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辛亥革命纪录片解说词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6-12-20 06:21:23
经典文章

篇一:辛亥革命博物馆解说词 (自动保存的)

(展馆外)

各位领导、各位观众:

大家好!

欢迎来到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博物馆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现代化的专题博物馆,也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研究辛亥革命历史的专题博物馆。馆址在首义文化区的中轴线上,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

整个展馆建筑以最具荆楚特色的“楚国红”为主色调,整体造型呈一个V字型,寓意着胜利,也预示着武汉的腾飞。展馆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

您现在看到的是大型雕塑《共和之基》,整座雕塑(长50米,高8米,)呈“V”字型走向,以浮雕结合圆雕为主要表现形式,包括起义背景、武昌首义、创建共和三个部分,您看,这一组雕塑主要表现武昌首义的过程,既突出了“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又体现出首义中的民众力量。

首先请参观第一部分——晚清中国。这一展厅向您介绍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您现在看到的是一组条约墙,在这里记载了(手示)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到1887年中葡《北京条约》,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了的多达24个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各种特权,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在这里,(手示)两面条约墙向中心倾斜,沉重的锁链串起摇摇欲坠的条约墙。(手示)条约墙的尽头展现的是被列强分割的支离破碎的《晚清时局图》,整个造型寓意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国家大厦即将颠覆,人民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危难局面。

1894年甲午战后,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1900年,列强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组成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联合进攻中国,攻陷北京。次年九月七日,(手示)清政府代表奕劻(kuang)、李鸿章与列强在北京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共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额最大的不平等条约,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坏了中国的主权。

三、沉沦的大清帝国

列前打开大清国门后,争相开商埠,设租界,划分势力范围。汉口是全国较早设立租界的地区。1861-1898年,英,俄,德,法,日五国相继在汉口设租界, 这里向您展示的是上起江汉关下至黄浦路沿江3600余米的汉口租界缩景,当时租界占去市区2/5的面积。此时,百姓生活陷入绝境,各级官吏层层搜刮,根本无力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

从1861年到1908年的4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是慈禧,慈禧是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生母,她以皇太后身份(手示)垂帘听政、临朝称制,为期仅次于康熙帝和乾隆帝。

第二组 自强救亡之路的探索

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社会各阶层开始积极尝试各种变革。 (手示)洋务运动是以中体西用为主,探索自强之路的实践。虽然,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手示)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运动。终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以失败告终,也称百日维新。(手示)义和团运动是群众自发的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这场运动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下失败。(手示)自立军起事实际上是戊戌变

法的延续,最终也以失败告终。(手示)这是自立军起事失败后,唐才常在武昌紫阳湖畔英勇就义的场景。为了消弭革命力量,拉拢资产阶级,清政府不得不做出一些开明的姿态,(手示)推出新政,如:改革兵制、官制、学制以及奖励工商。此外康有为、梁启超等还成立了各种立宪团体,然而1911年清政府颁布了(手示)“皇族内阁”,立宪派分享政权的完全落空,少数人转而开始支持革命,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第二部分 革命原起

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1878年,(手示)13岁的孙中山乘船前往夏威夷檀香山,从此开始求学、行医、开创革命事业的历程。在这里孙中山站立船头,船只在大海中迎风破浪远处的朝阳冉冉升起,暗喻着中国的未来。

您现在看到的是孙中山青年时代活动地图,1894年11月,他再赴檀香山,创建革命组织——兴中会,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次年二月,(手示)兴中会香港总部成立后,孙中山开始着手筹划广州起义。这是他领导的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由于内部步调不一致又因叛徒告密起义未发动就以失败告终。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辗转来到伦敦,不料在10月11日被清使馆人员诱捕,准备秘密运送回国内处死。您现在看到的这幅油画展现的是孙中山先生伦敦蒙难的内容。脱险后他将这13天囚禁的情形,用英文写成《伦敦蒙难记》,从此孙中山成为国际知名的革命家。

(二号展厅)首先向您介绍(手示)“革命思想的传播”。孙中山从革命的实践中认识到,要唤起民众来革命,首先要开启民智,进行革命宣传。为此,革命党人积极创办了各种革命刊物。

随着革命思想的传播,各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如华兴会、光复会、岳王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中国同盟会的创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1905年8月20日,(手示)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被确定为同盟会的纲领。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历史进入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

1905年11月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手示)《民报》创刊。

三、同盟会成立后的武装起义

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黄花岗起义。(手示)您请看这是孙中山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手示)这是一个互动场景,反映的是黄兴亲帅敢死队攻打广州总督府的情景。

多次武装起义的失败使同盟会的主力遭到重大损失,但有力地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扩大了革命影响。

下面我们进入展览的第三部分——《武昌首义》

武汉经汉口开埠,湖北新政逐步成为一座近代化的城市,说到武汉的近代化进程,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人物——(手示)张之洞,孙中山称他为“不

言革命的大革命家”。1889年,张之洞从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在湖北主政18年,大力推行“新政”,兴实业,办新学,练新军,“武备文事并举”。(手示)这里向您展示的是武汉近代工业电子沙盘,这些新政措施使武汉成为近代工业繁盛和民主思想激荡之地,为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手示)前面展示的是有关四川保路运动的场景。1911年5月清政府借铁路国有名义,将已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修筑权收归国有,转而将铁路修筑权出让给英、法、德、美四国列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大规模的保路运动,其中四川最为激烈。最终爆发的四川保路运动是继黄花岗起义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武装反清斗争,并最终点燃了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请您继续参观第三展厅

第三组 武昌起义

这个展厅是整个展览的重点和亮点。置身其中,我们仿佛穿越到100年前的老武汉,您看无论是城墙,还是青石板路,都是复原的老武昌城的街景。这部分主要展示武昌起义爆发的背景、经过及结果。湖北革命团体源于吴禄贞组织的(手示)武昌花园山聚会活动,它是湖北革命团体的源头,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影响深远。

经过长期的分化组合,最终形成了共进会、文学社两大革命团体。

您看这里的场景,受到感应后,灯光亮起,为大家展示了在同盟会的推动下,文学社和共进会两大革命团体的主要负责人在胭脂巷召开秘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双方达成了联合组织起义的决议,并制定了详细的起义计划。

此时,清政府为了镇压四川保路同志军调集部分湖北新军前往四川镇压革命,武汉革命党人抓住有利时机,积极筹划起义。不料10月9日下午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秘密制造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所藏起义计划、革命党人名册等被租借巡警抄走,40余名革命党人被捕。次日凌晨,(手示)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在湖广总督署英勇就义。

在形势万分危急之时,革命党人意识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于是约定10日当晚发动起义。(手示)您请看,这里设置了互动场景。受到感应后,这两面毛玻璃上会有士兵与您进行互动对话。仿佛把我们带入到10月10日当晚,武昌起义爆发前的紧张气氛中。

(手示)前面就是“中和门”,即现在的“起义门”,它是当年武昌古城最繁华的进出通道,起义士兵就是从这里进城,进而取得武昌首义的胜利。

您现在看到的是“武昌起义全景沙盘”,我们所处的位置是蛇山,从蛇山看武昌城全景,再现武昌首义这一历史进程。

10日晚,位于城内工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随后迅速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获得了大量枪支弹药。关键时刻,革命党人共推吴兆麟为起义总指挥,随即他命人打开中和门,迎接驻扎在外的炮队、马队进城。南湖炮队进城后,立即在楚望台、中和门以及蛇山制高点架设炮位,兵分三路向总督府发起进攻,经过一夜激战,于次日凌晨光复武昌城。

(沿途介绍九角十八星旗)

您看,上方飘扬着一面面九角十八星旗,此旗原为刘公、孙武等人在日本东

京制订的共进会军旗黑色九角与红地的黑红两色,分别象征武器与鲜血;十八颗黄色圆星,寓意关内十八行省人民联合反清。十八星旗的图案是刘公从日本带回来的。此后,他要求三位共进会骨干成员制作20面十八星旗,将它定为起义旗帜。但是由于时间紧迫只做好了18面。10月9日宝善里失事后,孙武受伤。共进会骨干李次生顺手拿了两面十八星旗为孙武包扎。武昌起义后,李次生将染有孙武鲜血的两面十八星旗秘密缠在腰上,准备插在蛇山顶,以壮革命军士气。由于蛇山土硬,旗杆插不进去,于是他又下山将这两面十八星旗插在湖北谘议局铁栅门,现在红楼门口就复原了这两面旗子。

第四组鄂军都督府

各位来宾,第四展厅“创建共和”以实物为主,主要反映了武昌城光复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间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手示)这幅画反映的是10月17日湖北军政府在阅马场登台祭天。10月11日武昌城光复后,革命党人在湖北省咨议局成立了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清朝宣统年号为皇帝纪年,称中华民国。

(手示)这就是黎元洪大总统入殓服。

(手示)您看这是向海潜的后裔捐赠给我馆的三等文虎勋章。(手示)向海潜在武昌起义后的汉口、汉阳光复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军政府的表彰。

10月28日,宋教仁来到武汉,召集刘公、汤化龙、张知本、居正等,共同拟定《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11月9日下令颁行,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具有共和性质的法律文献。武昌光复后,清政府分海陆两军进攻武汉。为了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民军与新军展开了武昌首义后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阳夏保卫战。其中,(手示)刘家庙大捷最为惨烈。请您注意看,场景里身穿青灰色军服的是民军,黄色军服的是清军。在武昌起义之时,敌我双方都是身着黄色军服,为了避免混淆,在武昌起义后的第二天,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就换上了青灰色的革命军军服。

10月28日,(手示)黄兴由上海赶到武汉,临危受命,于11月3日被任命为战时总司令。经过一个月的激战,12月1日,清军从汉阳龟山炮击武昌,(手示)鄂军都督府中弹起火。第二天,清军与民军在鄂军都督府临时驻地——(手示)武昌宝通寺签署停战协议。民军在惨烈的阳夏保卫战中,以血肉之躯拖住了清军主力,为各省光复创造了时机。

下面我们进入展览的第四部分——创建共和

武昌首义,全国景从。各地纷起响应武昌首义,成立军政府,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手示)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各省光复的互动地图。这是根据各省响应的时间依次亮起的。两边柱子对应的是相应起义的省份。首先响应的是紧邻湖北的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五省。紧接着,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各省在十一月上旬相继独立。起义浪潮还迅速席卷西南、华南各省至12月12日,南京光复,南北对峙的格局形成。12月18日,袁世凯的代表(手示)唐绍仪和革命军政府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开始和谈。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手示)宣誓就职。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南京临时参议院。

这里展示的是魏宸组留存的珍贵文物资料,魏宸组是湖北江夏人,时任外交次长,您看这是他历任五国公使的委任状,分别为荷兰、比利时、国际联合会、德国以及波兰。这是当时民国政府专门为外交官从法国定制的公使礼服,上衣有

9枚鎏金扣子,分别刻有中华民国四字是我馆远赴比利时征集的珍贵文物,。在前一段时间热映的电影《建党伟业》中,陈道明所扮演的外交总长王宠惠身着的礼服,就是以这套衣服为蓝本仿制而成的。

2月5日,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帝退位诏书》。1912年2月12日,(手示)在养心殿举行了爱新觉罗王朝的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然后将《退位诏书》布告全国。至此,统治中国260余年的清王朝寿终正寝,在中国延续2000余年的君主专制宣告终结。目前,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清帝退位诏书》中,特别强调了“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可以看出,不仅仅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奠定了中华民国的共和政体,在此之前的《清帝退位诏书》也强调了这一点。

这里向大家展示的是反映辛亥革命后新气象的文物和资料,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辛亥革命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您现在看到的是几组纪念瓷,辛亥革命后,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民间兴起了创作和制造纪念瓷的热潮,纪念瓷最大的特点便是有双旗纹饰。而我们眼前的这对瓷瓶是较为罕见的三旗纹饰瓷瓶。左边这面为九角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时的军旗;中间这面是五色旗,是中华民国早期的国旗,寓意汉满蒙回藏五组共和之意;左边这面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请您继续参观第五展厅

现在我们进入展览的第五部分——辛亥百年。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辛亥革命百年来武汉所发生的巨变。

辛亥首义在武汉爆发,使武汉成为辛亥革命最重要的纪念地之一。(手示)自民元以来,人们即以各种方式纪念辛亥革命,(手示)举行周年纪念大会、(手示)举行国际学术会议、(手示)举办纪念展览、(手示)开展联谊活动等等。

(手示)首义之城武汉有多达28处辛亥历史遗存和纪念设施,其中,武昌是辛亥革命历史遗迹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手示)在鄂军都督府旧址即“红楼”周围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形成了一个全景展示辛亥首义发生、发展历史的露天博物馆。

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武汉拥有辛亥革命研究的学术优势,建馆过程中,我们邀请知名史学专家章开沅(yuan)、冯天瑜、马敏、严昌洪、皮明麻等担任展览顾问。这里展示的,是他们多年来的辛亥革命研究成果。

展览最后请您观看环幕电影,展现的是武汉百年来的发展变化。

展览参观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和来宾多提宝贵意见。

篇二:辛亥革命的意义部分解说词

?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誓词。

辛亥革命胜利后,40余名代表参加了选举临时大总统的大会,每省投一票,有17个省16票投选孙中山。孙中山当选了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就任临时大总统庆典在南京举行。孙中山从上海乘专列,下午5时进南京站。在群众的欢呼声和“共和万岁”的口号声中孙中山走下列车,乘马来到临时大总统府。当日10时,庆典仪式正式开始,军乐齐奏,21响礼炮鸣过后,孙中山用他那洪亮的广东普通话宣读了亲自撰写的就职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81字短短的誓词,充分表达了孙中山为国为民的精神和不恋权位的高尚品德。

? 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开拓性的历史意义:

(1)在政治上,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3)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文化上,知识分子利用《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5)在对外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国主义侵略;

(6)在国际上,在二十世纪初年的亚洲各国当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

? 辛亥革命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辛亥时期的革命志士们,始终把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们一方面深信,只要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中国一定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取得“异常之速度”,在短期内“迎头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国家;一方面通过发展经济,

努力改善民生,“为人民谋福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振兴实业,成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使当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民国初年,现代工业无论在数量、规模、范围还是影响上都大大超过晚清几十年的总和,教育事业、新闻出版事业、医疗事业等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这就为以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12年至1920年,这10年中,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成长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进一步准备了阶级基础。

? 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赶跑了一个皇帝,更在于在两个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对传统思想作了根本性的颠覆。一是过去被认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专制独裁政治,被宣布为罪恶的、黑暗的、“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公开声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是对以往政治是非的一个根本颠覆。二是过去被认为是卑贱的、可以任意生杀予夺的“愚民”、“草民”,被宣布为国家的主人。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了人们在道德观念、社会风俗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革命活动本身就是对许多陈腐观念的巨大冲击和涤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又大力革除封建陋习,提倡社会新风。如废除对官吏的跪拜礼,禁称“大人”、“老爷”;废止奴婢,解放“贱民”;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等等。这些措施,使社会一时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对改变社会风气产生了长远影响。

? 服饰的变化

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后,颁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的法令、政策,号召人民“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易服”就是主要的改革之一。

孙中山认为长袍马褂既不方便生活,剪裁费料也很不经济。并且,革命既已成功,如仍沿袭清政府统治时期流行的瓜皮帽、长袍马褂是不合时代潮流的。革命党人中也有人提出干脆穿西服,孙中山认为:“这么一来,那就无异是抵制国货了!最后,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

装。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这就是中山装。.

从辛亥革命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现。新文化运动的春潮更是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

? 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新的救国救民之

对于三民主义,毛泽东在孙中山逝世后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我们的已故领袖孙中山先生看清楚我们主要的敌人是帝国主义,于是定下了革命的民族主义。又看清楚帝国主义借以剥削中国人民的重要工具,是军阀、大商买办阶级和地主阶级,又定下了革命的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 这里既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基本认识与推崇,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追求。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并公开声称,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所继承的,就是辛亥革命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就是为争取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国共产党不仅把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基础上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 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

辛亥志士们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置生死安危于不顾,置功名利禄于度外,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他们气壮山河、感动天地的英雄事迹,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是今天仍然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情怀。早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先生就提出,建设民国,要实现民族、领土、军政、内治、财政的“五个统一”。并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这就把近代的爱国主义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增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促进两岸同胞密切交流合作,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第二,“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献身精神。一群开始时几乎是赤手空拳的革命者,要推翻一个虽然已经腐朽却还掌握着全部国家机器并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以及帝国主义列强作后盾的清王朝,将会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是可以想见的。辛亥志士们勇敢地直面困难,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第三,关心民生疾苦、立志为百姓谋福祉的高尚品德。孙中山先生曾说:“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革命“就是要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他们深深懂得,要替人民谋幸福,必须改变“国贫民瘠”的状况。当有人批评革命只有破坏、没有建设时,他们回答说:革命正是为了建设,“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只有推翻了腐朽政权之后,才可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解决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所以,“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我们只要看一看孙中山先生关于革命后中国如何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宏伟设想,就可以清楚地了解他对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抱着何等殷切的期望。

第四,顺应时代潮流、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孙中山先生和他的战友们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常常能以世界眼光观察国际大势,从而作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判断和决策。“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成为孙中山先生自觉遵循并时刻不忘的座右铭。他强调,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

100年前,这些思想成为推动人们投身革命的巨大精神力量。直至今天,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遗产仍然没有失去思想光辉,仍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篇三:纪录片《新中国》解说词

纪录片《新中国》解说词

引言

1999年7月22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南海接受《新中国》摄制组的采访。

江泽民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一件大事,这标志着中国人民从鸦片战争以来为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进行的伟大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胜利。从此,中国结束了一个世纪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成为一个真正独立、民主、统一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光辉道路。”

第一集 一九四九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又来。

九九加一九,牛儿满地走,牛儿满地走……

在北方,这是一条不起眼的河。在北方,这是一首人们都熟悉的歌。人们说,岁月如河。人们说,岁月如歌。

对生活在滹沱河边的人们来说,他们最难忘的岁月,是从1948年的春天开始的,因为他们目睹了一场历史巨变的序幕,是怎样从这里拉开的。

那年春天,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带领的中共中央机关,在陕北转战一年后,来到了滹沱河畔这个叫西柏坡的小村庄。

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和分别一年多的朱德、刘少奇汇合了。在当时,他们被称为中共中央的五大书记。

村子中央坐北朝南的这座房子,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屋子里摆着三张桌子,分别是作战科、情报科和战时资料科。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

从1948年9月12日到1948年底,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淮海战役中,已歼灭国民党军主力82万余人,并形成了对北平、天津、张家口国民党守军分割包围的态势。

1949年元旦,北平城里,没有一点新年的气象。城区早已戒严,人心惶惶。城门只在早晚打开一会儿,背篓子的是进城送炭的人。阜城门上守城的国民党军士兵,除了看看城里的白塔,隐隐约约地,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炮声。大家不再相信坚固的城防工事,各人都在打着自己的算盘。

这一天,毛泽东在西柏坡发表了新年献词。他代表中共中央满怀信心地说:“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1948年更加伟大的胜利。”“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

20天后,国民政府总统蒋介石在内外压力下,宣告“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引退后的蒋介石回到了他的故乡浙江奉化。看上去他颇为悠闲,但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政权的更迭只不过是个时间的问题。40年后,台湾一家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是这样说的:“38年1月,蒋中正总统引退,他在引退前,急电派令陈诚将军为台湾省政府主席,蒋经国为国民党中央省党部主任委员,开始把台湾建设为复兴基地的准备工作。陈诚跟在上海的中央银行总裁俞鸿均联络好,趁黑夜,把120万两黄金运来台北,再加上蒋经国、徐伯元,也抢运了部分黄金来台……”

国民党抢运黄金干得神不知、鬼不觉,但确切的数字究竟有多少呢?让我们看一看1949年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发行局的这份机密卷宗,是怎样记载的。卷宗里说,“此项移运之船只,……先将库存内之黄金二百万两,妥为装箱,备运台北”。实际上,他们先后运走了110吨黄金

以及价值1.4亿美元的外汇和白银。

还是在南京的时候,蒋介石特意在这里开过一个宴会,邀请大部分刚刚由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评选出来的院士,劝说他们一起到台湾去。谁都知道,比黄金更值钱的是人才。但是,人心可不像黄金那样容易被搬走。

现年97岁,时为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士的苏步青回忆说:“对国民党有什么好感没有呢,也没什么好感,尽管我当时是国民党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也穷得没办法。当了院士以后,才借了75块钱,做了一套西装,连穿的衣服都没有。虽然对共产党没什么认识,对国民党是看透了的,再加上我有几个学生是地下党员,在他们的帮助下面,我当然不会到台湾去。” 结果,81名院士中,只有9位去了台湾,留在大陆的有60人。当时,和苏步青一样,许多知识分子都面临着人生的一个重大选择。

物理学家王大珩回忆说:“我那时候是才从国外回来,那时候有两条路子,一条路子是国外,我原来服务的那个公司,打电报,要我回去,我手里拿着那个电报,还有一条路,是到解放区来,我没走那条路,我到解放区来了,为什么,这是我的祖国,我要为祖国、为我们民族做些事情。”

1948年,在香港居住着一批著名的民主人士,他们是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迫害,陆续来到这里的。中共中央在1948年发表的“五一口号”中,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筹组民主联合政府。这个提议得到广大民主人士的拥护。4天后,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章伯钧、马叙伦等便通电全国,号召国内外各界和海外同胞“共同策进,完成大业”。从8月开始,一批又一批的民主人士被秘密地接到了东北和华北解放区。在他们看来,他们曾经奋斗了很长时间的一个新的未来就要实现了。

时为民盟中央华北总支部委员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说:“当时一个很大的选择就是中国究竟向哪儿走,成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那时意见都不相同。都是爱国的,没有问题,可是,成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是一个具体问题。当时毛主席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记得我们到西柏坡去,毛主席晚上做工作的,吃了晚饭,大家去谈天了,可以谈到半夜,他不睡觉的。毛主席同我们说,我们要成立一个多党合作的共产党领导的一个政权,一个联合的联合性质的政府。那么,后来我们同意这一条,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一个联合政府,关键就是这么三句话,可是这个决定了中国后来这50年来的一条路子。”

在人民解放军相继解放张家口和天津之后,1949年1月21日,傅作义接受中共中央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

与此同时,国民党26万城防部队撤出城外,接受改编。

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准备外撤的傅作义部队站在路边观看。

同一天,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来到西柏坡。他受斯大林的委托,来了解中国共产党将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在这里,毛泽东告诉他,新政权的实质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谈到对外政策,毛泽东作了个比喻,他说我们这个国家,像一个家庭,它太脏了,等到屋内打扫干净了,再请客人进来。

在这期间,毛泽东还提出外交上我们要另起炉灶,并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从此,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人和“一边倒”,成为新中国开国时的外交方针。 2月3日,正是旧历的大年初六。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平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部队分别从永定门和西直门进入北平城,整整走了六个小时。队伍经过前门箭楼后,忽然向右拐了一个弯,开进了旧中国的使馆区东交民巷。在场的人们不由楞住了。

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上百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人沦丧的,不仅仅是主权,还有民族的尊严。中国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的国度。在漫长的一个世纪中,外国的炮舰和大兵,在这块古老土地上随意出入,俨然是一幅主人的模样。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穿过紫禁城示威阅兵。作为国中之国的东交民巷,中国人不能自由进出。

等了多少年,人们迎来了自己的队伍。当人民解放军的装甲车从东郊民巷开出时,人群早已沸腾了。屈辱的一页从此翻了过去。歌声传达出了所有人的心情。

阳春三月,西柏坡弥漫着兴奋的气息。该腾的房子都腾出来了,中央机关的大食堂也倒空了。小山村里一下子多了许多新面孔。他们中有些人刚从前线匆匆赶到。

1949年3月5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这是解放战争以来的第一次中央全会,也是建国前的最后一次中央全会。参加会议的有34个中央委员和19个中央候补委员。 会场就设在中央机关的大食堂,代表们坐的凳子都是临时凑起来的。毛泽东就是这样走进会场的。座位也没有固定的安排。在历时九天的会议上,着重讨论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明确提出,让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建国后的发展方向。

毛泽东说,从现在起,开始了由乡村到城市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为此,他告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充满信心地宣告,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七届二中全会为人们描绘了一幅新中国的蓝图。它在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指明了历史前进的正确航向。

3月23日,由平津前线指挥部调来的100辆卡车和20多辆吉普车,载着中共中央机关离开了西柏坡,离开了夺取全国胜利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由此往北,就是千年古城,北平。毛泽东说,这次进京,我们是去赶考,千万不能当李自成。行进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即将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太多的历史感慨。 孙中山曾经说:“咱们中国就是要拿这个三民主义来救中国,就是这个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这个就是所谓三民主义。”

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从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开始的。

革命党人高举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旗帜,经过10多年的不懈奋斗,终于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推翻了帝制,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创建了共和体制的中华民国。但是,辛亥革命没有导致中国社会的根本变革,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操纵下,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深渊。污泥浊水仍旧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这一天起,中国共产党人为探索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走过了28年的艰辛历程。

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共产党人开始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1936年,“西安事变”前后,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了国共合作的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

1945年,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并确定了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奋斗任务。

四年之后,共产党人便走到了这个新国家的门槛。

1949年3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到达北平西苑机场。在这里,毛泽东见到了很多新老朋友,他们中有李济深、郭沫若、黄炎培、马叙伦、沈钧儒、傅作义。

为了救国救民和振兴中华这个目标,在现代中国的历史上,留下过他们的追求和迷惑,留下过他们的抗争和奋斗,历史终于汇聚在1949年,汇聚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面。

毛泽东谦逊地请大家合影留念。他说,我个子高,我站在后面。大家坚持让毛泽东站在了前面,站在了中间。

离开西苑,毛泽东没有进城,他住进了香山的双清别墅。在这里,毛泽东要处理的第一件事情,是和国民党政府的和平谈判。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已经基本被消灭,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并形成了对国民党军长江防线的军事压力。国民党政府收拢了115个师,布防在宜昌至上海的长江沿线,制造了“划江而治”的空气。

为了阻止解放军过江,国民党政府提出了和平谈判的要求。中共中央为了早日结束战争,减轻人民的痛苦,接受了这一建议。

4月1日,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南京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到达北平。在谈判中,中共代表坚持无论谈判成功与否,解放军都必须渡江,并指出,长江在历史上从来没有阻止过中国的统一。但在战犯处理、对待国民党政府和军队人员以及联合政府组成等问题上,可照顾到国民党各方的情况,做宽大的处理和适宜的解决。经过半个月的谈判,形成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这个协定遭到了南京政府的拒绝,并公告,坚决作战。

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下达了发起渡江战役、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第二、第三野战军,分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一举突破了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

4月22日,装甲和炮兵部队开始向南岸开进。

4月23日,解放军攻占了南京城。统治中国22年的蒋介石政权的历史宣告结束。

按照军事常规,南京解放后,解放军应该一鼓作气,拿下上海。但是4月30日,毛泽东却收到了渡江战役总前委的一封电报。电报说,就军事上说,可以很快拿下上海;就政治上说,还需要做许多重要的准备。因此建议推迟半月到一个月进入上海。中央军委是这样答复的,5月10日前不攻占上海,以便有时间做准备工作。

这时,从地方和军队抽调来的5000多名干部,被集中到了江苏丹阳,200多种关于上海经济、文化、社会状况的小册子成了他们的教材。陈毅说,打上海是瓷器店里打老鼠。市区作战不许用重武器,部队进城一律不许住民宅,天王老子也不行。

因为不能使用重武器,上海战役比正常作战要艰苦得多,7000多名解放军官兵付出了生命。20000多官兵负伤。许多上海人至今还记得当年的情景。

上海老市民回忆说:“我们好多小朋友,不是我一个,好多小朋友,都问,你们来干什么?(他们说)你说我们来干什么?他来问我,笑嘻嘻,问我,总是让我们进去,进去,不要出来,因为危险,江西路的房子是一折一进,一折一进,大的房子,他们打仗怎么打呢?我们在弄堂里面看见,手里拿着枪。”因为没有使用重武器,战役期间,上海市区基本没有停电、停水,市民的生活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上海老市民回忆说:“解放的那天晚上,子弹打得屋顶啪啪响,到第二天天亮,我们开了门,都是解放军坐在我们门口,很冷很冷的天,我们请他们到里面去,他们根本不进来的,我们烧水给他们喝,他们也不喝的。”

那天早晨,很多人都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守卫上海的士兵;露宿街头的解放军;群众给解放军送水、送鸡蛋。上海老市民回忆说:“还去跳秧歌舞。我怎么不去。还唱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哪,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哪……’”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哪,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哪……”

在1949年,这是最流行的一首歌,解放军打到哪里,它就唱到哪里。

国民党大势已去,但仍然不放弃争取人心的最后努力。

7月26日,就在福州解放前夕,李宗仁来到这里。他此行的目的是代表蒋介石来劝说一位92岁的老人到台湾去。他就是萨镇冰,早年投身洋务运动,38岁时以北洋水师副将的身份,参加了甲午海战,目睹了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惨状,就是他用船装着邓世昌的遗体离开刘公

岛的。到1949年,他是健在的资历最深的历史老人。显然他的去留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 萨镇冰侄孙萨本圭回忆说:“当时谈的时候,他讲,李宗仁说,因公来闽,并得蒋总裁寄语,与上将致意,且说,就说,形势变化难测,福州不宜久居,蒋总裁敦请即往台湾暂住。上将若拟乘飞机,即派专机,拟坐军舰,即派大舰。请即决定行期,等语。”

萨镇冰拒绝了蒋介石的邀请,却在福州人民欢迎解放军的文告上,欣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时,在北平,建立新中国的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展开,对这个新的国家,萨镇冰在诗中说,“岁在髦年闻喜讯,壮心忘却鬓如丝。”“群英建国共乘时,此日功成举世知。”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开幕。这一天,毛泽东穿了一身崭新的咔叽布中山装,头上戴的帽子看起来也是新做的。

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筹备会由23个单位、134名代表组成,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各民主党派的代表、无党派人士以及各人民团体的代表。筹备会下设六个小组,分别拟定参加新政协的单位及其代表名单、起草《共同纲领》、拟定国旗、国徽和国歌方案等。 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我们召集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一切条件,均已成熟,全中国人民是如此热烈地盼望我们召集会议和成立政府。我相信,我们现在开始的工作,是能够满足这个希望的,并且不需要多久的时间就能满足这个希望。过去中华民国是名不符实,有其名无其实,现在我们要有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民主联合政府万岁!全国人民大团结万岁!”

毛泽东在刚才的讲话中,用的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也就是说,这时,新中国的国号还没有定下来。

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必须由《共同纲领》来明确地规定。周恩来领导的第三小组承担了起草《共同纲领》的任务。

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秘书处处长周子健回忆说:“总理关在勤政殿,大约五六天时间,什么事也不做了,就是集中写《共同纲领》,所以是总理在那里亲自组织的,带了一个秘书,给他准备材料。起草完以后,然后又讨论。”

代表们一遍遍地讨论和修改,《共同纲领》草案前后改了十几稿。为了照顾一些民主人士的感情,在这一稿中,周恩来特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后面,加了一个简称,“中华民国”。 讨论中,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致公党创始人司徒美堂,发表了这样的意见,他说,我尊重孙中山先生,但对“中华民国”这四个字绝无好感。理由是中华民国与民无涉。他的话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新中国的名字最终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筹备会召开后期,毛泽东从香山搬到了中南海,住进了菊香书屋。这里与勤政殿仅隔着一座桥。毛泽东就更多了一些和代表们共同讨论的

时间。

筹备会最核心的问题是要确定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对此,毛泽东曾经说过,我看我们不必搞资产阶级议会制和三权鼎立那一套。对这一点,各界民主人士都表示了赞同。听着大家的发言,毛泽东很高兴。《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之前,由政治协商会议代行职权。《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建设初期,起过临时宪法的作用。

刘少奇评价说,它是总结中国人民100多年来革命斗争经验而制订出来的一部人民革命建国纲领。

筹备会召开期间,沈钧儒提议,由全体代表给毛泽东和朱德发一个致敬电。毛泽东婉言谢绝,沈钧儒又说,那就让我们起立鼓掌吧。会场上出现了这样的情景,毛泽东给大家鞠了一躬,又鞠了一躬。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九个民主党派

辛亥革命纪录片解说词》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50877.html 转载请保 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