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政治课件下载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6-12-04 12:53:38
经典文章

篇一:政治课件

第一章 政 治

主要讲四个问题:

政治的基本含义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构成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研究政治学的方法

重点:关于政治的含义

难点:关于政治起源问题

柏拉图:政治学就是这么一种学问。因为它是每一个国家必须研究的学问,也是每一个公民必须懂得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马克思: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拉斯韦尔:政治,谁得到什么,什么时候得到及如何得到

第一节 政治的涵义

一、关于政治涵义的不同理解

? “政治”的概念,出现于奴隶社会时期。

? 中国古代典籍中,《尚书 ·毕命》“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有“掌其政治禁令”、《管子》有“政治不侮”等说法。

? 西方,政治(Politics)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的πολι?,(polis),英语“Po1ity”和“politeria”。(英语音译)

? 在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

学》著作中,政治一词得到了广泛使用。

? 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思想家、政治家阐述过不同的政治观,他们对“政治”概念的解释,千差万别.甚至迥然相异。从总体上看,这些阐述和解释可以分为:

? 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两大类

(一)非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一些观点

1、政治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道德之治)

对政治本质的古老理解——政治是一种至善

中国儒家学说对于政治的阐释,寄托着其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正”为儒家道德规范

柏拉图——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因此,他的理想国就是“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这四种美德。

亚里土多德:政治——“最高的善”,人们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 亚里士多德两本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

?《政治学》 ? 政治的目的是最高的善,它更多的着重于造成公民的某中品格,即善良和美好的行为。

? 所有的共同体旨在追求某种善,因而,所有共同体中最崇高、

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追求的一定是至善。这个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

? 公正是为政的准绳,因为实施公正可以确定是非曲直,而这就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秩序的基础

? 古希腊的政治是城邦政治——

? 年满20岁的公民(不包括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参与城邦的管理和统治工作。

? 在古希腊人看来,人是具有德性的,人生活的意义在于实践自己的德行。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因此人也就是天生有德性的动物。人们在公共活动中充分展现他的德行。亚里斯多德说:“政治的目标是追求至善。”

? 城邦公民之间的通过说服来达到政治目的。在古希腊,“人与人之间在政治关系上是完全平等的,大家都只是服从自己制定的法律,并轮流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 从道德解释政治体现某种政治价值取向

? 不足:

? (1)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现实出发

? (2)以抽象价值理论掩盖阶级对立

2、政治是一种超越的力量(上天授予)

? 中国君权神授——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西方神权政治——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

3、政治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权谋)

韩非:集势以胜众,任法以齐民,因术以御群。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直言不讳地认为政治就是用权.

马基雅弗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

4、政治是一种公共决策及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过程

? 伊斯顿:政治是一种决定谁得到什么的活动

5、政治是国家的活动

国家要素说(有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

? 三要素说,人民、领土、主权即为国家,梁启超:“夫国家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上之人民,而治其所居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有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家。

? 四要素说,人民、领土、主权、政府,迦纳认为:国家是由很多人民组成的社会;永久占一块一定的领土;不受外来的统治;有一个为人民在习惯服从的有组织的政府。

? 传统政治学认为:国家政府的活动政治的典型行为。

6、政治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 孙中山:政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 在中国古代,“政”一般表示:朝廷制度与秩序

? “治”在中国古代则一般表示:治国活动、社会安定祥和

? 中国古代“政治”的含义,与西方和古希腊的“政治”含义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政治只是一种君主和大臣们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

? 中文里现代的“政治”一词,来自于日文,翻译西方语言时用汉字创造的相同的“政治”一词。当英文的Politics从日本传入中国时,人们在汉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孙中山认为应该使用“政治”来对译,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比较

? 古希腊:

? 政治——城邦公民参与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 中国:政治——君主和大臣们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 ? 注意的问题:中国人的“政治”词义中一开始就缺失“民主”(公民参与)的基因。缺乏“平等”(统治者与民众)的文化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特定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人类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的一个特殊的方面。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表现为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包括非对抗阶级之间的关系。

如无产阶级对本阶级群众、对农民的关系,包括其他的社会关系如

篇二:政治课件

中学思想政治优质课必须正确处理的若干关系

没有一个教师那怕是著名的教师,敢于说自己能上好所有的课,敢于说能把每一节课都能上成优质课,某一个教师或许在某类教学内容的教学中会有特别的优势,但不可能在所有教学内容的教学中都会有突出的优势。十位老师上同一节课就会有十种上法,十位老师听同一节课会有十种不同的感受,不同老师的心目中会有不同的优质课标准。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口味,会有不同的评价。不同的形式的课都有可能是好课:

可以把课上成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

可以把课上成一首使人遐想的诗或词;

可以把课上成一部结构复杂、气势恢弘的小说;

可以把课上成一则令人神往的童话;

可以把课上成一篇思维严密的议论文??

据说,有一位著名的语文老师可以连续用11种方法上同一篇课文,而且都能上得相当出色。可谓教无定法、教无定式,每节课都会有自己的亮点(包括彻底失败的课,也会有自己的亮点,它至少告诉听课者:课不能这样上。),也都会存在有待改进和完善之处。 但是,无论标准有多么的不同,作为优质课应该具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我自己的体会,作为优质课应当处理好一些基本的关系,至少能在某一个或几个关系的处理上比较突出甚至有所突破。

一、如何处理好规范性与个性的关系

这里的规范1性主要是指教学活动必须具有教育、教学的特点并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符合规范性要求的教学活动必须具备教学的一些最基本环节。简言之,教学的规范性是说,教学活动必须像教学,而不能像自由市场、剧场或其他什么的场合。具体的说,教学的规范性至少包括两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必须具有教学活动的共同性,包括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教学的基本秩序、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的目标任务、教学的方向和性质等等,都应该符合教学活动的要求。无论教学改革多么大胆、多么深入,都不能脱离教学的一些基本规范,一旦脱离了这些基本规范,那么,这种活动就不能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规范一词是这样解释的:●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语音规范;道德规范。●合乎规范:这个词的用法不一。●使合乎规范:用新的社会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动。 附:规范化,使合于一定的标准:实行规范服务。

1

叫做教学活动,而是属于另一类活动。第二,必须具有学科教学的共同性,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教学必须具有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共同性。也即是要坚持思想政治课的一些共同要求或原则,例如,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必须坚持思想性原则,这是在第一层次的要求基础上的深一层次的要求,既是思想政治课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点所在,也是所有思想政治课所必须具有的共性,缺乏了这些共性的东西,作为思想政治课来说也就是缺乏了规范性,这样的课无论体现了什么样的所谓的教学新理念都不能算是规范的思想政治课,更不能算是优质课。

坚持教学活动的规范性,不是要求教师的教学四平八稳,讲的都是“普通话”,上的都是“标准课”,而是要求教师在追求个性、具有个性基础上的规范。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个性2也包含两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必须具有思想政治课的特点,这既是教学规范性的要求,也是教学个性化的体现。每门学科的教学因其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要求不同而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语言体系、思维方式等。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时效性都很强的学科。因而,这门课的教学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和风格,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突现这门学科的个性,而不能把思想政治课上成语文课、历史课或者实验课、活动课等等。第二,必须具有不同学段、不同科目的特色。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风格、方法、手段、形式等应该与小学思想品德课、高中思想政治课不同。同一学段的思想政治课的不同科目,其教学也应各有特色,例如,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等不同的科目也就有不同的特点。《经济常识》要特别注重与经济生活的贴近,《哲学常识》要注重思维的辩证性、宏观性、多维性、活泼性等,《政治常识》则要注重其政治性、历史性、庄严感。第三,必须具有教师个人的特色。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特殊的知识结构、性格、气质、特长、优势、弱点等,因而都会形成也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有一点自己的而不为别人所有的东西,即应该有一点或一些自己所特有的而别人所不可能有的特色。如果一个教师所上的课,别人都能上得出来,那么,这样的课再好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优质课,至少不是属于他自己的优质课。应当注意的是,在追求教学个性的时候,要讲究科学性、坚持思想性,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新奇,如设计一些怪问题,举一些不适合学生和教学的事例等,都不是真正意义上需要追求的个性。追求个性着重应体现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创新上。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个性一词是这样解释的:●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个性强;这个人很有个性。●事物的特性,即矛盾的特殊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2

一般来说,作为优质课必须同时兼备规范性和个性,做到规范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但是,在实际实施中其难度是很高的,因此,对于不同目的的优质课来说,也可以有所侧重。这里谈谈我个人的不成熟的看法,以供大家批评、参考和借鉴:对于新教师来说,首先应注重教学的规范性,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打造个性。对于已经有了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应注重个性方面的探索,在坚持规范性的基础把课上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或模式。对于示范课来说,侧重于教学的规范性,因为其对象主要是新教师、年轻教师。对于教研课来说,侧重于教学的个性,因为其目的主要是研讨课堂教学,上出个性、存在缺陷都是有利于研究和探讨的。对于大型的观摩课来说,则应兼具教学的规范性和个性,因为其目的是展示上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风格。对于评价性公开课来说,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是主要由青年教师参加的选拔性评价的公开课(如评教坛新秀、优质课评奖等)则以体现个性为主,通俗的说,叫做“求新”;若是主要由中老年教师参加的选拔性评价的公开课(评名教师、评特级教师等)则应以规范性为主;若是水平性评价的公开课(如评中学一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等)则应侧重教学的规范性,通俗的说,叫做“求稳”。“侧重”也好,“为主”也好,只是“侧重”和“为主”,而不是唯一,侧重于规范性,不是不要个性,而恰恰是在具有个性的前提下讲究规范性;同样侧重于个性,也不是不要规范性,而恰恰是在坚持规范性的前提下追求个性。

二、如何处理好层次性与整体性的关系

一节好的课,在处理教学的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时,既应注意整节课的整体感,又要使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具有层次性,这就要求教师处理好层次性与整体性的关系。所谓层次性,主要是要求教学的各部分内容之间要有明确的界线,教学过程层次分明,各个内容层次之间不要相互混淆,一个层次的内容讲完了以后不能拖泥带水,而应干净利落。所谓整体性则主要是要求整个一节课的教学给人以一气呵成、主题鲜明,中心突出,层次与层次之间不出现断裂。所谓处理好层次性与整体性的关系,就是既要具有层次性,又要具有整体感,层次与层次之间既要有明确的界线,又要通过揭示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自然过渡,不出现明显断裂或硬伤。因此,要处理好层次性和整体性的关系,关键在于处理好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做到层次之间既要有痕迹又要没有痕迹。

在层次性与整体性的关系上,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两种极端做法:一种是强调整体性而忽视层次性,整节课从形式上看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但是回过头来思考一下却觉得一团模糊,不知道一节课共涉及几个知识点,不知道其中的某一个概念或原理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讲的,也不知道各个概念、原理之间以及与原理之间存在着什么样内在联系;另一种是

注意了层次性而缺乏整体感,直接的感觉是,在教学中各部分内容之间层次分明,每一层次的分析都相当透彻,甚至相当有特色,但是仔细一想,却会发现,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被分割成了几个独立的部分,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被割裂,每一部分都是为了讲这一部分而讲这一部分,不是围绕整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目标而展开,从而导致缺乏整体感。

解决层次之间的关系,可以有许多途径和方法,例如可以利用设问的方法或途径把两个层次联接起来,可以运用举例并讨论的方法和途径自然过渡,也可以借助于各种媒体来焊接层次之间的裂痕,可以通过课堂练习把不同的层次连接起来,还可以通过在各个层次的教学中都始终围绕一个主题或中心来解决各层次之间的有机联系问题。这里以高二《思想政治》第五课第一节第一个框题“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别”的教学为例:一方面,从层次性上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落实教材所涉及的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解决“为什么”问题,即为什么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第二层次是解决“是什么”问题,即主观能动性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三层次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即既然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那么我们(尤其是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另一方面,从整体性上讲,针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要增强教学的整体性可以采用“事例法”或“围绕主题法”等方法,若采用“围绕主题法”,则要求在每一层次的教学中都围绕“人区别于物”这一主题开,尤其是在第二个层次的教学中,即在分析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三个方面的表现时都必须分别以“人区别于物”作为落脚点,而不能只是为讲表现而孤立地讲表现。再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等内容的教学中也往往存在着缺乏整体感的情况。

又如,初中《思想政治》第五册第一课第一个框题“资本主义私有制” (我们暂且不考虑这一内容本身是否具有现实意义,也不考虑教材是否编写得好不好。)的教学为例:从层次性上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讲清教材所涉及的三个大的层次内容,第一层次为“资本主义剥削的根源”(涉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地位、含义以及与资本主义剥削的关系三个知识点),第二层次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涉及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含义、剩余价值的隐蔽性、欺骗性),第三层次为“资本主义的剥削手段”(包括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和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课本还有最后一个自然段,对整个框题的内容作了一个拔高性的概括和总结。从整体性上讲,在这一框题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讲解第二、第三个层次时,只深入到这两个知识点的内部,可能分析得很生动、很透彻,但往往忘记这两个层次内容与本框主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内在联系,从而缺乏整体感。因而,在第二、第三层次内容的教学时,都必须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作为落脚点,都必须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紧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才给人以整体感。再如,初中《思想政治》第六册第一课第二个框题“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基本职能”,也必须防止分析

“我国的对内职能”、“我国的对外职能”的具体内容时忘记与“人民民主专政专政”的国家性质挂钩,而只是就事论事地分别进行分析、讲解,这样即使分析得再好、讲解得再生动、透彻,也是缺乏整体感的。

有些教师在有些内容的教学中却存在着缺乏层次性的现象,如初中《思想政治》第五册第二课第二个框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粗粗一看,整个框题的内容好像没有什么层次,实际上,要真正讲解清楚上述主题,必须分这样几个层次递进分析:第一层次,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基本矛盾;第二层次,讲资产阶级千方百计缓解这一矛盾;第三层次,讲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一矛盾并没有因为资产阶级的努力而改变,更不可能得到解决,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还存在着;第四层次,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呢?只有到“资本主义私有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的时候,这一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三、如何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一节好的思想政治课,必须正确处理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努力做到“宏观控制,微观搞活”。

教学活动中的“宏观控制”包括这样两个层次的要求,第一个层次,必须从宏观上把握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第二个层次,必须从宏观上把握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整个一节、整个一章乃至全书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放到更大的知识体系中去,把它作为更大的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地去把握本节课的知识,从整个一节、整个一章以至整个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的高度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处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中的微观搞活也包括两个层次的要求,即在宏观上把握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首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每一组成部分、每一知识点都按照它们在教材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分别进行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相应的分析和和落实,是教学重点的就要作为重点加以突出,是教学难点的则应作为难点加以突破。其次,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有别于以前和以后的教学内容的定位,设定本节课特有的教学目标,运用本节课特有的教学方法以及处理教材的思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达到其他内容的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目的、发挥其他教学内容的教学所不能发挥的独特作用。

教学实践中,在层次性与整体性的关系上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只重视宏观而忽视微观;另一方面,则陷于微观而不能顾及宏观。两种问题都存在,但更多的是后一种情况,从微观上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讲解,甚至做得很好、很有特色,但却没有能在宏观上摆正各内容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没能把每一微观内容放到一个大的知识体系之《 政治课件下载》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38775.html 转载请保 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