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鼠疫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7-03-02 05:46:23
经典文章

篇一:鼠疫

第三章 细菌感染

第一节 鼠疫

学习要求:

掌握鼠疫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熟悉本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预防,了解本病的病原学。

鼠疫(plague)是鼠疫杆菌通过鼠蚤传给人和动物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和出血倾向为主要表现。该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是一种危害最为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规定为甲类传染病。

链接 鼠疫疫源地分布世界各地。人间鼠疫至少已有1500年的历史,历史上鼠疫有过三次大流行,死亡数以千万,直到20世纪60年代方才止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亚洲及非洲的一些国家,鼠疫又开始活跃,至90年达到高峰。如停息了26年之久的印度,1994年又重新爆发人间肺鼠疫。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本控制了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没有发生大的流行,只有少数散发病例发生。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与世界其它地区一样,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再次进入活跃期,一些静息了多年的疫源地重新暴发流行,并向周围蔓延,同时,新疫源不断出现,人间鼠疫流行时有发生。疫情分布于全国17个省区,主要流行于云南省的南部地区、青海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某些牧区。

【病原学】

鼠疫杆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又称鼠疫耶尔森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兼性需氧短小杆菌,两端染色较深,长约1~1.5μm,宽约0.5~0.7μm。无鞭毛,不活动,不形成芽孢,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最适培养温度为28℃-30℃,在普通培养基生长缓慢,需培养72小时以上。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病灶中呈多形性。

已证实鼠疫杆菌至少有19种抗原,即 A-K、 N、 O 、Q 、R 、S 、T 、V、W,其中FI(Fraction I)、T、V、W为主要抗原。FI为荚膜抗原,属糖蛋白,有高度免疫原性及特异性,相应抗体有保护作用。V和W抗原为菌体表面抗原,两者常同时存在,为本菌的毒力因子,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具有强力的抗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缺失V和W抗原的菌株即失去毒力,为无毒株。T抗原即鼠毒素,是由18种氨基酸组成的一种可溶性蛋白质,引起出血坏死病变、毒血症和肝脂肪变性,有良好的抗原性,人和动物感染后可产生抗毒素抗体。鼠疫杆菌菌体含有内毒素,内毒素能引起中毒症状、DIC、中毒休克等,为本菌致病致死的重要毒性物质。

鼠疫杆菌在潮湿、低温及有机物内存活时间较长,在脓痰中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

活数周至数月,蚤粪中能存活1个月以上;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日光直射4~5小时即死,加热55℃15分钟或100℃1分钟、5%甲酚皂、5%~10%氯胺等均可将病菌杀死。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为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如,猫、羊、兔子、狼等,其中以黄鼠属和旱獭最为重要。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人间鼠疫传染源,因肺鼠疫可通过飞沫传播,故鼠疫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

(二)传播途径

(1)经鼠蚤传播 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人鼠疫流行前每先有鼠间鼠疫流行,鼠死亡后,鼠蚤另觅宿主。当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在叮咬机体体吸血时,病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其他鼠和人体内。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此种“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主要传播途径。

(2)经皮肤传播 直接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病鼠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剥食旱獭、剥猞猁皮等均有引起人鼠疫流行的报道。

(3)经消化道传播 食入受染动物,经消化道感染。

(4)经呼吸道传播 肺鼠疫病人痰中的鼠疫杆菌可借助飞沫造成人鼠疫的大流行。腺鼠疫一般不造成对周围的威胁。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存在隐性感染,并成为无症状咽部病菌携带者。病后有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者易感性降低,单不能保护完全不发病。

(四)流行特征

1. 流行情况 人间鼠疫以亚洲、非洲、美洲发病最多, 我国主要发生在云南和青藏高原。中国已证实的鼠疫疫源地分布在17个省(自治区)、216个县(区),动物鼠疫不断。近年人间鼠疫在云南、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地有病例报道或流行。我国1996年-2000年共报告鼠疫患者433例,其中2000年报告病例为254例。发病最多是云南西部黄胸鼠疫源地和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

2.人间鼠疫和鼠间鼠疫的关系 世界各地存在许多鼠疫的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

持续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家鼠患病死亡后,鼠蚤离开死鼠寻找新的宿主,通过叮咬将鼠疫杆菌传染于人而引起。偶因狩猎(捕捉旱獭)、考查、施工、军事活动进入疫区而被感染。

3. 季节性 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 旱獭疫区人间鼠疫的流行多在夏秋季节,与狩猎季节一致;北方地区及肺鼠疫则多在10月以后秋冬季节流行。

4. 职业性 好发于农牧人员及狩猎者。

【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1、发病机制 鼠疫杆菌经皮肤侵入人体后,经淋巴管至淋巴结,引起出血性坏死性炎症,形成腺鼠疫。病菌亦可从呼吸道侵入引起肺部病变,即原发性肺鼠疫,或经血循环进入肺组织,引起继发性肺鼠疫。各型鼠疫如未经及时治疗,病原菌可进入血循环,并在其内大量繁殖引起败血症型鼠疫。病菌释放毒素引起严重全身毒血症症状,引起感染性休克、广泛出血、DIC等。

2、病理解剖 鼠疫基本病理改变是血管、淋巴管的急性出血和坏死。全身粘膜有瘀点瘀斑,浆膜、胃肠粘膜、肠系膜有广泛充血和出血,浆膜腔可有血性积液。局部淋巴结有出血性炎症和凝固性坏死,亦可有化脓性病变;肺鼠疫常见肺大叶实变及出血坏死,可见大小不等结节,内含菌栓,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官腔内充满大量含菌的血性渗出液;败血症型鼠疫可见多个组织、器官如胃肠、肝脾、肾脏等有充血、水中、出血及坏死。

【临床表现】

潜伏期短,平均3-5日,腺鼠疫2-8天,原发性肺鼠疫为数小时至3天。预防接种后可延长至9-12日。

起病急骤,高热伴畏寒寒战,全身毒血症症状突出,如乏力、头痛、头晕、全身疼痛及呕吐、腹泻等;有充血及出血表现,如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及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等;严重者出现意识模糊、腔道出血、呼吸急促、血压下降及全身极度衰竭等。临床类型分为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症型鼠疫。各型鼠疫病程一般为一周左右。

1. 腺鼠疫 最为常见,多见于流行初期。病变部位以腹股沟淋巴结最为常见(70%),其他部位依次为腋下(20%)、颈部(10%)及颌下淋巴结,多为单侧。病程第一天即有淋巴结肿大,伴红、肿、痛,于病后2-4天最为严重。如不及时治疗,肿大之淋巴结可迅速化脓、破溃,随后可发展为败血症或肺鼠疫;如治疗及时,病程度过一周课恢复,淋巴结肿大逐渐消退。

2. 肺鼠疫 可原发亦可继发于腺鼠疫。起病急,寒战、高热及全身毒血症状,数小时后

即出现胸痛、咳嗽、呼吸短促、发绀,起初痰量少,继而转为血性泡沫痰伴呼吸困难,肺部仅可听到散在啰音或胸膜摩擦音,症状和体征很不相称,呈现“症征”不符现象。病人常因休克、心力及呼吸衰竭、出血等死亡。因病死后全身皮肤高度发绀,故有“黑死病”之称。

3. 败血症型鼠疫 可为原发或继发,原发者的病情最凶险,又称为爆发型鼠疫,很少见。多继发于肺鼠疫或腺鼠疫。起病急骤,在肺鼠疫或腺鼠疫基础上,病情迅速恶化,表现为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谵妄、昏迷,并出现休克、DIC及广泛皮肤、粘膜出血坏死等, 如治疗不及时,常于数小时至2-3天内死亡。

4. 其他少见类型 如皮肤鼠疫、眼鼠疫、扁桃体鼠疫、肠鼠疫及脑膜型鼠疫等。

【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 血白细胞明显升高,可高达(20-30)×109/L,中性粒细胞亦明显升高,可伴轻中度贫血或血小板减少。

2. 细菌学检查 确诊本病的依据。可取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脑脊液等作涂片、细菌培养及动物接种。

(1)涂片 常用革兰氏染色,也可用荧光抗体染色镜检。

(2)细菌培养 常选用敏感培养基,如血琼脂平板、肉汤培养基等。培养温度28℃-30℃,观察4-5天,如有细菌生长,再做生化反应、噬菌体裂解试验等进一步鉴定。

(3)动物接种 取上述标本,制成生理盐水乳剂,注射于豚鼠或小鼠皮下或腹腔,24-72小时动物死亡后,取其血、肝、脾、淋巴结及肺等,做细菌学检测。

3. 血清学检查

(1)间接血凝法(PHA) 检测鼠疫杆菌特异性FI抗体,感染后5-7天出现阳性,2-4周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可持续4年,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回顾性诊断。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于特异性FI抗体的检测或以鼠疫杆菌特异性IgG检测FI抗原。敏感性为91%,特异性98%,已取代血凝法。

(3)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 用于鼠疫特异性FI抗体检查,被认为是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的方法之一。

(4)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 是在酶免疫结合试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固相标记免疫测定新技术。其原理是以包被抗原或抗体的微孔滤膜为载体, 通过滤膜的毛细管作用使待测标本中的抗原或抗体与膜上包被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再通过胶体金结合物达到检测目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是一种特异、敏感、简便的分析技术,其检测鼠疫FI 抗原的最低检出限为0.5 ng/ml,15min内即可完成。

4. 聚合酶联反应扩增技术(PCR):目前已开发实时荧光定量PCR用于鼠疫杆菌DNA的检测,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优点。

【诊断】

1. 流行病学资料 患者发病前10天到过鼠疫流行区,有鼠疫动物或病人接触史,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2. 临床表现 起病急,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并有淋巴结肿大、咳嗽、咳血痰、呼吸困难及出血倾向等表现。

3. 实验室检查 从淋巴结穿刺液、脓、血等标本中检测出鼠疫杆菌和(或)血清特异性FI抗体滴度4倍增高或PCR检测阳性。

链接 腺鼠疫应与急性淋巴结炎症、兔咬热等相鉴别;败血症型鼠疫需与其它原因所致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等相鉴别;肺鼠疫与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及肺型炭疽等鉴别。

【预后】

鼠疫病情严重,死亡率极高,腺鼠疫的死亡率达50%-70%,而肺型、败血症型、脑膜型等鼠疫患者死亡率几乎100%,自应用抗菌药物后,目前病死率已降至5%-10%。

【治疗】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及疫区早处理

(一) 严格隔离 按甲类传染病严格隔离,及时上报疫情。确诊患者和疑似病例应分别隔离。病区应无鼠、无蚤。

(二)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及静脉内补入需要的液体。高热病人用药物或物理治疗退热,疼痛及烦躁不安者给予镇静和止痛剂,对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但需同时应用有效抗生素,出现呼吸困难、休克及合并DIC者,应及时吸氧、纠正休克及肝素治疗等。

(三)抗菌治疗 早期足量应用有效抗生素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常用药物有氨基甙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

1.氨基甙类药物链霉素: 成人首剂量1g,以后每次0.5g,每6小时1次,肌注。对重症患者应加大剂量,最初二日,每日4g,继以每日2g,分4次肌注。疗程7-10天。可与四环素或氯霉素等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庆大霉素:每日24~32万μ,分次稀释后静脉滴入,持续7~10天。严重病例,首次剂量16万μ静脉滴注,后改为8万μ,每6小时1次,好转后改为肌注,疗程7-10天。

2. 四环素 每日2g,分4次静脉滴注,好转后改为口服,疗程7-10天。

篇二:鼠疫知识培训总结

篇一:鼠疫防控知识培训总结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总结

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我们学习了鼠疫的相关知识,了解到预防鼠疫的重要性,提高了我社区医务人员的鼠疫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及法制化的管理。现将本次学习的内容总结如下:

鼠疫是自然疫原性疾病,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发病急、传染性强、传播快、病死率高、被who规定为国境检疫传染病,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控法》法定的甲类一号传染病。

一、 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烈性传染病。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它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的特点。鼠疫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并能引起人间鼠疫流行。传染源主要是啮齿动物,传播途径主要是跳骚。肺鼠疫病人也可成为传染源,造成人类鼠疫流行。

二、鼠疫自然疫源地 在动物鼠疫流行过程中,鼠疫菌寄生于特定的宿主,主要以跳骚为传播媒介在宿主和其它动物间传播,可以不依赖于人类而长期在自然界中循环延续,这种现象称为鼠疫自然疫源性。具有这种自然医源性的地区就称为鼠疫自然疫源地。

三、鼠疫防控相关的法律法规 针对我国的鼠疫流行情况,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鼠疫列为甲类1号传染病,并先后制定了《国家鼠疫控制应急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鼠疫地区猎捕和处理旱獭卫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法防控鼠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四、防控鼠疫的基本原则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密切合作,调动社会各方面力 量,依靠群众,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制定长远防控规划,依靠科学,加强监测,长期预防,坚持不懈。落实以灭鼠灭蚤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大幅度降低主要宿主密度。

五、鼠疫容易发生的季节 人间鼠疫的流行季节主要取决于各类疫源地内啮齿动物鼠疫流行季节变动。南方黄胸鼠疫源地全年均可有病例发生,北方一般以4—10月为主要发生季节。

六、鼠疫的传播流行的特点 在我国家鼠、旱獭为鼠疫的主要传染源、黄鼠、沙鼠为重要的传染源。野生动物狐、野兔、藏黄羊,家养动物狗、猫等也不容忽视。鼠疫患者也可成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 人间鼠疫流行前,一般先有鼠间流行,可见鼠类成批死亡。鼠蚤市主要传播媒介。“鼠→蚤→人”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少数人可因直接接触病人的痰液、血性分泌物或并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黏膜受染。猎取或剥食旱獭是常见的直接接触感染途径之一。续发或原发性肺鼠疫可以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等,借助飞沫经呼吸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并可迅速造成肺鼠疫流行。 鼠疫可由疫区借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鼠疫的流行季节多在6—9月份,这和鼠、蚤的繁殖季节有关。

七、鼠疫的防控措施

1、灭鼠、灭蚤:控制鼠疫发生与流行,必须开展经常性灭鼠、灭蚤工作。灭家属时居室要同时灭蚤。对家养猫、狗实施灭蚤,犬要栓养管理。 实施灭鼠、灭蚤最好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保证安全有效。2、提高警惕,监视鼠疫疫情。在疫源地的群众要做到“三报三不”。

3、鼠疫防控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疫源地的广大群众要在政府领导下积极配合卫生专业人员工作,听从指挥和支持有关处理措施的实施。共同努力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与流行。

八、哪些动物会感染鼠疫 根据调查我国有85种动物可以感染鼠疫,常见的有牧区草原上数量最多的旱獭、黄鼠及多种鼠类,还有狐狸、狗、猫、猞猁、黄羊及多种动物等。这些动物能把鼠疫传给人

九、鼠疫的传播途径

1、从动物→跳蚤→人的传播,多为腺鼠疫,鼠蚤吸入病鼠血液后,鼠疫杆菌在蚤的前胃内大

量繁殖。当疫蚤再叮咬其它鼠或人时,病菌即注入人或鼠体,构成感染。

2、通过人—人的空气飞沫传播造成肺鼠疫。肺鼠疫患者痰中的鼠疫杆菌可借飞沫及尘埃经呼吸道传播,造成人间鼠疫流行。

3、经皮肤黏膜传播,接触剥食染疫的鼠类及其它啮齿动物的皮肉、内脏、血液和病人的痰液、脓血分泌物,均可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感染。

4、疫鼠疫蚤还可随交通工具传到外地造成鼠疫流行。

十、跳蚤的传播 全世界已发现感染鼠疫菌的蚤类约200余种。我国有37种自然感染鼠疫菌。跳蚤传播鼠疫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叮咬动物或人时将带有鼠疫菌的血液倒流到宿主或人的体内,造成动物及人感染鼠疫。

十一、人对鼠疫的易感性 人对鼠疫没有自然免疫力。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通过此次学习,我社区更要加强宣传力度,普及“三不”教育,不接触、不剥食、不煮食病(死)的旱獭及野生动物,不接触啮齿类动物。加强鼠疫的防控知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要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及时发现和控制动物间的疫情。

红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篇二:鼠疫防治知识培训总结 新

鼠疫防治知识培训总结

为了加强我院全体医务人员对鼠疫防治知识的掌握,预防科特制定培训方案及计划,对我院全体医务人员进行集中系统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我院全体医务人员对鼠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鼠疫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鼠疫的临床特征、诊断、临床治疗等能够充分了解,但也存在一部分人员存在麻痹思想,对传染病形势过于乐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不断学习,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为广大群众健康服务。

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篇三:鼠疫防治知识培训试题(培训前卷)

全省县以下农村卫生人员

鼠疫防治知识培训试题(培训前卷)

姓名 单位

一、选择题

1、鼠疫是我国法定

a.甲类b.乙类c.丙类d.丁类

2、鼠疫主要以

a.蚊虫b.鼠蚤c.昆虫d.家禽

3、鼠疫的临床分型中,

a.腺鼠疫b.肺鼠疫c.败血症鼠疫d.其他类鼠疫

4、在鼠疫的血清检查中,可对鼠疫感染做出快速诊断的是

a. 接血凝法(pha)

b.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c. 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

d. 荧光抗体法(fa)

5、a:

a. 拔除鼠疫的自然疫源地b.:预防接种c:加强国境卫生检疫.d.:开展流行病学检测

6、鼠疫是主要通过下列哪种媒介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

a.野鼠b.鼠蚤c.蚊子d.家鼠

7、鼠疫耶尔森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是哪种细菌:

a.g-,需氧菌b.,厌氧菌c.需氧菌d.厌氧菌

8、发现鼠疫疑似病例后,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报道的时限为 a. 城市2小时内,农村4小时内

b. 城市4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

c. 城市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

d. 城市12小时内,农村24小时内

9、鼠疫分型中病死率极高,最严重的临床类型是

a.肺鼠疫 b.腺鼠疫 c.败血症型鼠疫 d.肠鼠疫

10、腺鼠疫病人出现标准不包括全身症状消失后3—5天观察无复发。 b:淋巴结肿大完全吸收或仅残留小块能够移动的硬结。 c:体温恢复正常。 d:抗体检测阳性

二、是非题

1、鼠疫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 )

2、鼠疫杆菌对抗菌素中的青霉素很敏感。( )3、鼠疫杆菌耐热但不耐寒,在-30度低温下即可死亡。( )

4、鼠疫不存在有隐性感染及带菌现象,隐性感染者和带菌者不可作为传染源传播鼠疫。( )

5、鼠疫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一般无年龄、性别差异。不同人群发病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与传染源接触的机会。( )

6、肺鼠疫为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俗称“黑死病”。( )

7、对鼠疫接触者应检疫7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4天。( )

8、检测鼠疫患者或动物血清中f1抗体,急性期间隔两周的血清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增长,或一次滴度》1:100时有诊断价值。( )

9、鼠疫疫苗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 )

10、鼠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

三、简答题

1、鼠疫的主要临床特点是什么?

2、鼠疫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3、鼠疫的临床类型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b 3 c 4 d 5 a 6 b 7 a 8 c 9 a 10 d

二、是非题

1 对 2 错 3 错 4 错 5对 6错 7错 8对 9对 10错

三、简答题

1. 鼠疫的主要临床特点是什么?

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等。

2. 鼠疫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①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②此外蚤粪中的病菌可随搔痒从伤口进入体内而使人受染,“鼠—蚤—人”是人鼠疫(腺型),③肺鼠疫病人痰中的鼠疫杆菌可借飞沫或气溶胶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由呼吸道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④直接接触病人的痰、脓液、病兽的皮、血、肉,可通过批复粘膜感染;进食未煮熟染菌的野生啮齿动物等,也有自消化道感染患病的机会,⑤本病也有经蜱类传播的可能性。

3. 鼠疫的临床类型有哪些?

临床上大多表现为腺型、肺型及两者继发的败血症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b 3 c 4 d 5 a 6 b 7 a 8 c 9 a

二、是非题

1 对 2 错 3 错 4 错 5对 6错 7错 8对 9对 10错

三、简答题

4. 鼠疫的主要临床特点是什么?

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等。

5. 鼠疫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①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②此外蚤粪中的病菌可随搔痒从伤口进入体内而使人受染,“鼠—蚤—人”是人鼠疫(腺型),③肺鼠疫病人痰中的鼠疫杆菌可借飞沫或气溶胶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由呼吸道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④直接接触病人的痰、脓液、病兽的皮、血、肉,可通过批复粘膜感染;进食未煮熟染菌的野生啮齿动物等,也有自消化道感染患病的机会,⑤本病也有经蜱类传播的可能性。

6. 鼠疫的临床类型有哪些?

临床上大多表现为腺型、肺型及两者继发的败血症型。

篇三:鼠疫防治知识

鼠疫防治知识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为特点的烈性传染病。鼠疫被WHO规定为国境检疫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一、鼠疫流行病学

病原体 引起鼠疫的病原体是鼠疫耶尔森氏菌:典型的鼠疫菌呈短而粗,中段膨大,两头钝圆的短小杆菌。有荚膜,无鞭毛,无芽孢。为革兰氏染色阴性。鼠疫菌是一种强毒力的病原体,对敏感动物和人具有猛烈的侵袭力和快速传染性。

(一)、传染源

各种感染鼠疫菌的啮齿动物及鼠疫病人

(二)、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

1、动物→跳蚤→人,蚤叮咬,经血液传播,多为腺鼠疫。称为动物型传播。

2、人→空气飞沫→人, 传播肺鼠疫,称为人型传播。

其他传播途经:

1、剥离染疫动物皮毛时鼠疫菌进入创口而感染,接触传播,或吸入带菌皮毛中的尘埃感染。

2、取食未充分煮熟的染疫兽肉,经消化道感染。

3、实验室感染。

4、染疫动物随运输工具传到其他地区。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鼠疫没有自然免疫力,所有人群都有易感性。

职业因素

在各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内不同职业与发病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职业人群与染疫动物及其媒介接触机会的多寡,而不是职业本身造成对鼠疫的感受性差异。

在旱獭鼠疫疫源地内,鼠疫病例以男性居多,占78.28%,原因是他们多为狩猎者或野外务工人员,直接接触旱獭机会多。

在黄鼠和家鼠鼠疫疫源地内,鼠疫病例男、女几乎各占50%,其原因为室内或居住区内蚤叮咬所致

(四)、人间鼠疫流行季节

1、各类旱獭及达乌尔黄鼠疫源地:流行高峰在7、8、9月。(单峰型)

2、长爪沙鼠疫源地:每年4~5月和10~11月两个高峰。(双峰型)

3、南方家鼠疫源地:长年可流行。

中国鼠疫疫源地类型与分布

1、包括旱獭、黄鼠、沙鼠、田鼠、家鼠5大类型鼠疫疫源地。

2、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东南的19个省、自治区、291个县。

3、疫源地总面积140余万平方千米。

(五)、我国鼠疫疫源地概况

我国现有11块鼠疫疫源地,多数分布在西北、西南,尤其是青海、西藏、新疆等边疆

地区。“青藏地区较容易发生鼠疫疫情,而且毒性很强,这和当地特定的外环境有关。”

1、鼠疫自然疫源地名称

(1)、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2)、天山山地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3)、帕米尔高原长尾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4)、呼伦贝尔高原蒙古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5)、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6)、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7)、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8)、锡林郭勒草原布氏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9)、滇西北山地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10)、滇粤闽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11)、青藏高原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1、发现于1954年,分布在青海、西藏、新疆、四川的 79个县。

2、疫源地面积44.32余万平方千米。

3、主要宿主为喜马拉雅旱獭。

4、 鼠疫菌97%为强毒株。

5、 动物鼠疫流行季节(4~10月),高峰期在6~7月,呈单峰型。

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1、发现于1955年,分布在内蒙古、宁夏、河北、陕西的29个县(旗、市) 。

2、疫源面积13.87万平方千米。

3、主要宿主为长爪沙鼠。

4、鼠疫菌均为鄂尔多斯高原型。

5、动物鼠疫全年流行,呈双峰型,前峰在4--5月,后峰在10—11月。

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1、发现于1947年。分布于吉林、内蒙古、黑龙江和辽宁的53个县。

2、疫源面积16.19万平方千米。

3、主要宿主为达乌尔黄鼠。

4 、鼠疫菌毒力较强,属松辽平原型。

5、动物鼠疫流行季节(4~10月),高峰期在6月,呈单峰型。

滇粤闽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1、1894年经细菌学证实,分布于滇、桂、粤、闽、浙、赣及台湾等省、区,95个疫源县。

2、疫源面积13.75万平方千米。

3、主要宿主为黄胸鼠

4、 鼠疫菌均为家鼠型。

5、动物鼠疫持续流行,人间鼠疫频繁发生

二、临床表现

(一)、临床分型:腺鼠疫、 肺鼠疫、败血型鼠疫、皮肤鼠疫、 脑膜炎型鼠疫、肠鼠疫、眼鼠疫、 鼠疫咽炎(扁桃腺鼠疫)、 隐性鼠疫(轻型鼠疫)

(二)、潜伏期: 一般1—6日,多为2—3日,腺鼠疫及皮肤鼠疫的潜伏期较长,约2—8日,通常为3—5日。原发性肺鼠疫和原发性败血型鼠疫潜伏期较短,约1—3日,接受预防接种者潜伏期较长。当机体抵抗力极低,细菌毒力特强或感染严重者,潜伏期可缩短至数小时

(三)、各型鼠疫的共同表现

鼠疫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病急剧、进展迅速、疼痛显著、病死率高为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感染性中毒症状,而各种体征并不明显(症状与体症不一致)。 突然发病,恶寒战栗,体温迅速升高至38℃以上,剧烈头痛,全身疼痛,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心率增快。重症患者早期即出现表情淡漠、意识模糊,狂躁谵妄、步态蹒跚如酒醉样甚至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颜面潮红或苍白,有时发绀,表情痛苦,惊恐不安,结膜充血,出现所谓“鼠疫颜貌”。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10~30x109/L)。

(四)、各型鼠疫特有的表现

腺鼠疫 淋巴腺炎常发生在起病同时或稍后,部位多在腹股沟和腋下,受染淋巴结呈卵圆形肿胀,大小在在1—10cm之间,局部皮肤隆起,张力增大或出现红斑。由于疼痛剧烈,迫使患者采取特殊体位以避免引起疼痛的刺激。触痛十分明显,局部皮肤发热,皮下可触到一至数个坚硬而无滑动的肿块。

鼠疫淋巴结肿大的特点是快、痛、硬、连(肿大快、疼痛剧烈、质地硬、与周围组织粘连)。肿大淋巴结一般为1~2个,也有多至20余个,遍及全身各部位。

极少数患者虽无浅表淋巴结肿大,但发生深部淋巴结炎症,如纵隔、腹腔内淋巴结炎,引起腹部疼痛、触痛、反跳痛,容易误诊。

肺鼠疫 为最严重的一型,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流行病学意义最大。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肺鼠疫发病急骤,来势凶猛,有报道与患者接触后可当天发病并于当天死亡,抗菌素治疗迟于发病后20小时以内时死亡几不能幸免。除具严重的鼠疫一般症状外,同时出现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或血痰及粉红色泡沫痰等。早期即有精神抑郁、谵妄狂躁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

继发性肺鼠疫常常是淋巴腺鼠疫血行播散的结果。患者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病情突然加剧,出现连续性咳嗽,继而表现肺鼠疫的全部症状。病人心慌气短,呼吸困难,进一步发展则导致呼吸衰竭,颜面及四肢皮肤发绀甚至全身呈紫褐色,痰中带有大量鼠疫菌。

听诊可闻及散在性干湿罗音或捻发音。X线片检查有片状或斑点状阴影或融合的实变。 败血型鼠疫 原发性败血型鼠疫是鼠疫菌直接侵入血液,并在血液内大量繁殖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细菌经血循环进入各器官组织形成多发性感染灶,并释放大量毒素,使患者很快进入重症中毒性休克状态。

多数病人起病时即表现为感染性休克的症状,病死率高达100%。

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多由腺鼠疫发展而来,主要表现为全身症状加重,但较原发性者病情为缓,预后也较好。

三、诊断

鼠疫的早期发现,尤其是首发病例的发现和确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因为

要及时抢救病人,更重要的是迅速控制流行,尽快扑灭疫情。

(一)、鼠疫的诊断是综合诊断,包括: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细菌学、 血清学

1、流行病学分析

(1)发病前10天内曾否去过鼠疫疫区。

(2)曾否与鼠疫病人或尸体接触

(3)有无剥食或猎捕啮齿类及其它动物

(4)有无被跳蚤叮咬的可能

(5)发病当时是否为当地鼠疫流行季节

(6)当地曾否发现病死啮齿类或其它动物

(7)当地是否有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

(8)是否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2、临床诊断

(1)医疗卫生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鼠疫的各种临床表现,保持高度警惕性。

(2)在疫区流行季节,遇到类似病人应首先怀疑鼠疫,然后进一步检查确诊。

(3)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疑似鼠疫

(4)立即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并采取初步隔离等措施。

(二)、各型鼠疫的诊断要点

1、腺鼠疫—急性淋巴腺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2、肺鼠疫—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3、败血型鼠疫—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4、肠鼠疫—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候症群。

5、皮肤鼠疫—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疱,周边呈灰 , 黑色,基底坚硬,水疱破溃后,创面 也呈灰黑色。

6、脑膜型鼠疫—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 脑压增高、脑脊液混浊。

四、鼠疫的治疗

(一)、腺鼠疫 链霉素用量一般为2—3g/日, 首次肌注1.0g,以后每4—6小时0.5 g。病人全身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应继续用药3—5天,以防止复发。

(二)、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 链霉素4—6g/日,每4—6小时注射1.0g ,持续用药3—5天后,根据患者体温,全身和局部症状好转情况逐渐减量用药至痊愈。为了彻底消灭体内鼠疫菌,防止再燃,应在各种症状消失后继续用药3—5天,最后经血、痰检菌阴性后方可停药。

(三)、其它抗菌素 四环素、土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及喹诺酮类等治疗鼠疫也有可靠疗效。可单独或联合使用。链霉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膜型鼠疫和眼鼠疫可用氯霉素替代链霉素或与链霉素联合使用。剂量为50mg/kg/日,分两次静滴,症状好转后改为口服,每日4次。一般不会发生骨髓抑制。

对链霉素过敏的患者可用四环素替代。成人口服剂量为每日30—40mg/kg体重,分4—6次服用,病情缓解后,可将剂量减为每日25—30mg/kg体重,分4次口服直到第10疗日。持续高热者静脉点滴15mg /kg体重/日,体温正常后改为一般剂量口服数日,以巩固疗效。 孕妇和儿童可选用庆大霉素治疗。

(四)、预防性治疗 肺鼠疫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被疫区跳蚤叮咬的人、接触了染疫动物分泌物及血液者,以及操作鼠疫菌时发生意外事故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如果时间在6天之内,均应进行鼠疫预防性治疗。药物可选用四环素、强力霉素、磺胺等。

(五)、病人出院标准

腺鼠疫 体温恢复正常,一般症状消失,淋巴结肿完全吸收或仅残留小块能够移动的硬结。经过3-5天的观察,病情无反复。

皮肤鼠疫及淋巴结肿破溃者,创面清洁并已基本愈合,经3次局部检菌阴性(每隔3-5天检查1次)。

肺鼠疫 体温恢复正常后,一般症状消失,咳痰及咽部分泌物连续3次以上(每3日1次)阴性。

五、预防

(一)、 鼠疫预防

灭鼠灭蚤,预防动物间鼠疫,隔离鼠疫病例,预防传播。

(二)、疑似病人均应报告疫情

肺鼠疫须严格呼吸道隔离至痰菌阴性,控制鼠间鼠疫。灭蚤以切断传播途径,

(三)、个人防护

进入疫区居留者及鼠疫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在2 周前接种菌苗,工作时,作装二级防护服。接触病人者可用药物预防。如接肺鼠病人者,作装三级防护服。

预防服药:链霉素每天1g肌注,或磺胺嘧啶4g/d 分,4 次口服。如 肺鼠疫用药建议:链霉素 四环素 氯霉素

(四)、鼠疫疫苗预防

冻干皮上划痕用鼠疫活疫苗是用鼠疫弱毒菌(EV)株生产的活疫苗,每人份含菌7-9亿,活菌率不低于45%,每支安瓿有10或20人份两种规格,冻干疫苗为白色或淡黄色疏松体。加入氯化钠注射液后在半分钟内应完全溶解。本疫苗用于鼠疫的免疫预防。系采用鼠疫菌弱毒菌株经培育后冻干制成,免疫后可诱发机体产生相应抗体用以预防鼠疫。

鼠疫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98423.html 转载请保 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