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7-03-04 05:54:17

篇一: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禹、垒”等8个生字,会写“洪、荒”等7个生字。
2.理解“叮嘱、欣欣向荣、敬仰、爱戴”等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ppt
学情分析:
这个故事是一个神话故事,有的同学已经通过课外书阅读过,对于课文中体现大禹一心为公,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也比较好理解。教学重点应该放在理清课文脉络,以及通过学习课文中数量词的运用表现大禹的精神。
教学流程:
一、破题导入
1.师板书甲骨文“”请学生猜是什么字。(水)
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2.当水造成这番情景时,生读【ppt: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
四处逃荒。】
3.从这你读出了什么?讲解“荒”字的识记方法。
4.看到这般情景总得做点什么吧?——治水(板书)。
5.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个与治水有关的神话故事。补充课题(大禹,师板书并提醒孩子们注意“禹”字的书写)
6.齐读课题。
二、了解内容,感知大禹精神
1.自读课文,找找文中写了谁治水?
生:鲧、大禹
2.他们俩治水的结果是?
生:鲧——失败大禹——成功
3.为什么大禹成功了,而父亲鲧却失败了?
学习2自然段,总结鲧治水的方法——堵(板书)
4.那大禹用了什么方法治洪成功的?读第3自然段。
问:找出描写大禹治水时动作的词,并谈谈你的看法。
(读ppt: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① 学生交流找到的动词。
② 那禹为什么能成功?你能用一个字概括他治水的方法吗? ③ 从这里可以看出大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善于总结、思考、有智慧的人
过度:仅仅因为大禹改变了治水策略,变堵为疏才江水治理好的
吗?答案是否定的。还因为他不怕困难,历经艰险,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
(读ppt4: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 ④ 问:你从这读出了大禹的??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
想象:大禹在治水过程中还克服了哪些困难?你觉得大禹是怎样的一个人?
⑤生交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人。
⑥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试着读出大禹的这种品质。。
三、再次学习大禹的精神
1.问:文中还有哪里在写大禹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生:第4自然段
2.自读第4自然段,思考: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思考:大禹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
2.生汇报(读ppt2: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3.问:大禹为什么会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请孩子默读课文寻找答案,然后同桌交流。计时5分钟。
4.全班汇报,师总结:治水成功;奉献精神。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开课伊始我用甲骨文“水”字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再用拆解题目的方法层层深入。正如我们认识、品悟大禹精神一样层层深入。在教学时我始终围绕着品悟关键字词的方法理解、认识大禹和他的奉献精神,同时我采用点线似的板书设计清晰明了的将文章脉络展现在孩子面前。有助于学生能准确掌握课文信息,长此以往也有助于孩子们分析其它文章。虽在我的引导下能理解并说出单元的主旨,但在朗读上还是很欠缺。读得拖沓,无法展现大禹的精神。另外,孩子们的课堂答问习惯不好,总喜欢齐答的形式,这样不利于差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会在朗读的指导和课堂的管理上再下工夫。
篇二: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炼,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培养孩子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技能目标:
1、提高小组分工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利用网络(Internet)自主查寻、整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中重点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2、对策
①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最感人的句子相互交流,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理解。
②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和相关资源,学生自己上网获取信息,分析交流,谈出感受。
四、学习对象分析
1、学生特点
本课面向的是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来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同时,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已经有
了一些体验,初步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该阶段的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对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热情很高。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信息的查询及理解能力还很欠缺。
2、相应对策及学法指导
①利用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发挥其能动性,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找到答案。
②在教师引导下各小组学生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③教师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见解,使学生在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中得到提升。
五、教法设计及教学策略
1、教法设计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为指导,结合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发现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
本节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去实现,讲故事导入新课,初读故事整体感知,细读故事体验感悟,搜索故事拓展延伸。整节课由故事开始,至故事结束,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听、说、读、悟多种感官参与,放手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资料进行个别化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拓宽了学习的广度。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使认识得到升华。
2、教学策略
①提供资源,方便学生查阅。
②师生互动,个别辅导,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总结归纳提升。
六、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1、教学媒体
①全部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②利用Realplayer播放洪水泛滥及大地恢复平静的景象。
③利用网络(Internet)查找资料(学生操作)
④教师制作: A大禹治水的动画及配音课文朗读
B生字游戏
C“三过家门而不入”图片、配乐 D歌曲《为了谁》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神话故事。 2、教学资源应用设计
七、教学过程设计
篇三: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一、复习开课,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十分了不起的英雄——大禹(学生接答),还知道了他的一个动人故事——大禹治水(学生接答)。教师板书课题:大禹治水。
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话语开课,定下了情感基调。】
师:我们根据这个课题还梳理出了三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回忆回忆!
学生回忆上节课梳理出的问题,教师出示课件。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他是怎样治水的?治水的结果怎样?
师:孩子们,你们学习真用心!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三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将这些问题作为阅读教学的起点,贯穿整堂课的学习过程。】
二、带问学习,理解课文。
(一)、解决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师: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呢?请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一、二自然段,边读边勾画重点的词句。
【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孩子们就会主动地寻找问题的答案,自主地探索发知识,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学生自由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回答: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因为洪水给人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灾难,所以禹下定决心治理洪水。 师:从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见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学生发挥想象,说说洪水泛滥时的情景。
【学生在情感的铺垫下,展开了合理的想象和充分的表达,就能体会到洪水的可怕。】
师:孩子们,当洪水向人们涌来时,会是什么心情?
生:害怕、担心、无助、绝望??
师:让我们在朗读声中,体会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吧!
全班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用齐读渲染气氛。】
师:看这可怕的洪水来了!
(师播放洪灾的视频,学生观看。)
【儿童思维是形象思维,学生观看洪灾视频,视觉上的震撼会加深对洪水的认识。】
师:看来,这洪水非治不可!大禹治水还有别的原因吗?
学生汇报交流:他的父亲鲧治水失败了,临死前叮嘱他“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教师板书:临死叮嘱
师:这时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话要说?
生谈感受:鲧的治水方法不对、为了治水鲧付出了生命、他是英雄??
师;鲧用什么方法治水呢?(堵塞洪水) 可是这滚滚而来的洪水是堵不住的呀!他虽然治水失败了,还付出了生命,也要在临死前再三地叮嘱儿子——一定要把洪水治好(学生语重心长地接读)
(二)、解决第二个问题“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师:带着父亲的遗愿,禹下定决心制服这凶猛的洪水。我们来看看禹是怎样治水的?请你和同桌一起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用“大禹是怎样治水的?”这个问题,展开课文重难点部分的学习。】
1、同桌合作学习课文3、4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感受最深的词句,写上旁批,最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
感受。
【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先勾画再写旁批。】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生: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导东边的大海里。
师: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禹很聪明)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了大禹的智慧?(改变、开凿、挖通、垒起、引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顺学而导,扩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度地与主人公大禹进行对话。】 师:我们一起来体会大禹非凡的聪明才智吧!齐读这一句。
(教师出示课件,示范将这些词句打上着重符号。)
师:从此以后,大禹为了治水——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岗,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学生接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师;从刚才的读中,那个地方最令你感动?有什么体会?
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
【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品味文字背后的情感信息,谈感受时就会有感而发。】
3、重点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生:“禹三十岁才结婚”,说明他为了治水耽搁了自己的终生大事,很晚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说明禹结婚时,在家住的时间太短了。“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说明禹为了早日治好洪水,连回家的机会都放弃了。
师:从那些词语看出来的?
生:三十岁、四天、十年、三次。
师:漫长的十余年里,禹好不容易曾有三次路过家门的机会,却没能进去看一看。你能想象这三次分别是怎样的情景吗?大禹的心里会怎样想,却是怎样做的呢?
5、学生发挥想象,说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展开重点想象,体会大禹的治水心切。】
6、教师课件出示,有无 “才”、“仅仅”、“就”、“却”的两个不同句子,请学生比较。
师:对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体会句子中带有“才”、“仅仅”、“就”、“却”的好处,再读一读。【朗读的指导并非是就技术讲技术,而是重在语感的培养和对情感的领悟。】
(三)解决第三个问题“治水的结果怎样?”
师:禹治水十余年,取得了怎样结果?(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学生接读),怎样的景象才是“欣欣向荣”?
学生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谈谈自己对“欣欣向荣”的理解。
【发挥想象,说出自己对成语“欣欣向荣”的理解,体会到治水成功前后的强烈对比。】
师:从此,人们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禹也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学生接读)为什么?
学生解决重要问题——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说出自己对大禹的认识。 教师小结:是呀,大禹为了治水历尽了千辛万苦,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深深地感动了人们。没有他的舍小家顾大家,人们就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就是无私奉献。
教师板书:无私奉献
三、感情升华,课外延伸。
教师小结:大家对禹的评价十分高,让我想起了古人对他的赞扬。
1、 教师出示课件,诵读古文。“禹治水,乃我华夏第一千秋功业,三代以后之中国无不蒙其利。”
2、 【渗透一点点古文,感受大禹治水对整个华夏民族的贡献。】
师:是呀!禹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让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人们敬仰他、爱戴他。就连当时的部落首领尧,在他年老以后都把自己的职位禅让给了禹。到了几千年后的现在,人们都还自发地祭拜他。
(教师出示,课件中后人祭拜大禹的图片。)
【感受人们对大禹的敬仰和爱戴。】
2、师:学到这里,或许大家和老师一样,心里有一个小疑问。在课文的叙述中,一直是“禹“,为何课题却称他为”大禹“呢?(因为百姓敬仰和爱戴他,所以尊称他为大禹。)
3、深情呼喊。
让我们记住这位治水英雄——大禹。(学生接答)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英雄——大禹。(学生接答)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感人的故事——大禹治水。(学生接答)【激发感情,升华情感,颂扬民族英雄。】 师:有关大禹治水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同学可以在课外多多收集、阅读。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鼓励课外阅读,积累知识。】
教学点评:
一、本堂课设计的教学环节非常清晰,重点突出,较好地体现了三维目标。例如:将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的三个问题贯穿全文,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再按这一思路理解课文。学生主动质疑,更能主动释疑。在此过程中,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体会了大禹的无私奉献。
二、教师把大禹治水的过程作为重点部分,让学生找出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理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受能力。
三、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积累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四、课件运用与语文教学的整合非常到位,在教学环节中的运用恰到好处。
五、充分利用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教师诵读古文,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古文的韵律,还让学生体会到了古人对大禹的丰功伟绩的颂扬。
六、本节课也有一点遗憾,课堂上引导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研读、品味,还不够到位,应引导学生多感受,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重要信息。例如:在有学生谈谈到这一句“鲧在临死前叮嘱儿子禹: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时,可以追问学生,从“叮嘱”一词能读懂什么。
《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出自:百味书屋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100409.html 转载请保 留,谢谢!
闁绘劗鎳撻崵顔句沪閺囩偟纾婚柛蹇嬪妽閺嬶拷
濞戞挸绉撮悿渚€宕橀崨顓у晣濞戞挾鍋撴慨锟� | 闁哄倸娲﹂妴鍌滅棯閻樼粯鏅� | 闁硅埖娲濋惁鏃堝礆閻樼粯鐝� 闁挎稑鐭侀顒勬嚂閺冨倿鍏囬梺顓у枤椤斿牓鏁嶅娓�00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