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关于改革开放的论文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7-04-09 05:52:44
经典文章

篇一:改革开放论文

第一章 文化人类学概述

一.人类学的一般内涵

1、人类学的起源

? 人类学(Anthropology)这个概念很早就已经存在,它来源于希腊文,是由“Anthropos‖与“logy‖构成。

? 正式的、经常性的使用这个词开始于16世纪的拉丁文。当时,这个词表示“与人体结构”有关。

学术界普遍认为,按照英国人类学家A·C·哈登的看法,第一次出现“人类学”这个词的著作是马格纳斯·亨德特(Magnus Hundt)在1501年出版的《人类是万物之灵》中。

? 17世纪,人类学开始出现在英语世界。

从19世纪开始,人类学有了长足发展,表现在定义的规范、研究内容的广泛以及研究方法论的逐步确立等等。

2、人类学的含义

? 人类学或人类特征史,应当分为两类:一是心理学,即关于理性灵魂的本性的讨论;二是解剖学,以此来揭示人体结构或构造。 ? 1822年,英国百科全书认为,人类学是“关于人类自然特性的研究”,其后,人们总是认为人类学是专门研究人类躯体的科学。 ? 1876年多宾诺(Topinard)在《人类学》中指出:“人类学是自然史的一部分,是研究人类和人类种族的学问。”

? 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C.Wissler)认为,人类学是一门科学,它努力于历史所不及的地方,目的在于重新发现人类的起源以及“史

前时代”(prehistoric era)的变化境遇(varying fortune)

布朗在《社会人类学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110.)中指出,社会人类学“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进行系统比较,特别注意那些原始的、野蛮的或没有文字民族以及更自然的社会形式的一门关于人类社会本质的调查的学科。”

? 英国伦敦大学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认为,人类学是“研究人类及其在各种发展程度中的文化的科学,包括人的躯体、种

族差异、文明、社会构造以及环境对于心灵的反应。”

? 人类学“包括交叉文化研究和进化论研究,即研究他们的躯体和文化的各个方面,从他们的牙齿如何形成到他们如何获取食物、建

造房屋以及抚养儿童等。”(贝茨.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4.)

? 人类学是一门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回答关于人类自身一系列问题的科学。它是从各个方面综合地考察人类、研究人类的生物性及其文化的发生、进化和当代的变异。

3、人类学的范围

? 一般认为,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和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 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就是把人类的过去和现在作为一种生物现象来研究的人类学分支学科。

? 主要包括:第一,人类的产生和进化问题;第二,当代人类在生物性上的差异以及原因问题。

文化人类学的分支:考古学、语言人类学、民族学(社会文化人类学)

二、文化人类学的概念

1、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古希腊时代,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发展阶段:17-18世纪是文化人类学的发展阶段,产生了一些人类学思想:

现代阶段:19世纪以来,以弗雷泽、布朗、哈登等人为代表,后又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人类学家。

发展阶段一些重要的人类学思想

法国的J.F.拉菲托(1670—1740)。他在1704年《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一书中比较了土著部落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并与有文字记载的远古的土著部落进行了比较,以此来解释印第安人的奇风异俗;

意大利的维柯(G.B.Vico,1688—1744)在《新科学》中指出,使人成为人的就是文化 ;

亨利·霍姆(Henery Home,1696—1782)的思想。亨利·霍姆在《人类简史》中曾经收集了世界各地的人类学资料,为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文化人类学的定义

1)文化:

―文化‖在中国古籍中是指对人的教化。在西方,文化原指农耕和对植物的栽培,文艺复兴后,把对人的教化称为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

把文化当作专门的研究对象始于法国人克莱姆。

第一个给文化下定义的是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她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文化不包括物质因素,只包括精神因素。

德国学者普芬多夫的文化定义: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任何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劳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部分。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并赋予意义的全部制品或者说有形物品。

狭义的文化则是专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1901年,美国考古学家W.H.霍姆斯创用这一专称,旨在研究人类的文化史,以区别于研究人类自然史的体质人类学 (physicalan-thropology)。 在英国称为社会人类学(socialanthro-pology)。目前西方有把二者合并为社会文化人类学(so-cioculturalanthropology)的趋势。

? 文化人类学一词在使用上存在着狭义和广义之分。

? 狭义的文化人类学相当于欧洲大陆一些国家所称的民族学和在英国所称的社会人类学或社会文化人类学。

? 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含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三个分支学科。

? 文化人类学一词在使用上存在着狭义和广义之分。

? 狭义的文化人类学相当于欧洲大陆一些国家所称的民族学和在英国所称的社会人类学或社会文化人类学。

? 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含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三个分支学科。

? 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成

长、变迁和进化的过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族、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籍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3、研究方法

? 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三种:

? 一为实地参与观察法(田野调查方法):指对一个社区所进行的直接和持续的观察,这是文化人类学最有特色的研究法。

? 实地参与观察法是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它是一种观察法,其资料来自现实的广阔天地。这种研究法使得文化人类学家可以既作

为参与者又作为观察者的身份深入到一种文化的内部去观察这种文化和使用这种文化。

? 完全参与者(complete observer):是指在实地参与观察时,研究者或观察者的身分,与其他人是完全一样的,被观察的人并不知道观

察者真实的身份,所以观察者可以自然地和被观察者互动。

? 参与者一如观察者(participant as observer):研究者可以完全参与整个研究场域或活动的过程,不过需要对被研究对象表明研究者的

真实身分;当然,身分的表明可能会影响彼此互动的过程,因而使得原貌失真。

? 观察者一如参与者:研究者不但表明研究者的身份,同时可以和被研究对象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地互动,而不需要有任何借口。 ? 完全观察者:研究者完全从旁观者的角度与立场,不参与任何研究场域的活动,透过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被研究的现象或对象。 ? 全面考察法:采用这种方法,人们在选择研究一种人类行为时,必须全面考察与之相关联的问题。

? 如:一位研究某地区经济发展的人类学家会发现,要想对这一地区经济变化的过程进行全面的描述,就必须探讨礼仪的始末以及家

庭关系的问题。

? 比较法:比较法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

4、文化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1)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

? 他们的根本区别体现在文化与社会这两个概念的差异上。社会学研究侧重于研究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而

文化人类学则侧重于研究人与群体的行为。

? 这两大学科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差别越来越小,现代社会学的发展日益重视文化问题的研究,而文化人类学则开始更多地研究社会问

题。

(2)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

? 文化人类学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类文化史的研究,它追溯人类起源及其发展的整个历史,因此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

? 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的主要区别可以概括为: 

历史学的对象往往偏重特殊性;而文化人类学是关于全人类生活形式的比较研究,侧重于普遍性。

历史学注重事件和人物的记载,其研究有时极为详尽和具体;文化人类学则注重文化规范的研究,视野很少局限于某件事或某个人,比较抽象。 

历史学涉及的领域极广,甚至细到某个显赫人物的浪漫史;而文化人类学则研究史前社会和当代文化,试图探寻社会间文化差异的根源。

? 从研究内容上看,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相同点远多于不同点。而且从发展趋势上看,历史学正愈来愈从局部事件的研究向政治史、

经济史、思想史及至更为综合的文化史方向发展。历史学的文化意识逐渐增强使之与文化人类学愈来愈接近。

? 因此,在近期内,历史学与文化人类学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仍在研究方法上:

历史学工作者研究历史,主要是靠历史记载和文献资料,他们对于时间先后顺序等问题,非常重视。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家亲自到研究的地方去观察、访问和直接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根据现有的活的事实、情况和情节,尽可能地记录、保存下来,然后再用各种方法和技术,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并得出理论评价。简言之,历史学是研究―文化化石‖,文化人类学是研究―活的文化化石‖。

经济人类学的定义

? 栗本慎一郎:经济人类学是一门研究广义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与动因的学问,是一个从总体结构上,尤其是从结果上考察满足社会

物质需要的结构化?经济‘活动的科学

?

?

?

?

? 普莱特纳:一门人类学角度出发,运用民族志等方式研究人类经济制度和行为的学科。 经济人类学是用人类学的方法和民族志的方式研究经济制度和行为的学科,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了经济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 经济人类学的存在意义,就是要跨越传统经济学的藩篱,去探寻潜藏在经济制度底的深层动因,以及决定这些深层动因的系统。 人类学家把经济活动作为社会文化整体中的一个因素进行研究,同时也把传统社会的一般经济制度与我们现有的经济制度进行比较

研究。

?

?

? 经济人类学重视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要理解一个特定社会的需求、稳定的食品供应和服务是怎样平衡的,就需引进第三种变量——人类学的文化变量 将物质文化或工艺技术与经济制度视为一体,将经济行为视为社会行为或社会制度的一部分 经济学与经济人类学

经济人类学学术理论的发展

一. 经济人类学的萌芽及早期探索

?

? 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库拉‖交换制度的研究——经济人类学研究的最初萌芽 威廉.雷蒙德.弗士——经济人类学的学科奠基人

①即使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对经济合理性的追求

②是作社会的基础而潜在地发挥作用

③人类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联系

? 二战前后美国——赫斯科维兹

二. 经济人类学学术理论的发展及学术流派

1、功能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马林诺斯基:

人类的社会行为与制度都有其客观功能,人们在交换过程中所举行的各种仪式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财物分配得以顺利进行的制度

弗士:把社会行为或社会制度的结果性功能看成为这些行为或制度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2、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采用及形式主义的理论特点

对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广泛采用是经济人类学形式主义学派的主要特点之一。

赫斯科维兹

哈罗德.斯内德尔:主张经济人类学应当以更为开放的态度接纳经济学的演绎方法,并且应当较为客观、公正地认识―经济人‖等抽象概念,并以此构建起更为合理和更具理论深度的形式主义经济人类学体系。

3、实在主义理论的崛起和“形式——实在”学术论战

?

?

?

?

?

?

?

?

? 形式主义理论上的窘境 波朗尼通过对形式主义理论的批判性反思,重新肯定了马林诺斯基的观点并对其加以深化,从而形成了―实在主义‖经济人类学的思想。 经济人类学要从社会、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交换、代谢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经济 《大转折》(The Great Transformation,1944) 《早期帝国的贸易和市场》(T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1957) ―形式——实在‖的学术论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形式——实在‖的学术论战,使得经济人类学成为人类学界最为重要的焦点之一 ―最大化‖的取向 西方资本主义与非西方社会经济的整合

4、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出现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类学中的发展

?

?

?

?

?

? 法国 莫瑞斯.戈德利尔(Marice Godelier) 克劳迪.梅拉索克斯(Claude Meillassoux) 美国 肯思.哈特(Keith Hart) 埃瑞克.沃尔夫(Eric Wolf) ―形式——实在‖之争逐渐由马克思主义对跨文化经济的讨论的支配所取代

? 非西方社会与文化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对其传统社会文化模式的探讨,而应当将其扩大到这些模式被冲击、渗透、改造、甚至被

消灭的过程

5、经济人类学理论的融合及新综合学派

?

?

?

?

?

?

? 哈罗德.斯内德尔(Harold Schneider)倡导成立美国经济人类学会 收集、编撰了一系列包容各学术派别观点的论文集 摒弃了存在于各学术派别中的狭隘的门户之见,开创了更为自由、更为开放、更为包容的学术风气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理查德.威尔克为代表的新综合派 贫困与发展问题 《经济与文化:经济人类学的基础》 通过继承人类学母体的注重田野调查的传统,经济人类学的理论显示出其突出的实证性,从而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一支重要的新生力

量。

生产体系

? 生产是任何社会都必不可少的社会组成部分,不同的社会可能会有不同的控制生产和分配的方式,具有同样技术条件的社会,如果

生产关系不同,则生产方式也可能不尽相同。

? 生产的要素包括:

资源

劳动组织模式

所有制

生产资料

技术

社会生产关系

一、资源

? 资源、劳力、资本和技术是一个社会群体用来扩大产品的生产要素,使用这些要索的规矩是深深嵌入文化中的,并且决定经济运行

的方式。

二. 劳动组织模式

? 劳动分工

①按性别进行劳动分工

②按年龄进行劳动分工

? 劳动协作

①工业社会

②非工业社会

三、所有制

?

? 大多数社会都有占有和使用资源的规范。 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是根据社会的所有制而制定的。

所有制的适应性

四、生产资料

?

?

?

?

?

? 生产资料包括工具和其他生产用品。一个社会使用的工具种类和数量是受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限定的。 少而简单的 大而复杂的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与其技术水平密切相关的。 劳动分工为个人技术的发挥以及生产技术的改进提供了机会。 为了群体的生存,日常的生活的这些技术知识,人人都要学会并传递给后代。 五、技术

六、社会生产关系

?

?

? 在非资本主义社会中,亲属关系有时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生产和消费之间一般都要经过交换这一环节,劳动者在消费之前必须将其劳动产品转化成其他物质。 交换与分配

一、互酬

?

?

?

?

?

? 所谓―互酬‖,在一些人类学文本中也称―互惠‖,是指在以血缘及伙伴关系结成的共同体中作为义务发生的一种―赠予‖关系。这种―赠予‖,并不限于财物与服务的提供,而是一种广义的互助关系 一些地方的社会习俗揭示了这种交换形式的本质。 在群体内的交换一般是采用互惠和平衡互惠的形式。如果是两个群体之间的交换,就会有潜在的敌意和竞争的倾向。 平等互惠 沉默贸易 库拉

二、再分配

再分配是交换的另一种方式,是指一种―支付‖和―返还‖的连锁系统,即共同休成员向一个政治性权力中心(或宗教权力中心)进行的财物与服务的义务支付,以及这个权力中心向共同体成员进行的财物与服务的返还

再分配不是个人或群体间的交换,而是分配的一种模式,是在统一领导下把劳动产品集中再分散出去,因而通常都是在政府的主持下进行的。 夸富宴

三、市场交换

?

?

?

?

?

?

?

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概念

一、人类学的文化概念

1、经典的文化概念:

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3、文化的特性:

? 文化是共享的

? 文化是整合的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是实物交换的场地 传统社会市场交换的主要商品是自己生产的物资,而要交换的东西往往又是自己所不能生产的。 市场还是一个信息传播中心,而人们也有聚集在市场上听新闻的习惯。 研究传统社会经济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社会的各个环节和网络是如何交错在一起的。 经济人类学最迫切需要研究的是经济体系的内在关系,即研究诸次元体系间的交互关联。 社会变迁中的研究途径 经济体系的整合

篇二:关于改革开放的论文

关于改革开放的论文(2500左右)

浅谈改革开放

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我们对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实施有了深刻的认识——改革开放是中国领导人依据中国国情,立足中国人民利益,为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和实现国家富强和名族振兴而作出的英明决策,是一项伟大工程!

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到现在,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5年的征程,这35年充满喜悦,充满沧桑,总的结果是给我们国家的广大人民带来了幸福生活!下面通过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我国老百姓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对比,我们更能体会到改革开放的实施给我国带来的深远影响。

衣: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住: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

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交通很糟糕,高速公路很少,跟别说铁路,航线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经济条件的

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

用: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

以上充分说明,改革开放给我们的日常生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当然,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绝非仅此而已,而是在我国各项事业的方方面面。

一,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5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二,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5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三,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四,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五,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六,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35年的时间里,中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八,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九,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十,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由于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的改革开放任重道远。观察我们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市场的发育程度还比较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还有残存,旧体制的思想、观念、习惯、活动方式、领导方法还存在,等等。还要看到,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还存在一些非社会主义的东西,这主要是指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邓小平曾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最近揭露出来的山西黑砖窑,是比封建主义还要落后的东西,带有奴隶制的色彩。以上这些,其性质都是非社会主义的,都在革除之列。

改革开放35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我们必须坚持吸收利用这些宝贵的经验财富,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

二是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三是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四是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

五是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六是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七是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八是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九是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十是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一百年不动摇,我国人民必能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华民族必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篇三:改革开放论文

忆改革开放,现中华雄伟

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0年的改革开放,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以这次全会为开端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和开始起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改革开放的30年,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让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雄伟壮观。

关键字: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富裕安康 雄伟

一、改革开放思想的历史回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会发现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

(一)关于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邓小平从正反两个方面做了阐释。从正面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做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 ;“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从反面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如果放弃改革开放,就等于放弃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邓小平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当代中国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关于对外开放,邓小平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等不同角度做了论述:其一,回顾历史,“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其二,面向现实,“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 自守是不可能的;其三,展望未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

离不开世界” 。

(二)关于改革的性质和方向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这次革命的特点在于:其一,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对它的否定。其二,这种革命不再采取阶级对抗的形式。改革“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其三,这种革命是为了改变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道路。其四,这种革命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力量,依靠亿万人民的实践自觉进行的。

(三)关于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邓小平对改革目标设计给予了高度重视。改革伊始,他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做了高度概括,即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此后,随着改革的深入,邓小平反复论述了这个问题,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内涵越来越清晰。l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富强、民主、文明”就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目标。关于改革的任务,邓小平说得更为明确。他指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二、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改革开放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

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属性的认识由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逐步深化发展为内涵更加丰富的以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公平正义等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

就是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发展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而这条道路的内涵正是在我们不断“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探索与开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这些年来,社会主义中国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根本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

这些年来,社会主义中国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承载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现代化航船能够破浪前行,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这条道路上万众一心,团结奋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凝聚起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的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

在经济建设方面,我国努力发展对外交往,以建立坚实的经济基础。我国的经济总值已是名列世界前茅的了,虽然人均GDP上不去,但我相信经过中国的不断努力总有一天我们一定会追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最好的证明,归根到底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都有着飞速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的我们已经从昔日破旧的茅屋中迁入了一栋栋整齐美观的高楼大厦中;从原来的温饱问题转化到如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方面的问题上来;从当年人们对

太空一无所知到现在的“神七”上天,“嫦娥”奔月,一跃成为世界上第四个飞上太空的国家;从刘长春只身参加奥运会到我们在自己国家举办奥运会?? 在文化科技方面,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并且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1986年,政府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培养了一大批在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优秀知识分子,在老一辈科技人员的知识已经明显老化的情况下,这些中青年知识分子毅然挑起重担,承担起航空航天的开发研究的重任。是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为神州飞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世界,主动吸收世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推动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的新发展。是改革开放,从根本上否认了“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错误口号,落实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为知识分子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航空航天专家才能的发挥。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树立了中国人民的自信,推动了载人航天工程重大决策的制定。

在政治方面,我国对外交往奉行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并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七年后中美又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位置······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以上三方面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四、 总结

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的.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尤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我们党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总之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

参考文献:

【1】 钟玉海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

【2】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9/26/content_10033977.htm;

【3】 http://wenda.tianya.cn/question/3e99b702c2d39fd2;

【4】 中国统计年鉴 2007[M].

关于改革开放的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123867.html 转载请保 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