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7-05-04 05:51:30
经典文章

篇一: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2013年以及过去的2012年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人们在回首这一年的国际形势时,不难发现这样四个特点:西亚北非乱而不治;世界经济复而不苏;大国关系稳而不定;中国周边斗而不破。

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朝鲜半岛安全不容乐观、中东战火纷飞、伊朗核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非洲大面积军事冲突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纷争愈演愈烈。2013已经走过大半,我们期待合作,期待和平、期待发展、期待绿色。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总体下滑,发达国家陷入衰退。

2012年12月18日,联合国经济与社会部发布《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世界经济增长在2012年明显下滑,增幅仅为2.2%,不仅低于2011年的2.7%,更是明显低于2010年的4%”。2013年1月15日,世界银行发布《全球经济形势及其展望》报告,对2012年世界经济的增长、贸易和投资三大要素进行了这样的概括:“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更加疲弱,更多的发达体经济出现二次探底,主权债务严重的国家陷入更深衰退,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增速也明显放缓”;“世界贸易增幅持续下降,从2010年的12.6%下降到2011年的6.4%,2012年更下降到3.2%”;“私人资本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流动量从2010年的5250亿美元下降到2011年的4250亿美元。2012年更下降到2060亿美元,环比下降幅度超过50%”。国际权威机构的数据显示,尽管世界经济仍处于从2008年金融危机复苏的过程中,但2012年世界经济的明显特点是复苏后劲不足,增长动力疲软,局部陷入衰退。

2012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报告,将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原来的3.5%调低到3.3%,是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根据世界银行2013年1月的报告,发达经济体2012年的平均增长率只有1.1%。美国经济第一季度增幅为2%,环比下降1%,第二季度为1.3%,环比又下降0.7%。第三季度第三轮量化宽松效应刺激下,增幅回升至2.7%,环比上升1.4%。但纵观全年,美国经济仍在低水平徘徊,复苏动能明显不足,年增幅约2.1%,而2013年展望为1.7%。欧元区第一季度增幅基本稳定,但从第二季度起连续三个季度环比下降,出现了四年来的第二次衰退,年增幅为-0.5%。欧盟新成员国的增幅也仅为1.2%。日本经济第一季度增长1.3%,第二季度环比萎缩0.1%,第三季度环比萎缩0.9%,第四季度略有好转,全年总增长为1.5%,但2013年增幅展望下降为0.6%。

世界格局继续调整,国际关系互动更加复杂,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各大国针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纷纷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互动更加活跃。国际关系的形态更加多样,内涵更加复杂。

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消长变化。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进一步显现,大国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出现新的变化,相互间关系更加复杂。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消长变化。美国继续受一场金融危机和两场反恐战争的拖累,欧洲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深重。西方特别是美国的金融机构、评级机构等名誉扫地,发展模式的光环褪色。传统发达国家普遍面临内外困难,自信心和优越感受挫,实力和影响力相对下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兴大国发展势头强劲,不仅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而且成为西方解危脱困和解决国际问题的求助对象。巴西、土耳其积极斡旋伊朗核问题,更加主动参与国际事务。“金砖四国”协调合作进一步加强。但是,国际力量对比北强南弱的基本格局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

美国等大国加紧调整对外战略。“多伙伴”外交,多边合作。美国新的国家安全战略强调重振美国经济等实力基础,对外推行“多伙伴”外交,巩固与盟友关系,加强同中、俄、

印等“影响力中心”合作,更加借重国际机制和多边合作。其他各大国应对美国政策变化,也纷纷调整对外战略。

中国全方位、多领域的外交蓬勃发展,国际地位继续提升。

当前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中国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作为这一政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和平、和谐、共赢三大理念的提出再一次向世界宣示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不干涉别国内政。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多领域外交,维护了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一是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和自贸区战略,促成了一大批对外重大合作项目。二是同各大国关系平稳推进。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不断充实。三是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2010年,中国同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实现了高层互访和交流,增加了同周边国家政治互信,深化了各领域互利合作,促进了本地区和平与发展。四是同发展中国家传统友好关系进一步深化。我国领导人遍访亚非拉地区,接待许多发展中国家领导人访华,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取得新进展。五是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国家领导人成功出席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全面阐述我国有关立场主张,深入参与和引导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变革。六是以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为契机,深入开展首脑外交、经济外交、公共人文外交,展示了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全方位促进了我国与各国的友好合作。

篇二:对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的认识

对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的认识

当今世界,国际局势似乎也变得甚为微妙,有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总体来看,国际上以美、日、俄、中和欧洲诸国为主轴,在历史和国际竞争的舞台上,任何两国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进行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角逐与对垒。如今的世界是以经济金融市场为核心利益的主流经济时代,经济能力是否强大更加左右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势力强弱。因此只有不懈提升自己国家的经济能力才能真正树立起自己的国际地位,才能使自己立于强国之林! 通过形势政策课上的学习,了解到目前我国为保障经济的发展,在国际形势中处于守势,国际列强主义国家视中国为他们未来国际地位的最大挑战者,那正是因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举世瞩目,才使他们对中国的崛起虎视眈眈,不时制造国际争端,阻碍我们。 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仍处于转型期。虽然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为韬晦策略的正确指引,我国的现境已转为较为主动突围阶段。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整体来看还处于较为被动局面,因此在解决很多国际问题上都需要进行多次斟酌、采取合理的措施。 当前,我国面临最大的国际问题莫过于台湾和朝鲜问题。台海局势,关乎世界格局,是中国和平统一的关键关口,也是最为棘手的一点。从目前形势来看,中国台湾的回归问题中美日两国多次为我国设障妨碍我国进行和平回归方案。另外中国与日本在东海问题上也是纠葛不休,有碍正常双边关系。 在我国国境周边更是问题百出,为我国国际周边和平发展环境的创造创设了更多的不安定因素。例如朝核问题,最终结果如何,将取决于中、美、日、俄、韩、朝的六方再次聚头。而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存在着许多忧虑。 另一方面,在世界大的格局下,美国跟中国一道同为大国,他们一起作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的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其目标应当更远大:共同合作,维护一个有利于世界长期和平与繁荣世界体系。美中关系是个“密切而复杂”的问题。从我国近邻的超级大国关系来看,中俄目前的关系仅止于“互有所需”这一极其表面而又脆弱的层面,两国的合作仅仅建立在资源、商品、人员等简单的交互层面上。双边关系极不稳定,极有可能再次面临“变”的格局。但是,在对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围堵”时,中俄将会毫无疑问的“对外”,目前来看中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是最有助于维持国际环境稳定的一举。

中国的改革开放施行30多年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等等一些列的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的变化,近几年来通过国家的一些列维稳政策,我国社会较为安定,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但是在此之中任然有较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面对内外环境的严峻考验,我国能否合理解决国家内部问题,正确对抗国际压力决定了我国能否在今后的国际发展道路上能否长久屹立,并不断向前发展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教学目的:当今,国际局势与国内局势的互相关联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做好外交工作,在一国发展战略中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亮点频闪,面临的各种挑战也仍然严峻。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适应新的角色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世界各国适应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纠葛进程。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外交的各种变化及战略布局,从而坚信成长中的中国外交会在各种磨砺中更加精粹,会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更加成熟自信。 课程内容:1.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国内外新环境

2.新环境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3.十八大之后提出了哪些外交新理念 4.新理念催生了哪些新布局 5.中国外交呈现出哪些新风格 6.如何看待中国外交的未来

六、中国外交的新未来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际舞台上不过刚刚亮相,中国外交的新篇章也只是刚刚开局。从中国领导入在国际舞台上繁,忙的身影,从中国外交新理念、新布局的不断出台,

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具有国际视野,更加重视外交工作,更加注重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互动中谋划各项工作。

我们相信,中国外交的未来会更有看头。现在的中国,已进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新时期。中国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中国的国家利益在不断延伸,中国在逐步走上世界的中心舞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频繁的互动中日益紧密。今天,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互动中,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的互相影响、国际局势与国内局势的互相关联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这种关联面会更广,这种关联度会更深。随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熟悉国是,更加熟悉外交工作,中国外交会迎来一波又一波的新热潮,中国外交的新布局会更加完善,中国外交的新思路会更加明确,中国外交的新风格会更加清晰,中国外交的新看点也会更多。

当然,中国外交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挑战也是必然的。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有自己“成长的烦恼”。这种烦恼必然会体现在与世界的复杂互动中,体现在外交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世界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更会给中国外交带来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会风平浪静,中国的周边形势同样是波谲云诡。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不会一蹴而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暗流涌动。全球性问题带来的挑战不会消失,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仍会持续。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深化蔓延、世界经济整体衰退的风险仍然如影随形。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适应新的角色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世界各国适应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纠葛进程。但成长中的中国外交会在磨砺中更加精粹,会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更加成熟自信。中国外交的新未来值得期待,中国外交的新未来一定会更加精彩。

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途径

第一,抛弃冷战思维,创新相处之道。中美两国一个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一个是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应该看到,中国坚定地选择和平发展道路,主动参与国际体系,这就使得中美两国有可能走出历史上大国崛起必然争霸的历史怪圈。要让中美两国实现长期的良性互动,中美两国就需要打破传统大国争霸思维,创新两国的相处之道。 第二,深化互信建设,减少战略互疑。如果我们要同美方就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进行互动,首先应当强调政治互信,并以它引领军事互信。政治互信是根本性

问题,包括对双方各自政治体制的包容与不干涉。军事互信的目的是危机管控,说到底还只能算是技术性问题。前苏联过于相信军事互信的政治效果对其体制垮台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样,美国朝野也有不少人希望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全场紧逼”的军事态势将迫使中国就范。我们必须吸取前苏联的历史教训。多尼伦提出的是一种狭义的战略互信观,中国必须用广义的战略互信观,即政治互信引领战略互信的总体思路加以回应。在枝节问题上片面作回应,比如网络安全,是不明智的。

第三,理性认知两国分歧,采取创新处理分歧方式。中美之间的分歧纷纭复杂,有虚的,也有实的;有表面的,也有深层次的;有战略性的,也有策略性的;有在国际关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也有中美之间所特有的,等等。鉴于此,中美双方首先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认知分歧,即把分歧的存在看成是中美关系的常态,既不因为两国的分歧而盲目悲观,也不能小视分歧,任其发展而无所作为,而应该采取不回避、不敷衍、不掩盖的态度,以平常心态看待分歧。要采取创新处理分歧方式,具体的路径是:一是淡化处理分歧,两国政府应着眼于两国关系的大局,对一时难以化解的矛盾进行淡化处理;二是低调处理分歧,即不轻易拉高中美对抗的层级,让矛盾和分歧的化解预留回旋空间;三是“冷”处理分歧,即对某些棘手的分歧进行冷处理,以便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时间点;四是“转移处理”分歧,即在中美分歧处于僵局时另辟蹊径,制造中美合作的新议题,

营造中美合作的新态势,以新的合作转移对中美分歧的关注,为分歧的最终解决营造有利的氛围。

第四,加强沟通与协调。及时准确的信息沟通是有效管控分歧的重要途径。中美现有的元首热线、战略与经济对话、战略安全对话、亚太事务磋商、国防部防务磋商等诸多对话渠道,对于彼此了解对方战略意图、协调重大问题立场和规避摩擦风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利用好上述对话平台,完善对话形式、优化对话内容、落实对话成果、提升对话效能,无疑有助于彼此客观认识对方的战略意图。

第五,不断深化合作,共同面对挑战。新时期,经贸关系仍然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经济关系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其本质是互利共赢。但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日益成熟,中美经济同质性和竞争性的增强,经济对政治推

动作用的边际绩效在下降。新时期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来推动。中美两国高层加强交往,增信释疑,正是顶层设计的重要环节。雅各布·卢到访即与中国国家主席会晤,在习近平主席访俄之前,美财长成为“首见”的客人,这样的安排并非偶然,表明新时期中国仍然重视中美关系。中国用行动发出了善意信号,未来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关键在于美方如何用行动来回应。

五、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原则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创新思维。当前,人类已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们的思想、政策、行动应该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维、切实的行动,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探索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大国关系的新路径。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相互信任。我们这个星球有足够大的空间,应能容得下中美两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开创了一条依靠中国人民勤劳智慧、通过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合作共赢实现发展的正确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始终不变的战略选择,是中国对全世界的郑重承诺。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平等互谅。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都意见一致。双方必须学会相互尊重,善于抓住“同”,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正确对待“异”,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对存在的分歧,应通过对话交流,增进理解,妥善处理,以免影响中美关系大局。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积极行动。中国有句古话,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们要采取扎实有效的行动,把双方达成的各项共识落到实处,推动广泛领域务实合作,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让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切实享受中美合作带来的好处。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厚植友谊。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我们要积极推进两国社会各界交流交往,让更多人成为中美友好合作的参与者、支持者。我高兴地得知,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将与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同时举行,期待第三轮磋商进一步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

六、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意义

2014年中美将迎来建交35周年。在这样的一个时刻,希望能看到得到深化和发展了的中美关系。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会见雅各布·卢时所讲,中方愿同美方一道努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大方向,不断加强对话、互信与合作,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妥善处理分歧,共同努力构建中美合作伙伴关系,走出一条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篇三:理性看待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的关系

理性看待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的关系 摘要

10月15日晚7时,图书馆区域研究资料中心座无虚席,一场关于“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的讲座在此开讲。主讲者孙福生教授是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精通东亚、东南亚问题的国际问题专家。他以专业的眼光和独到的见解,为同学们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关键词:国际形势中国的外交关系国际格局

国际形势:“大变革、大调整”

“研究国际形势不可就事论事,要从整个国际背景谈起。”讲座伊始,孙福生教授便提出了看待国际形势的理性视角。孙教授认为,当前的国际形势处于大

变革、大调整当中。

这一“大变革、大调整”的国际形势主要有五大特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但局部性、地区性的战争与冲突此起彼伏;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进一步扩张,直接或间接地加剧了地区性的冲突与动荡;某些国家在对待恐怖主义问题上持双重标准,导致国际恐怖主义出现了强烈反弹;全球性的军事战略发生重大变化,美国政府提出的“无核世界”对各国军事战略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新兴国家群体性的发展、崛起,正有力地改变着世界政治力量对比,给旧有的国际秩序注入新的力量。

同时,孙教授提醒同学们要理性看待中国的崛起。一方面,应该为中国国力的提升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必须明确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于西方国家叫嚣的“中国威胁论” “中

美共治”应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

中美关系:非敌非友的伙伴

作为当前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长久以来受到各方关注。孙教授用“伙伴”这一中性词定义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中美关系,他说:“中美之间既不是绝对的朋友也不是绝对的敌人,而是非敌非友的伙伴关系。”

“这是由于中美之间既存在结构性的矛盾,也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孙教授指出,在政治方面,中美两国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是导致中美关系出现波折的主要原因;在国家安全方面,中美在台湾问题、武器禁运等问题上存在矛盾,另一方面又在反对核扩散,反对恐怖主义,主张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等方面达成共识;在经济方面,中国需要美国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美国需要中国的商品,需要中国购买其国债解决其经济问题,双方在经济上的共同利益构成了中美关系的基础,但由于中美贸易不平衡,美国会把本国的经济困难归咎于中国,例如近段时间美国迫使人民币升值就是双方经济摩擦的体现。

理性对待钓鱼岛“渔船事件”

孙教授还结合天安号事件、美韩联合军演以及钓鱼岛问题,解读了中美与亚太地区国家间复杂的关系。针对前一段时间在钓鱼岛海域发生的“渔船事件”,孙教授指出,虽然事件以日本最终放人暂告一个段落,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是这场博弈中的赢家、日本是输家,只能说是日本在这次博弈中浑水摸鱼,但得分很少、失分很多。而它的得分主要在于加强了美日同盟。过去美国从未承认美日军事同盟覆盖钓鱼岛,这次在日本的强烈要求下,美国为了安抚日本这位盟友,不得不表态同意将美日军事同盟覆盖钓鱼岛,这就意味着钓鱼岛一旦发生战争,美国就

要去帮助日本。

而针对当前国内民众因“渔船事件”对日本产生的不满情绪,孙教授强调:对待国际问题要有理性的态度,从大局着眼,不可以走极端。 对于当前大国关系和国际形势,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但与此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是绝对的,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 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各大国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围绕单极还是多极的斗争仍是各种力量较量的主线,围绕国际秩序的矛盾和斗争继续发展。国际安全形势更趋复杂,非传统安全问题与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活动猖獗。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世界经济保持较好增长态势,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风险和隐患依然存在。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可以用三个总体、三个局部和三个继续来概括。那就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与发展趋势。 特点:1.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2.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3. 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

发展趋势:1.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布局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2.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国与国相互依存日渐紧密。

3.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但全球经济失衡加剧,波动频繁,南北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面临考验。

4. 科技革命加速推进,人类生活日益数字化。

5.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6. 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7. 21世纪头20年时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有大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一、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面临挑战 2007年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波及全球,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影响到实体经济,美国、欧元区、日本以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 全球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金融机构内部的不良资产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二、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缓和但挑战依然严峻

首先南北差距日益拉大影响世界的安全。全球化浪潮下,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这种收入分配却是严重失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严重的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当前,伊拉克局势的动荡、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以及持续不断的阿以冲突等热点难点问题的存在,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首先,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世界的和平。其次,这些热点问题都发生在国际 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或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三、国际政治格局国际多极化不可逆转并出现新的变化

单极与多极的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还表现在各极软实力的变化。冷战后, 美国奉行单边主义,依仗经济、金融、科技和军事的特殊优势,加紧争夺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战略主导权,对外频频发动战争,特别是不顾世界各国 的反对,发动伊拉克战争,使得世界范围内特别是伊斯兰世界对美国不满的 人比例日益扩大,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国际形象,使美国的软国力有所下降。 是单极

与多极的斗争发生新的变化。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引起了世界各国越 来越多的反对,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各大国纷纷强调多边主义的重要性, 反对单边主义,并日益联手,共同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如欧洲联盟 2008年11月3日拟就一封致美国下任总统的信件。信的主旨是强调“多边主 义”。 2009年6月16日——17日,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金砖四国” 领导人在叶卡捷琳堡举行首次正式会晤,这意味着金砖四国必将加大自己在 国际格局中的影响力。而俄罗斯总理普京更是多次发表讲话,表示俄罗斯绝 不接受美国领导下的单极世界。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此消彼长,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新兴大国保持崛起势头,日益成为全球需求和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利益攸关方。新兴大国联合自强的意识增强,“金砖四国”等合作机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兴大国崛起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有利于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

四、世界科技革命竞争日趋激

烈当今世界,信息、生物、材料和能源等高技术及产业迅猛发展。科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已由20世纪初的不到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科技发展特别是战略高技术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实力也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政府首脑亲自领导科技工作的做法,成立由战略科学家和经济专家组成的总统(总理)科学顾问委员会,对科技政策和重大科技计划提出建议。美国、韩国、印度等国成立了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负责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大大提升了国家科技工作宏观决策的能力。许多国家政府都将对科技的投资视为一项回报巨大的战略性投资。一方面大幅度加大科技投入,另一方面建立有利于增加科技投入的机制。

许多国家修改了移民政策加大了吸引外国的学生和学者的力度,以解决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芬兰对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收入外国人的最高税率已减至当地人的58%;日本计划在今后几年采取各种措施,使外籍科研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比例达到30%;美国则在移民方面大大放宽对高技术人才的限制

马振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在当今世界,无论从什么角度、出于何种动机和采取怎样的态度,各国在处理对外关系和国际问题时,几乎都要认真考虑中国这一因素。实际上,从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起,“中国因素”对国际格

局就开始产生影响,而且还时常占据显要位置。

深入分析可以看出,以往“中国因素”的分量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中国地广人多,任何国家都不会完全忽视一个拥有世界人口1/5的大国;二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良好关系所具有的影响力;三是中国的地理位置带来的地缘政治作用。但当前的“中国因素”是由中国的综合国力衬托起来的。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带动起政治、安全等各个方面影响力的发挥。“中国因素”囊括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外交政策与主张、发展模式、文明传统、国民素质等各个方面,对世界形成了多方位影响。这种影响不是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客观的。这种影响也是全局的、持久的、自然的。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长,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中国,相应对中国的期待值也加大,要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以相互借重维护自身利益的各种设想和考虑也应运而生。中国目前更加侧重与各方建立合作对话机制,如“中非合作论坛”、“中阿(拉伯)合作论坛”等,这种机制是加强南南合作的有益方式,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平等互利合作的精神。中国同时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欧盟等国际、地区组织发展关系,这些都是出于促进全球的和平、发展与合作,而不是出于搞对抗、谋霸权的目的。“中国因素”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对国际事务表现了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对世界来讲,对中国来讲,都是件大好事。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实力。

周刚(中国前驻印度大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地区和世界经济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并以一个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和平发展不可逆转,中国人感到高兴和骄傲是理所当然的。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的经济总量不大,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例仅为4%,中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有限,中国的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持续奋斗的过程。这些都要求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戒骄戒躁,既不要自吹自擂,又不要被别人的吹捧冲昏了头脑,因此,不要高估“中国因素”的影响力。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对那些给予中国很高期望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而对那些心怀不善,企图“捧杀”中国,变相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国家,我们也要心中有数,保持警惕。

陈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客观地估价“中国因素”的影响是现实的需要。中国目前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包括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对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的依赖等等,国家的统一对中国的发展也产生着很大的影响。这些都要求我们正确看待“中国因素”,不能过高估计自己。

宫力(中共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虽然中国目前已经处在一个迅猛发展的过程之中,但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际力量对比看,仍然“西强东弱”。因此,我们既要有雄心壮志,又要善于守拙,埋头苦干。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143373.html 转载请保 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