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cf打油诗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7-07-01 05:51:01
经典文章

篇一:西花厅情怀部分讲解词

情怀厅(情意)

一样的追求,一样炽热的爱情,一样的生活俭朴、廉洁奉公。周恩来与邓颖超在生活中是一对恩爱的伴侣,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又是难得的战友、知己。他们携手半个多世纪,一直为着共同的崇高理想并肩前行、患难与共,也因同样深厚的情感而成为彼此的心灵支柱。他们心心相通、情意交融,互爱、互勉、互敬、互励,成为了夫妻楷模。

文物:

01、周恩来邓颖超结婚照片

02、1954年邓颖超致周恩来信

03、1947年周恩来致邓颖超信

04、1947年邓颖超致周恩来信

05、周恩来邓颖超结婚25周年银婚纪念照

06、1964年邓颖超书写的“夫妻庆幸能到老”诗

这张照片是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时的合影。他们在五四运动中相识,在大革命高潮时结合。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他们并肩战斗在对敌斗争的最前沿;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们身居高位却乐于清贫,为国家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殚精竭虑,无私奉献。

1964年6月14日是传统的端阳节,邓颖超让炊事员包了一些粽子,准备了周恩来家乡的绍兴花雕酒和几样小菜,与他共进午餐。饭后,总理又匆匆忙工作去了。邓颖超望着总理的背影,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这首诗:“夫妻庆幸能到老,无限深情在险中,相仳相伴机缘少,革命情谊万年长。”

这张照片就是《瞻望未来》的原件,它曾经挂在周总理的卧室中。

文物:

07、周恩来邓颖超各种交费凭证(西花厅煤水电表、党费收据、吃饭收据、交政协报收据、购买西花厅院内水果付账收条等) 这是一张西花厅《应缴房租水电费表》,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的住房面积不是最大的,而他所缴的电费是最高的,因为他经常是夜以继日地工作着。1955年7月,我国开始实行工资制,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工资放在一起由警卫人员代为管理,邓大姐定期查

账。他们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吃的、穿的、用的,每一样东西都用自己的工资支付,房租、水电费也不例外。周恩来和邓颖超都是国家领导人,但是他们在外用餐,也一样要付餐费。这是1966年周恩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用餐后付费的收据。这是邓颖超在石景山庄用餐后的收据。邓颖超是全国政协主席,她订政协报也要自己付费。而工资一有结余,他们就拿出来缴党费,这里展出的是他们缴党费的收据之一。

吃饭付款、订报交费本是凡人之日常事。周恩来、邓颖超身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如同百姓,他们对身边工作人员就此类事特别强调、经常叮嘱。他们严格要求自己,甚至西花厅院内种植的水果,他们也付费购买。这就是一张邓颖超购买西花厅院内水果的付账收条。 文物:

08、周恩来穿过的衬衣

09、1954年在日内瓦购买的衬衣领

10、周恩来使用过的衬衣领口和袖口

11、邓颖超穿了几十年的毛衣(附照片3张)

在我们的印象中,周总理总是那样风度翩翩,仪表堂堂。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衣服大都穿了几十年。这是周总理穿过的一件衬衣。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总理到印度访问,因为气候炎热,就在瑞士买了两件衬衣,当时每件衬衣都有备用的领子,他觉得非常好,说:“衬衣的领子、袖口最容易破,如果换上备用的,就可以接着穿了,我们应该借鉴。”以后周总理再做衬衣时,他都要求工作人员多买几尺布,不仅做出备用的领子,还增加了备用的袖口。就这样,周总理的衬衣一穿就是很多年。1963年,周总理出访十四国前,又添置了几件衬衣,而后就再也没有添置过,只是更换领子和袖口。 这件毛衣是邓颖超穿过的,每年春、秋、冬三季她都穿在身上,从她这几张不同时期的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件毛衣她至少穿了二十几年。这张是1960年2月她在海南拍摄的,1980年她出访泰国时,还把这件毛衣当作“礼服”,1985年她视察重庆时仍穿着这件毛衣。

文物:

15、邓颖超送给周恩来的枫叶

16、周恩来回赠给邓颖超的茶花

这里展出的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和邓颖超互赠的枫叶和茶花。日内瓦会议开了两个多月,邓颖超为了表达对周恩来的思念,委托信使将一片压好的枫叶送给周恩来,上面写着:“枫叶一片,寄上想念。”背面是:“祝日内瓦会议圆满成功。”周恩来收到枫叶后,委托同志们在日内瓦驻地院中采集了的山茶花回赠给邓颖超。枫叶、山茶,成了传递两地相思的使者。再请看这片枫叶,在它上面写有一首诗,这是邓颖超1956年送给周恩来的。

这是一种能穿越时空的浪漫,这是一种无时无刻都可以在生活的情趣中洋溢出来的浪漫,想到周恩来和邓颖超一生不渝的爱情,让我们不由得为此感慨、感动。

文物:

18、周恩来从日内瓦给邓颖超带回的瑞士手表

19、1955年周恩来邓颖超通信

这块瑞士女表是周总理在日内瓦开会期间为邓大姐买的。因为表针儿小,大姐存放了好几年,一直没有使用。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邓大姐把这块手表换给了她的秘书赵炜,赵炜佩戴了多年,后来就一直珍藏。

文物:

20、周恩来邓颖超与陈毅夫妇的合影

21、周恩来邓颖超使用过的麻将牌

这是总理、大姐和陈毅、李先念在总理家曾经用过的麻将牌。

文物:

22、1961年7月周恩来邓颖超在西花厅合影

23、胡絜青送给邓颖超的绢面团扇

周恩来和邓颖超身居高职,却和我们老百姓一样,有着浓浓的人情味。1961年邓颖超手术初愈,为了答谢妇科专家林巧稚及其助手,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北京东单大街一家普通的小饭馆里请他们吃饭,并邀请老舍夫妇作陪。席间,老舍夫人胡洁清送给邓颖超一把精心绘制的绢面团扇,祝她早日康复。邓颖超非常高兴,回家后特意手持扇子拍了一张照片送给老舍夫妇,表达了她对这件礼物的珍爱。1988年,胡洁清又将一把绘有和平玫瑰的扇子送给邓颖超。

文物:

24、周恩来文革时期使用过的保温杯

25、周恩来邓颖超使用过的提盒

“文革”时期,周总理经常接见造反派代表,一谈话就是几个小时,总是顾不上吃饭。工作人员就将做好的麦片粥、玉米粥、菜粥放到这个保温杯里,给总理带到车上或会场,让他抽空喝上几口充饥。 这套提盒也是周恩来、邓颖超用过的,周总理工作忙时往往不能按时吃饭,特别是“文革”时期经常有急件放不下。于是工作人员就在每个盒内放上热水,把菜盘放在上面温着,水凉了再换热水,几乎每顿饭都要温上好几次。后来邓大姐也用它温过菜。一套提盒用坏了,又买了一套,后来又将两套剩下的好的部分凑成一套继续使用,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套提盒上,有两种图案。

文物:

26、邓颖超给周恩来的“建议”

1958年,粮食局势十分严峻,为了安排好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周恩来日夜操劳。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和全国人民一起节衣缩食,共度难关。与他心心相印的妻子——邓颖超,为他的健康担忧,在1962年元旦这天,给他写下了衷心的建议。

文物:

27、1970年周恩来邓颖超在西花厅合影

这是“文革”十年中他们拍摄的唯一一张合影。1970年4月,西花厅的海棠花盛开了,西花厅的工作人员和邓大姐都十分想与周总理拍摄一张合影,可是当时总理工作异常繁忙,谁也不忍心打扰他。后来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大家在西花厅的院子里照了4张合影后,总理和大姐拍摄了这张照片,这也是他们留下的最后一张正式的合影。

情怀厅(情深)

周恩来与邓颖超的情,意达彼此,深及亲人。他们没有亲生的儿女,但有更多的革命后代在他们的培养、哺育、照顾、关心下成长起

来。对父母,他们爱中有敬;对亲属,他们爱中有严。每一位亲属,都深受过周恩来严于律己、严上加严的教诲;每一个称呼着“周爸爸,邓妈妈”的儿女,都曾生活在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的世界里。

文物:

01、周恩来邓颖超送父亲的照片

02、1942年周恩来邓颖超通信

周恩来和邓颖超都很早就离开父母,投身革命,但他们都没有忘记对父母尽孝。只要生活稍事稳定,他们就把父母接到身边,共同生活。

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为人忠厚,不善交际,一生颠沛流离,收入微薄,但他对儿子投身革命从不阻拦,还帮助做些革命工作。虽然周恩来很小就被过继给小叔父,但他和生父还是有着深厚的感情。1938年国共合作后,周恩来生活相对稳定下来,从这时起,周贻能以普通家属身份生活在革命队伍中,直到1942年在重庆逝世。1942年,周恩来因病住院,此时他的父亲也突患疟疾,邓颖超就担当起照顾老人的责任,这里展出的周恩来和邓颖超通信,内容就是关于父亲病况的。

文物:

03、1940年杨振德致周恩来邓颖超信

04、周恩来邓颖超在杨振德墓前

05、1944年邓颖超致周恩来信

邓颖超的母亲是一位坚强、勇敢的长辈,她毫不动摇地支持女儿从事革命工作,深受周恩来和邓颖超的敬重。她曾因支持女儿革命而遭到国民党的逮捕,直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后才被释放。这是1938年,老人在武汉和女儿的合影。建国后,邓颖超把这张照片放大挂在中南海西花厅自己卧室的床头,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文物:

06、周恩来邓颖超十条家规

07、周恩来邓颖超与亲属合影

08、周恩来邓颖超和亲属聚餐

09、周恩来及亲属等给邓颖超的新年贺信

篇二: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近代爱国诗歌三首教案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学习目标

1、感受诗歌创造 意境和丰富意象。

2、感悟诗歌蕴藏的爱国情感,陶冶情操。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里的“以”字原意是“为”、“做”或“从事”,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那个忠心耿耿而无端受责的俄国老奴对暴戾的主子说的话一样:“让我去放猪,那也是您的恩典。”接下来是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也就是说:“您这样处理一个罪臣再合适不过了。”

尾联从赵令 《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我们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 背景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

林则徐

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被发配到新疆伊犁,可谓英难失路,其悲愤之情自可想见。但诗人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在满

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却不见叹息的悲鸣。首联以自谦自慰的口吻,道出所遭遇的不幸,语冷带嘲。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颈联表面上是感恩之言,实际是对道光帝反复无常的讽刺。尾联以戏语劝慰妻子,诙谐之中带有难以掩饰的苦涩。诗人围绕遣戍伊犁展开全篇,于起伏变化之中,充分展现了复杂矛盾的心境。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 解析

一八四○年发生鸦片战争,英国用兵舰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清朝道光皇帝吓破了胆,匆忙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将坚决禁烟、抗击英军的林则徐贬戍新疆伊犁。道光二十二年

(一八四二)八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临行前作此诗留别家人。

这首七律诗前三联的写法,很像在告别时与家人话衷肠。开头两句说:我能力低微而久当重任,久巳感到精力疲惫,要继续全力以赴地操劳政事,以我这样的衰朽之身,肯定是难以支持了。此时林则徐已是五十七岁的垂暮之年,平淡的话语中隐隐透出一场大风暴后他那种疲乏而低沉的心绪。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决不以个人的进退荣辱萦怀,于是,他话锋一转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想到了春秋时著名宰相郑国大夫子产,因实行政治经济改革,遭到国人诽谤,子产说:“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才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品格啊!林则徐自励道:倘使有利于国家,我可以用生命作奉献,怎能因为是祸就避开,是福就争取呢?

第二联这两句诗含意很丰富。一,是指目前贬戍伊犁事。从同时写的另一首留别诗“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句,表明有人说他此次远戍,将如俚谚所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诗人在这里向家人表示,即使是祸,自己也在所不辞。二,表明自己过去所作所为,主要指禁烟和抗击英军,也都是从“利国家”“不避祸福”这一宗旨出发的。三、对未来,自己也将一如既往,不改爱国初衷。写此诗后数日,林则徐《致姚春木王冬寿书》说:“自念祸福死生,早已度外置之,唯逆焰已若燎原,身虽放逐,安能委诸不闻不见?”这段话正可作为这两句诗意最好的注脚。实际上这一联诗集中体现出林则徐的一生为人。据说作者生前最喜爱自己这两句诗,经常听到他嘴边吟诵有词,乃至身后被其子写入讣告之中。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评曰:“盖文忠公矢志公忠,乃心王室,故二句诗常不去口。”

林则徐在启程远行时,向家人倾诉衷肠,无非是希望得到理解与谅解。接下来,他进一步设法解除家人对他此行的担忧。于是诗笔又一转,转而宽慰家人说:“谪居正是君思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林则徐严厉禁烟和坚决抗敌,本是爱国壮举,未获朝廷封赏,反而得到充军伊犁的处分,自是天下不平事。为什么林则徐反而表示感谢皇帝对他处分的宽厚呢?封建政治是很可怕的,朝廷内派系斗争复杂,作为朝廷重臣,怎能像一般文人随便发牢骚呢?在这方面正表现出林则徐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深沉。况且,中国士大夫在不得意时还会学陶渊明的榜样。陶渊明《归田园居》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林则徐说的“养拙”,也相当于陶渊明的“守拙”。所以,他故作轻松地对家人说:我这个做官缺乏才干的人,此次至伊犁去,有时间“开荒南野际”了,对我来说,当一名戍卒不是更适宜么!

最后,诗人大概为了让悲悲切切的离别场面变得轻松一点吧,他想起了苏东坡为人的风趣旷达。诗人于此诗尾联作“自注”云:“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

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林则徐想:此时自己也要效东坡故事才是,于是他“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了。为了安慰家人,冲淡巨大的悲痛,林则徐是用强作玩笑的戏语来同亲人告别的。

这首告别家人之作,国事家愁,几重感情交织,在儿女情长的脉脉温情中,透出一种雄健豪劲的英雄气。作为一个谪臣,语气平和,不作牢骚语,于旷达幽默之中,隐隐蕴含着压抑不下的忧患意识,颇见这位近代政治家的个性、心胸和风度。

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

学习目标

1.感受诗歌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感悟诗中深厚的爱国情思,陶冶情操。

3.了解康有为,背诵诗歌。

背景导入

1888年,康有为第二次到北京应试,正逢中法战争中清政府失败,丧权辱国。他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改革主张,未被采纳,却遭排挤,愤然离京。他壮志未酬,想象着自己乘坐天龙,群仙跟随,抚剑长号??

作者

康有为,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广东佛山市南海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或南海先生。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陈千秋、梁启超协助编纂 )、《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欧洲十一国游记》等。

翻译和赏析

首联: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译文:在想象中诗人天龙作骑,众神相随;云雾缥缈,飞来奇峰,诗人独立峰前。

颔联: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自己怀抱芳草,手中握兰,而宇宙纵横,云雾千重。

前四句诗人继承屈原忧国忧民、矢志报国的传统,抒发自己志趣高远、立志报国之情。 “怀抱”句写自己追求理想,“纵横”句反衬现实世界却被“雾千重”包围。诗人“独立”飞来峰,理想远大,现实却仍黑暗,怎么办呢?

颈联: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译文与赏析:

在这国家危亡的时刻,四海之内谁是能够力挽狂澜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呢?

“眼中战国成争鹿”,这是“雾千里”的注解,原来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华,“争鹿”中华。列强侵略,清政府腐败,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就形成了“纵横宙合雾千重”的局面。

诗人用“眼中”,表示自己亲眼所见,切身感受。诗人呼唤人才,慷慨救世,也暗含自己要成为诸葛亮,奋起救国之意。

尾联: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译文与赏析:

自己抚剑长啸,回归故里,将在千山风雨中舞宝剑,聚人才,再图变法之路。

诗人从想象世界回到现实世界,又描写眼前情景。诗人写“归去”,实是述志向;“啸青锋”是虚写,志在表达将筹划变法的实意。

小结

诗人创造了一个乘天龙、随众神、怀芳草、求美人的境界,似有神仙之意,实是追求屈原《离骚》之境,表达了屈原般的忧患意识,为全诗定了爱国救国的基调。面对“宙合雾千重”“战国成争鹿”的国家危亡局面,自己呼唤人才,长剑怒号,在“千山风雨”中寻求救国之道。诗人想象丰富.意境深远.感情强烈,表达了忧患意识和救国之情。

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学习目标

1.感受诗歌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感悟秋瑾坚强的意志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3.了解作者,背诵诗歌。

导入

秋瑾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出洋留学,投入革命。她目睹日俄争夺祖国领土的野蛮战争局面,发出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时代最强音,表现出中国妇女的坚强意志和爱国情怀。

作者

秋瑾(1875-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结婚后几年后,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决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因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后人辑有《秋瑾集》。

赏析

背景:1904 年4月和1905年6月,秋瑾先后两次东渡日本。1905年年底,秋瑾从日本回国,在黄海船上作这首诗。

首联: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去复来”,指两次赴日。“万里乘风”,表达怀着豪情壮志出国留学。“只身东海挟春雷”,独自一人离家投身革命。“万里乘风”“挟春雷”,壮词壮志,表达自己勇敢走出家庭,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民主革命。“只身”,显示自己的独立性。

颔联: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图画移颜色”,说祖国地图改变了颜色,即国土被侵占。“江山付劫灰”,指祖国领土遭劫(侵占)而被破坏。诗人用“忍看”“肯使”,意在反诘:“不能忍看”“不肯使得”祖国领土被日俄侵略者占领、破坏。

颈联:浊酒难消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译文:饮酒并不能消解忧国的悲痛,要挺身而起挽救危亡的时局,寻找、依靠众多杰出的人才。

赏析:这两句于己表达自己力求成才、救国之情,于人则激励友人不能沉酒于忧国之痛,而要立志成才,并且同“群才”一起革命。

尾联: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拼上十万人的生命,一定把祖国危亡的时局挽回来。

“十万头颅血”:指千千万万革命者,泛指。乾坤:天下,指祖国,或祖国危亡的时局。 前四句叙述眼前情景。自己两次离家赴日,挟春雷,闹革命;回国途中船上愤怒地看到日俄战争地图,怎能容忍日俄侵略军在祖国领土上进行罪恶的掠夺战争!

后四句抒情述志。不能借酒浇愁,而要同众多豪杰一起拯救祖国。最后表达自己的志向,也是向同志发出战斗的号召:拼死拯救祖国。

小结

这首诗有充沛的激情,有理想的光辉,有鲜明的意象,有铿锵的语句,有高亢的格调,闪烁着阳刚之美。

篇三:第七课 成功需自信

成功需自信

教学目标:

㈠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自信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在学习生活及事业成功中的意义;正确认识自我价值的优势,相信自己,树立正确的自信心;以自信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克服依赖心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强者。 ㈡ 能力:初步学会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方法,在对自我正确评价的基础上塑造一个自信的“我”。

㈢ 知识:认识自信的重要作用,理解自尊和自信的关系;了解树立自信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

“扬起自信的风帆”,初中生很难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对成功的体验较肤浅。因此,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学生的自身经历相对较少,理论水平较低,所以理解起来有难度。

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体现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伙伴的首席。

一 、[精彩名言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名言: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爱默生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即是人失败的原因——莎士比亚

这两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体会自信的重要,成功需要自信。

教师总结:有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失之交臂,这并不是成功不肯垂青于我们,而是我们缺少自信。拿破仑曾说:“胜利不站在智慧的一方,而站在自信的一方。”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有关自信的话题。

板书:成功需自信

二、[合作探究 自主感悟]

一、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1、自信使人勇敢

活动一:

1. 出示课件 “生活场景” 小女孩克服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

事例。

合作探究三个问题:

(1) 她有许多不足为什么最后获得了成功?

(2)如果当初她也和其他学习优秀的同学一样选择放弃,结果会怎样?

(3) 通过这个材料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4) 你自己有过因自信获得成功的经历吗?请说出来与大家

分享。

2. 先让学生阅读材料,然后回答材料中的问题,展示探究成

果。.

3. 想一想:①材料中女生成功的事实说明了什么 ?(自信

使人勇敢)

②为什么说“自信使人勇敢”? (充满自信的人充分相信自己的力量,面对挑战时有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机会来临时,会毫不犹豫地抓住它,从而成就事业,取得成功。)

相关链接:(详见教材P81页材料)想一想:这一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 (英国女科学家弗兰克林因不自信而错过了重大的科学发现的事例,从反面说明自信的重要性。)

2、自信使人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强不息的力量

活动二:出示课件“困难面前的华罗庚”议一议:① 困难面前的华罗庚是怎样做的?

②当你遇到困难时,是怎样对待的?

师总结:自信使人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强不息的力量。

3、自信能使人发挥自己的潜能

活动三:出示课件“打油”: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看你强不强。

想一想:这首打油诗体现了什么道理? (每一个人都具有相当大的潜能。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相信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是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自信是潜藏在心中的“巨人”,我们要成功,就要赶快唤醒它!西方有一句谚语,是说一个人的成绩永远也不会超出他对自己的估价,讲的也是同一个道理。)

相关链接:“我能行”(学生齐声阅读,让生感受自信的力量)

二 、扬起自信的风帆

1、发现自我优势,找到自信的的‘支点’

活动四:出示课件“欣赏我的同桌”请用欣赏的眼光,找到同桌的优点。尽可能多的列举(至少5条),并展示给同桌。 要求:(1)要尽可能多的说出同桌的优点,被赞扬的人要坦然接受。

(2)赞扬的和被赞扬的同学都要注意自己的内心

感受。

活动分享:(1)说出你接受赞扬时的感受。

(2)说出赞扬别人时你的感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教师讲述: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天生我材必有用,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发现这些优势,就能找到了自信的“支点”。如果一个人总是以为自己“一无是处”,处处不如别人,那就不可能成为一个自信的人的。

怎样找到这些优势(‘支点’)呢?

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的长处,而不要过多关注自己的缺点和劣势,这样才能增强自信心。

读一读:(详见教材P84页材料)

大仲马自所以能从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成长为法国著

名作家,就在于他找到了自身的优势,并一点点放大自己的优势,从而树立了自信。没有当初的自信,就没有后来的法国著名文学家大仲马。

2、正视不足,变弱为强,克服自卑心理

活动五:出示课件“请你来点评”

(1) 小明觉得自己完美无瑕,他经常说最大的缺点

就是没有缺点。

cf打油诗》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157785.html 转载请保 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