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三万”活动民情日记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7-02-23 06:04:43
经典文章

点击查看更多:民情日记范文

篇一:“三万”活动民情日记(保康县寺坪镇驻宦家坪村工作队)

“三万”活动民情日记

——脚印印在农户堂屋 温暖留在百姓心中

保康扶贫办驻寺坪镇宦家坪村工作队 姜春阳

温暖的被窝

3月29日,晚10:00,村主任家。

和几位工作队的同志就白天的走访情况进行汇总并就明天的走访活动进行了安排后,走了一天山路的我拖着稍微有点疲惫的身体,躺在村主任家温暖的被窝里面,本以为可以酣然入睡,脑子里却总是涌现“三万”活动开展来的点点滴滴、那一张张朴实善良的面孔一次次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难以入眠。

自3月14日进村以来,我们工作队在办主任李敬宇的带领下先后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群众大会、村级发展规划会,通过“三会”的召开,向广大村民中宣传了“三万”活动目的和要求,消除村民对工作队的误解,争取到了村民对“三万”工作的支持,为我们走访入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次走访结束后,李主任对宦家坪村的村风、民风,村民想发展、盼发展的渴望深深感动,回来相继召开工作队会,全办工作会,指示一定要以“三万”活动为契机,把宦家坪村底子摸清,找准制约其发展的原因,科学规划,尽我们扶贫部门最大的努力,为当地老百姓办点实事,力争通过我们的努力,给宦家坪村带来变化。今天李主任再次带领我们驻村工作队员进村走访,三组村民张华炳那因工伤躺在床上成了植物人的儿子肖文斌、四组村民马宗青那对解决土地纠纷的渴望……,一个个人,一件件事历历在目,充斥的我的脑海,一种扶贫人固有的责任感、使命感,对贫困百姓那独有情怀,再一次跃然心头。

渐渐有了困意,听说明天要去宦家坪村唯一一个不通路的、走路需要两个小时的黎家坡走访居住在那里的六户人家,期待……

十九代老屋

3月30日清晨7:30,天气晴朗。

吃过早饭,我们工作队四人在村支两委三名同志的带领下,步行踏上了前往黎家坡的路。清早,迎着春日的朝阳、听着林中的鸟语、闻着阵阵的花香,走在林荫小道上别有一番风味。

昨天听村里同志介绍黎家坡是村里唯一不通路的地方,从村委会出发步行需要两个小时,当时听他们介绍时还以为是村里的同志故意吓我们这些年轻人,给我们开玩笑的,心里还在犯嘀咕哪有那么远。可是随着坡度的上身,道路逐渐变得越来越狭窄,心想传说中黎家坡果然名不虚传,一起的同志们也早已开始气喘吁吁了。走在这只能容下一人俯身行走的山道上,我不禁在想,这样陡峭的高山,这么崎岖的山路,只身一个人行走都略显困难,那生活在山上的人又怎么运送他们的生活物资呢,怎么维持日常生活呢?

上午9:40,走了近两个小时的路,我们终于看到了第一户人家。在两只大黄狗的引导下我们进了院子,这是一户典型的深山农户,三间年代有点久远的土坯房,院墙用竹竿栅起来,看得出主人家很勤劳,黄土的院子收拾的整整齐齐,没有一点杂草。出来迎接我们的是一个看上去年龄在六十左右的老人,他很热情的将我们迎进屋去,女主人慌忙的给我们沏茶倒水。还没等我们开口说明来意,男主人就满带笑容的说“早就听说县里的干部要来我们村走访,我在家等了几天都没有见到人,还以为你们觉得远不来了呢”。我们赶紧解释,省委要求我们将脚印印在每户家中的堂屋里,我们就一定会办到的。

户主叫周明贵,今年63岁,家中除了他和他妻子外,还带着自己外孙女。全家有耕地14亩,去年种了6亩核桃、3亩柴胡、4亩药材,加上退耕还林2500元钱,去年一家人毛收入在15000元左右,基本满足了两口的日常开销。望着有点裂缝的房子,我问周大爷“您这房子应该有些年头了吧”。听到询问,周大爷憨厚的笑笑了说“小伙子,看你的年龄估计还没有我姑娘大,你知道我这房子多少年了吧,估计比你爷爷的爷爷年纪还大呢”。听了周大爷的话,我们工作组的同志都笑了。这时,周大爷起身走到屋檐下,用手指着屋顶的横梁说,“你们看,这样的横梁你们见过吗,这可是两百多年前的了”。通过攀谈才知道,这套房子距现在已经200多年了,到周大爷这辈,已经是19代子孙居住这里了。整个房子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地方都已修缮过,但房子主体依然没变,有屋顶的横梁和碑文为证。

听到这里,我在惊奇的同时,也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在这高山深处,不通路、不通水,生活极度不便,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家族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改革开放这么多年,老百姓的生活也改善了,为什么他们还坚持住在这里呢?带着这些疑惑,我问了周大爷,他苦涩的笑了笑说“小伙子啊,你还年轻啊,不懂我们山里人的无奈啊!并不是我们不想搬,我们也想住到山下的河边,那里方便多了,人也多些,可是现在建房太贵了,我们根本没有那么多钱,听说现在国家政策好,建房还能补贴点。可我们搬下去后,我们就没有地种了,现在住在这里,不管咋说还有几亩地种,我们种点粮食有饭吃,再种点魔芋、药材的换点零花钱,喂几头猪有肉吃了,也能换点钱。我们搬下去了,没有地了,连基本的生活来源都没有了。像我们这岁数了,又没啥技术,你说没地种了我们怎么办啊,连吃饭都成问题了”。

听了周大爷的一席话,心中阵阵颤动,我搞扶贫工作也好几

年了。对于这些一方水土不能养育一方人的农户,我们一直在大力实施搬迁扶贫,以前工作中作为扶贫政策具体实施者的我更多的是去考虑如何让这些农户搬下山,如何让一幢幢外观漂亮的房子呈现在大家面前。总是被表面的繁荣迷失方向,这时我才彻底明白搬迁扶贫的原则——“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真正含义。

神奇的红牛二五拖拉机

从周明贵家中出来,我又走访了张华权、周明文、魏合太几家。从魏合太家出来已是中午11:50了,这时魏合太门前场子里一件神奇的物件吸引了我,一辆红牛二五拖拉机。这辆拖拉机也就是辆大家常见的车,如果放在其他地方那就再平常不过了,可是放在这个不通路,行人上来都困难的地方,有点令人称奇,从哪里冒出来了这个庞然大物,着实让人费解。通过了解,才知道这辆拖拉机是上世纪80年代末,来自峡口村的矿山老板王义林为了开矿,当时花了八百多元,请人将整辆车拆卸后,一件件抬上来的。

听了这段有点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在丰富我们“三万”活动入村走访生活的同时,也给我带来了种种思考。在我们的山区,特别是自然环境较差的地方,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很艰难,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我们扶贫人的任务依然很重。

三岁的脑瘫女

傍晚,夕阳西下。

吃过午饭,顾不上休息,我们就踏上了下山的路。下午16:40,终于走到了山下,此时天色已有点灰暗,清晨的朝阳此时也开始慢慢离去,换来的是即将到来的夕阳。17:08,三组村民龙佳明家的院子里,我正同周边的留守妇女们攀谈着,向他们了解家里的情况。此时从对面走来一对父女吸引了我的目光,细打量,这男

的大约在四十六七岁的样子,满脸的络腮胡子,头发也看似有段时间没洗过了,一根根的贴在头上,脸上深深地皱纹印证了他必经历过很多风霜。再望其身后看,一个背篓里面坐着一个看着有两三岁左右的孩子,从穿着上看应该是个女孩,目光呆滞的看着我们。

此时,这个中年男人径直走向我问:“小同志,您是县里来的人吧”,我回答:“是的,老乡有什么事吗”。他有点腼腆的说道:“前段时间开群众会时,见过你们几个同志,当时听你们讲好像家家户户都要走去,有啥困难都能对你们讲,是吧”。我笑着说道:“是的啊,你家在哪啊,等马上这家问完了就到你家去”。他连忙说道:“不必那么麻烦,我家就在那个山包上”,边说他边用手指给我看,从远处看是几间很老的土坯房了。他说:“我在这里把情况说说就行了,家里不通路,现在天晚了,等会你再回来天黑不安全”。我不禁为老乡的细心所感动,立马让他坐下详细了解他的情况。

他告诉我他叫魏加军,四组人,今年40岁了,由于家境贫寒多年未娶妻,2007年时年37岁的他在谷城县打工时经人介绍,花了一万块钱娶回患有精神病的媳妇毕婷婷,并于次年生下一女。由于毕婷婷精神病越来越严重,经常虐待小孩,去年11月份病情再次复发时,将小孩头部摔伤,颅脑严重损伤,原本活泼可爱的三岁小女孩不能走路、说话,毕婷婷在摔伤孩子后也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只留下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单独居住在不通路、不通水大山深处的土坯房内,几乎与世隔绝。

看着这个历经沧桑的汉子,看着这个在一年前还会说话、还活蹦乱跳的小女孩,我的眼睛有点湿润,我的心在颤抖。这个男人的后半辈子该怎么过,这么小的女孩就这么成了脑瘫儿,这对她一身的影响也将是毁灭性的。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贫困造成的,

篇二:“三万”活动日记

“万名干部入万村进万户”活动日记之二

3月28日 星期二 晴

“您好啊,今天在忙什么呀?”我们亲切地向老人打招呼。“稀客啊,今天趁天晴,我把几个苕面一哈。”老人笑着回答。

村支书向贤者(都称呼者书记)向老人道明了我们的

来意。接着老人向我们作了介绍。

老人名叫谭德金,今年68岁,全家4口人,儿子媳妇都在外面打工,只有老两口在家种田。

老人说:“现在托党和政府的福,衣食住行确实不用

操心了,就是上了岁数,在坡里爬不动了。”

“现在吃的穿的确实是没有问题了,但基础仍然薄弱,发展仍然滞后,增收仍然困难,农民收入除了外出打工,就只有喂几头猪了。”坐在一旁的者书记插话道。

“哎,最恼火的是我们这里小孩读书,4年级以上的就要到官渡口,来回10公里路,30块钱,一个星期要跑4趟,跑不起啊!”老人接着说。

“是的,原来我们4个村又3所学校,现在只有一所

小学,还只设一、二、三年级。”补充说道。

我想,这个问题确实值得研究。接着我们征求意见道:“您对政府的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要求啊?”

者书记说:“老百姓没有别的要求,就是要求干部要

转变作风,不要一阵风,发展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刀切,办事要讲究实效,不要一张皮。”

“者书记说的点子上了,办实事最重要。”老人最后说,也算给我们这次下访作了总结。

3月30日 星期三 晴

花是春天的使者,鲜艳地打扮自己、妆扮世界。尽管如此,还是没有给我带来好心情。

一户人家因为窎散,很不想去。为完成“两个全覆盖”的任务,我们还是徒步前往了。走进院坝,一栋摇摇欲坠的老屋映入我的眼帘。这是张家湾村村民刘旺典的家。门牌上显示七组13号。

刘旺典是中国最典型的农民汉子,脸上写满不屈不挠。他的介绍很平静,但仍难掩饰他一家子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痕迹。六口人,母亲李伦芝,85岁,因食道癌正月二十二到宜昌住院,至今仍躺在医院里,医药费已达1万多元。小儿子刘小平6岁,从4个月大就检查出得了川畸病,每年到宜昌或恩施治病两次,花去医药费4万多元。大儿子刘小银25岁,湖北民院读书尚未毕业,学费都是借的。3间老瓦房已经腐朽不堪,我跟着爬到用木棍编制的楼上,感觉整个房子都在摇晃。

他的生活来源仅在1.75亩耕地上,无论怎样披星戴月地劳作,不对称地支出,压得这刚强的男子汉喘不过气来。他

从田间匆匆赶来,目的就是希望我们拉他一把。

哎,面临此情此景,无论我们怎样安慰,似乎都是多余的。

3月31日 星期四 晴

“啊呀!你们来了啊,我早上还准备给省三万办打电话的呢,我想问一下三万工作队怎么没有到我们这里来呀?”我和工作队员小唐来到张家湾村七组时,一个青年小伙就激动地对我们说。

我连忙解释说:“对不起,我们来晚了一点,原因是前几天在协调板栗嫁接问题,因为耽误了嫁接季节就又要等一年,所以把入户时间推迟了一点。”

正在这时,小唐盯着另一村民看了看,好像似曾相识。我正在纳闷,小唐道出由来,原来这位村民曾经找李书记上访过,因为反映的是移民问题,张副县长接待了他。他叫李米芳,弟兄中他排名老二。老大叫李富芳,老三叫李茶芳,老幺叫李志芳。声称要向省“三万办”打电话的是老三李茶芳。

我笑着说:“你急着要我们来有什么事要反映啊?”

李茶芳一口气说了几大问题。李茶芳说:“你看,我们这里新修的公路,没有给我们任何补偿;我有4亩多耕地,要求退耕没有退成;村干部却挂名在我们七组退耕还林8亩,弄虚作假;住的房子成了危房,多次找村干部和镇干部也没

有人管,哪个干部说不是危房,我就请哪个干部进去住一住试试看!”

李茶芳边说,我们边记录。同时对房屋拍了几张照片。 李茶芳接着说:“2006年,我到北京去反映了的,我这里还有材料。”说着从包里拿出来一大叠材料。我说,“你反映的这些问题,我们都记录了,待我们核实后,该如何解决一定给你一个答复。”

李茶芳说:“好。”

之后,我们就到六组进入下一个农户去了。

4月1日 星期五晴

时间:2011年4月1日。

地点:张家湾村三组。

人物:肖厚平,男,26岁。

没有开机,也没有点击浏览器,就出现了一幅清晰的画面:一个棒小伙,中等个子,两眼特别有神。

打开“收藏夹”:目前存栏肥猪41头、母猪8头、公猪1头。

搜索大脑保存:2008年投入25万元,新建可出栏500头生猪的猪场。

背景1::2001年至2007年在浙江温州飞科剃须刀打工,曾任车间主任3年,月薪4000元左右。

背景2:2008年回家乡后新建办猪场。房屋、电线、水

管设计和安装都是自己操作的。

通过近一年来的探索, 4至5个月出栏一头200至250斤肥猪的新鲜经验,现在可以复制了。

新建文件:他说还有蓝图等待“刷新”,不过,没有实现的临时文件最好“加密”。

篇三:三万活动汇报材料

创新方式 确保全覆盖

倾注真情 为民办实事

我省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如春风化雨,遍及荆楚大地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万名干部深入农村,走访农户,听民声、访民情、解民忧。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竹根滩镇迅速行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领导重视做表率、创新方式访民情、全心全意解民难,在市直驻村工作队和竹根滩镇的共同努力下,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得到了群众认可。全镇发放各类资料20000份、走访农户16000户、百人访谈231个对象、问卷调查594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600余条、写民情日记350篇、办实事好事70余件、慰问困难户99户、送慰问金32000元。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完善制度。

3月9日全市召开“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动员培训会议以后,竹根滩镇高度重视,迅速与市交通局、市卫生局取得联系,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许志刚同志为组长,市交通局党委委员詹登振、市卫生局纪委书记郑杰为副组长,交通局办公室主任、卫生局办公室主任、镇农办主任、组织办干事为成员的“三万”活动领导小组。并制定了《竹根滩镇“三万”活动实施方案》、工作制度、考勤制度、生活纪律。制作“三万”活动通讯录,发放到各工作队。每个组一周电话汇报一次工作进度,包括走访农户、写民情日记、专题调研、百人访谈等各方面的情况,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交流推进会,交流各工作队好的做法,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

二、创新方式,实现“两个全覆盖”。

1、创新组织方式,确保“三万”活动有序推进。竹根滩镇将“三万”活动与结对共建相结合,发挥工作队的主体作用;与基层党建相结合,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与争先创优相结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换届选举相结合,发挥村干部带头作用全镇33个工作队划分为3个活动小组,市交通局和市卫生局分别牵头市经贸口驻竹根滩12个工作队和市综合口驻竹根滩13个工作队,竹根滩镇负责镇直8个工作队,。

2、创新工作方式,确保完成“规定动作”。 各工作组严格按照访民情的工作步骤和时间要求,实行倒排工期,一项一项落实到位。精心组织开展“百人访谈”,高质量整理访谈记录,并形成书面文字材料上报。全面完成《湖北省“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问卷调查表》的入户调查工作。

3、创新走访方式,确保实现两个“全覆盖”。为切实实现“两个全覆盖”,各工作队纷纷创新方式,把“一般访”与“突击访”相结合,“全面访”与“预约访”相结合,“入户访”与“远程访”相结合,提升走访进度。一是领导带队突击访。市委、市政府接待办主任刘书芹、市交通局局长朱方平、市科技局局长刘晗、市档案局局长庞大美、市农机局局长张兴泽、竹根滩镇党委书记、镇长许志刚等市、镇驻村工作队的一把手亲自带领全体机关干部走村入户,极大提高了走访速度 。二是实行预约走访。市科技局在全面走访的基础上,对于多次走访不在家的农户,请村组干部或左邻右舍捎话,约定下次走访的时间,保证工作队员的足迹覆盖所有的农户。三是实行远程访。市农机局对举家外出务工的农户,千方百计的收集他们的电话号码或通讯地址,通过发放便民联系卡,把工作队员的姓名、联系方式告诉他们,确保走访农户实现全覆盖。四是田间地头随机访。

三、摸清实情,办好实事解民难。

1、重点突破一批重难点问题。通过走访调查,集中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有:群众行路难、农田水利设施差、村级债务大。针对这些问题,竹根滩镇党委召开专题党委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主动申报立项,争取项目提前实施。根据市委关于公路建设在项目资金紧张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可以提前实施的指示精神,通过主动请示,及时立项,获得市委、市政府和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二是依托项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王康蔬菜基地连片开

发项目,修建王康五村主体公路——潜杨线竹根滩至王拐段路9000米、沙街至周岭村级公路3000米。在王拐修建抗旱涧硬化工程,在康岭、周岭、朱湖疏挖沟渠5000米,在东风河建节制闸一座。三是切实抓好涵闸泵站的维修保养工作。目前已对全镇范围内的14涵闸泵站进行了维修和保养,保障农田排灌需求。 四是多措并举疏挖三沟,采取争取项目挖、“一事一议”挖、结对共建挖、以资代劳挖,全镇 23个村疏挖三沟3万亩。完成镇域内二支渠、九支渠疏浚,疏挖十二万方土方。一支渠的疏挖工程正紧张施工中。培固王拐外滩民垸堤两条。五是集中劳力进行了5条河渠的清障除障工作。

2、着力解决一批力所能及的问题。工作队通过了解村情,根据自身能力,办好一批农民生产生活最需要、最紧迫的实事。市农机局投资2万元购置涵管,在油菜收割前埋放到位,保障田岭村农田排灌和道路畅通,另外又投入1万元帮村里置办办公桌椅;市安监局在2010年结对共建10万元的基础上,又投入2万元帮村里修路;供电公司投入50多万元为青年村新建两个配电台区;市海事局争取项目为王拐渡口购买新船只,整改渡口隐患,又投入3万元为王拐村维修办公场所;市安监局投入2万元为双桥村修建农桥1座;中石油潜江分公司投入2万元为董滩村维修办公场所:市农机监理所投入2万元为黑流渡村修建村级道路,并免费为该村农机手培训、年检;市卫生系统驻竹根滩工作队分别组织送医下乡活动,减免所驻村病人医疗费用。其他各工作队正在与村协商,都计划投入3万元以上为村办好一到两件实事。

我们将借这次督办会议的东风,再接再励,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三万”活动的工作部署,把“三万”活动扎实有序的抓好、抓实。

点击查看更多:民情日记范文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三万”活动民情日记》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9355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免费论文网 创业找项目 最近更新 公文素材库 文库114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