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真相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8-09-09 00:00:32
经典文章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真相

  陶渊明,又名潜,生于公元365年,卒于公元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年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思想家。

  学历:大学本科。

  家世:曾祖父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统帅八州军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陶逸,官至太守。陶渊明为官四代,官至彭泽县令。

  陶渊明九岁丧父,由外公孟嘉抚育长大。孟嘉,著名学者教授,在外公的指导下,接受了完整的高等教育。渊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少年时,陶渊明即写下“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豪言壮语。42岁前怀抱“大济苍生”的雄心四度出仕,但四度辞职。为啥?东晋末年,天下动荡,军阀混战,那是野心家的天堂,像陶渊明这样德才兼备的人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击,他又不愿丧失人格,同流合污,于是只有选择公开同最高统治者决裂,回家真隐。

  陶渊明第三次辞职后,回到老家,因不善谋生不善理财而穷困潦倒,其任太常卿的叔父陶夔见而怜之,劝渊明出仕,并亲自出面为渊明打通关节,为他谋得彭泽县令一职。

  东晋时,一个大县县令是正六品。

  他的薪水有多高呢?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日薪五斗米。

  东晋的五斗米,相当于现在的20市斤,按人民币三元一斤结算,日薪六十元。一个月也就人民币1800元。这样算来,县令的收入岂不是太低了?

  有很多人不了解古代的薪水制度,因而闹出很多笑话。

  东晋时代的官员收入由四部分构成。一是实物工资,如县令的日薪五斗米;二是现金工资,如县令的能够买五斗米的铜钱或者银两;三是官田收入,如县令的官田是三百亩;四是灰色收入,而且在古代灰色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是合法的。

  让我们来算一下陶渊明担任彭泽县县令的总收入。

  日薪五斗米,折合人民币六十元,月薪1800元,加上现金翻倍,即为月薪3600元人民币,年薪满算(不能请假)就是43200元人民币,再加上官田的收入,三百亩官田的收入是前面两项的五倍(这还是保守的),即216000元人民币,三项合计总额为人民币259200元人民币。

  第四部分灰色收入,这部分最不好算,由你的人品决定,看你是大贪还是中贪还是小贪亦或是不贪。一是收税,收税分两种,固定税和临时税,缴税时朝廷只收任务总额,县令具体负责,可以掐头去尾。这掐头去尾的部分就相当于县令奖励工资,是合法的;二是人情往来,现在叫出场费。比如:辖区内有个大款,建了栋别业(现在叫别墅),竣工时请县令去剪彩,剪彩用的是专门打造的金剪,剪完了,这金剪就送给县令了。俺堂堂县令给你白剪啊?你要面子,俺要出场费。这也是合法的。再就是县令及其家属过生日,县令家里的红白喜事,辖区内的大款们都要来捧场,这在古代也是合法的;三是打官司,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古代县令集公检法司于一身,法律就是他口里的一句话,中国古代从来就没有过法制时代。该项灰色收入就看县令本人的品德了。如果县令秉公执法,这项收入可能为零。

  现在我们知道古代一个县令的职位该是多么的诱人了。现在有的年轻人忒鄙夷“不为五斗米折腰”,那算个啥?不就是五斗米吗?俺现在看见地上有20元人民币都不稀罕弯腰,给乞丐和拾荒的吧!

  既然县令职位如此诱人,渊明的叔父又费了那么大的劲才到手,渊明既不善理财也不善谋生,那他为啥要断然辞职呢?

  我们现在来还原一下陶渊明辞职的过程。

  陶渊明上任伊始,他的师爷(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就给他做了两套衣裳。一套前襟短后襟长,一套前襟长后襟短。渊明不解,就问:这是为何?师爷解释:您见上司,须低头弯腰,故前襟要短;您见下级和黎民,须昂首挺胸,故前襟要长。渊明皱起眉头,心里老大不高兴。

  由于渊明素无积蓄,三百亩官田的种子还是由师爷出面赊来的。

  在任81天,处理大小积案20余起。师爷劝渊明判案时“吃了原告吃被告”,收受双方钱财,但被渊明断然拒绝。因为他看不得弱者渴望公平的眼神,他不忍违背自己的良知。

  辖区内的几位大款数次请他剪彩,他以不认识不了解无交情为由拒绝。

  师爷劝他在临时税中掐头去尾,截留部分自己私用,他不忍加重黎民负担而喝斥师爷。

  郡守派督邮到彭泽县检查工作。

  督邮相当于现在的纪委书记,职位不高但得罪不起。所谓检查工作,实际上是挑刺,搞敲诈勒索。

  师爷要渊明准备一笔现金,送给督邮,这是官场惯例。

  渊明秉性刚直,就是有钱他也不会送给督邮,何况他确实拿不出这笔钱。按照东晋惯例,按季发薪水,即三个月发一次薪水,他上任不到三个月,还没领一次薪水,确实囊中羞涩。

  督邮住进了当地最好的驿站,师爷让渊明穿上前襟短的官服,腰系绶带去拜见督邮。他长叹一声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挂印去职,当天晚上就驾着小船离开了彭泽县境。这是他最后一次辞官,时年41岁。

  他就这样离开了官场,开始了他人生中平淡而辉煌的岁月,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位政治家,但诞生了一位文坛巨人------他成了中国田园的开山鼻祖。

  苏轼评价渊明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评韩柳诗》);朱熹曰:“渊明诗,人皆说平淡,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出这样的言语出来。”清代龚自珍也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大诗人,都曾高度评价陶渊明的诗。王国维曰:“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文学小言》)

  李白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

  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

  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

  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

  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阳山。

  陶渊明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辞》三首,在第三首诗中写道:

  亲戚或余悲,

  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其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真相》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181260.html 转载请保 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创业小项目 创业找项目 最近更新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