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电大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7-01-11 06:36:38
经典文章

篇一:2014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14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心理学

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具体形象思维

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4.记忆策略

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5.记忆恢复

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二、填空题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 开放的 、 不断积累的 过程。

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 主试 , 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

3.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 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

4.对于婴儿来说 身体 和 心理 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5.由于整体心理水平的有意性较低,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 学习水平 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程过是由一个个 特定的发展阶段 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 观察法 、 调查法、实验法 三种方法。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 发展的普遍性 。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 发展速率 、 特色和风格 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1.调查法包括谈话法 、 问卷法 、 测量法和 产品分析法 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实证研究 和 理论研究 两大类。

13.皮亚杰根据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将感知运动阶段划分为 六 个子阶段。

14.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叫 自传体记忆 。

15.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三、简答题

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

(1)关键期是习性学家洛伦兹1953年提出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

(2)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2.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1)横向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但这种方法由于时间较短,难易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分析出儿童早期经验对当前反应的影响。此外,若研究控制不当,容易造成虚假结果。

(2)纵向法的最大有优点在于可以是研究者随着时间的进程,直接测量个体变化的速率,取得发展的第一手资料。纵向研究对于探索某种心理现象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和发展快慢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种研究耗时费力,对象又是缺乏典型性,且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3.对于婴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会产生什么影响?

(1)对于婴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2)身体的分离包括与父母过早的离别等,心理的分离包括情感剥夺、精神虐待、在团体中受排斥、不为集体接纳等。

(3)有时孩子和分母的长期分离会产生极度的悲伤。

(4)新入园儿童的“入托分离性焦虑”

四、论述题

试述思维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答案要点:

(1)思维的发生不仅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完全形成,而且思维的发生、发展引起其他认识活动的质变;

(2)思维的的影响并不局限在认识领域,它还渗透到情感、社会以及个性的各个方面

(3) 思维的发生于发展使儿童的心理开始成为具有一定倾向的、稳定而统一的整体。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二

一、名词解释

1、自我中心语言

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2、同伴关系

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3、亲社会行为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4、移情

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二、填空题

1、 角色游戏 是儿童在扮演他人的角色中进行的游戏。

2、柯尔伯格采用纵向法提出了他的三个水平 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3、安思沃斯发现儿童有着四种不同的依恋模式焦虑—回避型 、 安全型 、焦虑—反抗型 、 紊乱型

4、处于象征期的儿童开始画人,但是这些“人”具有同一个特征,即光光的脑袋上长着长长的尾巴,因此,人们把儿童早期画的“人”,称为蝌蚪人 。

5、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语音 、 词汇 、 语法 、 口语表达能力 以及 语用技能 的发展等方面。

6、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分为 前道德阶段(0—2岁)、 他律道德阶段(2—7岁)、自律道德阶段 (7—12岁)。

7、电视的负面效应是由于社会对媒体的使用不当 , 或者是 家长本身的原因造成的。

8、操作性游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无目的游戏、功能性游戏、结构性游戏三个发展阶段中。

9、儿童的社会化语言有适应性告知 、批评和嘲笑 、命令、请求和威胁 、 问题与回答。

10、儿童在音乐世界中扮演着感知者 、 表现者和 欣赏者 的角色。

11、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 工具性侵犯,一种是敌意性侵犯 。

12、自我中心语言分为三个范畴重复 、 独白 、 双人或集体的独白。

13、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 行为。

14、喜欢的 物体 和颜色是儿童评价作品好坏的两个标准。

15、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有力地说明了 母爱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

三、简答题

1、心理学家Parten是怎样划分游戏种类的?

心理学家Parten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独自游戏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和 合作游戏 。

2、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特点?

(1)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制定的

(2)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

(3)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后果的大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

(4)把惩罚看作是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

(5)单方面做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3、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宗传播媒介等

(2)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对情景信息的识别、观点采择及归因

(3)移情

(4)强化

4、气质与儿童情绪调控的关系?

(1)儿童情绪的调控能力和调控方式与气质有重要联系。

(2)由于气质不同,有些儿童主导情绪积极,容易与成人配合;

(3)也有些儿童主导情绪不稳定,难易与成人合作。

(4)大部分儿童要到10岁才能形成一套恰当的情绪控制技巧。

5、教师对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影响?

(1)一个儿童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地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儿童的评价。

(2)米勒发现教室对儿童的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其他儿童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

(3)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4)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

四、论述题

1、试述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特点。

(1) 兴趣指引:学前儿童喜欢游戏,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游戏的内容有强烈的兴趣。

(2)注意力集中: 在游戏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在游戏上的,没什么外在的干扰可以组织他们对游戏的投入,而且儿童在游戏中的高度注意力,也使得他们在游戏中思维尤其活跃、想象力丰富。

(3)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前儿童喜欢游戏是因为游戏能给他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在游戏中他们能尽情地体验着愉悦及欢乐的积极情感,以及体验到那种战胜恐惧和不安的快乐。

(4)自由性:学前儿童在游戏中是自由的、主动参与的,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游戏,没有很多外在的、多余的规则,此外游戏中儿童不用担心需要实现什么目的,游戏没有目标压力。

(5)假想与真实的转换: 游戏中发生的事情很多都是学前儿童假想出来的,特别是在象征游戏中,他们经常需要发挥想象力,来充实游戏。当有细细过程中的假装部分出现问题时,儿童通常会跳出假想,回到真实的现实情境中去解决问题。一旦错误纠正,游戏又回到假想状态。

(6)人与人(物)的交流: 在社会性游戏、象征性游戏中是非常普遍的,当孩子们需要在一起做游戏时,需要分配角色,这时就需要协商和交流;不仅如此,学前儿童在游戏中海发生人与物的交流,比如在独自游戏中需要与玩具进行交流。

(7) 各方面能力的延伸: 游戏能在学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搭建一个发展的支架,使其在自我控制、语言使用、记忆和与他人合作方面延展自己的能力。

2、试述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1)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婴儿早期的依恋质量可以预测他们在幼儿至成人期的行为。安全依恋的婴儿到有幼儿期仍然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乐于与人交往、乐于探索,自信,对周围有很好的控制感。到小学期仍然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情感联系;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则较多的发展处退缩、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绪不稳定等特点。

(2)对情感发展的影响。 如果儿童能够形成良好的依恋,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信,并且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反之,可能成为一个缺乏来自依恋力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

(3)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安全依恋儿童的认知通常也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对于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安全依恋的儿童能热情主动地接近问题,乐于求助,寻求合作;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表现为对问题不感兴趣,很容易失望、放弃问题,忽视成人的指导等消极的情绪反应。

3、试述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 皮亚杰论述了同伴关系在社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情感共鸣使儿童获得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在儿童语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

(2)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 儿童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儿童才能认知到他人的意愿、需要、情感,同时确定自己相对于同伴的角色和地位,从而帮助儿童区自我中心,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

(3)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 儿童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的满足更多地从一般的同伴集体中获得。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情感上得到同伴的支持而产生安全感和责任感,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三

一、名词解释

1、性别稳定性

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2、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二、填空题

1、气质有 类型的差异而无 好坏的区别,每种气质类型都有其 积极 一面和 消极 一面。

2、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 基因决定的时间表。

3、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儿童3岁时开始意识到 愿意 和 应该 的区别。

4、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 依从性评价 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面性评价。

5、教育既要 适应儿童的智慧结构,又要 促进 这个结构的不断发展。

6、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 内心品质的评价。

7、婴儿三种不同的典型气质类型是 容易抚育型 、 抚育困难型和启动缓慢型 。

8、观察他人的过程有 注意 、保持 、 运动复现 、 强化和动机等4个组成部分。

篇二:2013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1—4答案全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1—4

心理学作业1

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 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3.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学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5.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7.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8.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就是感觉。 9.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挖补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

10.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1.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12.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

13.三色论:三色论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 14.对立过程理论:对立过程理论认为,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对立的成分,分别是红-绿,蓝-黄和黑-白。所谓对立,就是指当一对系统中的一种颜色成分(如红色)被激活时,对另外一种成分的感受就会被抑制。根据对立过程理论,随着系统的恢复,由一种反应引起的疲劳将产生对立颜色的后像,即一种刺激移开后视觉的持续。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48分) 1.简述心理学的功能。 答:(1)描述和测量。 (2)解释和说明。 (3)预测和控制。

2.列举几种常见的不同意识状态,并简要说明意识的作用。

意识状态包括:

(1)睡眠与梦。(2)催眠。(3)白日梦和幻想。(4)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作用:

(1)意识对人所觉察的核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

(2)意识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

(3)意识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兑现时输入的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4)意识的能动性使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他们的意识内容。 3.简述注意的特点及外部表现。 答: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外部表现:(1)、产生适应性运动;(2)、无关动作停止;(3)、生理变化。 4.举例说明注意的种类及其特征。

答:(1)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不随意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缺乏预定的目的,容易受客观刺激物特点的影响,单凭这种注意是不可能进行系统学习和艰苦工作的。所以只有把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才能发展注意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2)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特征上,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既有自觉目的、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培养随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

5.简述四种注意的品质。 答:(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6.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恒常性有哪些? 答: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但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稳定的特点。 常见的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7.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感觉通道的特性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个人的兴趣和动机

8.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

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和凸凹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对深度和距离的知觉主要来自肌肉线索和单眼线索。单眼线索包括:线条透视、相对大小、阴影、遮挡、纹理梯度。

三、论述题(每题8分,共24分) 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是由脑这种物质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包括: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三部分。

社会心理。人是社会的实体,又是社会的一名成员,人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团体中,与其他的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由于这些关系存在,于是就会有许多团体的存在,这样就产生了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另外,团体心理离不开个体心理,同时,团体对个体心理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个体心理也有社会心理。 2.试述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

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对图形的组织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总结出如下一些图形的组织原则。

答:(1)临近原则。空间上比较接近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相似性原则。在大小、形状和颜色等属性上相似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连续性原则。具有良好连续性的几条线段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4)闭合原则。人们倾向于将图形知觉为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形状。

(5)同域原则。处于同一地带或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是一个整体。

3.举例说明错觉产生的原因。 错觉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都是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导致的。如垂直水平错觉、月亮错觉。知觉对象发生了变化,但人们仍以原来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这就是导致错觉产生的客观原因。

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个体过去的经验、动机、预期和认知方式等因素有关。如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是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

电大2011春汉文本科专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8分)

1.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陈述性记忆:主要是指对事件、情景和知识的记忆。 3.程序性记忆:主要是指对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4.组块: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

5.精细加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和理化。 6.系列位臵效应:研究者发现,当要求人们去记忆一串项目时(如单词序列),项目的顺序对回忆的效果有很大影响。人们对序列之初和序列结尾的项目记忆效果最好,对序列中间部分的回忆效果最差。这一现象被称为系列位臵效应。

7.思维与想象: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或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概念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想象就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定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 9.功能固着: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 10.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11.词频与语境:词频是指某个单词在书面语言中的使用次数。

语境:任何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具体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或者说,都离不开什么人说、对谁说、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说等,这些语言使用的环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境。

12.图式: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也有人把图式看做是有组织的知识单元。

13.语言产生:也叫语言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

14.电报式语言:美国语言学家弗罗金和罗德曼认为,不存在三词语阶段,因为儿童一旦越过了双词语阶段,在他们的话语中就会很快地出现较长的短语。美国心理学家布朗将这一时期的语言称为电报式语言。这种语言之所以称为电报式的,是因为这些句子中没有功能词,即没有动词时态词尾,没有名词复数词尾,没有前臵词、介词和冠词等。

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44分) 1.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

答: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存储库,而是一个动态、活跃的系统,从事着信息的接收、存储、组织、改变和恢复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记忆就像是一台电脑,其信息加工过程主要分为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阶段。 2.简述编码特异性原则。

影响记忆提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塔尔文等人提出的编码特异性原则。该原则认为,什么样的信息得到存储取决于所知觉到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怎样被编码加工,而已存储的信息又决定了什么样的提取线索是有效的,可以通过它来提取已存储的信息。也就是说,当提取线索与编码时的情境相匹配时,提取的效果最好。提取线索分为外部线索和内部线索两种。外部线索包括刺激的特性以及学习时周围的环境等;内部线索包括学习时的精神状态、心境和情绪等。 3.简述遗忘发生的原因?

答:(1)编码和提取失败。很多时候,发生遗忘的原因是信息编码的失败。也就是说,信息从来就没有存储在记忆库里。

(2)消退说。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的结果。

(3)干扰说。干扰理论认为,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4)压抑说。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4.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谈谈复习时应遵循的策略? 答:(1)及时复习。

(2)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如果记忆材料所需时间较短,可用集中复习;如果时间较长,分散复习效果较好。开始复习的时间,间隔条短,以后可以长一些。 (3)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

5.什么是表象?表象在思维中有哪些作用?

答:表象: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某事物的形象。表象是在视、嗅、触、味等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表象的作用

(1)表象能够促进问题解决和决策。

(2)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6.想象有哪些功能? 答:(1)预测和计划功能 (2)补充知识经验的功能 (3)代替的功能 (4)生理调节的功能

7.什么是手段-目的分析,包括哪些步骤?

所谓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西蒙曾系统地研究过手段-目的分析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它的基本步骤包括: (1)确定事件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并找到能够缩小差距的步骤;

(2)如果不能直接达到最终目标,就尝试找到子目标; (3)寻找达到子目标的方法,实现子目标; (4)尝试新的子目标。

8.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与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新颖性、流畅性、灵活性、精致性。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

9.简述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答:语言的基本特征:语言的结构性、语言的产生性、语言的意义性、语言的社会性。

语言的功能: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功能;交流和表达的功能;思维功能。

10. 如何理解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答: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人们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语言依赖思维。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而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主要来自于思维。因此,虽然鹦鹉能够逼真地模仿人类的语言,但由于它不懂其中的意义,所以它发出的声音并不是真正的语言。另一方面,思维需要通过语言来表征。从出生到一岁半这个阶段,婴儿的思维主要是以动作为媒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会用词语和句子来表征客观事物的过程。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11.语言的产生包含哪几个阶段? 构造阶段;转换阶段;执行阶段:

三、论述题(每题7分,共28分) 1.试述加工水平理论和相关的实验证据。

答: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克雷克与洛克哈特提出的著名的加工水平理论认为,作用于人的刺激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意义的分析。针对一个刺激的加工水平或深度会对记忆效果产生很大影响,更深水平的加工比浅水平的加工产生更精细、更持久及更强烈的记忆痕迹。在证明加工水平理论的研究中,克雷克等人让被试完成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任务,但并不要求他们记忆。待任务完成后,出乎意料地对他们进行记忆测验。结果发现,之前的加工水平越深,随后的再认成绩也就越好,其中语义加工水平的成绩最好,这证明记忆痕迹是加工水平的函数,支持了加工水平说。

2.试述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中,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含义和特点。

答:记忆的三个系统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叫感觉登记。感觉记忆是指在物理刺激不再呈现时,信息以一种相对原始的、未被加工的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保持的过程。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虽然十分短暂,但它保证了感觉信息的瞬间贮存,为进一步的加工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可能,所以感觉记忆对知觉活动本身和其他高级认知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人的每种感觉通道都有感觉记忆,目前得到关注较多的是视觉和听觉。

短时记忆系统是外部刺激进入感觉记忆后,信息很快就会消退,没有消退的信息会进一步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系统被看做记忆系统中的一个工作系统。容量有限是短时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

长时记忆系统是指学习材料经多次复习后长久保持在头脑中的记忆。容量大和保存时间长是长时记忆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3.联系实际论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答: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选择策略和检验策略四个阶段。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从提出问题开始,分析问题的阶段是确定目标的阶段,选择策略的阶段是解决问题中最具创造性的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得出结论的阶段。检验策略就是将问题解决的方案付诸实施,并把实施结果与原有的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对照。如果方案执行的结果导致问题解决,说明原有的策略是正确的;如果不能验证,就需要重新选择策略。 4.试述语言获得的阶段与语言获得的理论。 答:语言获得的阶段:

语言的获得和发展是人类个体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婴儿由一个生物学上的个体转换为社会中的一员,语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语言的获得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建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咿呀学语阶段,开始发出一些人类语言中存在的音节。单词语阶段,开始使用只有一个音节的单词语。电报语阶段,开始使用由两个或更多词语组成的电报体语言。语言胜任阶段,开始学习掌握语法规则,并逐渐学会使用符合语法规则的完整句子。 语言获得的理论:

(一)后天学习论。这类学说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认为语言获得是后天模仿、学习强化和纠正的结果。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的语言获得的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是条件联系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语言的发展是可以采用常见的学习原理来结实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从观察学习的角度阐述了语言获得的过程。

(二)先天因素说。与后天学习理论截然不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个体语言的获得,主要是由个体的先天因素决定的。他提出了一个语言能力获得的公式:最初的语言材料-语言获得装臵-语法能力。他还指出,人类的语言分为两个层次:语言表现和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天生的,由LAD获取,语言表现是以前者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中学习的。由于有了先天的语言能力,我们才能够学会所听到的任何一种语言的特定语法。总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语言与人类的很多其他特征一样,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电大2011春汉文本科专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3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4分)

1.情绪: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

2.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

复合情绪是由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组合而形成的情绪复合体。

3.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就是因意外得到奖赏或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时产生的感受。

消极情绪是指生活事件对人们心理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

4.心境、激情和应激: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持续性的、比较平稳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与心境相反的情绪,它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5.动机:是由一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而产生原动力,由此推动个体的行为。

6.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7.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8.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9.成就目标:是指“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标的认知表征”,它“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普遍取向,是有关目的、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一种信念系统”。

10.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11.能力与智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能够顺利

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心理特征。

智力:是指人们所共同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一般能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力。

12.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40分) 1.简述情绪的成分与功能。

答:成分: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情绪是激励行为的动机。 (3)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4)情绪是人际交流的手段。 2.简述情绪的二维度说的基本内容。

答:情绪最基本的维度有两个。一个维度是愉快不愉快,称之为情绪的效价。在效价维度上,由正到负,愉悦度依次降低,中间的某一点上无情绪感受。位于正效价那端、有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积极情绪(正情绪),位于负效价那端、有不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消极情绪(负情绪)。另一个维度是唤醒度,有低唤醒与高唤醒,它由弱到强。 3.简要列出情绪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三种经典的情绪理论:

答:(1)詹姆斯—兰格理论。代表人物有詹姆斯和兰格。他们强调情绪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外界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2)坎农—巴德理论。代表人物有坎农、巴德。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情绪感觉是大脑皮质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共同激活的结果。(3)认知评价理论。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你看婚前性行为的危害。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具体来说,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4.简述动机的特点及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动机的特点:动力性、指向性、隐蔽性、活动性、维持性。

马斯洛的动机需要层次论认为动机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的需要,对食物、水分、空气等的需要等;安全的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等;归属与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

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他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5.举例说明动机与行为、工作效率的关系。

答: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人们倾向于认为动机强度越高对行为的影响越大,工作效率也越高;反之,动机强度越低则工作效率越低。但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6.在学校环境中,如何发挥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 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社交动机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得以满足: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同伴之间的沟通。

(1)良好师生沟通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和乐观性格。良好师生沟通的要素,有三个,真诚、接受、理解。

(2)同伴沟通。同伴沟通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同伴沟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同伴沟通对儿童的社会化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同伴沟通有助于儿童从他人角度上看待问题,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同伴沟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7.能力是如何分类的?

答:根据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不同,可以将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根据能力是否能够帮助人们创造出新事物,可以将能力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将能力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8.请简要列出智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答:(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学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两种因素: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斯皮尔曼认为,各种特殊因素与一般因素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人的智力。

(2)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智力看成是多种成分的复杂结构,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他认为,智力应从操作、内容和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

(3)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他指出,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七种智力,分别是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在其后来的研究中,他又提出了第八种智力,即

篇三: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75 分。)V 1. 供给学派信奉( )。

A. 萨伊定律

B. 凯恩斯定律

C. 理性预期

D. 新货币数量论

满分:5 分

2. 某一经济在5年中,货币增长速度为10%,而实际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为12%,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这5年期间价格水平将( )。

A. 上升

B. 下降

C. 不变

D. 上下波动

满分:5 分

3. 假如经济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在下面不同的经济单位中,不会受到不利影响的是( )。

A. 债权人

B. 雇主

C. 领取固定工资者

D. 持现款的人

满分:5 分

4.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集约化生产函数为y=f(k)=2k-0.5k2,人均储蓄率为0.3,设人口增长率为3%,则使经济均衡增长的k值为( )。

A. 1.97

B. 0.03

C. 0.3

D. 3.8

满分:5 分

5. 根据哈罗德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GW小于实际增长率GA,经济将( )。

A. 持续高涨

B. 持续萧条

C. 均衡增长

D. 不断波动趋向于均衡增长

满分:5 分

6.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给出的一般结论是( )。

A. 均衡的增长率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

B. 要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必须保证GA=Gn=Gw

C. 通过调整收入分配,降低储蓄率,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D. 从长期看,经济总会趋向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满分:5 分

7. 如果所得税率既定不变,政府预算是平衡性的,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加自主性投资会增加均衡收入的水平,并且使政府预算( )。

A. 保持平衡

B. 有盈余

C. 出现赤字

D. 是否继续平衡不能确定

满分:5 分

8. 根据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看法,只要中央银行公开宣布降低货币增长率,则( )。

A.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就都会下降

B. 失业率无需下降,通货膨胀率就会下降

C.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不会下降

D. 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不一定下降

满分:5 分

9. “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是( )。

A. 经济因总需求不足而存在持久的失业状态

B. 总需求与总供给大致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C. 经济中需要政府干预

D. 货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满分:5 分

10.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厂商对需求变动的反应是( )。

A. 只改变价格

B. 只改变产量

C. 既改变价格,也改变产量

D. 既不改变价格,也不改变产量

满分:5 分

11. 假定消费函数为C=a+bY,其中a、b>0,这表明平均消费倾向( )。

A. 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B. 小于边际消费倾向

C. 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D. 等于1

满分:5 分

12. 根据哈罗德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实际增长率,经济将( )。

A. 持续高涨

B. 长期萧条

C. 均衡增长

D. 不能确定

满分:5 分

13.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

A. 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

B. 价格水平上升时,政府支出会减少

C. 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增加

D. 价格水平上升时,政府支出会增加

满分:5 分

14. 在主流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当总供给曲线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时,总需求减少会引起( )。

A. 国民收入增加

B. 价格水平下降

C. 国民收入增加

D. 价格水平上升

满分:5 分

15. 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满分:5 分

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25 分。)V 1. 下面属于供给学派观点的是( )。

A. 应该放弃凯恩斯主义,恢复萨伊定律

B.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违背了西方经济学“稀缺性”的假定

C. 为了刺激消费应该减税

D. 实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满分:5 分

2. 下面有关菜单成本正确的说法有( )。

A. 是指厂商每次调整价格要花费的成本

B. 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编印更改价目表等所费的成本

C. 也包括调整价格的机会成本

D. 菜单成本的存在使价格有粘性

满分:5 分

3. 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实现人均产出量增加的途径是____。

A. 提高技术水平

B. 降低人口出生率

C. 提高储蓄率

D. 以上都对

满分:5 分

4. 下列( )项是对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描述。

A. 它假定经济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总量生产函数,并且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服从递减规律

B. 它假定技术进步是由外生因素决定的

C. 强调在众多的因素中,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D. 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部因素相互作用而不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

满分:5 分

5.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新古典模型主要的发展是____。

A. 给出了技术进步的源泉

B. 说明了技术进步的内生变动机制

C. 为政府干预经济增长过程提供了依据

D. 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工具

满分:5 分

电大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67575.html 转载请保 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