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国民经济核算任务5小论文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6-10-19 13:25:32
经典文章

篇一:国民经济核算任务5小论文

我国房地产的现状与房地产泡沫的形成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它不仅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而且它的发展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一些城市房价快速上涨。那么,目前,我国房地产的现状如何呢?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并且房地产泡沫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就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我国房地产的现状

(一)房地产的定义和分类

房地产是指房产和地产的总称,包括土地和土地上永久建筑物及其所衍生的权利。房产是指建筑在土地上的各种房屋,包括住宅、厂房、仓库和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办公用房等。地产是指土地及其上下一定的空间,包括地下的各种基础设施、地面道路等。

(二)我国房地产现状的分析

2015年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宏观经济继续面临下行压力,风险有增加与蔓延态势。把握调结构与稳增长的动态平衡,实现7%的GDP增长目标,既十分重要又面临挑战。房地产是中国宏观经济与社会民生的重要构成部分,也处在下行的周期中,同时面临 着去库存、去泡沫与防风险、防崩盘的任务。通过及时的战略调整、 相机的制度创新与适宜的政策操作,确保房地产积极调整和健康发展,进而促进中国宏观经济目标的顺利实现,这是中央决策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悲观预期将对量价产生收缩性影响。随着住房告别短缺时代、不动产登记条例实施、房产税征收试点以及反腐力度的加大,2015年的房地产市场将延续谨慎和悲观的预期,对房地产投资产生负面影响。货币政策对量价的积极影响将打折。在松紧适度的稳

健货币政策下,金融当局也将对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实施宽松的窗口指导,土地开发融资、住房抵押贷款和开发融资将有所改善。但受到整体预期的影响,金融机构资金供应会持续谨慎,住房抵押贷款的优惠有限,开发放贷标准宽松有限。供给方失去了涨价的主导权。

尽管开发企业掌握着房地产定价权,但在买方市场下难以有所作为。第一,新增住房库存过多。商品住房施工面积与销售面积之比,已从2001年的2.9上升到2014年的 4.2。35个大中城市多数去库存化周期仍在警戒线的15个月以上,四线及以下城市的去库存周期时间更长。第二,存量住房空置严重。 2013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3平方米,城镇拥有两套以上住房的 家庭占总家庭之比达到21%,二手房市场供给将激增。第三,多数房地产企业面临资金压力。尤其中小房企不会因货币政策调整,而减弱资金链条断裂的风险。总体上,以价换量仍是多数房企的销售策略,资金松紧影响着开发商的定价起伏。需求方失去狂购的潜能与热情。买方市场下,需求者决定房地产销售量,但是,第一,刚性需求有恢复增长的潜力。2015年的城市婚龄人口和农村转移人口是稳定的需求因素,但经济下行将使收入增长放缓,保障房供给及棚户区改造将减少和分流部分需求。受预期影 响,刚性需求存在部分提前或推迟释放的不确定性,2015年预计在8 亿—10亿平方米之间。第二,投资与投机需求爆发式增长的可能性不大。首先,即便有积极的金融和税收政策,中等收入家庭群体前期透支严重,加上预期影响,改善性投资需求增长有限。其次,一些国家的经济与住房市场复苏,导致部分资本及房地产投资向海外转移。再次,金融改革、资本市场的扩容、股市复苏,将导致游资向股市转移。在市场分化的背景下,一、二线及部分三线城市仍有一些投资机会,包括周边区域投资人口及全国投资人口的投资需求释放。2015年异地刚性需求预计在2亿—3亿平方米之间。

二、我国房地产泡沫形成

(一)房地产泡沫的含义:

所谓泡沫指的是一种资产在一个连续的交易过程中陡然涨价,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在这时的经济中充满了并不能反映物质财富的货币泡沫。资产价格在上涨到难以承受的程度时,必然会发生暴跌,仿佛气泡破灭,经济开始由繁荣转向衰退,人称“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两大特征是:商品供求严重失衡,需求量远远大于供求量;投机交易气氛非常浓厚。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的一种,是以房地产为载体的泡沫经济,是指由于房地产投机引起的房地产价格与使用价值严重背离,市场价格脱离了实际使用者支撑的情况。最早可考证的房地产泡沫是发生于1923年—1926年的美国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这次房地产投机狂潮曾引发了华尔街股市大崩溃,并最终导致了以美国为首的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经济大危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积累,到90年代初期破裂的日本地价泡沫,是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的房地产泡沫,从1991年地价泡沫破灭到现在,日本经济始终没有走出萧条的阴影,甚至被比喻为二。

(二)我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

当前,我国房地产存在投资比重过高,房地产贷款增长过快,商品房空置率过高,房价收入比过高等泡沫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因素所引起:

1.土地价格垄断。土地是房地产业的基础,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政策的配套。土地要素市场的缺失使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形成典型的垄断市场特征,使房地产价格普遍偏离其价值,呈现虚高状态。而房地产开发市场的垄断,使垄断效应更加明显。

2.房地产开发市场行政垄断。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没有巨额的资金,企业无法进入这一行业。弱化了房地产行业的竞争。加上我国根深蒂固的地方保护意识,形成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局域性垄断。

3.地方政府经济利益影响下的房地产价格。政府应该主要充当房地产市场的协调者、管理者和服务机构,但是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

地方政府成了经济利益的最大获取者。政府在房地产上的收入约占整个房地产价格的50%~80%,于是,地方政府在利益的驱动下,或明或暗助推房价上涨,这是造成房地产市场秩序极不规范的根源。

4.城市化进程加速促使住房需求刚性化。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原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壁垒被打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聚集了大量的城市人口;城市建成区的迅速扩大,使大量的农村变为城市;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大量低矮破旧的房屋建筑被拆迁改造;住房消费的更新换代,住房消费潜力被激发。所有这一切都使得城市对住房的需求加大。

5.房地产租赁市场不完善。我国房地产租赁市场很不完善。现有的房屋租赁市场的供应主体是城市城中村和郊区农村的农民自住房,租赁市场的需求主休是进城打工的农民。由于用于出租的房屋条件差、环境差、交通条件差,加之又缺乏有效的市场管理,使正常的租赁市场需求者望而却步。

6.房地产投资与投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居民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金,住房消费成为了新的消费热点。住房价格呈现稳定的增长,住房消费兼具消费和投资双重功能,这进一步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我国居民本就有购房置业的习惯,为了扩大内需,鼓励先富起来的家庭购买第二或第二套住房,这就使得房地产消费迅速高涨。再者,我国近几年房地产需求的增长带动了房价的攀升,从而为房地产投机奠定了基础。我国投资渠道的狭窄和股票市场的长期低迷使得房地产市场几乎成了这部分资金的惟一投资渠道。

总之,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的旺盛局面还会持较长时间。如何进一步改善我国居民的住房条件,让“居者有其屋”,是我国和谐社会建立的重要目标。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对房地产市场的有效调控,而房地产泡沫的治理则是房地产宏调控的主要目标,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篇二:国民经济核算任务5-小论文

浅谈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变迁分析

摘要:1992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3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宣告MPS退出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舞台。文章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模式的变迁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变迁

一、供需框架

为了揭示制度变迁的规律,新制度经济学根据制度变迁主体的不同,把制度变迁划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类。在这一领域成绩最为突出的是V·w·拉坦(VeonW·Ruttan)和林毅夫。v·w·拉坦应用他对技术变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制度变迁,将舒尔茨和诺斯等的理论推进了一步。

二、主体博弈

一般来讲,SNA供给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官方)。供给结构单一、成本巨大、投资期长,风险远高于收益。官方供给SNA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因而SNA在此具有公共品的性质。相比而言,SNA需求主体则不同,它由政府、企业、个人所组成。需求主体多元化,因而需求的利益目标(动力)不同(注:在此所言的需求利益目标,类似诺斯的术语“外部利润”):对政府而言,其需求目标基本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国际比较;对企业而言,其利益目标包括企业管理、经营的市场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以及企业家个人努力的社会实现;对个人而言,其对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需求是为了寻求完备信息,减少市场交易的环节和风险,即减少交易成本,从而增加其经济利益,实现其个人经济目标函数最大化。

三、基于需求缺口的变迁方式

由于需求主体多元化、需求目标函数多层次化,相对于供给主体的单一结构及目标函数的单层次化,就存在一个需求缺口,这反映在对SNA信息的总量及结构需求分布上。可以说,SNA进一步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消除这种需求缺口。

消除需求缺口,从理论上讲应存在两种情况: 一是减少SNA供给,二是增加SNA需求。

四、为什么是强制性变迁

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性质的认识:

(一)国民经济核算是公共产品

这一观点最早是由邱东教授提出的。因为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的两大属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在属性上就具有了公共产品最根本的特点。

(二)解决制度安排中“搭便车”问题

所谓“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团体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从别人或社会获得好处的行为。“搭便车”是产权经济学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他们看来,公共产品是“搭便车”产生的根源之一。“搭便车”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可以简单地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种制度安排,而无需付费。这样,创新者的报酬将少于作为整体的社会报酬,从而使创新者缺少激励。

五、较为一般的集体行动(注:此说法是为了区分统计与一般制度分析中的集体行动) 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诱致性安排,可能会是政府更看重的。因为,政府需要了解权力以外的变迁因素。在强调制度变迁主要力量的方面,国民经济核算变迁是强制性的;而在强调核算变迁的目标等方面时,这种诱致性变迁就更重要了。

SNA体系也具有区域性和超区域性的双重特性。这表现在SNA不仅有联合国的版本,各国也有适应其本身特点的SNA,尽管各国的SNA都是以联合国SNA体系为基本指导原则的。因此,我国的SNA制度安排需要做出相应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的调整。

篇三:国民经济核算05任务-论文

对推行绿色 GDP 核算模式的浅议(范文)

本学期通过学习国民经济核算,使我知道了 GDP 的含义,即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 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 核算与 GDP 不同,GDP 表示的仅仅是一个总量指标,而 GDP 核算则是指在一个完整的理 论框架下围绕 GDP 这个总量指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核算活动。GDP 可以通过三种方 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在此基础上我对推行绿色 GDP 核算模式进行 了研究,下面就是我的一些粗浅认识。 “绿色 GDP”即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对现行的 GDP 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 济生活中投入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后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建立“绿色 GDP”核算 体系,是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

对“绿色 GDP”理论国际研究背景的认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政府对国 家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 特别是在战后全球经济普遍复 苏的背景之下,GDP 逐渐演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真正进步的最重要 的指标。20 世纪 60 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使用 GDP 来表达一个国家或 地区经济与社会地增长与发展存在明显的缺陷。 他们强烈呼吁改进国民经济核算 体系(SNA),纠正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的缺陷。人们已经普遍 意识到需要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力图从传统意义上统计的 GDP 数字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 学的指标,即“真实 GDP”,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 GDP”,来衡量一个国家 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 使其能更加确切地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表达 的关系。 对国内“绿色 GDP”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认识。从政府层面上来看,我国国民经济 核算的理论与实践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1951-1981)当时我国 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基本上实行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这一体 制是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

第二阶段(1982-1991),我 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制度的转型阶段,两种核算制度(MPS 与 SNA)并存, 它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的。第三阶段(1992-1995),1992 年我国正式启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实质内容上,与当时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核算制度基本相同,并与国际统计口径相接轨。因此,以国 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并对其进行改革,构建以“绿色 G D P”(GGDP)为核

心,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核算体系,是学术界和各国政府面临的 一项紧迫而艰辛的任务。

第四阶段(1995 年至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和 向联合国新的国民核算体系和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过渡。从总体来说,环境经 济综合体系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概念上是一致的, 其本质不同在于前者在资本 使用概念上对后者做了拓展。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跟踪和吸收国际上国民经 济核算体系发展的新成果, 以力求保持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上大多数国 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步与接轨。

最后,通过对推行绿色 GDP 核算模式的粗浅认识,我尝试对推行中国绿色 GDP 核算模式提出五点建议:1、搭建统一的工作平台;2、选择合适的核算模式;3、 确定核算的重点和范围;4、构建科学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5、

加快开 展绿色 GDP 核算试点工作。 的理解。

国民经济核算任务5小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6076.html 转载请保 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