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观音乐之声有感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6-11-11 11:23:32
经典文章

篇一:观《音乐之声》有感

观《音乐之声》有感

依稀记得在高一第一节英语课上,老师就介绍了这部影片给我们。他说这是英语学习者必看的一部经典影片,并且教会了我们影片当中的《雪绒花》这首歌。当时只是觉得这首歌很好听,对这部影片的了解却仍是一无所知。直到那学期末快放假的时候,由于考试考得好的原因,老师才网开一面,让我们观看了这部影片。在没有再次看这部影片之前,我只能回想起这部影片中的一些情节以及那首赞美祖国的《雪绒花》。

坦白说,要不是那天手机没电了,我没有派遣闲暇时光的方式了,也许我就不会那么认真地去看那部电影了。我总是觉得无论是一部电影,还是一本小说,看过一次以后就会变得索然无味了,再也没有任何新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了。然而,在再次认真地看完影片后,我才意识到我的这个想法是多么的幼稚与简单。所幸的是,我终于认清经典著名的含义。所谓的经典不是人们强加给某部影片或是某本小说的,而是在不同的生命历程当中,我们都能从这些经典和名著里学到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或是人主公的某句话,或是主人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勇敢,又或是主人公在面对选择时的坚持,都会使同样处在相似境地的我们精神振奋、为之感慨,并激励着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越走越远。

看似疯癫的玛丽亚,是个小修道院的修女,她无拘无束,像个鸟儿那样在自然里放声歌唱。我不得不佩服她那种对自然毫无遮掩的热爱。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着要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似乎已经是深入我们骨髓的嗜好了,可是在这个纷繁的社会里,这样的癖好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对金钱的狂热与物质的享受已经占据了我们太多的时光。而玛丽亚是幸运的,她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音乐的痴迷并没有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受到制约。在影片里的修女主管们并不像我们想

像地那么古板与顽固,她们是支持玛丽亚的,并像个母亲那样帮她驱散她心中的迷茫,在她失落时给予她莫大的鼓舞。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傻人有傻福吧”。

而冯·特拉普上校的身上则是充满了固执与倔强,他对七个孩子的教育就像平时训练军队那样严厉而刻板。初见玛丽亚时,他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自从妻子过世后,他的古板与固执便显得更为可怕。他的孩子们不敢接近他,更不知道如何去表述自己对这位伟大父亲的爱。当得知玛丽亚带领孩子们穿着用窗帘做的游戏服游玩一整天时,他便更为严厉地指责了玛丽亚。但他最终被充满激情与爱的玛丽亚所感动,走出了自己的阴影,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成了一个真正伟大的父亲。

和玛丽亚相比,出身上层社会的埃尔莎·施瑞德男爵夫人,便显得更为端庄、优雅,和特拉普上校的恋情似乎也是天造地设的。但正是由于她的这种端庄与优雅所给孩子们带来的这种疏远、给上校带来的压抑感,也是她最终离开上校的最合理的理由。起初是不喜欢这个角色的,可再后来看到她对爱情如此拿得起、放得下的时候,便对她有了新的理解与敬意。我想,这便是对爱情的另一种诠释。

修道院里的修女主管们以往都被认为是严厉而古板的人,而在这部影片里她们却颠覆了以往的典型形象。她们在了解了玛丽安性格之后,不是一味的指责她的不是,将她死死地绑到修道院里,而是将她安排到适合她的上校家里去做家庭教师。在玛丽安有困难时像母亲那样去帮助她,给予她鼓励与面对的勇气。

疼爱孩子们的麦克叔叔也是上校的好朋友,他尤为欣赏孩子们的歌声。尽管他知道孩子们的父亲不会同意孩子们以家庭演唱团的形式参加比赛,他还是将孩子们的愿望付诸实践。在剧情的最后,他也凭着自己的聪明机智地给上校一家人逃跑的机会。

上校的七个孩子们则更是性格迥异,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地方便是当新教师来的时候那种团结一致调皮捣蛋的决心。然而,孩子终究还是孩子,如果你有足够地爱孩子的耐心,并将自己放在与他们同等的位置上,他们终究还是无法抵挡别人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的。

以上便是我对影片中所有角色的简要理解。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对生活,我们应该像玛丽安那样地勇敢、乐观,对任何事都充满着永不褪色的激情;对爱情,我们应该像男爵夫人那样拿得起、放得下,给爱的人最美好的祝福;对祖国,我们则应该像上校那样发自内心的热爱、用心去维护她的利益,哪怕是牺牲自己的生命!

二十多岁的我们,很容易在成长的路上迷茫。迷茫的多了,也就找不到真正的自我了。但是这些激励我们成长的经典影片,总会鼓舞着我们一步步地往前走。我坚信,只要有面对生活的勇气与面对挫折的洒脱,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内心充满着正能量的人——就像向日葵那样,每天坚持不懈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并用这种坚持鼓舞身边的每一个人!

篇二:观电影《音乐之声》有感

观电影《音乐之声》有感

优雅的音乐,是寒冬的一抹暖阳,融化冷却的空气;纯真的善良,是炎夏的一股凉泉,消散夏季的炙热。

——题记

观《音乐之声》,犹如把自己投身于美妙的音乐世界,让人心情愉悦、舒畅,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美的享受。电影最先出现的是山,明净清新,曲折有度;紧接着是天籁之音,音符跳跃,轻快动听;接着映入眼帘的是舞,简单绰约,朴实动人;歌为舞起,舞因歌动,灿如云锦,绚如春花。玛利亚置身于苍翠的大山之中,活泼爽朗的歌声让山美、水绿、情动,大自然牵系着每根爱美的神经,与玛利亚那颗热爱大自然,热爱音乐,热爱生命,善良,勇敢,自信,追求自由、朴实的心境相拥,演绎着生活的曲度。

《音乐之声》是一部极易看懂的电影,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电影,不管是第一次看还是看过多次,它都能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在电影里,玛利亚是一个不合格的见习修女,在修女们的眼里,她爱惹麻烦,爬树,口哨,头巾下的头发里还带发夹,大逆不道。她是一个谜一样的女孩,她有勇气承担自己的错误,悔过出于真心,她能让修道院里严肃的修女发笑,她是天使,是捣蛋鬼,也是小丑??然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只是她比别的修女们更加热爱自由,热爱音乐,热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看到了玛利亚的那颗心,她明白那颗心要与大自然同在,要拥有属于她自己的更广阔的天空,而不能留在与世隔绝的修道院里。于是,院长介绍玛利亚到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电影最能激励我之处是玛利亚在去特拉普上校家之前作的思想准备。玛利亚是特拉普上校家的第十二个家教,但她对自己有信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困难、挫折考验着我们的信心,可自信心似乎往往过于脆弱,树立一定自信心是我们克服困难的前提,看过很多关于增强自信心的文章却收效不佳。但是在《音乐之声》的这个场景中,听着从玛利亚嘴里泊泊流动的歌词,看着她大阔步往前走的姿态,不免让人发笑,心里也不免阔朗起来,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就那么跨步之间被制服了。

电影里最快乐的情节要数玛利亚与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一起相处的时

光了。开始虽然孩子们排斥她,捉弄她,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在她的座位下放松果,让她难堪。但她理解孩子们成长中的各种苦恼,她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很快赢得了他们的信任,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那期间,玛利亚给孩子们用窗帘做衣服,教孩子们学会唱歌,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使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

当上校回到家里,发现被他当“水兵”训练的孩子们已变成了一个很好的合唱团了,而以前家里冰冷的气氛也变的活泼有生气了,孩子们的歌唱声深深吸引了上校,在玛利亚和孩子们的期待下,这位因丧妻而变得抑郁寡欢的冷漠上校终于拿起吉他,弹起了他最喜欢的那首奥地利民歌《雪绒花》。与父亲拥抱在一起,孩子们终于又找回了慈祥的父亲,特拉普上校也终于感觉到了找回了自己的家,一种久违的幸福感觉涌上心头??

玛利亚的阳光、善良无不吸引着特拉普,她也对特拉普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当男爵夫人告诉她,特拉普已经爱上她时,她又狠心离开返回了修道院。院长对她说:That you have to look for your life(你必须追寻自己的生命。)她重新又回到了特拉普上校家,追寻自己的生命,她勇敢的去面对,终于和特拉普上校结成伉俪。

然而生活中的磨难没有止境,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和玛利亚接到了柏林的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上校拒绝为纳粹服务,他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于是他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可他和他的全家被置于严密监视之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那首《晚安,再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歌的演唱把孩子们的可爱,纯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全家也正是通过这首歌向祖国和人民道别,那个场合的演唱增添了些许别离的伤感,使这首歌有了另一番韵味,不变的是,它仍然那么让人感动。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雪绒花》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唤起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念。最后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玛利亚一全跨过了阿尔卑斯山,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音乐之声》的剧情并不复杂,也没有所谓的宏大和壮观,但却更能走进人们的心灵。在观赏中,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被许许多多的爱所包围。歌般的音

乐、音乐般的语言,倾诉和展示着那些来自于七十年前一个遥远国度的人们对爱的表达:长者对晚辈,孩子对父母,子民对祖国,人类对自然,这其中的一切言行思想,都包含了和谐的爱意。

在电影中,玛利亚像一个魔术师,“魔法”是她的音乐的天赋,仔细想想,其实她的“魔法”就是她的性格,因为她乐观的性格才有了那么多欢快的歌曲,她快乐善良的心感染了孩子,改变了别人,甚至七个个性怪异从小失去母亲的孩子和他们那个严肃的上校爸爸都爱上了她。这样的人难道你会不喜欢?这样的魅力难道你会不为之感叹?有简单的心态,拥有积极向上面对生活的性格的人还有她最快乐的音乐难道不吸引你?这就是电影中那个让人难忘的——知真、向善、求美的玛莉娅。她的音乐教学法,她的个人魅力最终让她成为了一个有“魔法”的老师,她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让她的教育对象和她相处的人从她的个人魅力和独特的教学手法---音乐中受到了感染“爱”与“真善美”,得了最大的教育,从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对于一个将要下去实习的大学生来说,面对一大群求知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去做才能吸引学生跟着自己走?我们的教学“魔法”是什么?我们是否有在孩子面前的的个人魅力?如果有,那么你的学生将受你的感染懂得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我觉得玛利亚的“魔法“就是她的人格魅力,她乐观自信、温柔善良的个性。从今天起,让我充分发挥自己存在的个人魅力,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魔法”,做学生眼里的“玛莉娅”,我也相信,《音乐之声》会给我的实习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篇三:观《音乐之声》有感

观《音乐之声》有感

《音乐之声》是继《勇敢的心》之后第二部深深震撼了我的电影。它是根据奥地利发生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电影主要描写了1938年,年轻的见习修女玛利亚到退役的海军上校特普拉家中做家庭教师的故事。整部电影沉浸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动听的音乐声中,当然给我影响最深的还是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以及女教师玛利亚对孩子们悉心的照顾与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

玛利亚初来到上校的家中,家里到处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完全没有孩子的气息,更别提欢声笑语了。孩子们的出场着实让人震惊,在上校的口哨声中一字排开,这也使得玛利亚非常惊讶,她对于上校交代的照看孩子的一些“规则”也并没有刻板地照做。映像最深刻的就是玛利亚说:“口哨是给动物的,不是给孩子们的。”上校把孩子当士兵一样严格地管教,用口哨来安排孩子们所有的起居生活,孩子们受到长期压抑,总是和家庭教师作对,以此来吸引父亲的注意力。我们一直强调以孩子为主体,如果家庭教育都是如此,那么孩子是多么可悲,儿童主体地位从何体现?而玛利亚却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与孩子们交流。她与孩子第一次最亲密的接触要数那个暴风雨的夜晚了。外面雷电交加,女孩子们害怕都跑到玛利亚的房间,没过多久男孩子们也都过来了,他们一起在玛利亚的床上欢快地歌唱。玛利亚在歌中唱出美丽的风景,和一切她喜欢的美好事物,鼓励孩子们也把她们喜爱的东西用歌声表达出来。孩子们在她的带领下一一唱出了,他们也不再那么害怕。

对儿童的艺术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之一就是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为他们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玛利亚知道孩子们长期呆在家中,没有丰富的活动,于是决定带孩子们出游。可是向上校申请游戏服无果,她用房间的窗帘给孩子们做了统一的游戏服,第二天带着孩子们开始了一场欢快的旅行。孩子们因为从未离开过家门,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在玛利亚的带领下,他们到市场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一开始孩子们不会唱歌,玛利亚就用生动形象的填词教孩子们“哆来咪”歌,教孩子们弹吉他。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的身上具有从事艺术活动的天生倾向和能力,并且这些能力需要现实地变现出来。特普拉一家7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他们开始表现的很拘谨,玛利亚通过循循诱导,以童心对童心,让孩子们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充分地陶冶情操,在使孩子们得以健康成长的同时也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用天生的温柔和善良赢得了孩子们的友好。电影结尾,特普拉一家表演了一场音乐盛典,孩子们的艺术天分充分地展现出来。

我们作为将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更加应该认清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儿童实施合理的艺术教育。在尊重儿童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儿童感受周围环境,生活中的美,,用儿童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我们最重要的就是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做一个得当的引导者。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艺术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观音乐之声有感》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2269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免费论文网 卡耐基范文网 最近更新 公文素材库 文库114 范文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公文驿站 公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