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7-02-23 05:57:45
经典文章

篇一:科学七年级下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科学七年级下 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 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 。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旋转(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旋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 。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太阳 (2)

5.晨昏线(圈): 分界线,它由和 构成。(1):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2):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6.地方时:地球上不同经度在同一时间时刻不同的现象,

7.时区的划分。

(1)时区:分区计时制把全球划分成24个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

(2)划分法:以中时区为标准向东、向西各划分 个时区,其中 与 重合,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

中时区(零时区):以经线作为中央经线的15经度宽的地区。

东时区:中时区的东边分成个时区,依次为东一区、东二区等。

西时区:中时区的西边分成个时区,依次为西一区、西二区等。

东、西十二区:都以经线作为中央经线,向东向西各跨7.5。

8. 以 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即区时,又叫标准时。例如:伦敦所在的O经线是中时区的经线,所以伦敦的就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在东八区,东八区的区时就是即东经120的地方时。

(1)区时的计算原则: 0000

东加西减: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东边时,则所求地时间应时差;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西边时,则所求地时间应 时差(因为东边时区的区时总是要比西边时区的区时早)。

(2)时差的计算原则:

同区相减,异区相加:所求地点均为东时区或均为西时区时,时差为两地所在时区 的区号之差;所求地点一个为东时区,另一个为西时区时,时差为两地所在时区的区号 之和(因为相邻两个时区间的区时相差1小时。不同时区的两地,间隔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9.(1)北京的时间:北京位于东经116,北京的时间是指 的地方时。

(2)北京时间:中国把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除新疆外统一使用的时间,称为“北京时间”。北京时间实际上是指 区时,即东经 经线的地方时。

10.以180经线为基线,有几处转折的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1)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相同,但日期 。

(2)日界线的 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

(3)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 一天,反之就要一天。

11.地球的公转:地球绕 不停地旋转 日(3月21日前后)

①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

日(6月22日前后)②夏至后直射点虽南移但直射点还在北半球 日(9月23日前后)直射 ③秋分后直射点继续南移但直射点在南半球 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④冬至后直射点虽北移但直射点还在南半球

1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就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来看,它的分布总是从直射点向两侧 。

1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00

达到最大值, 达到最小值。

达到最大值, 达到最小值。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但 上只直射一次。

14.昼夜长短的变化:

15.五带的划分:

16.历法的种类。

(1)阳历:

①阳历又称为太阳历,是以 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它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历法。公历是 的一种。

②置闰方法(闰日):凡公元年数能被 整除的是闰年,但当公元年数后边是带两个“0”的“世纪年”时,必须能被整除的年才是闰年。③公历平年 天,闰年 天,公历闰年多出1天安排在 月日

(2)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

(3)阴阳历:兼顾 周期和周期而制定的历法。它既能使每个年份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

17. 从制定的依据看,我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属于历成分,节气来临的日期 在中每年都是固定的。

18.地球内部结构从内到外依次是。

19.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深约50~250 km的范围内,据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产生高温异常,将 熔融后形成的。这里可能是 的发源地。 岩石圈: 和上地幔顶部( 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20.火山和地震:地球 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21.火山:

(1)结构:由 组成。

(2)喷发物:有 、 和火山灰喷发物。

(3)分类:按活动情况可分为活火山、 、。

(4)分布:主要分布在及。

(5)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益处: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价值。

②危害: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22.地震:①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 ② :震源正对着地面上的地方。 ③ :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④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分

布在及。防震自救的措施: 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慌乱,要冷静、快速地离开房屋,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23.大陆漂移说:地球的岩石圈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24.六大板块: 、非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25.板块与地壳活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 。

26.板块运动。 (1)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 裂谷或海洋(例证:大西洋、东非裂谷)。

(2)板块相撞(消亡边界)地区。

①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板块边缘受挤压隆起为岛弧或海岸山脉(例证:太平洋西部的岛弧链、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例证:马里亚纳海沟)。

②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例证: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27.海拔:地面上某一个地点 。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 。

28.常见的地形。

篇二:七年级下册 科学 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七年级下册 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我们把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地球自转(太阳方位变化的原因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 地球作顺时针旋转)

2地球是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而背着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黑夜

3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一周,白天黑夜就更替一次,时间约为24小时(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停地更替,这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昼与夜形成有两个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不发光的球体;二是太阳光是平行光

4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白昼变为黑夜的界线是昏线,从黑夜为白昼的界线是晨线.晨昏线的运动方向跟地球相反

第二节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地方时:由于地球自转,同一瞬间,经度不同的地方时刻是不同的,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地球每24小时自转360゜,即一小时转15゜,4分钟转1゜.我国北京经度是东经116゜,英国伦敦的经度是0゜). (东早西晚) .

2 时区:为了统一时间标准,国际上通常使用区时制.区时制把全球划分为24个经度宽15゜的地区,叫做时区.(这种分区制度还规定以0゜经线为中央经线,从西经7.5゜至东经

7.5゜依次为西一区??西十二区为中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以次为东一区??东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以180゜为中央经线,这样全球共24个时区)

3区时或标准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 4 北京时间:为了方便,把北京所在的东8区的区时作为全国大部分地区统一使用的时间

5 日界线:原则上以180゜为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线叫做国际

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当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时,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日期要减去一天,即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日期却差一整天)

6 时区和区时的计算公式:(略)

第三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

1 太阳高度角:杆影的长度和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大小有关.这个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正午,当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时,太阳光和地面夹角最大,此时,杆影朝着正北或正南方向,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所以一年中,一个地方正午的太阳高度是随季节而变化的,夏季大,冬季小.同样长度的杆子,在同一天里,纬度不同,正午的影子长度也不相同).(如图详解课本里)

2 地球的公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的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一样,是由西向东的.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的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为365.2422天,即通常所说的一年.公转轨道是近似圆形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如图详解课本里).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总保持66.5゜的夹角,与赤道的交角是23.5゜,这是地球公转的重要特性

3 四季形成: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一年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夏季6月7月8月:6月21日或22日,太阳直射到北回归线(北纬23.5゜),这时北半球白昼的时间最长,大部分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多,这一天叫夏至日, 冬季12月1月2月: 12月21日或22日太阳直射到南回归线(南纬23.5゜), 这时北半球白昼的时间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少,这一天叫冬至日,

春季3月4月5月,秋季9月10月11月: 3月20日或21日和9月23日或24日,太阳直射到赤道, 这时北半球白昼的时间比夏至短,比冬至长;,大部分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夏至低,比冬至高,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量比夏至少,比冬至多多,这二天分别叫春分日和秋分日.

4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的高度即太阳对于地面的仰角(太阳高度角越大,地面接受的太阳热量越多。正午太阳高度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的,地球上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季较高,冬季较低,思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

5昼夜长短变化:由于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保持着66.5゜的夹角,这个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一年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导致南北半球接受太阳热量不均,生产昼夜长短的变化.除赤道外,地球各地白昼的时间夏天要比冬天长些.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 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其中夏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且北极圈(北纬66.5゜)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夜长短与夏半年相反.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6 五带划分: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粗略地分为五个带: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第四节 日历上的科学

1历法是计算较长时间序列的方法.这要有三种:1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的阴历(农历).2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依据的阳历(公历).3结合前二种历法特点的阴阳历.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历法是阳历

2公历是阳历的一种.四季更替周期约为365.2422天,它的小数部分(0.2422日)相当于97/400,因此阳历在每400年中设97个366日的年(闰年),其余的303年为365天(平年).这样,400个阳历年的年均长度就正好等于四季变化周年期 (公元前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 公历是阳历的一种.包括年,月,日,星期.阳历是以回归年为历法的基本单位.是人为规定的,与月相盈亏无关.阳历1、3、5、7、8、10、12名为大月,均为31天,4、6、9、11各为小月,均为30天,只有2月28天,全年共365天,这叫平年.平年比回归年少0.2422天,积4年约短1天,所以4年 要追加1天, 2月是29天这一年有366天,叫闰年. 这样

400个阳历年的年均长度就正好等于四季变化周期

3农历是阴阳历的一种.农历月的确定是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的,其月相纪日(初一,十五等)属于阴历,但阴历不能正确地反映一年四季的周期性变化.为了更好地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将四季更替的周期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十五日)叫做一个节气,这就是二十四个节气,并将其作为农历的重要成分.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划分的,节气来临的日期在阳历中每年都是固定的)

第五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地球: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都是地壳变动的信息火山,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事实说明:地壳的升降运动是导致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水平岩层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或发生弯曲.或发生断裂,这是地球上山脉和谷地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

2 火山:地壳内部喷出的高温物质堆积而成的高地叫火山.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剧烈的释放,它能在短时间内使局部地形发生急剧变化.典型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主要是有气态(水蒸气,二氧化硫等)液态(熔岩流)和固态(火山尘,火山弹等)喷发物

3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拉伸,挤压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震源是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千米处,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震中距是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

世界上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的地区主要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周围海岸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第六节

大陆漂移说是德国魏格纳提出的 地震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大约二亿年前,泛大陆(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开始破裂,碎块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了今天的位置,形成了现在的七大州,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板块,它是被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全球由六大板块(亚欧,美州,印度,南极州,非洲太平洋)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第七节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地形分为:山地,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高原,丘陵(相对高度100米以下)五种类型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即二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叫做相对高度

等高线表示: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从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山顶: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是中心高四周低

鞍部: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

峭壁: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常用“ ”符号表示.

在区分山脊和山谷时,可以利用水的流向来判断.水总是由海拔高的地方流向低的地方,向二侧流的是山脊,向中部汇集的是山谷.

促使地形不断变化的是力:一种来自地球的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内力作用,塑造了山岭和低洼,使地球表面变的高低不平;另一种来自地球的外部.如流水,风,海浪,冰

篇三: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1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

5.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

6.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第二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东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来得早。

2.时区:把全球划分成24个 150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

区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区时计算原则:东正西负,东加西减

3.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即东经1160经线的地方时

(2)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经线的地方时。

4.日界线:以1800经线为基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它是曲折。

(1)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2)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3)西十二区在日界线东侧(昨天),东十二区在日界线西侧(今天)。

(4)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5)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1.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365.2422天

2.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1)一天中太阳高度正午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杆影最长。

(3)同一时间,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两侧减小,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

3.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2、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3、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4、其他地区无直射

4.昼夜长短的变化:

(1)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2)北半球其他地区:夏至日白天最长,冬至日白天最短,北半球夏至日时,南半球冬至日。

(3)夏季,南极圈,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冬季出现极夜。(纬度越高,昼夜变化最大)

5.五带的划分:(1)根据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多少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2) 热带:在南北纬23.5°之间,,有直射阳光,终年炎热,昼夜长短变化小.

温带:在南北纬23.5°与南北纬66.5°之间,既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寒带:在南北纬66.5°到90°之间,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 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公转,

第四节 日历上的科学

1.历法的种类:①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依据②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 ③阴阳历:结合地球绕日公转周期和月相变化周期。

2、我国的日历由公历和农历组成。公历(包括年月日星期)属于阳历,农历(包括年月日

节气)属于阴阳历,农历中的月是属于阴历,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

3.闰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是闰年,世纪年能被400整除是闰年。公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400年中有97年是闰年,有303年是平年)平年2月份28天,闰年2月份29天。

4.二十四节气:我国古代将四季更替的周期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15日)叫做一个节气,属于阳历, 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指导和预告的作用。

第五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软流层位于上地幔。

2.地壳变动: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说明发生了海陆变迁)、火山和地震。

4.火山和地震(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2)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3)地震成因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

(4)地震结构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距、等震线。

(5)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6)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1.大陆漂移说: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2.板快构造学说: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 (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2.等高线地形图

第七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鞍部 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应

峭壁 等高线重叠处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

陡坡 等高线较密处

缓坡 等高线较疏处

洼地 等高线呈很小的封闭的曲线时中间低

1.常见的地形。

3、地壳的缓慢变化——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生物作用(统称为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塑造了山岭和低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将低谷填平,使高低不平的地表形态趋于平坦。 地形类型 特征

山地 海拔高(500米以上),地面起伏明显

丘陵 海拔500米以下,地面起伏较小

平原 海拔高(200米以下),地面起伏小

高原 海拔高(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小

盆地 周围高中间低

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93209.html 转载请保 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