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人力资源课件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6-12-04 12:54:37
经典文章

篇一:人力资源管理课件word版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 第一节人力资源概述

?? 广义智力正常的人 狭义

?

?人口、人力资源、人才资源的关系

第一节人力资源概述

2、人力资源的特点

? 主动性

? 时效性

? 可再生性

? 边际收益递增性(投资)

? 双重性(自然性和社会性)

? 组织化(合聚力)

第一节人力资源概述

3、人力资本(HumanCapital)

?定义

体现在人身上的、以人的数量尤其是质量表现出来的资本,是一种可以

提供未来收入的资本。

?人力资本必须通过投资才能形成.它的所有权不能继承或转让。人

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和迁徙投资等。

? ?

?

?

企业财富新概念 第二节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定义(HRM,HumanResourceManagement) ? 企业为了获取、开发、保持和利用人力,通过科学方法进行各种相关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企业目标。 第二节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2、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 管理的本质就是管人 ? 组织工作的基础:战略、组织、人力资源管理

? 员工效率

?

?第二节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3、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第二节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4、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变迁

?

第二节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

?

? 第二节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HRMinJapanandUSA

HumaesourcemanagementisnottraditionallyseenascentraltothecompetivesurvivalofthefirmintheUnitiedStates.Skillsacquisitionisconsideredasanindividualresponsibility.Laborissimplyanotherfactorofproductiontobehiredorrentedatthelowestpossiblecostmuchasonebuysrawmaterialsorequipment.Thelackofimportanceattachedtohumaesourcemanagementcanbeseeninthecorporationhierarchy.

?

?

? 第二节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HRMinJapanandUSA

InanAmericanfirmtheChiefFinancialOfficerisalmostalwayssecondincommand.Thepostofheadofhumaesourcemanagementisusuallyaspecializedjob,oftenattheedgeofthecorporatehierarchy.TheexecutivewhoholdsitisneverconsultedonmajorstrategicdecisionsandhasnochancetomovetoChiefExecutiveOfficer.Bywayofcontrast,inJapantheheadofhumaesourcemanagementiscentral-usuallythesecondmostimportantexecutive,aftertheChiefExecutiveOfficer,inthefirm’shierarchy..

?

?

?

第二章人力资源管理前沿

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机理

三大机制 ??

? 牵引机制——工作说明书、文化与价值观体系、培训与开发体系 ? 激励机制——薪酬管理体系、职业生涯管理与升迁异动制度、分权

与授权机制

? 约束机制——竞聘上岗制、委任制、聘任制、评估机制 ?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机理

六大系统 ?

? 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

? 基于素质模型的潜能评价

? 基于任职资格的职业化评价

? 基于KPI指标的评估体系

? 基于业绩与能力的薪酬分配

?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开发

?第二节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定位

第二节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定位

第三节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三大挑战

全球化(政治、经济、社会) ??? ?

?

??组织变革(组织扁平化、企业并购、供应链管理) ?知识型员工短缺(特例:中国农民工短缺) 第三节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21世纪HRM的10个新特点

? 构建更有效的HRM体系

? 采用更灵活的HR政策

? 发挥HR专家的作用

? 创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 加强人际合作与交往

? 组建学习型组织

? 实行有效的薪酬和福利规划 ? 重视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

? 卓越有效的领导

? 重视高科技的作用

?第四节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热点问题

篇二:人力资源课件

人力资本与家庭资本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基于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学生数量逐年大幅度增加。而由于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持续降低,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双重阻隔,出现了明显的高校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成为教育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人力资本和家庭资本作为影响高校学生就业的两种主要资本形式,均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任何单一的研究视角均不能得到满意的、有说服力的研究结论。只有将人力资本和家庭资本两种研究视角相结合,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研究结论。因此,本文将从人力资本和家庭资本的双重视角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实际大规模抽样调研数据对高校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就业结果进行实证研究,从而揭示出人力资本和家庭资本影响高校学生就业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高校学生就业的具体政策建议。

第1章导论

现代社会,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流动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扩展,总体上的高等教育机会明显增加,但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却总被少数的优势社会阶层群体所掌握,从而使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由“量的不平等”向更为重要的“质的不平等”方向转移。同时,优势社会阶层的家庭可以通过自身各种“资本优势”的运作,对高校学生的就业也产生明显影响,从而使不同家庭出身的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后的就业方面出现“分化”,最终导致阶层固化和难以流动。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和研究。

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1.研究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学生数量逐年大幅度增加。而由于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持续降低,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双重阻隔,出现了明显的高校学生就业难问题。教育部最新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余万人,创历史新高。相关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本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42%,高职高专毕业生为43%。高校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成为教育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问题。高校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科类、不同专业的高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不相同,需要分类深入进行研究。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集”无外乎是人力资本因素集和家庭资本因素集,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学生的就业状况近乎是这两种因素集交叉作用的结果。人力资本因素集对高校学生就业情况的影响是以往学术界主要关注的研究视角,而对家庭资本因素集对高校学生就业情况影响的研究文献较少。但随着社会资本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将研究视角转到家庭资本拥有情况对高校学生就业情况影响上来。不仅如此,家庭资本对不同学生的教育获得和

职业获得始终会存在长期影响,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也成为中西方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主题。然而,在笔者看来,人力资本和家庭资本作为影响高校学生就业的两种主要资本形式,均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任何单一的研究视角均不能得到满意的、有说服力的研究结论。只有将人力资本和家庭资本两种研究视角相结合,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鉴于此,本文将从人力资本和家庭资本的双重视角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实际调研数据对高校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就业结果进行实证考察,从而揭示出人力资本和家庭资本影响高校学生就业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高校学生就业的具体政策建议。

2.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在高等教育扩展的现实背景下,从人力资本和家庭资本两个理论视角展开研究,将主要关注我国高校学生就业结果及就业满意度,以及高校学生就业政策绩效等主要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以及作用方式,从而为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定人才队伍,为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参考与建议。

理论方面,本研究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丰富在中国特定国情下的高校学生就业理论内涵,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丰富人力资本理论和家庭资本理论内涵;实践方面,本研究结果对政府制定促进高校学生就业的宏观公共政策、对各高校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学生正确积累各种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资本,进行恰当的职业生涯规划等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引作用。

3.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学术界对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非常丰富,可谓汗牛充栋,仔细梳理后可以发现,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现阶段高校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性质、原因、影响因素以及促进就业的政策建议等,下面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概要综述。

其一,高校学生就业难问题性质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高校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性质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总量论”观点、“结构论”观点以及“并存论”观点。“总量论”观点认为高校学生就业难是由供给大于需求导致的数量过剩问题(杨东平,2006;汪丁丁,2006);“结构论”观点认为是失业与空位并存的供求结构不匹配问题(邓微,2007;钱建国,宋朝阳,2005);“并存论”观点认为目前高校学生就业难问题是由于“总量性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原因所造成的(姚裕群,2004)。

其二,“同质性”假说下高校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学术界认为高校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影响因素分为高等教育因素和高校学生个人因素。高等教育因素方面主要包括高校大规模扩招(曹殊,2004)、高等教育体制垄断导致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刘宇炯,2003)、高校办学体制、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等;高校学生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就业观念没有及时转变、职业、起薪期望过高等。

其三,“异质性”假说下高校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上述对高校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同质性”假说(Homogeneity)而进行的,实际上,接受同样数量的教育,获得的人力资本存量并不相同。人力资本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更接近实际现实。沿着这一分析框架,理论界对大学的专业设置、学校质量及学业成绩差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陈成文,2004;钟云

华,2000)。

其四,劳动力市场分割对高校学生就业影响的研究。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国内很多学者对劳动力市场分割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是高校学生就业具有明显“偏好”的重要。杨东平.高教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扩招,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学生就业具有明显的“行业收敛性”。

其五,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高校学生就业影响的研究。学术界从人力资本理论或者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探讨毕业生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其就业选择、期望收人与单位落实状况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探讨人力资本在高校学生求职时的作用,认为人力资本(外貌条件、所学专业、工作经历、工作能力等)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地位获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陈成文、谭日辉,2004)

第二,将家庭背景因素作为社会资本变量,发现社会资本水平越高,毕业生就业更趋向选择企业单位,同时期望的月薪起点越高,求职信心也越强,同时他们付出求职的努力少,单位落实概率较高(郑洁,2004);也有研究分析了家庭背景(父亲的职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就读院校、毕业去向、就业收人等的差异性影响(李锋亮,2006〕;还有研究从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业收人等方面进行了考察(陈成文、邝小军,2004);有学者根据格兰诺维特的“强弱关系假说”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并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认为:“弱关系”对高校学生就业机会获得的影响强度存在时空差异(钟云华,2007)

第三,探讨物质资本对高校学生求职的影响(主要指家庭经济资本),发现物质资本因子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作用明显(刘德才等,2007)。研究认为,物质资本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也会产生显著影响。

第四,从人力资本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双重维度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同时纳入高校学生就业分析模型中进行对比研究,以寻求各自因素对就业选择与求职结果影响的差异性,并基于此研究结论提出相关促进高校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建议(陈海平,2005;郑晓涛等,2006;李黎明、张顺国,2008)。也有研究从理论角度和实证角度考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职业获得的交互影响(项保华、刘丽珍,2007;张顺,程诚,2009)。

其六,高校学生就业质量内涵研究。就业质量与就业稳定性密切相关。稳定就业是实现个人发展、个人尊严、自我认同、自我实现的最重要渠道,也是实现社会认同、尊重的主要场所,享受精神财富的主要途径。高校学生就业质量是高校学生所能获得的工作优劣及工作固有的特征满足高校学生要求的程度(秦建国,2007)。长期来看,低的高校学生就业质量,会降低用人单位的凝聚力,提高流失率,增加招聘成本,降低经济效益,缩小生产规模,增加失业率。从微观角度审视,高校学生就业质量包括高校学生就业机会的获得(就业率):高校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高校学生就业的主观满意程度:工作的稳定性、专业的对口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发展前景和社会保障的完整性(秦建国,2007)。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对影响高校学生就业因素方面的研究资料非常丰富,其研究范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对职业地位及社会地位获得的相关研究。1967年,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发表了《美国职业结构》一书,开创性的提出了布劳一邓肯地位获得模型,该模型探讨了当时美国社会中,家庭出身背景对教育获得、职业获得的影响,从而为地位

获得研究奠定了社会学研究基础。布劳和邓肯的主要研究结论是:

第一,父亲的教育水平对儿子毕业后的初职和现职均无直接影响,但通过“父亲职业地位”和“儿子教育获得”两个因素实现间接影响;

第二,父亲的职业地位对儿子毕业后的初职和现职有显著性直接影响。布劳和邓肯对职业地位获得研究的理论贡献巨大,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在社会流动研究中提出了“社会地位获得”这一概念,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二,对当时美国社会中职业地位获得的先赋性因素和获致性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开创了崭新的研究领域;其三,采用了“路径分析研究方法”,从而奠定了这一领域定量研究的基础。

自从布劳一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提出以后,各国学者纷纷采用本国的实际调查数据对地位获得问题展开研究,综合来看,这些研究无非是在探讨两个问题:其一,“先赋性因素”和“获致性因素”对人们的职业地位获得是否产生影响,二者的影响作用孰轻孰重;其二,如果均产生影响,那么具体的作用机制又是如何?

第一,家庭背景对高校学生社会地位获得影响的研究

欧美社会的相关实证研究表明,父母的职业地位与教育水平对子女社会地位的获得(首次工作或当前职业)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LinNan、Ensel,vaughn,1981Moerbeek,1995、Barbieri,1996);亚洲国家的经验表明,父亲的教育和职业地位对子女的职业地位,尤其是首次职业获得具有显著性影响(HsungRay,May&Sun,1988,;Bian,Ang,1997)。特别是对中国的研究发现,“交往者或“帮助者”的职业地位(工作单位的级别)和教育,通过“强关系”和“弱关系”影响子女的职业获得地位(Bian,1997)。

而最早对强弱社会关系对个体求职影响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学者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Granovetter),他根据交往双方的互动频率、情感程度、密切程度以及互惠交换四个纬度,将人际交往的社会关系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双方互动次数较多、情感较深、关系密切、互惠交换多的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格兰诺维特提出了著名的“弱关系力量”假说,该假说认为在不完全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上,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中弱社会关系比强社会关系更能够给个体求职提供有重要意义的求职信息和职业帮助。注“弱关系力量”假说提出以后,我国学者边燕杰提出了与此相反的“强关系力量”假说。“强关系”假说认为:无论是再分配经济时代、双轨制经济时代还是在转型经济时代,求职者的人情关系越强,对方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大,求职者实现求职目标的成功率也就越大。

第二,家庭背景对高校学生就业影响机制的研究

如果家庭背景会对高校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结果产生影响,那么究竟是通过什么中介来产生影响呢?布劳和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提出以后,学者不断对该模型作出修正,力图寻找出能够解释家庭背景与职业地位获得相关关系之间的“中介变量”,学术界关于这种“中介机制”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育中介变量

正如日本学者天野郁夫所指出的那样:“在现代社会的选拔和分配过程当中,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制度,与其他任何一种选拔和分配制度都有密切的联系,且占据了支配整个过程的战略性位置。学校教育的毕业证书—学历所表明的,不只是过去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代表着将来不断地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但是能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接受教育,却在不同家庭出身的学生之间呈现出巨大差

异。家庭背景优越的父母,能够给其子女从小提供优越、舒适的学习环境,使其子女接受优质的初等及中等教育资源,而这种“累集的优先”又能为这些孩子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提供种种便利。因此,教育具有地位生产机制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个体跨越社会阶层之间的障碍。无论出生如何,所有社会阶层的人们均将提升社会地位的要求诉诸于教育。教育作为一种代际传递的主要机制,将拥有的一较多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以及社会资本,通过其子女获得较好的教育成就而努力实现着优势阶层的代际传递。从此意义上而言,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现代际传递的“中介变量”。除教育中介变量以外,学者从智能因素、社会心里因素以及从业身份因素等不同方面探讨了家庭背景对高校学生社会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机制。

2.智能因素中介变量

邓肯(Duncan)和费舍尔曼(Featherman)针对布劳和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中没有讨论和涉及到的部分进行了后续研究,这些研究在计量模型中增加了家庭中子女的数量,在子女职业成就方面加入了收入变量,而在中间变量中增加了智能因素中介变量,他们的研究结论显示:以父亲的教育水平和职业地位为代表的家庭资本因素会通过子女成年时的智能水平进而影响子女就业后的收入和职业地位等级,同时,子女成年时的智能水平会受到教育和子女幼儿时期智能水平的双重影响。

3.社会心里因素中介变量

斯维尔(Sewell)与豪斯(Hauser)的模型增加了一些社会心理因素作为中介变量来解释外生变量对个人地位获得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个解释职业地位获得的社会心理模型,该模型分析了成年人获得的职业成就、成年人目前的受教育水平、本人未成年时渴望达到的职业成就、本人未成年时渴望达到的教育水平、个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一模型提出了教育和职业获得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从而为职业地位获得研究增加了崭新的研究视角。

第三,家庭背景对高校学生在校学业表现影响的研究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表现除了受自身努力程度的影响以外,还会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国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影响学生学业表现的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1966年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教授发表了著名的“科尔曼报告”,报告中指出:“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来自于学校,而是来自于家庭。”匡乡此后,大量研究关注家庭背景,尤其是父母亲的教育水平、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对子女在校学业成绩的影响。

研究发现,父母的学历水平越高,其子女在学校中的学习成绩越好。Bethanne和Alm等人的研究指出,在学生早期学习阶段,相对于父母亲的社会资本而言,家庭经济资本对其子女的学业表现有着更为持续性的影响。还有研究认为,父母的能力水平及对子女学业的关注与其子女在校的学习成绩有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色。另外还有研究指出家庭资本与社会资本共同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学习成绩。

相关研究述评

以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为开展本研究探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总体来看,目前学术界对高校学生就业相关问题的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研究问题主要关注高校学生就业的数量,而对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等更为重要的就业质量内涵问题缺《 人力资源课件》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38814.html 转载请保 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