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及其预防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7-02-24 06:11:39

篇一:传染病及其预防
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课题 传染病及其预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传染病的病因,认识传染病的特点,能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2)通过流感、肝炎和艾滋病,认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3)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提出三种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资料,探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2)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3.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点。
(2)通过对艾滋病、甲型流感等传染病的讨论,初步形成关注热点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重点难点
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其预防措施。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甲型H1N1流感的视频资料,通过资料反映人类与传染病的抗争史以及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你有什么体会?(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情感体验)
找几个同学回答。
教师介绍: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早期被称为猪流感。甲型H1N1流感最初发现于2009年3月,在墨西哥暴发的“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据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12月30日公布的疫情通报,截至2009年12月27日,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已造成至少12220人死亡。
据中国卫生部通报,截至2010年1月10日,中国内地已有124764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其中744例死亡。
甲型H1N1流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危害呢?类似的疾病还有哪些呢?它们有什么特点呢?怎么才能很好的预防这类疾病呢?
教师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任务一:了解传染病的病因,认识传染病的特点,能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1.结合你课前填写的表格,你还知道哪些与甲型H1N1流感类似的疾病呢?
2.导致人们患这类疾病的病因是什么呢?
3.这类疾病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甲型H1N1流感有如此大的危害呢?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1.首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格。不要只局限于课本上的几种病。
可能有的同学会出现错误,例如把龋齿与流感归入一类。
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龋齿不能和流感归为一类?
2.教师可根据上面错误,引导学生从病因入手分析,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龋齿: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牙齿硬组织病损,是不会传给别人的。
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是会传给别人的。
也可由其他疾病引入:
蛔虫病:是最常见的寄生虫病,多见于小孩子。是由于误食了蛔虫卵导致的。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俗称“痨病”。
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让学生总结传染病的病因,引出病原体的定义: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它特异的病原体。流感病毒(流感),结核杆菌(肺结核),HIV(艾滋病),肝炎病毒(肝炎),蛔虫卵(蛔虫病),淋球菌(淋病)。
3.引导学生分析甲型H1N1流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危害呢?这与它的什么特点有关? 总结出传染病的两大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 (其他特点如果有同学提出,可简单介绍: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等。)
任务二:通过流感、肝炎和艾滋病,认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1.阅读关于流感的资料,分析其传播途径,为什么老人、小孩容易得流感呢?
(也可由班里某位同学得了流感,不久,全班很多人都得了流感来分析。谁最容易被传染?谁没有被传染?)
2.阅读关于肝炎的资料,分析将甲肝患者用的碗筷同家人的分开、饭馆的餐具要消毒分别有什么科学道理?
3.总结传染病流行时,从病原体到患者要经过哪些环节?
4.阅读关于艾滋病的资料,说出这种传染病的基本环节。
5.换位思考:假如你不幸感染了艾滋病,你渴望别人怎么对待你?(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情感体验)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1.流感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空气传播。
当流感病人在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散布于空气中,如果这些带有飞沫的空气被周围的人吸入后就有可能患流感。因此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以免传染他人。
老人和小孩体质差,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弱,所以更易患流感。
(班内流感传染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
2.将甲肝患者用的碗筷同家人的分开,目的是将甲肝患者遗留在碗筷等餐具上的甲肝病毒与健康人隔离开,这样可以避免健康人感染上甲肝。
饭馆的餐具要严格消毒,这样做可以将餐具上的细菌和病毒杀死,避免顾客染上传染病。
3.要经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染病不仅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还能在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
针对有的同学不能区分病原体和传染源的问题,教师可举个例子,先让同学分析,再重点讲解。
①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得流感的人,他就是传染源。
②病原体:传染病的罪魁祸首、根本原因,使人或动物发生传染病的生物。如引起流感的流感病毒。
(2)有的同学关于传播途径的理解不够透彻,容易和传染源发生混淆。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
教师首先要引导同学认识常见传播途径有哪些,再就是要抓住和传染源的区别。 ①例如:甲肝患者是传染源,患者用过的碗筷等就是传播途径。
②例如:上世纪80年代,上海流行甲肝,是由于食用了不清洁的毛蚶引起的,这些携带甲肝病毒的毛蚶只是起了传播媒介作用,所以只能算是传播途径。
千万不要死记硬背,要紧扣定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关于易感人群的理解,不能认为只包括老人小孩等体质较弱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针对不同疾病,易感人群的范围是不同的。例如艾滋病的易感人群就是所有健康人。
4.在交流时,教师可以播放艾滋病的宣传短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艾滋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预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阻止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有效方法有三条:
(1)固定一个忠实的、未被感染的性伙伴;
(2)不接受被污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输入;
(3)不接受不洁针头的注射和皮下穿刺。
5.引导学生明白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是病人,不是罪人。无论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感染了艾滋病,都不可能是他们自己的意愿,特别是那些无辜的孩子和由于献血和输血过程中不幸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如果以某个人有可能会给他人带来伤害为理由,而对艾滋病患者采取歧视和冷漠的态度,那么,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失去存在的理由。
对学生而言,能够做到的是:不歧视和不孤立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与他们和谐相处,给他们以精神和心理的支持以及力所能及的帮助。
关爱艾滋病病人,不仅仅需要善待与宽容,更需要的是实际的帮助,哪怕只是一个善意的微笑。我国有关法规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不受歧视,他们享有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社会福利。
任务三: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提出三种预防措施。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1.在农村,很多农户家的狗都是散养的,也没有进行卫生检疫,这些狗对人们有什么潜在危险?
2.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2009年预防甲型H1N1流感时,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3.现在老师要求我们每天都要锻炼一小时,我们小时候都曾注射过很多疫苗,这些做法对我们预防传染病有什么用处呢?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1.这个例子非常接近生活,现在城市里养狗等宠物的也越来越多。被狗、猫等小动物咬
伤后应该怎么处理,同学们都有了解,但不是很明确。
先由同学们畅所欲言,再由教师概括总结。
被狗咬伤的主要威胁在于狂犬病,狂犬病即疯狗症,又名恐水症,是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所有恒温动物包括人类,都可能被感染。它多由染病的动物咬人而得。
一般认为口边出白色泡沫的疯狗咬到会被传染,其实猫、白鼬、浣熊、臭鼬、狐狸或蝙蝠也可能患病并传染。患狂犬病的人类患者多数会发病身亡,死亡率接近100%。
由此引导出预防传染病的第一个措施:控制传染源。
2、同学们对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措施可能比较模糊了,教师可适当提示:如勤洗手、消毒、测量体温等等。
让同学们找出针对传播途径采取的措施,引导出预防传染病的第二个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3、教师引导出预防传染病的第三个措施:保护易感人群。
可以针对部分同学懒于锻炼身体的情况适当展开教育。
教师强调:预防传染病的三个措施就是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措施。
【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1.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各学习小组展示《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的调查报告。 教师可在课前给予指导:每组不要求多,可以只调查一种病,但是要求材料详实。
2. 教师也可以播放《山东德州艾滋男孩系列报道》,结合课后第4题,进行“艾滋病离我们每一个人有多远”大讨论。
【典例分析】
【例1】下列不属于病原体的是( )
A.蛔虫 B.肝炎病毒 C.痢疾杆菌 D.苍蝇
【解析】选D。
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虽然苍蝇身上携带有多种病菌,但是苍蝇本身不会使人患病,所以不是病原体。
【例2】小明同学在学校被同桌传染得了流感。小明在得流感前后,分别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的( )和( )。
【解析】易感人群、传染源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两者的最主要区别就是一个患了病,一个还没有。
【例3】某医院接收一位禽流感病人后,及时对该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对病人的衣物和饮食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这两项措施分别属于 ()
A.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B.保护易感者、切断传播途径
C.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D.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者
【解析】选C。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提出三种预防措施。判断到底是哪种措施,就要看这项工作主要针对哪个环节展开的。做对本题的关键是能否真正理解三个基本环节的定义。
对病人隔离,主要是针对传染源展开工作,所以应当属于控制传染源。病人的衣物器具是传播途径,针对它们进行的消毒应该是切断传播途径。
【例4】什么是“非典”?
“非典”即非典型性肺炎的简称。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非典”的病原体,科学家监护它命名为“SARS病毒”。科学家们说,变种冠状病毒与流感病毒有亲缘关系,但它非常独特,以前从未在人类身上发现,最早来源于动物。非典型性肺炎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偶有畏寒。同时伴有头痛、关节酸痛和全身酸痛、乏力。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干咳、少痰,个别病人偶有血丝痰,部分病人出现呼吸加速、气促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症状,多数病人症状较轻。根据卫生部门组织专家调查,该病有一定的传染性,可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经传播。
(1)非典型性肺炎(SARS)能够在人群中流行,是因为它同时具备了______、_____和_______这三个基本环节。
(2)根据自己学过的有关传染病的知识,说说“非典”的病原体是,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是 ,它首先危害人体的 系统。
(3)通过阅读资料,你认为得病的动物应属于(传播途径或传染源)。
【解析】(1)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2)SARS病毒、空气飞沫传播、呼吸(3)传染源
本节课重点就是理解传染病三个环节及其预防措施,这个题通过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一段材料,达到了很好的考察目的。题目虽然简单,但是要求学生基础知识必须掌握牢固,而且要会活学活用。
【巩固训练,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疾病中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
A.狂犬病B.乙型肝炎 C.心肌炎 D.SARS
2.传染病的致病因素是( )
A.传染源B.传播途径
C.病原体D.易感人群
3.不要随地吐痰是为了预防( )
A.呼吸道传染病B.血液传染病
C.体表传染病 D.消化道传染病
4.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分别是( )
A.飞沫或空气,流感患者,抵抗力弱的人
B.飞沫或空气,流感患者,所有的人
C.流感患者,飞沫或空气,抵抗力弱的人
D.流感病毒,飞沫或空气,抵抗力弱的人
5.某地区发现一种新的疾病。开始的时候患病的人数不多,但却有不断增多的趋势,这些患者都有直接或间接相互接触的病史。对此,下列看法不正确的是( )
A.可能是一种遗传病 B.这种病可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
C.这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D.应设法立即将患者隔离
6.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不包括( )
A.静脉注射毒品 B.输入含艾滋病病毒的血液
C.不安全性行为 D.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
7.自2009年3月,墨西哥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先后拉响甲型H1N1流感疫情暴发的警报,并且已有全球发展趋势。为预防“甲型H1N1流感”,人们总结出许多有效的措施,下列哪项不是属于切断“甲型H1N1流感”传播途径的措施( )
A.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B.室内经常雾化消毒
篇二:传染病及其预防
《传染病及其预防》说课稿
说课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类型、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是病原体的概念及种类、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概念、基本环节和基本措施。难点是病原体的常见类型及了解和关注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传染病人,关心帮助他们的生活,关怀他人的情感。
本节内容是在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上,从关注整个人类的产生和发展,过渡到关注自身的健康,掌握传染病的一般知识,又为下一节免疫与计划免疫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都得过一些传染病,如流感、腮腺炎、结膜炎、细菌性痢疾等,注射过多种疫苗,如乙肝疫苗,卡介苗,吃过糖丸等,对传染病及其预防知识有一些了解,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习难度不大。本节内容与自身的健康密切相关,概念简单易懂,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
三、教学设计及其依据
1. 教法设计及其依据
本节内容主要是运用“三勤四环节”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相互置疑、讨论分析,让学生活泼主动的学习,从而完成知识、能力和情感三维目标的教学。
2.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的表格内容,在课前布置学生和家长共同填
写,让学生对传染病的知识先进行了解,。然后,由传染病引出病原体的概念。利用多媒体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通过引导学生对69页的资料进行分析,学生评论,概括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然后又通过介绍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艾滋病,来进一步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这种处理方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接着让学生分析,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如何开展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最后,结合课本图片和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3. 板书设计及其练习
最后简单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和练习。板书时由病原体的概念引出传染病的概念,由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引出三个预防措施。板书即简单明了,又突出了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用箭头标注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使学生容易从整体上对本节内容进行掌握。
课后还安排了课堂作业,内容主要是对本节概念的理解。通过学生练习,反馈
并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视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对以后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以上是我的说课部分,下面是我的讲课部分:
一、上课
同学们好:
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什么是健康呢?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67页。(学生回答)说的很对,健康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要想全面理解如何才能健康地生活,并关心和帮助他人增进健康,就必须了解本单元的内容。我们看过这样的广告: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要刘谦,不要流感。 那么,灰指甲、流行性感冒属于哪类疾病?(学生回答:传染病)。是传染病。什么叫传染病呢?(学生回答)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的非常好:像这样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引起的疾病就称之为传染病。
知道了传染病的概念,我们才能更清楚地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为了更好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使每个人更健康幸福地生活,就需要我们对人类疾病有所了解。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关注传染病及其预防。(板书课题)
二
1、课前我让大家对自己的疾病情况作了调查了解,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向家长的询问情况把自己得过疾病的实际情况说一说,这些疾病是否传染,都有哪些症状?都注射过什么疫苗?并完成68页的表格。
刚才几位学生回答的非常好,通过向家长询问,及查找资料,了解到自己从小到大都得过一些疾病,如流感、水痘、腮腺炎、结膜炎等,注射过乙肝疫苗、卡介苗、乙脑疫苗,吃过糖丸等。其中,68页表格中流感、麻疹、水痘、肺结核、蛔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传染病,近视眼、贫血、龋齿是不传染的。其中的流感、麻疹、水痘、肺结核、流脑可以通过接种相应的疫苗来预防,而结膜炎、蛔虫病、龋齿、贫血不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2、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传染病由什么引起的呢?
(学生回答: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教师:对,我们把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停顿)病原体。
(板书病原体——传染病)
下面请大家观察69页的图片,同时思考一些问题:(1)病原体的形态相同吗?根据你的观察都看到了哪些病原体?
(2)病原体可以分为哪几大类?
(停顿)大家回答的非常好,病原体的形态不同,有杆状的,球状的,线性的,病原体的类型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据此,我们可以将传染病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三大类。
3、病原体的种类有很多,下面,我们认真观察屏幕上的几幅图片,认识不同形态不同种类的病原体。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展示图片)
教师:看到多种病原体的图像,你们有什么感受?
这几位学生说的很对,病原体真多呀,有螺菌、球菌、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各种各样的病毒、蛔虫、疟原虫等。
病原体的形态也真多啊,有球状、杆状、丝状、螺旋状,一些病毒在电镜下放大几十万倍,我们看清了它的真面目,样子可真漂亮,像精心制作的工艺品,真没想到小小的病毒有如此复杂的结构和漂亮的外形。虽然病毒和一些生物有美丽的外表,但是它们却像(停顿)美女蛇,对人类的健康有很大的威胁,我们应该抛开表面现象看清本质,不要被其表面所迷惑。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也思考得很深入,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这样的学习状态,让我们的思维像泉水一样永不干涸。下面,你们对病原体还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解决。
有学生问:病原体除了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外,还有其他的类型吗?
教师:这为学生问的非常好,病原体也叫“病原生物”,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所以除前面提到的类型外,还有真菌,灰指甲即是真菌感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类型。
又有学生问:病毒既然能引起多种疾病,那么它们的存在对我们的危害真是太大了,我们应该想尽方法消灭病毒。它真的是一个万恶不赦的坏蛋么?
教师:虽然病毒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但病毒对人类也有有用的一面,在基因工程中,科学家让某些病毒携带动植物或微生物的某些基因进入正常细胞,来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所以病毒作为自然界已经存在了几亿年的一种生物,有它们存在的必要性。
4、讨论解疑
下面同学们对69页的资料进行分析,思考70页的讨论题,小组合作,并作出回答。
下面,我们请第一组学生回答第一道题:
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流感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当流感病人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散布于空气中。如果周围的人吸入了这些带有飞沫的空气后就有可能患流感。因此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以免传染他人。即使没得流感,在集体场合特别是与别人共餐时,也要用手帕或餐巾纸捂住口鼻,千万不要像课本上这位同学一样,那么不礼貌。老人和小孩体质差,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弱,所以更易患流感。
下面,我们请第二组学生回答第二道题:
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将甲肝患者用的碗筷同家人的分开,目的是将甲肝患者遗留在碗筷等餐具上的甲肝病毒与健康人分开,这样可以避免健康人感染上甲肝。饭馆的餐具要严格消毒,这样可以将餐具上的细菌和病毒杀死,避免顾客传染上疾病。这是一个卫生制度,更是一个道德准则。
综上所述,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时,从病原体到健康人要经过哪些环节? 教师:(板书)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传染病要在人群中流行,就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流行不起来。那么什么是传染源呢?什么是传播途径?什么是易感人群?
我们认识了这三个概念,现在,我举个例子,咱们班小明同学得了流感,那病原体是谁?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又分别是什么?
我们就让小明同学回答这个问题。(停顿)他回答的非常正确,病原体是流感病毒,传染源是他自己,传播途径是空气、飞沫,易感人群准确的说是周围没有注射流感疫苗的同学。
下面谁能说一下有关艾滋病的传染情况? 大家说出了有关的一些内容,但不全面,我给大家做一介绍: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语缩写AIDS。1981年在美国首次注射和被确认。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英文缩写“HIV”所导致的传染病。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人们“谈艾色变”。
艾滋病,是种人畜共患疾病,由感染"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9年至10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一旦发病,死亡率很高,发病1年死亡的占50%,5年死亡的占90%。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几年之后,我国各个省份无一幸免。
艾滋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自1981年以来,25年间全球累计有65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250万人死亡。
艾滋病代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本身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无法抵抗其它疾病的状态或综合症状。人不会死于艾滋病,而是会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 传播途径
艾滋病传染主要是通过性行为,体液的交流而传播。体液主要有:精液,血液,阴道分泌物,乳汁、脑脊液和有神经症状者的脑组织中。其他体液中,如眼泪、唾液和汗液,存在的数量很少,一般不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唾液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非常小。
(1)性交传播
(2)血液传播
(3)共用针具的传播
(4)母婴传播
营养治疗
据《正分子医学》报告,一项由乌干达坎帕拉的门戈医院所进行的临床试验显示,营养干预可以改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者的生活质量和明显延缓其艾滋病的发病。
干细胞骨髓移植
水果治疗
石榴汁(无论它产于何地)却显示出强大抑制HIV-1与人体CD-4受体结合的作用。
篇三:传染病及其预防
第一节
【学习目标:】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3、关注艾滋病。
能力目标:学会针对某种传染病,制定相应可行的预防措施。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的健康,也要鼓励学生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重点难点:】1、理解什么是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必须是同时具备的。
【学习方法:】目标定向―自学自练―讨论问难―精讲指导―练习检测――抽查反馈堂堂清
【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深化提高1、导入后,明确学习目标。
2、请根据生活经验和知道的知识,相信一定能完成下表
3、自学提纲(一)请仔细阅读课本46页内容、认真观察课本47页图片后完成下列问题。看谁做的快,做完后看谁举手快。(2分钟内完成)
(1)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和等生物
(2)结核杆菌能引起 疾病,HIV病毒能引起 疾病,蛔虫能引起 疾病。
(3)谁能大胆站起来说说(2)中提到的疾病是怎样传播的?
(4)传染病是指由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 的疾病。
(5)传染病的特点、。
(完成后看多媒体讲解)
自学提纲(二)请仔细阅读课本47页下方的资料分析,分组讨论,看那组的同学讨论积极,积极发言,得出结论快。2分钟内完成
讨论的问题:
1、为什么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
2、为什么老人和小孩更易患流感?
3、资料2所说法有科学道理吗?谈谈你的认识。
4、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是、。
自学提纲(三)请仔细阅读课本48页内容,认真观察课本48页图片说出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并同时完成下面问题。相信同学们大约2分钟内完成。
1、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
2、易感人群是指()
A、正在患病的人群 B、对某种疾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C、接触传染病的人群D、身体瘦弱、体质较差的人群
3、连线 传染病 传播途径
流感、非典 饮食传播
肝炎 空气传播
疟疾 生物媒介传播
艾滋病血液传播
4、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自学提纲(四)请仔细阅读课本48页下方四行内容,认真观察课本49页图片说出传染病预防措施。并同时完成下面问题。相信同学们大约1分钟内完成。
1、预防传染病的三个基本措施是
2、预防传染病的时,我们要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做到和 相结合,预防脊髓灰质炎要以为重点,预防蛔虫病等消化道传染病要以 为重点。预防淋病、艾滋病等要以 为重点,同时要对患者进行及时治。
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进行预防接种,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A.控制传染源B.控制传播媒介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者
2.隔离传染病病人的主要目的是:( )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者D.积极治疗患者
3、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分别是( )
A.飞沫或空气,流感患者,抵抗力弱的人
B.飞沫或空气,流感患者,所有的人
C.流感患者,飞沫或空气,抵抗力弱的人
D.流感病毒,飞沫或空气,抵抗力弱的人
4.传染病患者住进医院治疗,这从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措施上看,可以属于( )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者D.人工免疫
5、对待艾滋病病人,应该采取的态度是()
A、不与他们谈话,远离他们 B、对他们采取冷漠的态度
C、对待他们要宽容,给予适当的帮助、同情 D、他们是罪人
6、下列疾病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
A、蛔虫病 B、乙型肝炎 C、口蹄疫 D、视近眼
二、理解与应用
1、传播途径是指到达健康人所经过
的 。2、某家庭中,哥哥患了病毒性肝炎,并且传给了弟弟,请分析:
(1)导致弟弟患病的传染源是,弟弟很快就染上了此病,说明他是 。
(2)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
(3)从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看,对哥哥采取隔离措施属于;对他们的饮食用具进行消毒属于;禁止其亲人随便去医院探望属于
3、假设你们班某同学A得了流感,从而引起一小部分同学也患上了流感。
(1)该同学A在流感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属于 。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一些卫生习惯,如: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帕捂住口鼻,不要对准别人,在预防措施中是为了 。
(3)当班上有流感时,有些家长给健康的学生注射免疫球蛋白,以增强抵抗力,这样做是为了 。
知识 拓展
1、英国及西欧等地区曾多次暴发“口蹄疫”,大批患病牛羊被宰杀并焚烧。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角度看,宰杀并焚烧患病牛羊,其主要目的是 。在“口蹄疫”暴发期间,我国政府宣布停止从上述国家和地区进口畜产品以及用作饲料添加剂的肉骨粉,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2、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那么HIV是这种传染病的 ,艾滋病患者属于 。
《 传染病及其预防》出自:百味书屋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94393.html 转载请保 留,谢谢!
闁绘劗鎳撻崵顔句沪閺囩偟纾婚柛蹇嬪妽閺嬶拷
濞戞挸绉撮悿渚€宕橀崨顓у晣濞戞挾鍋撴慨锟� | 闁哄倸娲﹂妴鍌滅棯閻樼粯鏅� | 闁硅埖娲濋惁鏃堝礆閻樼粯鐝� 闁挎稑鐭侀顒勬嚂閺冨倿鍏囬梺顓у枤椤斿牓鏁嶅娓�00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