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西周历史简介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6-12-12 07:25:58
经典文章

点击查看更多:中国历史简介

篇一:中国历史朝代简介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

夏朝

夏朝(前2033?-前156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 然而夏的统治并不巩固,启在位的时代就发生了伯益叛乱;启之子太康也治国无方,当政期间更是战乱纷纷,最后被东夷的后羿夺取了统治权,史称“太康失国”。后羿与太康相同,也是一个无能的统治者,终日沉溺于游猎之中,将政事完全交与寒浞手中。寒浞掌权后,杀后羿而代之,自立为王。

后,太康弟仲康之孙少康与夏朝遗臣伯靡联手,起兵打败寒浞,恢复夏朝的统治地位,史称“少康中兴”;夏朝的统治这才得以巩固,进入了国势向上的相对稳定时期。自少康以后的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等八代的统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到夏代的第十三个国王孔甲执政,夏朝开始走向了衰亡。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引起人民的不满和诸侯的叛乱。夏朝的统治从此发生危机,只过了四代便导致了亡国之祸。故而史书记载“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国语·周语》)。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夏桀,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大量驱使百姓为其建造了无数的宫室台榭,又大肆兴兵对外征伐,使得诸侯纷纷离之而去。而这时,黄河下游的一个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领成汤的领导下兴盛起来。成汤以讨伐暴君夏桀为名,发动了灭夏的战争;夏桀兵败,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夏朝宣告灭亡。

夏朝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至今我们仍未发现任何原始的文献与文字记载,故而,我们今日了解夏朝只能从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传说中略知一二。近年来,通过对夏都遗址的考古工作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使我们对夏代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认识。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代表。其中,发现了大量青铜器、陶器及大面积宫殿遗址群。由此看来,夏朝已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并且掌握了冶金与铸造技术。与石器时代相比,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传说,酿酒业也是由夏朝开始的。《世本.作篇》

有“伐狄作酒”的记载。)另外,从一些古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夏朝已经采用干支纪年,并且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夏时”,这都是当时科学文化水平的见证。

夏朝共经历十三世、十六王,他们分别是: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发—夏桀,前后约四百七十一年 。夏王朝是一个古老的王朝,虽然距我们已经四千年,但关于夏的一些传说至今还广为流传。由此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夏作为上古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夏朝就没有此后中华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

夏朝简史

大禹治水,有功天下,被禹立为继承人。

禹收九洲,金铸九鼎,以显其功绩及威信权力。

禹之子启,承袭父位,中华历史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夏朝。

奴隶制社会大致形成于禹在位时期。

禹传位启,启传位太康,后历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履癸即桀,夏王朝最后一位大王。

夏朝帝王列表:

夏朝版图

商朝

商朝(前562年?—106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据传说,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一。

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商在黄河下游崛起,其首领成汤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辅佐下,开始了伐桀的战争。先消灭了个葛、韦、顾、昆、吾等夏的盟国,翦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娀之墟与鸣条两次大败夏桀军队。成汤回师毫邑后,便正式即位为王,各路诸侯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立。

成汤在位十二年而死,死后由外丙即位。自外丙经仲壬至太甲几代执政时间都很短,商朝的大权实际掌握于伊尹手中。太甲即位后,不遵先法,胡作非为,伊尹便把他放逐到桐。及至悔过,伊尹又亲迎太甲回来继续执政,商的统治又呈现出清明气象。

太甲死后,传位于其子沃丁,其后历经太庚、小甲、雍、太戊四代,商朝统治曾一度衰落,直至太戊执政期间,商朝才再度兴盛起来,出现了继成汤之后最好的政治局面,故商人称太戊为“中宗”。

商朝中期的几百年间,历代统治者由于朝廷内部的分争及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曾多次迁都:仲丁自毫迁于嚣;河檀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奄;盘庚自奄迁殷。自盘庚迁都到殷起,商朝的国势又开始上升。武丁即位后,大力选拔人才,任用傅说、甘盘、祖已等贤能志士,征服了周围的各方国,大大的扩充了商朝的疆域和人口,为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段时间,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空前的发展,达到商朝后期的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之后的商朝,开始逐渐走向了衰亡。武丁之子祖庚、祖甲相继即位后,在政治上没有才能,又荒淫无道,致使社会混乱,民不聊生。而自祖甲之后的六个国王(廪辛、康丁、武已、文丁、帝已、帝辛)则比祖甲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帝辛(商纣王)时,商王朝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宠爱美女妲己,将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逐一废除贬斥,将政务完全交给费仲等弄臣。为此,不仅朝中大臣、贵族反对纣王,而且诸侯和各方国也于商王朝离心离德。公元前一零二七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领导下,在牧野一举击溃商军,从而结束了商王朝六百多年的统治。

商王朝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在政治、经济以及科学等各方面都比夏代有了长足的进步。从我们考古出土的殷墟遗址来看,商朝已完全脱离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由游牧而改为定居。在殷墟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占卜龟甲及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物品。其中,在安阳发现的“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这说明商朝的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以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在占卜龟甲上发现的甲骨文,被普通认为是商时代的文字,这是我们今天可以识别的最早的中国象形文字,为我们今天研究商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商王朝共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约四百九十六年。

商朝简史

夏桀无道,部落首领汤反。建立商王朝。一开始定都毫(念:bo。今河地商丘。),后盘庚在位时迁都殷(今洒南安阳小屯村)。所以,商朝亦叫殷商。

汤之后有:外丙、仲壬、太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澶(没有水字旁的)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乙(文丁)、帝乙、帝辛。帝辛即纣,商王朝最后一位大王。

商朝帝王列表:

商朝版图

西周

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

周的先祖起源于黄帝族,在夏朝时,周族首领弃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事,故而,周族是一个善于农业耕作的部落,这大大促进了周的经济发展。至周文王时,周已发展成为一个可与殷商抗衡的大诸侯国。文王是周朝历史上卓有政绩的统治者之一。他在位期间,在军师姜尚的辅佐下,开始了“翦商”的准备,先后灭耆、邗、崇等国,又迁都于丰(今西安市西南),于是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在迁都后的第二年,文王卒,其子姬发继承王位,即赫赫有名的周武王,继续周朝的灭商行动。武王九年,周于孟津大会诸侯,并与诸侯结下同盟,共同讨伐商纣。此后,武王又打败商军于牧野,攻占商都朝歌,结束了商朝的统治。

武王死后,其子诵即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权。在他的统治下,周消灭了各个叛乱势力,东迁国都于“雒邑”,加强了对东方诸部的统治。分封周室亲戚及有功大臣为诸侯。建立“周刑”稳定了社会秩序。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治理,西周王朝的统治得到了巩固,开始走向繁荣。西周自成王,经康王、昭王、至穆王,是向外扩张的时期。成王时代周公旦平定了东方的小诸侯国,而康王、昭王、穆王等人也都使周王朝的疆域和人口有所扩大,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达到了周朝的鼎盛时期。昭王后期,周王朝又开始了南征。十九年,昭王亲率大军伐楚,但却因不得民心而失败了,昭王也死于南方。

厉王是周朝的第十代统治者,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对人民大肆压迫,却又禁止人们议论国事,致使人民怨声载道。最后,愤怒的人民冲入王宫,赶走了厉王,结束了厉王的残暴统治。至此,周王朝开始走向衰落。

厉王逃走后,诸侯推举共伯和摄理王事,这一年被称为共和元年(司马迁著《十二诸侯年表》就从这一年开始,自此中国才有了准确的纪年)。共伯和好行仁义,在诸侯中有很高的威信,他代国王行使权力长达十四年。逃亡的周厉王薨后,共伯和立太子静继位,是为周宣王。宣王是位开明的君主,以昭公、周公二相为辅,又任用尹吉甫、仲山甫等贤臣,使得国家逐步恢复了往日的统治,各国诸侯纷纷来朝见周天子,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宣王中兴”。然而,中兴的局面并没有长久保持下去,宣王薨,子宫涅继位,是为幽王。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个皇帝,与厉王一样,他也是昏庸之君。他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结果,当犬戎举兵大举进攻的时候,幽王再次点燃烽火,竟没有一个诸侯发兵相救。幽王兵败,死于骊山脚下。他死后,申侯、鲁侯和许文公拥立宜臼为平王。平王东迁,史称“东周”。自此,西周王朝宣告灭亡。

周朝礼仪制度比较健全,有自己的官制、兵制、刑法、地制以及礼制。直至春秋时期,孔子还在崇尚周礼,这说明周礼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周的先祖是夏时的农官,所以它的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先进,这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基础。随着物资的丰富,手工业、商业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在当时, 已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观测天象,记录历法,而中华民族传统的五行、八卦之说也极有可能起源于周朝。这些都无疑证明了当时社会在科学上的进步和发展。

西周王朝共历约二百五十七年,传十一世、十二王。

西周简史

商末,文王姬昌反。文王死后,其子武王继续反商,纣王自尽,发取而代之,国号为周,幽王无道,锋火戏诸侯而失信天下,最后亡国。

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武王姬发朝为西周。

西周帝王列表:

西周版图

篇二:西周兴亡简述

第三章封建帝国之创兴(西周兴亡) 周人起于西方。

此所谓西方,亦比较而言。文王处歧.即在毕程岐周,当咸阳之东北数里而遥。则所谓太王去 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者,即文王之歧。后世又谓岐丰之地。(所谓周平王赐秦襄公以岐西之地者,此岐自决不在凤翔。)

窃疑邠在山西汾城,逾梁山乃西避,非东迁。周人祖先之活动区域,亦在大河西部一隈之四圈.稍后乃误以凤翔岐山说之。较之夏、商似为后起。

史记言周文王以前世系,不如殷商之详。惟周语太子晋谓:“自后稷始基。十五王而文始平之。” 卫彪傒谓:“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皆与史记合。今自文王上推十五世,仅与商汤略同时, 则史记谓周先后稷子不窋适当夏后氏政衰者近是,谓后稷在陶唐、虞、夏之际则非矣。似周乃文化后起之族,而强上推其先世至虞代以与夏、商并比耳。

(又据史记周本纪所引太誓及逸周书世俘解诸篇观之,知其时殷王室已极奢靡淫佚.而周人则似文化初启,尚不远边鄙犷野刚果之风。)

武王灭殷,把黄河东、西两部更紧密的绾合起来,造成中国古史上更灿烂、更伟大的王朝,是为西周。

一 西周帝系及年历

西周史有诗、书可征,史料较殷更备。然史记尚不详其年历.其帝王世次如下:

一 武王 灭殷

二 成王 周公摄政 东征诛武庚

三 康王 西周全盛期

四 昭王 南征没于汉,周中衰 五 穆王 征犬戎,远游,周室复振

六 共王

七 懿王 周又衰,戎狄交侵

八 孝王

九 夷王

一〇 厉王 出奔彘,山西霍县,共和行政

一一 宣王 周道中兴

一二 幽王 死于犬戎之难,周室东迁

西周十一世十二君,其年历大约不出三百年。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自共和元年起.迄幽王末共七十一年,以上周年无考。然鲁世家载鲁诸君年自伯禽以下迄共和前一年,共一百五十七年,惟缺伯禽一代。若以刘歆三统历伯禽四十六年补之, 共二百七十四年.自周开国至伯禽封鲁尚有十许年.故知西周不出三百年也。

二 周初之封建

西周三百年历史,最重要者为封建政体之创兴。

周人封建,亦由当时形势之实际需要逐步逼拶而成,同时亦是周民族对于政治组织富于一种伟大气魄之表见。

1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谓:“殷人兄终弟及,周人父子相传,封建制从父子相传制来。”此说颇 嫌看史事太松弛,不见力量,只把天下依着家庭的私关系随宜分割,无当于周初建国之严重局 势.只是一种隔绝史实之空想而已。且殷人自庚丁后已五世传子,(殷本纪、三代世表。古今人表皆同)

未知何故。(亦可是五世单丁无兄弟.然亦可不传弟而传子。史文缺佚,已难详论。惟史记殷本纪谓:“帝 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母为正后,得嗣。”则其君位传袭之法,已开周人先声矣。)

至周初君位,颇有立贤之迹象。或以便于争强而然。如太王舍太伯、虞仲而立王季,为第一次立贤。文王长 子伯邑考,次子发(即武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为第二次立贤。(伯邑考果系先卒与否不可知.周人乃 一种极长于实际政治上争强之民族.大有舍长立贤之可能。)

武王灭纣以后,并不能将殷人势力彻底铲除,因此仍封纣子禄父(即武庚)于殷,(孟子谓:“殷自武丁以来。贤圣之君六、七作,尺土莫非其有,一民莫非其臣”,可见殷代政治势力之韧固。盘庚至纣二百年,王朝系统相承,其政治成绩必有可观也。)

周时则设立三监,(管叔、霍叔、蔡叔),以监督武庚之近旁。

武王行二,次管叔鲜(行三),次周公旦(行四),次蔡叔度(行五),又次霍叔处(行八),次康叔封( 行九)武王封管、蔡而周公不预,以诸弟中周公最贤,武王引之助治国政,统筹大局,故不出封在外也。( 史记鲁世家:“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它如鲁、燕、齐诸国,始封皆在成周之南。

今河南有鲁山县。诗閟宫:「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许、郑密迩,亦在河南。“燕”字本作 「郾」,今河南有郾县,与召陵密迩,当是召公初封之地。齐为周之外戚,国语:“齐、许、申、吕 由大姜”,许、申、吕三国皆在今河南境,则齐之初封,亦应与三国近。或本即是吕,故太公称吕 望,丁公称吕伋,(顾命)后乃分封于齐。

此乃西周第一期之封建。

大概周人势力,逐步东侵.分为两线,由丰、镐向东南经营汉水上流.渐及淮域,此文王已开其 基。(故曰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携虚批亢。未能直犯殷邦。乃先南下。)由丰、镐向东北,经营河、 洛,及于殷商,则为武王之新猷。周初封建,即为此两线展扩之初步成绩也。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封禅书。又礼记文王世子云:“文王九十七而终,武王九十三而终。」武王崩于文王崩后五年,岂文王十龄生武王耶?此决不可信。大抵武王年寿并不甚高。)

此乃周初一个最严重的局面。不得已乃有周公之摄政。 若传子,则成王尚幼,不足支此危局。若传弟,先应及管叔,周公知管叔亦不足膺此重任。若传 贤,自属周公,(周书度邑:武王谓周公曰:“乃今我兄弟相及。”则武王固有意传周公。)

然周公居中主政,嫌于自取,不得已乃奉孺子王而摄政。(书大诰:「王若曰」,郑玄云:“周公居摄,命大事则权称王。”) 管叔不了解周公之苦心,武庚乘机煽惑,三监转联殷同畔,(此见当时王位继承法尚未明定。管叔本非决不可立,疑周公奉成王而摄政,乃以排管叔而终谋自取之也。)

当时东方整个旧殷王朝的势力,一时俱起。

计有三监、殷、奄(即以后之鲁)、熊盈族(凡十七国)、淮夷(在淮北)、徐戎(在鲁东薛)。2

周公亲自东征,杀管叔。定乱,乃复位封国。

一、鲁 周公子伐淮夷、徐戎,遂封于鲁。(今山东之曲阜,得殷民六族。伯禽既能专师主讨伐,知成王亦不甚幼弱。周公虑 其不能应付当时危局,故乃毅然摄政。管叔亦因此疑周公而遂叛。)

二、齐 封太公子丁公于齐。自有鲁、齐之新封,周人势力始越殷而东达海滨。

三、卫 封康叔于卫,得殷民七族。自此殷朝自盘庚以来历八世十二君垂三百年之河北根据地,始拱手而让之周人之治下。

四、宋 封微子启于宋。周人尚不能完全宰制殷遗,乃封其王族之贤者于自汤以来之故土,仍表示周人之无意于灭殷族也。

五、晋 封唐叔于夏墟,此为沟通周人自大河北岸直通殷墟(即新卫)之要道。

六、蔡 封蔡仲于蔡,此为周人经营南国之极东点.自此北绕而与鲁、齐相呼应,以及于卫、晋,而宋人自在大包围中。

七、东都 周公又营洛邑为东都.置殷顽民焉。(殷遗民大部瓜分,即鲁、卫、宋、洛邑是也。)天子常自临驻,以镇摄东方, 而与新封诸邦相联络。

此可谓周人的第二次封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其时燕亦移于河北,大约在齐、卫之间。)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抱殷宋于肘掖间,这是西周的一个立国形势,而封建大业即于此完成。(夏、殷之际。虽已有共主、诸侯之名分,然尚不能有如此强有力的建国形势,故曰封建制度起于周代,实乃中国古史上一重要之进展也。史记三代世表谓:“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着。”亦因殷以前所谓诸侯.大体仅为部族,不能如周室封建各国之文化规模耳。)

左僖二十四年载富辰之言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今河南郑县)、蔡(今河南上蔡,后迁新蔡.又迁州来、今安徽寿县)、郕(山东汶上县)、霍(山西霍县)、鲁(山东曲阜)、卫(河南淇县。后迁楚邱,今河南滑县:又迁帝丘.今河南濮阳)、毛(河南宜阳)、聃(湖北荆门)、郜(山东城武)、雍(河南修武)、曹(山东定陶)、滕(山东滕县)、毕(陕西咸阳)、原(河南济源)、酆(陕西户县)、郇(山西临晋)、文之昭也。邗(河南怀庆)、晋(山西翼城:后迁曲沃,今山西闻喜:又徙绛,今曲沃。)、应(河南宝丰)、韩(陕西韩城)、武之穆也。凡(河南辉县)、蒋(河南固始)、邢(河北邢台。后迁夷仪,今山东聊城。)、茅(山东金乡)、胙(河南汲县)、祭(河南郑县),周公之胤也”)

又左昭二十八年载成鳙之言曰:“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儒效则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昭二十六年谓:“_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又昭九年亦云:“武王、成、康之建母弟。”)此周初封建发展之大势,其详则不可得而说矣。

周公摄政七年,而始归政于成王,(非成王至是始长,大局至是始定也。)于是周人传子之制亦因而确定。(王氏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未窥周人政治上之伟大能力所在也。

三 西周势力之继续东展

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种侵略性的武装移民与军事占领,与后世统一政府只以封建制为一 种政区与政权之分割者绝然不同。因此在封建制度的后面,需要一种不断的武力贯彻。( 此种形势正如近代国家海外殖民,亦需有不断的一种力量贯彻联系其间也。若此种力量一旦消失.则全体瓦解矣。)

周人立国,是一个坐西朝东的形势。(任何一个国家,必有其立国之形势。此种形势须由国力来支撑。 3

不断用力支撑此种形势.而求其强轫与扩大,即所谓“立国精神”与“立国理想”。相当于此种形势之各项措施,即所谓“立国规模”。一个国家知有此形势与规 模而继续不懈,此为国家之“自觉”。待此国家理想消失.精神懈靡,陷于不自觉之睡眠状态,则规模渐坏,形势日非,而国遂不国。)

其国力的移动,大势可分两道。

第一道由陕西出潼关,向河、洛,达东都.经营黄河下流。此武王伐殷、周公东征之一线。 第二道由陕西出武关,向江、汉,经营南阳、南郡一带,以及淮域。此文王化行南国之一线。 昭王南征不复,是周人势力东展在第二在线之挫折。

穆王西征,是周人势力东展在第一线上之扩大。

穆庄西征之传说,据穆天子传所载,系自洛邑渡漳水,绝太行,(钘山,即井钘)循滹沱,北征犬战,依然 为第一线之继续伸展。其循而西行,恐不出陕西西北部.至远及于甘肃。(秦、汉以后。中国一统,立国形 势大变,以前之向外发展,至是变成只在腹里活动。与当时人之想象不合,故说古史者无意间都将地理方向

倒了。一说到穆王西征,则想象其直去西域新疆.虽与古史真相不合,亦见当时人自有其很深的国家理想与 国家精神。)

宣王中兴,其力征经营者,依然是此两路。

诗江汉,召穆公平淮夷也。诗常武,尹吉甫征徐戎也。此乃宣王之南征,循上述第二线。诗 出车,南仲城朔方,伐猃狁、西戎.诗六月,尹吉甫伐猃狁至太原。(朔方、太原。大体均在今山西省南部, 黄河北岸。“方”,疑即“舜陟方乃死”之方山,近安邑。太原者,春秋昭元年:“晋荀吴败狄于太原。” 公羊云:“此大卤也。”谷粱云:“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正指今解县盐池,则方舆太原近在一地。)

诗采巳,方叔征蛮荆也(此诗之蛮荆疑即指猃狁,非后世楚地荆州之蛮。虢季子白盘记伐猃狁事.亦云“用政蛮方”,禹贡“荆、岐既旅”,又曰“导汧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此荆山在陕西不在湖北。方叔征蛮荆.亦当在陕西 、山西,不在湖北也。

此乃宣王之北征,循上述第一线。

周人势力不断向此两路线展扩,而周人之封建事业亦遂不断推进。

诗江汉,召虎彻疆土,锡山土田;诗崧高,封申伯邑于谢;诗烝民,封仲山甫于东方。据此诸 诗,见西周封建工作,至宣王时,尚不断在进展中。盖封建即是周人之一种建国工作,不断向东 方各重要地点武装移民,武装垦殖,而周代的国家亦不断的扩大与充实。(相应于周人此种军事

政冶之推进者,则尚有其“宗法制度”。必三者并观,乃可以明暸当时之所谓“封建”。

四 幽王见杀与平王东迁

西周三百年来之力征经营,其面向常对东南,不对西北,(因其时周人之敌,多在东南.不在西北也。) 幽王遭犬戎之难,见杀于骊山下,似犬戎居地亦在周之东南。(或偏近西南,而非西北。)

左传昭公四年:“周幽为太室之盟,戎狄叛之。”此等戎狄正近在河南省西南太室山一带,证一。 犬戎由申侯召来,申在南阳宛县,(汉书地理志)今河南南阳(城北二十里)有申城故址。宣王时申迁 于谢,在今南阳稍南。大率其国在周东南千数百里,如犬戎在周西北,相距辽远,申侯何缘越周附戎, 戎亦何缘越周合申。形势不合.证二。据郑语,当时申、西戎、缯相结。左传(哀公四年)楚人致方城之外 于缯关。一则缯近方城,与申接壤,证三。幽王与申、缯、西戎之联军遇于骊山,(故骊戎国。证戎不在 周之外而在内。此内外本是后人见解也。 其地在周镐京与申、缯之间。证四。(郑语,史伯之告郑桓公曰:“四方之国,非王母弟甥舅,则夷狄。”亦 华戌杂处,幽王前已然之证。4

幽王既死,周室遂分裂。

竹书纪年:(见左博昭公二十六年疏引。)“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

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侯所杀。”此事史记失载.新唐书大衍历议谓「丰、岐、骊、携,皆鹑首之 分,雍州之地」,是携乃岐、丰相近之地名。虢公立携王,实为主持正义。许与申为同姓。故助平 王。又今本纪年,同立平王者尚有郑。郑桓公为周司徒,见周将乱,早谋东迁。郑武公娶申侯 女,为夫人,曰武姜(即郑庄公之母)故郑、申亦同谋。(郑桓公死于骊山之难,而武公遂与申同护平王东迁也。) 鲁乃周室东方封建最亲、最主要之国家,故申、许、郑三国乃假托其名义。(观于平王东迁后,鲁国采取不理态度, 知以前决不主张立平王也。)

晋文侯觊觎黄河西岸之土地,乃起兵杀携王,自为兼并。平王德其杀雠.而无力索还故土,立于申乃暂局,于是东迁洛 邑。(史记不知其间曲折.谓平王避犬戎东迁。犬戎助平王杀父,乃友非敌.不必避也。又按:史公言幽王宠褒姒,褒姒不好 笑,幽王举烽,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为之数举烽。及犬戎至,举烽,诸侯救不至,遂杀幽王,此委巷 小人之谈。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 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昼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

郑武公则藉此并虢自大,故曰:“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秦人亦乘机侵占岐西地,与晋连壤通好。此乃西周 东迁时西方一部分诸侯情势之大概。

及平王东迁,以弒父嫌疑,不为正义所归附,而周室为天下共主之威信亦扫地以尽,此下遂成春秋之霸局。

平王宜臼乃申侯甥,申侯为其甥争王位.故联犬戎杀幽王,凡拥护平王诸国,如许、申、郑、

晋、秦、犬戎等,皆别有野心,形成一非正义之集团,为东方诸侯所不齿。因此周室东迁后,政 令亦骤然解体。

5

篇三:各朝代简介及重要事件

文史知识

一.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二、夏朝(约公元前 21 世纪—约前 16 世纪)

(一)家天下: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王位,定都阳城,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二)文化

1.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其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发现了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被命名为“中国龙”

2.夏历:夏朝开始的历法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商朝(公元前 16 世纪—前 11世纪)

(一)迁都: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后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河南安阳)。因此又称殷商。

(二)文化

1.青铜器:商代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2.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自此我国历史有文字可考。从甲骨文发展至今日的汉字。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四、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历史上称为西周。

1.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周厉王残暴不仁,国人忍受不了,奋起反抗,史称“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于是出现了“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五、东周(公元前770-前221年)

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人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幽王的儿子周平王继位后,将王都迁到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两个时期。

1.“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老子:春秋时代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其代表作为《道德经》。

3.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为政以德”。

4.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5.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主张“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6.韩非:著名的法家思想家,主张改革和法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7.《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最著名的兵书,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所著。

8.商鞅变法:公元前365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迅速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9.《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六、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为尽快改变由于春秋战国500多年分裂造成的混乱局面,巩固秦王朝的统一,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统一币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修筑长城。

七、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且出现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由此频繁,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起点:长安。加强了东西间的联系。胡麻、胡瓜、胡椒,石榴,葡萄等传入了东方。

八、东汉(公元25年~220年)

西汉末年,王莽改制激化了社会矛盾,爆发了著名的绿林与赤眉大起义,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死于变民之手,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登基称帝,史称“东汉”。

1.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和创新了造纸术,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纸”—“蔡侯纸”诞生了,从而使中国结束了“竹帛”时代;

2.张衡:他发明了水运浑天仪与地动仪,在天文学巨著《灵宪》中对月食成因的解释,使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的揭示了月食成因的人(日地

月几何位置变化后形成的);

3.许慎:被称为文宗字祖,所著的《说文解字》成为了汉字学的开山鼻祖。

4.《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5.张仲景:其《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医方之祖”。中医四大经典。

6.华佗:世界上第一个使用了全身麻醉进行外科手术的人,在医学比较落后的封建时代,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7.班固:所著的《汉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先河。

九、唐朝(公元618-907年)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年号武德,定都长安。

1.“贞观之治”:626年,李世民继位当了皇帝,即唐太宗。唐太宗十分注意安抚百姓,开创了“贞观之治”。

2.“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号称“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是我国封建社会由胜转衰的转折点。

3.僧一行:唐代天文学家,原名张遂,他大规模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4.《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指定的药典。

5.孙思邈:称为“药王”,其著的《千金方》在医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6.陆羽: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

十、北宋(公元960-1127年)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手下将士们拥立他为皇帝,取国号为“宋”,定都在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1.“杯酒释兵权”: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设酒宴,解除了石守信等

人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从此宋朝开始了我国独特的文人治国时代。

2.《大藏经》:宋太祖下令雕版刻印《大藏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印刷佛经。

3.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被宋神宗任命为宰相后实行变法,整理财政和军政,称为“王安石变法”。包括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

4.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他使用的是胶泥活字。

5.沈括: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他著有《梦溪笔谈》一书。发明了各种形状的指南针。

6.“交子(银票)”:出现于四川地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宋代的针灸学和法医学成就突出,《洗冤集录》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西方同类专著早了300多年。

8.宋代的哲学思想是程朱理学,朱熹是集大成者,著有《四书集注》。程朱理学在明清时成为官学。

9.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十一、南宋(公元1127-1279年)

1127年(靖康二年),金国废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之后,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来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十二、元朝(公元1206-1368年)

120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意思是大海)”。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71年他建立了元朝(公元1271-1368年),称为元世祖。

1.行省制度: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的都要大。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点击查看更多:中国历史简介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西周历史简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4420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免费论文网 创业找项目 最近更新 公文素材库 文库114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