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高中数学课件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6-12-04 12:53:45
经典文章

篇一: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及课件

篇一: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第一章第三节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 与 、 、 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

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 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

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 ,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 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与 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和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

(1). ;(2). ;(3). .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由sin3000= -sin600 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 sin(-3000),sin150 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3000= -sin600 ,能否求出sin(-3000),sin150 0)的值. 学生自主探究

1.探究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又有什么关系;

2.探究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过程的再现是深刻记忆的重要途径,在经历思考问题-观察发现-到一般化结论的探索过程,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深入脑中,此时以类同问题的提出,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重现了探索的整个过程,加深了知识的深刻记忆,对学生无形中鼓舞了气势,增强了自信,加大了挑战.而新知识点的自主探讨,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充满了极大的挑战.彼此相信,彼此信任,产生了师生的默契,师生共同进步. 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诱导公式(三)、(四)

给出本节课的课题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设计意图

标题的后出,让学生在经历整个探索过程后,还回味在探索,发现的成功喜悦中,猛然回头,哦,原来知识点已经轻松掌握,同时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小结.

(六)概括升华

的三角函数值,等于 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 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合.(即: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设计意图

简便记忆公式.

(七)练习强化

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1)sin(-1000 ); (2). cos(-204000).

设计意图

本练习的设置重点体现一题多解,让学生不仅学会灵活运用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还能养成灵活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这里还要给学生指出课本中的“负角”化为“正角”是针对具体负角而言的.

学生练习

化简: .

设计意图

重点加强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综合应用.

(八)小结

1.小结使用诱导公式化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锐角的步骤.

2.体会数形结合、对称、化归的思想.

3.“学会”学习的习惯.

(九)作业

1.课本p-27,第1,2,3小题;

2.附加课外题 略.

设计意图

加强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记忆及灵活应用,附加题的设置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学“更上一楼”.

(十)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反思

对本节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本人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教材的内容,编排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积极投入到思维活动中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逐渐展开中,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方法予以解决,并获得知识体系的更新与拓展,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尤其是练习的处理,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感受“观察——归纳——概括——应用”等环节,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合作意识,达到了设计中所预想的目标。

然而还有一些缺憾:对本节内容,难度不高,本人认为,教师的干预(讲解)还是太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内容,应放手让学生多一些探究与合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用全新的理论来武装自己,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效。

篇二: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我先来介绍一下参加我们这次讲座的几位嘉宾,我身边这位是苏州五中的罗强校长,这边这位是苏州中学的刘华老师,那边那位是大家熟悉的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博士生导师王尚志教授。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研讨的现场!

老师们都知道,素质教育要落实在课堂上,课堂是我们实行数学新课程的主战场,做好教学设计是我们整个高中数学新课程推进的一个关键点。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数学的教学设计呢?我们问过一些老师,大家感觉有些疑惑,比如说有的老师们认为:教学设计是不是就是备备课,写好一个教案、做一个课件,是不是这样?我们想听听来自江苏的老师怎么看这个问题? 罗强:我来谈谈自己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以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把教学设计变成一种简单的教案设计,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经验型的教学设计,没有上升为科学型的教学设计。其实,国际上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进行多年,提出了许多思想、理论、案例,教学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突出以“教的传递策略”为中心来进行教学设计的传统教学设计理论,它更接近工程学,遵循设计的规则和程序,强调目标递进和按部就班的系统操作过程,其特点是注重目标细化,注重分层要求,注重教学内容各要素的协调。就好像我们要造一幢房子,先要把这幢房子的图纸设计出来,然后再设计一个施工的蓝图,教学就是按照这样的设计来进行实施的一个过程。

第二个阶段是突出以“学的组织方式”为中心来进行教学设计的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它的基础是信息加工理论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强调依据学习任务类型(如认知、情感与心理动作等)来选择教学策略,强调以问题为中心,营造一个能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有利于新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其特点是问题与环境,强调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按照新的教学设计的理论,我们应该以学为中心来进行教学设计,简单的说就是——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打个比喻,就是说我们教师好比是导游,带着学生去一个新的景点旅游,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教学设计就是设计这么一个导游图,让学生在参观各个景点的过程中,经历学习这些知识的一种过程。

按照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理念,我觉得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三条线索,这样实际上也就构成了教学设计的一种三维结构。第一条线索就是一种数学知识线索。因为教师进行的是学科教学;第二个线索是学生的认知线索。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第三个线索就是教师的教学组织线索,因为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的组织来实现的。比如第一条线索——数学知识,我觉得

数学知识实际有三个形态:一是自然形态,它既存在于客观世界中间,实际上也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间;二是学术形态,它是作为数学学科的一种知识体系而存在。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在数学的自然形态和学术形态的中间架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数学的教育形态。因此,我觉得教学设计的本质就是设计好数学的教育形态,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构建数学教育形态的一个过程。

通过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并在实践中反思和总结,我的体会很深。有一位美国学者兰达曾经说过:教学设计是使天才能够做到的事一般人也能去做。我想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是一个大家都要努力的目标。

张思明:刚才罗强老师从理论上分析了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该关注哪些问题?下面我们请刘华老师帮我们分析一下:在你们实验区和老师接触的实践中,你感觉到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

刘华:我想解剖一个由职初教师,就是刚刚工作的青年教师所提供的一个教学案例。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他的教学设计。这是高一函数单调性的一节起始课,在教学设计中,这个职初教师首先明确了这节课的三维目标,然后他提出了两个生活中的情境,一个情境是生活中的气温图;第二个情境是股票的价格走势图,然后引入新课。接着把函数单调性的概念介绍给学生,紧接着进入了例题讲解阶段,最后是有两个思考题。

我觉得这个教学设计大致存在这样四点比较普遍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位教师在确定课程目标的时候,比较机械地套用了新课程的理念,按照“知识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来叙述他的本节课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是比较实在的,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比较空洞,流于形式。其实,这位老师对教学目标并没有做深入的分析,这样的教学目标只是一个标签而已,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问题情境的设计。好的情境应当是兼顾生活化与数学化,股票的价格走势图这个情境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其中还包含了许多股票方面的专门知识,对函数单调性这个数学概念的反映也不够准确,作为本课的情境,不太恰当。

第三个问题就是在情境到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充分体验或参与数学化的探索过程,从而建构起函数单调性这一概念。我们看到在这位教师的设计当中,他忽略了学生活动,尤其是学生思维活动这样一个环节,而是直接把概念抛给了学生。我们认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过程”相对来说比仅仅接受概念这个“结果”更为重要。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发现有很多老师认为数学教学设计主要就是习题的设计,这位教师本节课的例题、习题量非常多,而且对这些习题的要求他存在着一步到位的倾向,尤其是他最后抛出来的含字母的函数单调性的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觉得在新授课当中这个习题的要求太高了。我觉得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中主要存在这样几点问题。

张思明:刘华老师谈了一个单调性的案例,对一个新教师的案例做了一个分析,分析出了我们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常常出现的一些问题。那么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就以这个案例为出发点,请罗强老师对函数单调性这个课题做了一个分析和再创造的工作,在这个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何通过教师自己的再学习、再认识,设计出一个更好、更适用于学生的教学设计。我们来看一下罗强老师的说课录像。

罗强老师的说课: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对函数单调性的教学设计。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学设计的认识。我觉得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这样的教学系统不是随意出现的而是教师精心创设的,没有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不可能保证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学设计最根本的着力点是“为学习设计教学”,而不是“为教学设计学习”。 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教学目标,实际上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和统帅,将指引后续教学设计的方向,决定后续教学设计的具体工作。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觉得要把

篇二:高中数学老师完整ppt讲义及对应作业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法分析

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

(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d?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

(三)质疑答辩,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

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

高中数学课件》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38779.html 转载请保 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