理。这种中外混编、逻辑清晰的编写方式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探讨历史及其文明的发展,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内涵,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教材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如精选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可读性极强的小故事,从不同角度表现阶级的分化、王权的确立等一些枯燥、艰涩的内容,让学生对早期阶级、国家概念形成一个大致的轮廓,并进一步加深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国家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认识和
理解国家的出现和形成。
方法与过程:2、通过分析城市居民所生活的不同条件,理解和分析贫富差别的出现、社会
的逐渐分化;也可以通过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了解不同阶层居民的生活状况。
3、了解作为权利象征的金字塔、九鼎等,充分认识王权的实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早期社会文明,了解人类进步的历程;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统
治。
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历史现象。明确城市、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认
识和理解国家、阶级、王权等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有关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课内活动的设计。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完成老师布臵的课堂活动的准备工作,查找有关金字塔和空中花园的图片和资料。
教与学的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大河流域的文明,还记得课中提到的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几个国家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四大文明古国是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中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早期国家是怎样形成的。”由此引出本文的主题。
[城市开始出现]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古代城市遗址的资料,图片或影视片,课上组织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阅读、整理收集到的资料。
1、分析讨论;描述古代城市的布局、功能和特点,并探讨古代城市的形成原因及条件。
2、阅读教材,绘制两河流域的乌尔城、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和我国夏朝都城二里头遗址的平面示意图。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都由城墙、宫殿、作坊、神殿、街道等组成。)
[活动]
选择几个比较点,如城市的布局、规模、功能等,启发学生比较现代城市和古代城市的异同,更好地认识古代城市的功能和特征。
[王权神圣]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埃及的国王为什么叫做法老?
2、法老的金面具说明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对法老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及统治有一定的认识。教师补充相关资料,提问:大禹划定“九州”、铸造“九鼎”意味着什么?(鼎为权力的象征,以此确立其权力)
阅读教材,思考:
1、禹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其权力的?
召见各部落首领,接受朝贡;诛杀不服从自己的部落;划定“九州”;铸造“九鼎”。
2、启如何加强权力的?
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臵监狱,加强国家权力。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权得到加强和巩固。
小结:略
作业布臵:社会作业本P20 — 22页
第二课 早期国家的形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不同阶层人们的遭遇和地位,尤其是通过分析印度的等级制度,中国的分封制度,认识人类社会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方法与过程:2、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军队和刑法在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作用。 教法思路:本课教学可展示一系列反映贫富差异和阶级分化的墓葬考古资料来感染学生,如埃及金字塔想象图、古印度种姓制度示意图、中国商朝时期的墓葬资料,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将“印度种姓制度”阅读卡中的故事编成小品,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即兴表演。摸拟一个古巴比伦汉漠拉比时代的法庭,由同学扮演法官、奴隶主、自由民、奴隶等不同角色。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性理解。
新课导入:从复习旧课中引入
[分化的社会]
让学生收集、查阅反映埃及贵族奢侈、豪华生活与奴隶辛苦劳作的图片资料,或者展示埃及奴隶建造的宏大神庙、纪念碑等壮观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宏大建筑的建造之谜,感受埃及贵族与奴隶生活的天壤之别。
(小品表演)
将阅读卡中的故事编成小品,组织学生在班上即兴表演。这样,即加深了学生对等级分明的种姓制度的感性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和合作。随后,教师对每个等级的名称、所包括的社会阶层和义务及其在印度社会中的地委进行讲解。
阅读课文,回答:我国商朝社会哪些人是统治阶级,那些人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商王、贵族;被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
教师介绍有关殉葬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奴隶的悲惨命运。
[军队与刑法]
战争故事是初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教师可利用参考资料,或收集相关资料,讲述古代埃及和中国夏商时期发动的战争和军队概况。
思考;1、古代军队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古代国家建立强大的军队有什么作用?
篇三:2.1 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一课时) 教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
课程标准
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
2--4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的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了解、掌握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早期文明及大江大河对其产生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人类文明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 相互影响的结果。
知识与技能:(3)可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或分组讨论法:四个区域可以选择一个重点讲述,其
余可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四个区域可以由四个组分别进行讨论学习,然后各组交流成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概括和提炼。
情感态度价值观:(4)在学习中还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补充如金字塔的考古情况、伊拉
克近况、中国长江流域文物考古新发现等,加以增加兴趣。
(5)学生自主发现与探索:为什么文明都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金字塔怎么造起来的?为
什么早期人类分布在北方居多?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尼罗河的赠礼
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师:看图2--1古代埃及,思考讨论:
(1)埃及位于哪个洲?哪里的自然条件如何(气候、河流)?
(2)人们是如何利用尼罗河的?
2、古代埃及的发展
师:请你画出古代埃及历史发展的时间轴
生:阅读教材并制作时间尺,进行交流。
3、概括观点
师:分析古代埃及的兴起的线索
自然条件农业发达 村落城市兴起 人口增加 手工业商业发展出现早期国家
师:你从上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二、新月沃土
师:观察《新月沃地》思考:
(1)说说这一地区近年来有何重大事情发生?
(2)说说这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河流)人们是怎样克服自然的挑战的?
(3)早期居民有哪些?
(4)完成两河流域统一大任的是谁?
课堂小结:
古埃及(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500年 出现小国
发展
公元前3000年 统一
公元前15世纪 最强盛地跨亚、非两洲
公元前6世纪 被波斯所灭
新月形沃土:西亚文明的发祥地
东部古巴比伦(两河流域)
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 统一
西部腓尼基人 希伯来人(今犹太人)
作业布置:作业本P15-17页
《 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一课时)课件》出自:百味书屋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41833.html 转载请保 留,谢谢!
点击展开全文
不宜内容举报 | 文档纠错 | 投诉删除 ,请联系邮箱:be00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