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法国人与酒_酒文化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6-10-17 13:50:20
经典文章

篇一:法国酒文化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13—2014学年第 2 学期)

课号: 课程名称:走遍欧洲 改卷教师:学号: 123030004姓 名:周鹏得 分:

法国的葡萄酒历史十分悠久,可追溯至公元前600年左右,希腊人来到了法国马赛地区,并带来了葡萄树和葡萄栽培技术。公元前51年,凯撒征服了高卢地区,正式地葡萄树栽培便在此展开。随着葡萄种植区域不断向北扩展,公元3世纪,Bordeaux和Burgundy开始为供不应求的葡萄酒市场酿制葡萄酒。公元6世纪,随着教会的兴起,葡萄酒的需求量急增,加之富豪对高品质葡萄酒的需求,加快了法国葡萄酒业发展的脚步。中世纪时,葡萄酒已发展成为法国主要的出口货物。19世纪时,法国的葡萄种植面积创历史新高。1855年,巴黎万国博览会对法国葡萄酒进行了著名的酒庄分级,将法国的美酒推向了世界。

波尔多商会将波尔多产区的葡萄酒进行等级评定,这张波尔多葡萄酒等级表流传至今,波尔多五大顶级酒庄(Chateau Lafite-Rothshild、Chateau 也由此闻名世界。 在中国和日本有茶道,在法国则有酒道,法国人浪漫已为世人所知,在法国饮酒则可谓人生之一大享受。品味一顿丰盛的法国大餐,饮饮酒,已经不仅仅是“吃饭”而已,它还代表着一种礼仪、一种品味、一种浪漫及一种

精致的享受。就像爱情一样,需要人细细思量、细细体会而且永远令人着迷!同时,因为吃法国菜耗时极长,也是观察对方耐心及教养的最佳时机! 法国人对酒很讲究。一餐中可以饮几种不同的酒,而且是先后次序分得清清楚楚。大致上是分为餐前酒,又叫开胃酒、餐酒及餐后酒。 食物与酒的搭配也是一门学问,在这一过程中,有人重视和谐统一,也有人强调对比。对于缺少食物与酒搭配知识的人来说,把同一地区的酒和当地的食物搭配在一起一般不会出错。当然个人的爱好是关键,新的尝试常会使人享受到创新的成就感。低度的红酒常被用来佐餐鱼,大部分的奶酪和葡萄酒都得平衡搭配,甜点(除非是半干的)若是配香槟则会被认为是致命的搭配,但是阿尔萨斯的穆斯卡酒(Muscat)与芦笋配在一起却被视作是绝配! 法国的葡萄酒文化是伴随着法国的历史与文明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葡萄酒文化已渗透进法国人的宗教、政治、文化、艺术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大国,法国葡萄酒文化也影响着全世界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情趣。了解法国葡萄酒文化将有助于我们对法国文化的整体认识。

篇二:论中国与法国的酒文化

论中国与法国的酒文化

——商务学院

09级涉外旅游1班

崔晨

“酒反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许多东西,它向我们展示了宗教、宇宙、自然、肉体和生命。它是涉及生与死、性、美学、社会和政治的百科全书。”

--马丁?夏特兰?古多华

在现代,酒是人们熟悉的含有乙醇的饮料,并且深得人们的喜爱。成为人们用餐、休闲和社交活动不可缺少的饮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酒作为宴会饮品。不同种类的酒,其特点风格不同,不同国家的酒,更能体现其不同的民风。

在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在中国相传杜康乃为酒祖,就古书记载,他发明酒也是相当偶然。有一次,杜康把剩饭放在空桑之中,日子久了,饭自然发酵,散发出一种芬芳的气味,并流出一种液体,杜康取而饮之,感觉其味甘美。杜康受此启发,发明了酒。杜康善于酿酒,其酿制工艺颇为讲究。《杜康纪闻》记载的“五齐六法”据说就是杜康酿酒的秘方。它要求造酒用的黑秫要成熟,投曲要及时,浸煮要清洁,要取用山泉之水,酿酒器物要优良,火候要适当。民间传唱的一首酒歌据称是杜康所传,歌词称:“三更装糟糟儿香,日出烧酒酒儿旺,午后投料味儿浓,日落拌粮酒味长。”这就是说,在酿酒过程中,对何时投料,何时开火,都非常讲究。

作为酒祖,后人对杜康还是相当尊敬的,有关杜康故里,称杜康村,共有两处,均在洛阳。一处在洛阳老城西。民国时期李健人写的《洛阳古今谈》称,杜康村,在洛阳城西,又称杜村,即杜康故宅。一处在汝阳县,此处杜康村的最早记载见于明万历《直隶汝州全志》一书,该书称:“杜康村,(伊阳)城北五十里,杜康造酒处。”这里有杜康庙、杜康墓等遗迹。 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

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酒,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可以这么说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飘散着酒香的历史:从《诗经》到《楚辞》,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无不飘逸着酒的芬芳,翻开《二十五史》有关酒的记载更是无处不在。早在商周时期,周公在洛阳发布禁酒令,即《酒诰》,但并未完全禁止饮酒,而是把酒与周礼紧密相连,故周代的五礼均离不开酒。现存的《诗经》据说是孔子删定的,但孔子删定之前的“诗”其实就是在洛阳收集保存的官方文献。在这些诗篇中,与酒有关的占了大部分篇幅。据统计,《诗经》305篇中,涉及到酒及人们饮酒时的心情的篇章总计48篇。后来在中国,酒的精神有发展为以道家哲学为源头。中国人认为

酒乃天地之间尤物。虽也进入肚腹,却不能充饥,不能解渴,只作用于人的心神。心神经酒一滋润,一刺激,便产生莫名其妙的变化,莫可名状的诡谲,向外表现为言和行,便不同寻常了。因此,人世间有了酒,人类的生活便丰富多彩了,人类的历史便斑斓多姿了,茫茫尘寰便增添许多有趣的风景,短短人生便增添许多悠长的滋味。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的精神精髓所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交替,西方美酒渐渐传入中国,并被我们所接受,进而了解。其中最为被大众所接受的是葡萄酒。

其实早在我国古代西域,也就是现在新疆一带,就以盛产葡萄和葡萄酒而闻名,《史记》和《汉书》上都有记载“大宛左右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旦”,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将葡萄和酿制技术带入中原及河西一带,葡萄酒遂名动一时,尤其以凉州地区的葡萄酒为贵。东汉时期陕西扶风有一个读书人叫孟佗,拿一觚凉州出产的葡萄酒贿赂宦官张让,后来便被张让封为凉州刺史,后世读书人提到此事,大多都很愤慨,如刘禹锡讽刺到“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苏轼更是直白“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觚得凉州”。有汉一代,葡萄酒十分珍贵,仅仅局限于上层官宦之家,魏文帝曹丕在《葡萄酒赋》中对葡萄酒更是赞赏有嘉,到了唐代葡萄酒的酿造已经从宫廷贵族之家走向了民间,于是唐代诗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凉州词》名动古今。到了元代葡萄酒的销售,在市场上已经有了一定的量。自明以后烧酒(白酒)流行,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遂湮灭不闻,直到1892年张裕的创始人张弼士先生在烟台建立葡萄酒厂,中国的葡萄酒业才又重新起步。

在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葡萄和酒的象征意义在宗教上随处可见。耶稣创造的有关酒的第一个奇迹是在佳娜的婚礼上,他把水变成了美酒。耶稣说:“我是真正的葡萄,我的父亲是种植葡萄的农民。”对耶稣的门徒来说,酒是上帝之子的鲜血。在圣体圣事等仪式上,葡萄和酒受到了教士们的普遍青睐。在中世纪的艺术画中,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被表现得像一串压榨机下的葡萄。直到18世纪,人们还认为喝下去的酒会在体内变成血液。在疫病流行时,所有的人都会喝酒避邪。

在西方葡萄酒最早起源于波斯(今天的伊朗),是用新鲜的葡萄或葡萄汁经发酵酿成的酒精饮料。通常分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两种。前者是红葡萄带皮浸渍发酵而成;后者是葡萄汁发酵而成的。后来随着战争和商业活动传到了希腊罗马等欧洲国家。被称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三面环海,境内遍布群山和岛屿,土壤相对贫瘠,属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谷类作物产量低,仅能满足食用,很难有富余的用来酿酒。而更喜欢沙砾土壤的葡萄,以其耐旱性和对地中海式气候的适应性而在希腊广泛种植,葡萄酒满足了西方人对酒类的需求。

很久以前伟大的人们把葡萄树枝从希腊传到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再由此传入法国,在法国葡萄的种植和酿酒技术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改良、提升和发扬光大。葡萄酒文化不仅表现了法兰西民族对精致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法国文明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法国葡萄酒是伴随着法国的历史与文明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葡萄酒文化已渗透进法国人的宗教、政治、文化、艺术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大国,法国葡萄酒文化也影响着全世界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情趣。在伏尔泰的小说中,我们会读到这样的句子:“克拉里?艾黎克斯亲手倒出泡沫浓浓的阿伊葡萄酒,用力弹

出的瓶塞如闪电般划过,飞上屋顶,引起了满堂的欢声笑语。清澈的泡沫闪烁,这是法兰西亮丽的形象。”

较为著名的葡萄酒大多产于五大酒庄。在1855年,对波尔多地区的美多区和苏玳区内的葡萄酒生产者所做的一个分类。在1855年以前,英国几乎包办了世界上各种重要的大型展览人,拿破仑便决定在自己的首都-巴黎,办个万国博览会,当时主办单位为了要把葡萄酒推上世界舞台,方便不是那么懂酒的人来购买,便要求波尔多区对Gironde河所生产的红、白酒来做一次分级。分级制度於是产生,一级酒庄比二级酒庄好,二级酒庄比三级酒庄好??等以此类推,但同级中的酒庄便不再做排名。于是便出现了五大酒庄,这五大酒庄分别是:拉菲酒庄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奥比安酒庄Chateau Haut-Brion、拉图酒庄Chateau Latour、木桐酒庄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玛歌酒庄Chateau Margaux。

在法国饮用葡萄酒的礼仪,则反应出对酒的尊重。品鉴葡萄酒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调动各种感官享受美酒。在品饮顺序上,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品较淡的酒再品浓郁的酒、先饮年轻的酒在饮较长年份的酒,按照味觉规律的变化,逐渐深入地享受酒中风味的变化。而对葡萄酒器的选择上,也是围绕着如何让拼饮者充分享受葡萄酒的要求来选择的。让香气汇聚杯口的郁金香型高脚杯、让酒体充分舒展开的滗酒器、乃至为掌握葡萄酒温度而为品饮专门设计的温度计,无不体现出法国人对酒的尊重,他们的饮酒礼仪、饮酒文化都是为更好的欣赏美味而制定的。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其实无论是中国的茅台还是法国的波尔多,其背后都蕴藏了本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和一个有一个的故事。它放荡不羁却又婉约细腻,在浓浓的酒香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潜移在美酒中,默化在人心里,无声地传承了文化发展,坚定地守护了国家团结。

篇三:中西方酒文化的异同

酒种的不同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历史最长的当属黄酒,但最能代表中国酒的莫过于白酒了。从某种角度可以说,中国的酒文化是白酒文化。

而被称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土壤相对贫瘠,谷类作物产量低,仅能满足人们食用,很难有富余的用来酿酒。而更喜欢沙砾土壤的葡萄,以其耐旱性和对地中海式气候的适应性在希腊被广泛种植,因此葡萄酒也满足了西方人对酒类的需求。

饮酒礼仪的不同

从饮酒礼仪上来看,中西方的酒文化大有差异。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要看和谁喝,要的是饮酒的气氛,而西方人饮酒重视的是酒,要看喝什么酒,要的是充分享受酒的美味。

中国酒文化深深的受中国尊卑长幼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因此在饮酒过程中把对饮酒人的尊重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而西方人饮用葡萄酒的礼仪则反应出对酒的尊重。西方人的饮酒礼仪和饮酒文化都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美味而制定的。

饮酒的目的不同

酒在中国人眼里更多的是被当作一种交际的工具,所以在中国的酒文化中缺乏对于酒本身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品评。

在西方,饮酒的目的往往很简单,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 比较中西方酒文化可以发现,酒文化之间的差异其实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是大写意式的发散思维;西方人则是工笔素描式的直线思维。 文化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阶层、不同人们,甚至不同心情中被理解的程度,方式也不同。因生活环境、历史背景、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社会规范等的不同,中西方(甚至国与国之间)的酒文化呈现出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民族特性。如今,西方的酒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酒文化,在我们了解西方酒文化的同时,也希望使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酒文化的优良传统。一、从中国酒文化的传统思想看汉英语相关语词表达的异同(一)中西方文化中对酒的理解酒在历史文化中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而且是一种文化形态。西方人对酒的理解趋向于权力的象征,赋予它高贵、奢华的形象。他们认为酒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拥有魅力和生命。这种人生观,反映在西方的文化里,就有借酒解愁的俗语,如drinkone’ssorrows/troublesdrownone’stroublesaway,drink down sorrow等。但在西方酗酒从来都会遭到谴责。谁要在大庭广众下喝醉了,就必然要引来公众侧目而视,尤其是在英国那种绅士国家。这就是为何alcoholic(酒鬼)和吸毒者一样难听,而drunkard?(醉汉)就是野蛮......

酒杯方面:

中国古代酒器以青铜器、漆器和瓷器闻名。中国酒器以形象优美,装饰众多著称。而且中国古代酒器大多是成套出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青铜

酒器中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礼器一应俱全。就像现在的茶具一样。后来的漆器、瓷器上面的花纹也是十分动人。另有一些很奇特的酒器,如:夜光杯、倒流壶、鸳鸯转香壶、九龙公道壶、渎山大玉海等。但现在大多数家庭使用的酒具都是西洋酒器。

西方酒器多是玻璃制品,讲究透明。这样才能观察出酒的档次高低。西方酒器轻巧方便,现以被大多数中国家庭所接受。西方人注重喝什么酒应用什么酒具。所以他们有葡萄酒杯、白酒杯、红酒杯、白兰地酒杯等。

在酒杯方面中西两方差别较大。而西方酒器现在占明显优势。中国的传统酒器在普通家庭中已十分罕见。

三、饮酒礼仪的不同。

从饮酒礼仪上来看,中西方的酒文化有大差异。仔细琢磨,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规律,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要看和谁喝,要的是饮酒的气氛;西方人饮酒重视的酒,要看喝什么酒,要的是充分享受酒的美味。

中国的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人的尊重。谁是主人,谁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时要从主人开始敬,主人不敬完,别人是没有资格敬的,如果乱了次序是要受罚的。而敬酒一定是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敬起,敬酒时酒杯要满,表示的也是对被敬酒人的尊重。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敬酒要主动敬酒,而且讲究的是先干为敬。而行酒令、划拳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人喝的更尽兴而应运而生的。显然,中国酒文化深深的受中国尊卑长幼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在饮酒过程中把对饮酒人的尊重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而西方人饮用葡萄酒的礼仪,则反应出对酒的尊重。品鉴葡萄酒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调动各种感官享受美酒。在品饮顺序上,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品较淡的酒再品浓郁的酒、先饮年轻的酒在饮较长年份的酒,按照味觉规律的变化,逐渐深入地享受酒中风味的变化。而对葡萄酒器的选择上,也是围绕着如何让拼饮者充分享受葡萄酒的要求来选择的。让香气汇聚杯口的郁金香

型高脚杯、让酒体充分舒展开的滗酒器、乃至为掌握葡萄酒温度而为品饮专门设计的温度计,无不体现出西方人对酒的尊重,他们的饮酒礼仪、饮酒文化都是为更好的欣赏美味而制定的

追本逐源,可以看出西方讲究的是个人主义,个人本位,凡事以自己为出发点。自己的快乐很重要,所以有时就会看到有人浅尝独酌。同时他们还信奉“人性本恶”,所以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控制自己,通过自己努力超越自己;希望有“超人”来解救自己;凡是向前看,相信未来是美好的。

综上所诉,中国人喝酒一般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呼朋引伴,开怀畅饮,在遇上喜庆节假时尤其如此。除非借酒消愁或者是嗜酒如命,否则很少见到单独饮酒作乐的。人们更倾向于制造饮酒的气氛。而西方酒文化是个人主义,虽然也有群聚而饮,把酒狂欢,却更注重个人对于酒的浅尝独酌;他们注重酒的多样化、个性化。

3 交际功能与饮酒文化

(1)抒情与享受:中国,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心境,酒与,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中国,酒常常被当做一种交际工具,饮后抒发感情的媒介。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人”、在于“情”。如青梅煮酒是为了论证谁是英雄;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为了送别远去的故人;竹林里狂歌的七贤,为的是借酒避难。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意境都可以通过酒来传递出来。

在西方,饮酒的目的往往很简单,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当然,在西方葡萄酒也有交际的功能,但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如何尽情的享受美酒的味道。

可以看出,西方的酒文化明显地更注重于酒本身,而我们中国人似乎更注重酒精挥发或升华之后精神上的感受。西方人品酒的习惯是用舌头来品味,而我们中国人更多的是用心和大脑神经来感受酒的真味。

(2)浅啜与牛饮:中国人讲究“浅酌”。所谓“浅酌”既酒杯在手,边饮边啜,浅斟低唱,徐徐而进,旨在追求一种“酒趣”,追求进入一微醺的境界。所谓的微醺者,即似醉非醉,似醒非醒,亦悟亦迷,亦真亦幻,激情与幻觉共生,恍惚与明察,具在一种颇为奇妙的飘飘然的境界。

酒能助诗情。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欧阳修的“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试看这些诗人,他既能“对影成三人”又能“忆天涯万里人”,想必都绝非烂醉,想必都又止于微醺。

而西方人讲究“喝”。所谓“喝者”亦可谓之“牛饮”,即一瓶酒也罢,一杯酒也罢,通通是一仰脖子喝它个底朝天.只求一醉而不知酒味,更不能知那“ 浅斟低唱”的微醺之味。

西方人喜欢牛饮,渐至狂欢无度,结果是成千上万以至上千万的酒精中毒,所以英国作家福勒说:“溺死在酒杯中的人多于溺死在大海中的人。”英国作家乔叟说:“醉酒是埋葬人们理智的坟墓。”西方人难得微醺之妙处。

(3)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中国酒文化是偏男性主义的。自古以来,“酒”永远都是男人们运筹帷幄、消遣娱乐的幌子。借“酒”之力,行意愿之事。曹操以酒试人,浅探刘备。皇叔将计就计,顺酒推舟,谁是真英雄,世人便是一目了

然了。“醇酒美人”都不过是把女性当做男人舒怀、消愁的玩物。当然,伴随着封建伦理道德的瓦解,女性已经不再是男人的附庸,但在多数整理情况下女性对于酒往往还是敬而远之。

而西方酒文化更多加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偏于中性。在西方不仅有适合男士引用的烈酒,还有适合女性饮用的鸡尾酒和香槟,偏甜或带有果味,其颜色漂亮、鲜艳。女性饮酒被社会所接受,因而总体上趋于中性化。

4 小结

酒的魅力在于它总和各种文化相伴相随,也因各自赋予了不同的文化色彩而张显出其各不相同的个性。西方酒文化可以说是葡萄酒,而中国的酒文化是米酒。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各不相同。喝酒是喝文化,喝醉了就更有文化了。凡醉,各有所宜。中国人的酒文化实际上是喝酒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的酒文化则是喝酒时人与酒的关系。中国是一个极其讲究“酒”文化的国度,讲究的是其外在的形式、寓意、礼仪、功能。而西方酒文化更关注酒本身的风格特点和消费主体在饮用过程中的视觉、嗅觉、味觉以及食品的搭配等个性化的内在感受上。这反映出西方餐饮文化观中注重内涵,以人为本的心理情结。

中国人喝酒一般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呼朋引伴,开怀畅饮,人们更倾向于制造饮酒的气氛。而西方酒文化是个人主义,虽然也有群聚而饮,把酒狂欢,却更注重个人对于酒的浅尝独酌。

总之,中国酒文化与西方酒文化各有特色。只有遵守中西方酒文化的异同,才能更好的了解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与西方民族交往时充分发挥酒在交往中应起的作用,以更好、更快的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争平.《中国酒文化》[M].时事出版社,2007

[2] 吴克祥.《酒文化与酒水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5

[3] 江丽容.中西饮酒文化差异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 王守国.《酒文化与艺术精神》[M].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6

[5] 何菊英.《中西方酒文化比较》[J], 2007转贴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法国人与酒_酒文化》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454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免费论文网 卡耐基范文网 最近更新 公文素材库 文库114 范文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公文驿站 公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