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论文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6-10-22 10:38:58
经典文章

篇一:政府购买公共交通服务论文

政府购买公共交通服务的探索

城市公共交通是公益性事业,是城市交通的主要载体,对于实行低票价政策以及月票、减免票政策等形成的政策性亏损,各级政府主要采取的是财政补贴的方式,这种方式成为财政支出中体现政府保障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重要方式。但是这种财政补贴方式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政府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公共交通企业的发展。 1.“财政补贴”模式存在的不足

长期以来财政投入所采取的补贴模式在发展实践中也表现出一定的不足。

1.1补贴模式下形成的企业垄断经营模式,使得企业缺乏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公交企业的组织机构大多以一个国有大企业为总公司, 下辖几个营运分公司,政府直接授权公交企业经营。这种垄断经营的营运方式下,公交企业缺乏外部的竞争压力,难以形成自我加压、自我挖潜的动力机制。 同时公交企业以完成政府规定的任务为目标,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其行为目标,缺乏提高效率的内在动力。 对政府而言,难以利用经济手段对公交企业提供的服务产品数量和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也很难区分公交企业的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无形中也可能为企业经营不善“买单”。

1.2在职能主体上,补贴模式使得政府角色和企业角色错位

政府和企业角色的错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公交企业的负责人大多是由政府任命的官员或经理进行管理,难以完全站在企业的

篇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风险及其防范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风险及其防范

[提要]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一种制度创新,自20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中国,逐渐成为我国部分地区政府改革思路之一。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有助于公共财政效力最大化。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在运作中也面临一些风险: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意识淡薄、公共服务购买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公共服务购买竞争性不足、监管评价体系缺失等,都将成为制约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些问题,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全面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多元监督评价体系是当下防范风险比较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防范

李克强2013年7月31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成为会议重点内容。会议表示:“要放开市场准入,释放改革红利,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这为转变政府职能和公共服务方式明确了方向,也给社会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从上世纪中期以来,作为全球公共治理变革的核心,已经在世界各国被广泛实践。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先后掀起了政府改革浪潮,在这场改革中,以公共服务购买取代传统的公共服务垄断供给成为各国的普遍选择。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引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十多年来,这一制度发展迅速,上海、无锡等多个城市将其视为“十一五”期间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加以大力推进。这一大势所趋的政府治理方式转型需科学规划,明辨具体路径,以免在实践中出现南辕北辙的走形。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意义

所谓公共服务购买,就是把原来由政府直接提供的部分社会服务,通过合同出租、业务分担、共同生产或解除管制等方式转交给私营公司、非政府组织或者其他社会法人团体,由这些团体按照合同要求和“成本-效益”最优方式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则承担财政资金筹措、业务监督以及绩效考评的责任。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急剧转型期,推进这一政府治理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根本要求。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传统管制型政府的一个新概念,它是一个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公众的客观需求为尺度,努力为全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现代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关键是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政府受自身财力与能力的限制,决定了社会公共需求的不断增加与政府有限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矛盾,其深层次原因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缺乏和不足。政府只

篇三:公共服务与政府责任论文

公共服务与政府责任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我们完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

任务,就是我们把自己的经济总量重新搞到了位居世界前列。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也发

现,其实产生了一个新的矛盾,就是经济总量的提高,相应的政府财政也急剧地扩大,那么

我们也就是用这一笔财富,实际上建立了一个世界上最庞大的一个政府体制,然后对老百姓

的生活的惠及反而不如这一方 面, 实际上政府越来越大,它的公共服务的质量反而越来越

差,这好像是一个成正比的, 就是它的有效性反而越来越值得怀疑,那么我想在这一方

面的话,就是能不能使中国政府真正成为一个服务型的政府,而不是一个统治型的政府。

关键词:公共服务 政府责任 责任缺失 膨胀 途径

正文: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

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政府是连接公民和国家的中间体,政府的最大特征在于具有强制性和

普遍性。从这一特征出发,政府通过手中的课税优势,运用强制性的征税权,筹集财政收入,

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满足社会对于公共产品的需求,

是政府产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决定着政府活动的范围。尤其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

基本的、必要的公共服务保障,是任何一个现代政府所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开放30年,

我们完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任务,就是我们把自己的经济总量重新搞到了位居世界前

列。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也发现,其实产生了一个新的矛盾,就是经济总量的提高,相

应的政府财政也急剧地扩大,那么我们也就是用这一笔财富,实际上建立了一个世界上最庞

大的一个政府体制,然后对老百姓的生活的惠及反而不如这一方 面, 实际上政府越来越大,

它的公共服务的质量反而越来越差,这好像是一个成正比的, 就是它的有效性反而越来

越值得怀疑。过去30年,政府在拉动GDP增长当中,这个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但是与此

同时看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这个行政费用增长。成本很高。比如这两个数字,一个

就是我们政府的行政开支占整个财政的总支出,1978年的时候我们不到5个百分点,那么

现在将近19个百分点。。因此,建设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负责任的服务型政府,成

为我国政府行政改革和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

一、公共服务——政府首要的、也是根本的职能。 公共服务是政府提供的以服务形式存在的公共物品,是公共物品的具体表现形式。公共服务

型政府简单的说就是提供公共产品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具体而言,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

从经济层面上说,政府存在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主要为社会提供市场不能够有效提供

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制定公平的规则,加强监管,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确保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应该直接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或者依靠垄断特

权与民争利;从政治层面上说,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要确保为社会各阶层,包括

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有效的治理而

不是统治;从社会层面上说,政府要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

会保障,调节贫富差距,打击违法犯罪等,确保社会健康发展。管理在本质上就是服务,政

府就是服务机关,政府的职能就是为公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服务理所当然成为政府职

能的必然选择。 政府作为众多社会组织中的一种,也是为社会需要而存在,为社会利益而

存在。政府在本质上是一种为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组织,政府为公共服务就是一种责

任而绝非恩赐。公共管理的核心和本质就是服务型政府。因此,服务是政府的首要职能。随

着社会的发展,政府日益脱离并凌驾于社会之上,但这种服务性质不可能改变,只不过是服

务的对象不同而已。政府最根本的职能仍然是服务职能。

政府公共服务的对象是公民、国家和社会。政治学理论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公民与政府、公民之间的政治契约的基础上的,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公民之间的契约或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权能委托,政府应保护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维护和平的社会秩序,充当公民的忠实“奴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否则,公民有权收回委托之权能,选举出新的政府。众所周知,政府机关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它们的运转和活动靠公民所交纳的赋税支持,公职人员靠纳税人来供养,公民是公职人员的“衣食父母”。 “政府是由纳税人供养的”,政府为公民服务,反映公民的意愿,为公民利益尽心工作,完全是应有之义,应有之举,而非政府单方面的“恩赐”。因此,政府为公共服务就是一种责任。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管理过程就是基础设施、治安、政策、法律等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公民则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以尽可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服务争取消费者的支持。按照这种理解,政府不仅要为公民服务,而且要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否则,就难以赢得公众的支持,从而失去存在的基础。各种理论虽然理解的角度不同,但它们都证明了这样一个观点:政府必须为公民服务。

二、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政府责任的缺失。

1、服务职能抽象化。公共服务是政府一项重要职能,体现在政府的具体工作之中。但不少人重管理、轻服务,将政府服务宗旨化,抽象化。人们在要求政府服务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你服务的”。我们常说“管理就是服务”,其本来含义是管理的实质在于服务,而在现实中却被理解为管理过程本身就是服务,甚至被倒过来理解为服务就是管理。

2、服务形式逐利化。服务是政府机关权力与义务的本质特征,服务的本质要求是“情为民行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政府机关缺乏深厚的服务意识,部门利益恶性膨胀,公共服务走了样,变了味,服务有偿化,服务逐利化。有的把无偿服务变成收费服务,搞成服务就是管理,管理就是收费;有的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钱多多服务,钱少少服务,无钱不服务。

3、政府职能的缺位。公共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具有普惠性和正外部性等基本属性不能任意或过度市场化。因此需要各级政府通过加强公共服务供应减弱外部效应导致的公共服务短缺问题。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一些地方和部门抱着“甩包袱”的心态试图通过全面市场化来解决公共服务问题结果反而进一步恶化了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加剧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养老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就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迄今为止“4%”的政策目标尚未实现导致优质教育资源极度稀缺和配置不平衡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但在具体实施中过度强调商品房建设、忽视了对中低收入无房户群体保障体系的建立导致保障性住房严重缺失。此外国际比较显示人均GDP在3000―6000美元的国家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平均为54%我国2008年只有29.7%公共服务投入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养老难等成为严重影响社会公众享受必需公共服务的突出症结之一。

4、政府职能缺少监督体制。公共服务提供存在不同程度的管办不分、自管自监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既进行社会管理,又直接经办社会事业。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约束和制衡在自利性驱动下容易导致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利益集团化、刚性化偏离执政为民的宗旨。如教育乱收费、药品高额回扣等问题在中央三令五申下仍屡禁不止。同时,由于缺少监督体制,有些政府机关搞虚假服务,服务过程求形式,走过场,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毫

无效果。有的单位和地方,服务文件下了不少,真正落实的不多;服务规定定了不少,切合实际的不多;服务承诺应许了不少,真正实现的不多;服务次数不少,解决问题的不多。

5、公共服务全方位膨胀导致政府的供给不到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城市人口的成倍增长,人们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并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列如,以宁波为例,

(1)人口快速增长使得公共资源相对短缺。2009年宁波市中小学教师人均负担学生数17.84人、每千人医生数2.83人、每千人医疗总床位数4.11张、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藏书量11085册,均比2000年有了不同程度增长。然而,相对于快速增长的常住人口,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显然不足。另外,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也导致了公共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大量的优质公共资源集中在中心城区,使得无形中造成各个社会群体对这些公共资源的争夺,出现了学区房价格高企、公立医院人满为患等现象,使得本应该体现公共利益均等的社会资源在实际使用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偏离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向。

(2)老龄化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止2009年底,宁波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7%,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供需矛盾日益显现,养老服务问题日趋严峻。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宁波市从2004年开始着力构建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然而,相对于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仍存在居家养老领域不够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城乡差距较大的问题,居家养老社区服务覆盖率城市超过90%,而农村仅为14% ,服务内容城市基本涵盖护理等多方面,而农村仅以文娱活动为主。在机构养老方面,存在低档养老机构供给过剩和中高档养老机构供给不足的矛盾,同时,服务层次也仅限在吃、住、医等基本生活层面,缺乏心理慰藉、精神赡养等更高层次的服务。

由此可见,由于公共服务的全面膨胀,公共服务的多样化及个性化,政府无法满足人们对公共服务的供给。

三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途径

1.明确界定底线公共服务标准,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当前,在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公共治理有必要明确界定政府应当提供的底线公共服务项目及相关标准,并通过公共服务立法和制度建设,强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行政责任。底线公共服务涉及最低生活保障、失业救助、廉租住房、公共卫生、医疗救助等民生需求,以及基础教育、就业培训、就业服务、基础设旌等发展需求。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应当成为政府应尽的基本职责。

2.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职责,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这些年我们社会上议论的问题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教育、把医疗要推向市场,本来应当政府承担的责任,推到社会,推到市场上去了,这就说我们在过去政府转型不到位的情况下,这种基本公共服务是难以解决,甚至是扭曲的,那么从这个上来说,那么我们要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重要的保障是建设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比如说我们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哪一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养老保险是谁的,义务教育是谁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就业服务,各级政府承担什么职责?并不清楚。所以我们现在第一位的问题是要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职责。

3.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从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看,一般可以分为以行政管理支出为主的维持性支出,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经济性支出,以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为主的社会性支出。社会性支出一般还包括公共住房(如廉租房的补贴)、基础设施支出等。有研究显示,我国社会性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非常低,仅为24%,它远低于发达国家(49.5%)和中等收入国家(42.1%)的水平,也低于低收入国家(27.5%)的水平。从支出结

构看,绝大部分社会性支出被用于城市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投入严重不足。政府应加大基础公共服务投入,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公共事业的比重。

4.要创新公共服务体制。体制创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保障。要根据不同公共服务项目的性质和特点,采用不同的供给模式,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对那些不具备规模经济特征、进入门槛比较低的公共服务项目,应逐步向民营企业和民间组织开放。通过委托服务、管理承包、特许经营、公共部门与民营企业或民间组织开展合作等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对那些规模经济特征明显、进入门槛较高的公共服务项目,应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公共部门内部的竞争;对仍要依靠公共部门来提供的公共服务,如基础教育、卫生防疫等重大项目,要加强监管,保障公正,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5.加强法制建设,保障市场化过程的规范化。我国当前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法律制度滞后,影响了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有效进行和公众利益,因此应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法制建设,要在国家相关立法中进一步明确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要通过一系列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建构,为公共服务提供制度性的保障。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才能使公共服务市场化有序进行,并在市场化过程中强化政府责任提供可能。

6.培养公众参与意识,拓宽有效参与渠道。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为公众参与政府公共服务建设提供良好的参与通道,如发展社区公共组织及网络技术,建立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估机制,开展各类公共服务项目的市民满意度调查,了解并解决各类公共服务主体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优质的管理和周到的服务,促进公共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当前,在实际政策制定过程中,有些行政部门不是以公共利益为重,而是以小集团利益为重,它们名义上是为公众服务,实际上却处处都在谋求本行业、本部门、本单位的特殊利益。保障人人都能享受到底线公共服务,需要扩大公众参与的有效渠道,捍卫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权利,让他也能参与提供底线公共服务的政策制定过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才能防范政府部门谋求特殊利益的分利集团行为,更好地维护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底线公共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安体富,任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和对策[J].财贸经济,2007,(8).

[2]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景天魁.底线公平与社会保障的柔性调节[J].社会学研究,2004,(6). [4] 郭蕊,麻宝斌. 全球化时代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分析[J]. 长白学刊,2009(4):67-70

【5】顾杰.入世后我国政府管理的主要对策Ⅱ】.党政干部论坛.2002(5).

【6】李军一.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沈荣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思路选择IIJ.中国行政管理,2004(1)

【8】谷义.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跛支出结构优化D】.辽宁财专学报。2002(6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8345.html 转载请保 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