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小学课改阶段性成果简介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7-02-14 05:53:07
经典文章

篇一:小学课改情况汇报

课改情况汇报

为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在县教育体育局的领导下和教研室的正确指导下,我校借鉴了山西太谷的课改经验做法,在新课程改革、推进高效课堂教学工作中,主要是大力开展教师学习培训、教研活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的建设等工作,使我校新课改工作能顺利开展。现就我校近一年来课改工作做一汇报:

一、课改实施目标

(一)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1.树立“以学促教,以学定教”的教学评价观,通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评价课堂教学效率。

2..树立人人“有尊严、有追求、有潜能、可造就”的学生发展观,凸现学校“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发现学生价值”的办学理念。

(二)促进师生素质提升。

1.提升教师素质,让教师更新观念,不但重知识的结论,更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发展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使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学会尊重和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帮助和引领,在自我发展中学会反思和感悟,在同事协作中学会合作和共进。

2..提升学生素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习“乐”起来,让效果“好”起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二、组织领导

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三、实施策略

(一)继续加强教师学习培训工作,转变教师思想观念。

学校每周组织一次教师学习或自学《走进新课程》、《课程标准》、《课标解读》及其他学习资料和辅导资料。并专门为教师购买了记录本,要求教师随时记学习笔记。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至少攥写两篇学习心得或论文。 除加强理论学习外,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级领导组织的业务学习、培训。广泛收集课改信息,把握课改动态,学习借鉴外地或外校的课改成功经验,创生课改智慧,提升教育理念,创造性的开展课改工作。

(二)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是重点。我校结合教学现状,立足本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了满足教师需求的课堂教学研究,采用多种形式上好研究课,每月组织一次研究课。通过上研究课,知道了如何灵活地使用新教材,选择教法,指导学法,进一步转变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新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切实提高了每堂课的质量和效益。我校几名课改骨干教师,在近一年来已组织了多堂校内课改教学研讨课,每次都由上课教师反馈新课改情况,全体教师共同交流研讨,以共同协调和解决教改中遇到的问题。

(三)重建课堂教学模式。

1.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努力克服教学随意性和无效性,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习责任感,落实“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当堂达标”的教学原则,

做到因材施教、因学施教。

2..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切实遵守教学规范,努力优化教与学的时空与流程,形成以“预习——交流——展示——反馈”为四步教学模式为主要教学模式和其他教学模式并存的格局。

(四)加强小组建设,已形成小组学习评价体系。各班形成了本班的小组学习评价方法。

课改班级对学生科学分组。以落实小组合作教学为主要形式,构建合理的多渠道的学习互动平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内互动,组组互动。落实互帮、互查,小组内联动,人人充当检查者和被查者,教人者与被教者的多重身份。

根据班级的大小,把学生均衡地分为7—8组(兼顾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等方面),每组4人,小组中包括学习中各层次的学生,编号1、2、3、4,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被赋予特定的职责。每组选拔组长一正一副,负责维持学习纪律,作业检查,纠错、辅导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课的学习成果、通过组内探究交流来解决问题、反馈问题,当学生的合作活动结束,教师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情况和合作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包括口头和书面的反馈),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评价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质量,评价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过程和效果,并对有效合作、成功合作的小组进行表扬和奖励,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认识到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意义。

(五) 重点抓好小组合作学习。

1.宁少勿滥,抓住契机。要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不合适的不安排。另外要抓住合作的时机,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合作学习。

2.教给技巧,变换形式。教师应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怎样追问等。

3.备好合作,参与合作。教师在备课时应备合作的内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时机等。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教师可以把自己也当成小组中的一员参加到某个小组的学习中。

4.培养小组长。要对小组长进行培训,让组长知道如何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学习,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保证小组的有序合作。

5.组织好小组的发言顺序,先让学困生发言,再让中游生发言,最后让优等生发言,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6.加强小组展示的组织,如小组黑板展示时,注意组内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负责订正和评价,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六)加大教师讲解时间的调控力度。

课堂要严格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自己讨论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易混易错的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没研究之前不讲。课堂上要及时纠正错误,给出正确答案。

(七)务实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课改领导小组成员对课改班级要做好服务性指导工作,每周定时定量在课改班级听课,及时了解课改信息和课改动向,时刻把握课改方向,指导课改方法,研究复杂问题的对策。同时,加大推门听课的力度,加强监督和指导。

全校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例研究或案例研究为基础,积极探讨

课堂教学的典型课例、案例。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开展典型课例观摩课和评课等学科教研活动。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坚持骨干先行,借鉴山西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各个学科要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创新各自的模式。构建适合小学生特点的、符合课堂教学规律的、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的模式。

(八) 以常规管理促课改。

一方面,要夯实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努力做到“三个整合”,将教案改革、课堂改革、作业改革整合在一起进行。要从教案改革切入,从重视“教”到关注“学”,走“导、学、练”三案统一的路子。实行教学常规月查制度,月查成绩记入教师考核。

(九)健全制度,常态常抓。

积极探索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建立健全适应新课改实施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学生评价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常抓课堂教学改革,使其常态化。

(十)评价跟进,助推课改

一是建立高效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评价机制;二是建立与课改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机制,把高效课堂教学绩效纳入目标考核和教师绩效的考核范畴,与个人评先评优,职称评聘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课改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及常态化发展之路。

四、实施过程和步骤

第一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

总结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形成相对成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并进行推广。 1.积极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要经过组织公开课、示范课、课堂教学比赛、经验交流会、校本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制定课改课堂教学模式评估标准,及时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巩固学习成果,不断深化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广大教师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准确高效地指导学生自学,信心十足的进行展示,精练高效地进行反馈矫正,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2.抓好检查落实,全面提高质量,全面抓好对各教师实验过程的检查、督促工作,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偏。要切实保证每节课的教学效率,防止课堂出现失控现象。教导处要加大对各备课组的检查和指导力度,通过抓集体备课活动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法的研究,在备课研讨中要重视学法的研讨,要多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多方预设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办法,以此提高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导能力。防止在课堂上,因教师对教材重难点把握不准,学生的学习思考浮于表面,学习不深入,甚至出现错误。

3.加强对教师全程跟踪听评课指导活动,即教导处在进行听课安排时,对每一位教师的课要从预习、交流、展示、反馈四个环节进行全程听课指导。

第二阶段:总结提升交流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对新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阶段总结、反思。

1.总结经验。及时总结学习推广课改活动中的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教师学习借鉴,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提高。

2.深入研究。在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及时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开展研究,特别就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的细节问

题加强研究,把实验引向深入,取得更大的成绩。

3.奖励先进。学校召开阶段性成果表彰会,对课改中表现突出的优秀班级、教师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为掀起进一步深化学习的新高潮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为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发展再做新贡献。

新课改中的困惑与反思 。合作讨论的时间与完成教学任务的矛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符合现代的科学教育思想。但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往存在顾虑,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教师往往精心安排合作探究活动,但精彩的课堂活动之后,必要的练习量却受到了一定影响,虽然有形式多样的练习,但在练习的数量,题目类型的丰富程度上较以往稍有差距。大量的练习只能排在课堂之外。怎样既能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又能按时完成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上下大功夫,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实行课堂改革,是一种实验,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操作,只有外校的先进经验可供参考,为了更好实行绩效考核,根据新要求,修订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

2013.11.9

篇二: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与阶段性成果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与阶段性成果 我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决贯彻和执行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技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教职成[2000]1号),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不断加强管理,扩大办学规模的基础上,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全校范围内推进课程改革。以改革促质量,以质量求发展,努力形成优势,办出特色,树立“品牌”,提高“品位”力求在“做优”的基础上,把学校“做大”、“做强”。现将我校近三年来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培训,更新了观念建立了机构

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我校把培训工作放到课改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始终。

(1)加强校本培训,确保课程改革理念的更新

校本培训是学校全员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为加强校本培训工作,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帮助教师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首先,我们坚持每周业务学习的制度,采用集体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师学习《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中等技工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5]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技工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邀请有关专家为全体老师做有关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拓宽教师的视野。其次以教科研活动为载体,通过市、县级学科带头人开设示范研讨课,让教师切实感受课程改革带来的效果,增进对课程改革的感性认识。通过多次的学习培训,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了全新的认识,对课程改革的理念感到振奋,清醒的认识到了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观念的矛盾;深深感到过去那种以师为本,以知识为本的课程理念等已经远不能适应技工教育发展的需要。大家都认识到,需要认真领会课改精神,彻底转变思想。

(2)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教师技能的提高

办好一个学校必须要有一批好的师资,为了迅速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自2005年以来,我们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是狠抓学历达标活动。要求任课教师的学历必须是本科,学历不达标者责成参加进修。目前我

校任课老师学历均达到本科,已达标的教师我们鼓励参加硕士研究生学习。二是开展长短培训,下厂锻炼,狠抓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要求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工厂、到公司广泛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了解本专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同时拿到较高的等级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

(3)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确保课改的有效运行。

面对课程改革的全新要求,建立了学校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该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协调整个课改的实施。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并明确由专业部具体组织实施。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除负责统筹、组织课改工作外,原则上每月集中一次,对在课改过程中的成效、存在问题、面临的困难进行总结、交流、研讨。领导小组要对课程改革工作实行全程监控,并针对教师们在课改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对课得程改革工作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确保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运行。

二、通过深入调研论证,制订了方案确立了目标

学校紧紧围绕省职教课改要求,经过认真酝酿,出台了《庄浪县职教中心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方案》由“课程改革实施背景”、“课程改革要突出的特点”三部分组成。《方案》确定了学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课程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用现代化课程观,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推进改革。建立了以能力为本位、以技工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紧紧围绕新培养目标中“五种素质”的“五个能力”基本要求和升学、就业、创业三个发展方向,本着夯实文化基础、提高文化素养,强化技能训练,实现一专多能;拓宽就业方向,增强适应能力的改革宗旨,以全新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为基本模型,以全面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作为运作载体,全方位推进课程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技工能力。

三、通过初步实践探索,取得了实效,形成了特色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需要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实施,稳步推进。近年来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改革:

1、 调整课程目标——以技工需要和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

传统的课程教学以知识学习为目标,往往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过于强调

课程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我校在课程改革中,注重文化课的基础性、生活性和服务性,注重专业课的实践性、社会性、技工性,把技工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主要目标。

2、 优化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技工实践为主线初步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对主干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各主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形成了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课程由基础平台(必修课)、专业化平台(限选课)、选修课平台(任选课)组成。基础平台由德育模块、文化课模块及专业课模块组成;专业化平台由2-3个专门化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选修课平台主要包括人文拓展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两个模块组成,以满足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与技工能力的需要。

以我校现代农艺技术示范专业为例,基础平台中的德育模块开设有《法律基础知识》(北师大版)、《经济政治与社会》(北师大版)、《哲学与人生》(北师大版)、《就业指导》(北师大版)等课程;文化课模块开设有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专业课模块(技工群基础课程)开设有《植物生产与环境》、《果树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等课程。通过这两部分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为适应中等技工学校数控类专业毕业生可能从事的岗位群的要求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专业化平台的课程为限选课程,是针对某一具体岗位开设的课程,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基本上能适应对应岗位的要求,设置了相应的专门化课程。

选修课平台为任选课程,是我校根据学生在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性开设的课程,这部分课程为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专业知识及技能服务,具体课程主要包括模具加工技术、综合文科、公共关系学、心理健康教育、音乐欣赏、文学欣赏、美术、舞蹈等。

3、整合课程内容——以项目课程为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形成综合化课程

(1)技工群专业基础课的综合,以实用够用为度,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有机综合。删繁就简,避免学科型课程因过于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造成的单科教学周期长和课程间的交叉与重复。如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制图》课程综合了原有的制图、公差配合、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课程;《机械基础》综合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热处

理、机原机零、液压传动等课程;《设备控制基础》综合了气动、电力控制、PLC控制技术课程;《电工实训》综合了电工基础、电工仪表测量、电力拖动、电机与变压器等课程;《数控加工技术实训教程》综合了切削原理与刀具、加工方法、加工工艺等课程。

(2)专业化平台课程的整合,以整合能力观为指导、以市场调研为基础、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对专门化方向的理论及实践课程进行整合。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以产教结合为依托,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机电技术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机械加工及设备维护工作的一线技能型专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我校与一些企业积极尝试产教结合,并根据所生产的产品设计若干项目课程,构建模块化综合化课程体系。项目课程以产品为项目核心,将岗位能力所需要的数学、制图、工艺的相关知识整合起来,形成若干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项目课程。这些项目课程的难度由产品的复杂程度决定,从以简单零件加工为核心的项目开始,知识与技能的难度逐步增加,直至达到培养目标的能力要求。学生完成了全部的项目课程,就能达到岗位能力的要求。项目课程间形成梯度,相同难度的项目课程又有多个可供学生自主选择。以产品为核心组织项目课程内容,将知识的学习融于实践过程中,虽然知识的系统性降低了,但学生的岗位能力却得到有效锻炼、培养。

(3)多种素质教育的综合即把技工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结合到教学中,努力培养中等技工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高尚品德修养和吃苦敬业的技工道德。

4.改革教学模式——以区别化教学改革引领全校的教学革新

学校从05年开始在数学学科率先开展了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支撑的区别化教学改革,取得一定经验后在全校所有学科进行了推广,取得了广泛的改革成效,老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得到全面提升。专业课全面实施项目教学。学校还实施了“导学、精讲、勤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部分专业还实行了“模块组合、项目教学、任务推进、小组学习”专业教学模式,成效明显。

四、通过实践,师生教学相长,取得了明显成效。

1、通过课改,教师转变了教育理念,开发了多门项目课程,自主编写了21本校本教材或讲义。如《高效旱作农业生产技术》、《土壤测土配方及平衡施肥技术》、《高原干旱山区苹果树建园及栽培技术》、《甘肃省大田作物、蔬菜、

果树主要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教程》、《数控加工实训教程》、《钳工实训教程》、《机械制图习题册》、《电工与电子技术题库》及部分文化课校本教材。

2、通过实践,教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无论在论文发表、课题研究、还是技能大赛都获得了喜人的成绩。

3、通过课改实践,学生的心理素质获得了极大的改善。

为了让学生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与生活,更好地推进项目课程的落实,我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了研究。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因成绩不够理想而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不被老师和家长认可的孩子,通过调查发现,他们内心深处大都受到过来自方方面面的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然而,同时他们又都有着积极进取不甘落后的愿望,渴望有一个崭新的自我。因此,技工学校只要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潜藏的能力,就一定能让学生重新抬起头来做人,发展他应有的才华,成为社会有用之材。为此,我校以科研为先导,针对职校生自信心缺失的状况,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为学生进行心理开导、排除凝虑,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强调师生同心、同行、同乐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校的课程改革已经由启动阶段进入到了初步实施阶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课程改革面临着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主要表现在体制上有许多旧的东西在制约着,还未形成一套与技工学校办学相适应的高效的管理模式;办学条件尤其是实训实验设备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感觉到课程改革下一阶段的推进工作必须同学校的整体发展和改革相结合。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深入实践,将课程改革作为教学改革乃至学校改革的核心,推进学校内涵的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篇三:学校课程体系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学校课程体系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近年来,我校一直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决贯彻和执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在不断加强管理,扩大办学规模的基础上,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全校范围内推进课程改革。以改革促质量,以质量求发展,努力形成优势,办出特色,树立“品牌”,提高“品位”,力求在 “做优”的基础上,把学校“做大”、“做强”。将我校几年来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培训,更新了观念建立了机构

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我校把培训工作放到课改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始终。

(1)加强校本培训,确保课程改革理念的更新

校本培训是学校全员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为加强校本培训工作,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帮助教师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首先,我们坚持每周业务学习的制度,采用集体学习的方式。邀请有关专家为全体老师做有关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拓宽教师的视野。其次以教科研活动为载体,通过开设示范研讨课,让教师切实感受课程改革带来的效果,增进对课程改革的感性认识。

(2)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教师技能的提高

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是狠抓学历达标活动。要求任课教师的学历必须是本科,学历不达标的责成参加进修。目前我校任课老师学历达标率95%,已达标的教师我们鼓励参加硕士研究生学习。二是开展长短培训,到施工现场锻炼,狠抓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要求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现场、到公司广泛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了解本专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同时拿到较高的等级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

(3)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确保课改的有效运行。

面对课程改革的全新要求,建立了学校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该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协调整个课改的实施。学校成立了以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并明确由专业部具体组织实施。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除负责统

筹、组织课改工作外,原则上每月集中一次,对在课改过程中的成效、存在问题、面临的困难进行总结、交流、研讨。领导小组对课改工作实行全程监控,并针对教师们在课改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对课改工作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确保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运行。

二、通过深入调研论证,制订了方案确立了目标

学校紧紧围绕省职教课改要求,经过认真酝酿,确定了学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课程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用现代化课程观,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推进改革。建立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紧紧围绕新培养目标中素质和能力基本要求和就业、创业发展方向,本着夯实文化基础、提高文化素养,强化技能训练,实现一专多能;拓宽就业方向,增强适应能力的改革,以模块化课程体系为基本模型,以全面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作为运作载体,推进课程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三、通过初步实践探索,取得了实效,形成了特色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需要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实施,稳步推进。近年来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改革:

1、 调整课程目标——以职业需要和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

传统的课程教学以知识学习为目标,往往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过于强调课程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我校在课程改革中,把职业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改革主要目标。

2、 优化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职业实践为主线初步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校对主干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各主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形成了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课程由基础平台、选修课平台组成。基础平台由德育模块、文化课模块及专业课模块组成;选修课平台主要包括人文拓展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两个模块组成,以满足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需要。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基础平台中的德育模块开设有《道德法律与人生》(劳动版)、《经济与政治常识》(劳动版)、《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劳动版)等课程;文化课模块开设有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专业课

模块(职业群基础课程)开设有《机械制图与识图》、《机械基础》、《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子控制装置》等课程。通过这两部分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为适应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可能从事的岗位群的要求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选修课平台为任选课程,是我校根据学生在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性开设的课程,这部分课程为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专业知识及技能服务,具体课程主要有汽车美容与装潢、汽车喷涂技术、汽车钣金工艺。

3、整合课程内容——以项目课程为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形成综合化课程

(1)职业群专业基础课的综合,以实用够用为度,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有机综合。删繁就简,避免学科型课程因过于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造成的单科教学周期长和课程间的交叉与重复。

(2)多种素质教育的综合,把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结合到教学中,努力培养中等职业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高尚品德修养和吃苦敬业的职业道德。

四、通过实践,师生教学相长,取得了明显成效。

1、通过课改,教师转变了教育理念,开发了多门校本教材或讲义。汽车材料、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子控制装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实训指导等校本教材。

2、通过实践,教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无论在论文发表、课题研究、教学比武还是技能竞赛都获得了喜人的成绩。

3、通过课改实践,学生的心理素质获得了极大的改善。为了让学生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与生活,更好地推进项目课程的落实,我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了研究。通过调查发现,他们内心深处大都受到过来自方方面面的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然而,同时他们又都有着积极进取不甘落后的愿望,渴望有一个崭新的自我,希望被老师和家长认可。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校的课程改革已经由启动阶段进入到了初步实施阶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课程改革面临着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主要表现在体制上有许多旧的东西在制约着,还未形成一套与职业学校办学相适应的高效的管理模式;办学条件尤其是实训实验设备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

感觉到课程改革下一阶段的推进工作必须同学校的整体发展和改革相结合。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深入实践,将课程改革作为教学改革乃至学校改革的核心,推进学校内涵的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小学课改阶段性成果简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86520.html 转载请保 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