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7-02-26 05:53:33
经典文章

篇一:第十四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

第十四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

(一)学习要求

一、内容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1.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

二、史论共享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基础知识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背景

国际形势: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两大阵营对峙)。

总原则: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内容及作用

①“另起炉灶”

含义: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作用: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②“一边倒”

含义:新中国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作用: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含义: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再与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作用: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3.第一次建交高潮: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随后,保加利亚等1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

4.中苏结盟

简况: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是新中国和毛泽东的首次出访;1950年2月,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意义:加强和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了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

客观上: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主观上: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内容: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一致确认。其内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

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解决国与国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时间:1954年;瑞士日内瓦。

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意义: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

时间: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目的: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成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会议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意义;万隆精神,即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三)参考资料

一、概念阐述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的原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的谈话中首次提出来的,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个方面的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能够为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所接受,是由于:第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在理论上维护了国际关系的法理基础,在实践中顺应了历史进步潮流;第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于处理国际关系具有很强的普适性,能够为不同类型的国家普遍接受;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反对霸权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第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正确引导和驾驭经济全球化;第五,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促进世界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第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指明了方向。

2.“求同存异”的方针

目的: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阻挠、破坏。

含义:所谓“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所谓“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有所差异。

作用: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进行和万隆精神的形成。

二、史料解读

关于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材料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

【解读】材料背景:在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的情况下,为争取国际局势的

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表明中国在坚持“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外交关系。并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难点辨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方面“一边倒”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国际形势十分复杂。对新中国的诞生,一方面,“整个世界,除了帝国主义者和各国反动派,对于中国人民的这个伟大的胜利,没有不欢欣鼓舞的”;另一方面,“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中国反动派对于它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失败,是不会甘心的”,特别是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了敌视态度,在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加以封锁,军事上实行威胁,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这种复杂的国际形势,明确地宣布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表明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为了保护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必须站在世界无产阶级一边,共同抵制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扰和破坏。该外交方针的施行,抵制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干扰和破坏,使民主革命的胜利果实得以巩固。”

篇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其外交成就,这些内容在中国当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同时,有助于把握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根据时代变化、采取不同外交策略的原因,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本课内容有三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前两目分别是1953年之前的外交方针与1953年之后的外交原则,第三目是1950年代中期中国的外交成就。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智慧等有较浓的兴趣,但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得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方针,理解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的背景原因。

2、 列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知道中苏建交、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相关史实。

3、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积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视频、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的原因,探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及其内容与意义,论从史出的归纳“求同存异”中的“同”与“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认识外交政策是由国家利益、国家政策、国家实力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列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理解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的背景原因。

【教法学法】

学法有材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情境体验法等,教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课时课型】

本课是新授课,课时为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

交,我们把这个时期的外交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建国初期至我年代中期,这个时期是新中

国开拓外交新局面的时候,第二个阶段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这个时期的外交用毛泽东的话来

说就是两个拳头打人,因为当时中国与苏联和美国的关系都不好,第三个阶段是70年代,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第四个阶段就是改革开

放以来,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做出了调整,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这四个阶段,除了第二个,另外三个我们都将在这个专题中学到。

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那么在正式上课前先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前,也就是说旧中国的外交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ppt展示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回忆前面的内容。得出是屈辱的外交 材料佐证:

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

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

100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40

多处。赔偿白银13亿

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周恩来曾经这样形容旧中国的外交,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 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么我们还要实行这样的外交吗?我们要对清政府与北洋政府的屈辱求和外交政策说“不”,也对近代西方列强的武力外交说“不”,与这种屈辱求和,武力推行的外交政策相反,我们的外交总则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板书)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向全世界的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同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民主的外国政府建立友好合作的外交关系”。

那么在这种外交原则的指引下,我们又采取了哪些方针,取得了哪些成就呢?这就是我们本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

【展开】

(学生应该可以答出来) Ppt给出表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一目,完成ppt

的填写(约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 学生开小火车回答,在回答中可能有些同学会照书本念,要让学生注意提炼关键字。在讲授时指出选择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因为新中国成立时,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旧中国与列强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都还在,因此为了能够真正做到独立自主的外交,采取了这两大方针。重点讲一边倒。

在这三项中最核心的就是一边倒。 “一边倒”说明至少还有另外一边可以选择,那另外一边就是资本主义阵营。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中国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而不是倒向资本主义阵营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新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ppt)给出对峙图。

红色代表社会主义阵营,绿色代表以美国为首的社会主

义阵营,当时这两大阵营处于对立状态,气氛很紧张,中国作为一个刚成立的国家在这两大阵营的夹缝中很难

生存,因此必须选择一边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再来看这两大阵营的首脑国家是如何对待中国的呢?(

ppt)给出对比材料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联在新中国成立后马上和中国确立了外交关系,而美国则采取敌视新政权的态度,在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企图扼杀新政权。两种对比鲜明的态度,

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该怎么选了,正如 毛泽东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苏联革命成功后遭十几国干涉,而我国革命胜利的时候,帝国主义并未干涉我们,并不是怕我国人民,主要是有苏联存在,这对我们鼓励很大,当时若无苏联存在,美

国一定要来的,它不仅在台湾,还要到大陆来。”

我们来归纳一下中国选择一边倒的背景原因。

国际环境: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最大特点)

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苏联对新政权的承认与支持

目的(国家利益):巩固政权、保卫和平

捍卫主权、打破封锁

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笔记。同时教师讲述

【过渡】三大外交方针实际上指明了新中国外交的方向,那

么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总原则和三大外交方针的指引下,新

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ppt给出)先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找出相应的篇目。

A、 建国第二天,苏联就与新中国确立了外交关系,他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在随后的一年里,新中国与十

七个国家确立了外交关系,迎来了建国后的第一次建交高潮。要注意一下印度、瑞典、英国。(ppt给出)

在这个建交高潮中我们重点来关注一下这个中苏外交。 1949年12月,毛泽东率领代表团出访苏联,图为抵达莫斯科车站时的情景。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这次毛泽东出访苏联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和苏联签订新的条约,因为之前苏联和国民党签订的条约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我们要另起炉灶,不

承认这些不平等的条约。另外还有毛泽东自己说的要给斯大林祝寿,因为12月21号是斯大林的生日,此外毛泽东也想去莫斯科走走看看,疗养身体。但最主要的就是要签订新的条约,那这个事情也是一波三折,据说一开始苏联对这件事情并不热情,毛泽东到了苏联之后很不

满意,脾气也变得很暴躁,苏联的代表约她出去玩,

他都回绝了。后来还有谣言传出来说毛泽东在苏联被软禁了,那苏联当然不能坐视不管喽,这可是关乎苏联的名义啊。所以双方最后坐下来谈,后来周恩来也

到苏联加入谈判中,终于在1950年2月14日(也就

是情人节)这天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我们简单的看一下条约的内容,重点注意红色字体。条约的签订有什么意义?来看一下书本86页,自己划一下,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过渡】:我们刚也讲过在新中国初期,只有发展与苏联的友好关系,才能顶住美国施加的压力,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就不与其他国家来往,同样的,新中国还注意把发展与其他国家间特别是与中国相邻的国家间的外交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新中国如何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呢?相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共同的处境、共同的利益,使得新中国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很快就建立了外交关系。但一些新近独立的民族国家,由于一些历史的影响,甚至还与中国存在着边界问题,所以与这些国家建交,必须在完全平等、互惠互利、尊重领土等主权的基础上进行并发展双边关系。为此,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给学生三分钟时间看书)

请同学们在看的时候关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以及意义?

Ppt填空的那张。

教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有没有经

过修改呢? 学生:有

教师:在什么时候?

让学生在书本上找出来 (中印联合声明中、亚非会议) 教师:为什么要将互惠改为互利? 惠有一种恩惠的意思在里面,好像是施舍一种恩惠,不是一种两者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利是利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最

根本的还是利益驱使的,所以还是用互利好一点。另一个将互相尊重领土完整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前面我们说国与国之间不仅仅要尊重领土完整,还要尊重其他主权,所以后面这样改一下更加的完整。

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具有什么意义呢?

Ppt呈现意义。让学生在书本上画出来,一起朗读一下。

【过渡】: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一个新的国家形象,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就是新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的具体外交实践。

我们先来了解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召开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出席的会议。当时中国在世界舞台充当的是“配角”,其他国家对中国也知之甚少。就是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周思来以其非凡的个人魅力和远见卓识,在会内积极发言,与他国外交官员广泛交流意见,在会外广交朋友,变“配角”为“主角”,让世界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认识了中国,同时认识到中国也有自己的出色外交家。会后当时美国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说周恩来有一种非常高超、非常巧妙的谈判技巧,是头脑迟钝的西方人要过一会儿才能理解。 据说,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 教师:你们说这个美国记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侮辱周恩来,侮辱中国人。

教师:对,当时周围有很多外国的记者和代表在,如果你是周恩来,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学生:踊跃发言

教师:同学们都讲的不错,看来大家都有成为外交家的潜质,那我们看看周恩来是如何处理的。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

大家觉得怎么样?

学生:发言

轻轻松松地将难看丢给了美国记者。 那我们简单的看一下日内瓦会议。(结合ppt讲,让同学们在书本上画出来)

强调它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出席的一次国际会议。

【过渡】:这是我们讲到的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出席的国家会议,日内瓦会议,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在另一次国际会议上大展雄风的精彩表现。这就是万隆会议,他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因此也叫做亚非国际会议(请同学们快速看书,帮老师回答几个问题)

背景、内容、特点

让学生开小火车回答,在ppt上呈现答案

教师:会议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学生:帝国主义的干涉,各国之间因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 就当会议陷入僵局的时候,周恩来发表了这样一段发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意五国总理茂物会议所宣布关于亚非会议的四项目的,而不另提建议。

篇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 讲课稿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何在国际大格局中正确处理错综复杂的国家关系,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改变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制定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工作方针。周恩来既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在外交工作实践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有许多独到的创造。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 是我们党、军队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也是当代中国和世界杰出的外交家。建国前,建国后,他以总理的身份兼任外交部长近 9 年之久。 在任总理的 26 年中,中国所有重大的外交活动,周恩来都参与策划、指挥、实践,推进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并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何在国际大格局中正确处理错综复杂的国家关系,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当时中国就好似处于十字路口,新中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外形势该如何抉择。

探究活动:如图所示,当时摆在新中国面前的有四条道路可供选择。那么请同学们阅读并分析以下材料,新中国该选择哪一条道路,又该反对那些道路呢?并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

选择一:半殖民地外交道路。因为第①条道路是跪着的半殖民的屈辱外交老路,一旦选择走这条路, 就意味着新中国的外交 “换汤不换药” , 将继续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继续沦为 “洋人的朝廷” 。 显然, 那是一条不独立不平等的老路, 也违背了近代有志之士和革命大众反侵略、 求民主的振兴民族的人生追求, 必须放弃。

选择二: “附美” 之路放弃了半殖民地外交道路, 新中国的外交应淘汰的第二条道路是哪条道路? 是第②条—— — “附美”之路, 即放弃依靠美国, 不与美国结为盟友关系。

二战后,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从本国国家利益出发, 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与以苏联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冷战对峙的局面。 而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所走道路与资本主义的美国截然不同。 “道不同不相为谋” 。 同时, 美国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还采取孤立敌视的态度, 即对新中国政治上不承认, 经济上封锁禁运, 军事上包围威胁, 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选择三: 中间道路剩下的两条道路中, 我们走不 “联苏” 也不 “附美” 的中间道路, 两个大国都不得罪, 行不行?

不行!对新中国—— — 一个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人民生活十分困苦的 “新生婴儿” 而

言, 无法扶墙走路, 没有大人牵手, 天生能力欠缺, 后天实力不足。 在冷战格局背景下, “树欲静而风不止” , 新中国权衡利弊, 深感我行我素的中间道路③行不通, 因为你想两个大国都不得罪, 不惹人家, 人家却会惹你。 即使选择走中间路线,既不可能改变美国对华的霸权主义封锁政策,又不可能换来苏联的倾情援助。

选择四: “联苏” 之路这是剩下的最后一条道路—— — ④联苏。

这可行不可行? 众所周知, “新生婴儿” 学走路没有不靠大人牵或不扶墙的经历, 于是, 新中国领导人智慧地选择了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是历史的必然, 维护了新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何谓 “一边倒” ? “一边倒” 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 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材料二:在蒋介石战败逃亡到台湾后,美国又极力推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在外交上采取不承认新中国的敌对行动,妄图孤立中国。在经济上进行封锁禁运;在军事以武力相威胁。

——周承超,朱超南.周恩来与建国初期的外交工作[J].党史纵览.1998(02)

材料三:一个国家不站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站在苏联领导的阵营内,不存在中间道路。在斯大林和乔麦卡锡时代,那种走中间道路的想法是很不明智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王保存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455-456.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五:早在1949年1 月,米高扬到西柏坡时,刘少奇曾对他坦言:“如果没有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在解放后的中国建立工业基础是不可想象的。这种帮助对我们

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59

材料六:“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毛泽东

材料七: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示意图

——人民版教材

通过活动探究,我们深刻理解了选择“联合苏联”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毛主席将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形象的概括为三句话:

(一)“另起炉灶”。这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

(二)“一边倒”。这就是:“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之内。”

(三)“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这就是:帝国主义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对于帝国主义同中国建交的问题, “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中国要在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把屋子”打扫一下。

根据以下材料总结三大方针的内容。

材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节录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第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首先是联合苏联、 各人民民主国家和被压迫民族,??

第五十五条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 ??分别予以承认, 或废除, 或修改, 或重订。

第五十六条 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在“三大方针”的指导下,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取得了一些成就。首先表现在与苏联建

交。

“1949年底,毛泽东飞到莫斯科,平生第一次去看苏联和斯大林,他不明智地把他最老练的谈判者留在国内。最后他把周恩来召去,周于1950年1月20日到达莫斯科,随机带去一些专家和一套专门为此次访问而买的天蓝色方格法兰绒睡衣。这不久就成了周恩来唯一的一套睡衣,他一直穿它,甚至以后到国外旅行时也带着它,睡衣的颜色褪了并补了补丁,蓝白二色逐渐接近,变成了模糊的灰色,他一直穿它,知道他去世。甚至带去新睡衣的周恩来又用了几乎一个月的时间才迫使不情愿的俄国人达成一系列协定,这些协定以后形成下一个十年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石。”——《周恩来传》迪克·威尔逊著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于1949年12月16日抵达莫斯科。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进行了会谈,中苏双方讨论了有关重大政治经济问题。1950年1月2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兼外长周恩来抵达莫斯科,参加了双方会谈。虽然会谈中双方存在着矛盾,但会谈于2月14日比较圆满地结束,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苏联政府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在上述条约和协定上签字的中国方面是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苏联方面是外交部长维辛斯基。两国外长还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换文。

条约规定为反对侵略和保卫和平,中苏“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双方并宣布,“愿以忠诚的合作精神,参加所有以确保世界和平与安全为目的之国际活动,并为此目的之迅速实现充分贡献其力量。”条约还规定:“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与措施。”“缔约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还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条约规定了中苏之间进行经济和文化合作的指导原则。

除此之外,中国还与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95938.html 转载请保 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