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赤壁赋复习学案第一课时(附答案)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6-11-03 15:02:28
经典文章

篇一:赤壁赋复习学案第一课时(附答案)

《赤壁赋》复习学案

第一课时

课型:复习课 主备人:单鹏程 审批:王坡

一、复习目标

1.梳理基础知识,积累重要实词“如”“属”“固”和虚词“而”“乎”“于”的用法。

2.掌握本文重要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二、基础知识梳理

1.一词多义

(1)如

①纵一苇之所如 () 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③熟视之,自以为不如() ④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⑤甚如饥寒 () ⑥海内晏如()

(2)属

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名属教坊第一部 () 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固

①固一世之雄也()②雍州之地,殽函之固()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④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4)其他多义实词参见市本学案P43-45。

2.词类活用 (找出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名词作动词

①歌窈窕之章 ②顺流而东也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名词作状语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4)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重要虚词

请仔细查阅市本学案P45“文言虚词”部分,尤其注意积累“于”“乎”两个虚词的意义用法。

4.特殊句式

(1)凌万顷之茫然

(2)客有吹洞箫者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4)出于东山之上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而今安在哉月

(7)何为其然也

(8)则又何羡乎

三、“而”的用法总结

(一)【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二)【假借义】

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 存而不论 避而不谈 合而为一 不一而足

【经典文言】侣鱼虾而友糜鹿

剑阁峥嵘而崔嵬

蟹六跪而二螯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 鸡鸣而起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不言而喻 得而复失 尽欢而散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成语举例】华而不实 不约而同 不谋而合 不翼而飞 不劳而获 不胫而走

【成语例释】大而无当: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 犯而不校:受

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经典文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⑤表示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的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现代汉语中没有相

应的词语,可以不用翻译。

【成语举例】拂袖而去 冲口而出 垂手而得 背道而驰 半途而废 乘虚而人 蜂拥而来 从天而降 呱呱

而泣

【成语例释】及锋而试:及:乘;锋:锋利,比喻士气高昂;试:试用。趁锋利的时候用它。原指乘

士气高涨的时候使用军队,后比喻乘有利的时机行动。 侧目而视:侧:斜着。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经典文言】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本句“以”“而”用法相同)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⑥表示因果关系,连接有因果关系的词语或句子,相当于“因而”。

【成语例释】淡而无味:淡,薄,与“浓”相对。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

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经典文言】不得已而为之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⑦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

【成语例释】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了过错如果能够改正,就是最好的优点。

【经典文言】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继承他)?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8) 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目的是,来,用来”。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宁许以负秦曲——作师说以贻之——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这

几处的“以”与“而”用法同)

2.胡须往往成为人的面部特征之一,故可以用来指代人——代词,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

“你的”。

【经典文言】余知而无罪也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某所,而母立于兹。

3.人的画像如果须发俱备则栩栩如生——动词,相当于“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

(三)【固定词组】

【然而】

在古汉语中,一般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表“虽然如此,但是”的意思。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四、课堂评价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苦斋记

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1]之龙泉县西南二

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2]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之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3]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4],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5]

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

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茶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6]。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注】 [1]处:指处州府,治所在浙江丽水县。龙泉县属处州府管辖。[2]岩崿(è):山崖。[3]瀄滵(ji

é mì):水疾流的样子。[4]吹沙:鱼名。似鲫鱼而小,常张口吹沙,故名。[5]箨(tuò):笋壳。[6]御:用。蓬藋:谓用蓬蒿、藋草来垫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中:中间。

B. 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倚伏: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C. 燕坐于华堂之上 燕坐:安坐。

D.运穷福艾 艾:尽,停止。

2.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剑溪之水出焉 得其尤绝者家焉

B.其槚茶亦苦于常茶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刘子闻而悟之 父母者,人之本也

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 .

B. 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

C.人知乐其乐 .

D.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4.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苦乐相生”的一项是()

①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②其槚茶亦苦于常茶。 ③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④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⑤彼之苦,吾之乐。 ⑥彼之乐,吾之苦也。

A①③⑥ B④⑤⑥C①②④D②④⑤

5.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巧妙地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

非“苦”也。

B.“情缘景生”、“景与情会”,前一部分的事与景与后一部分的情与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C.作者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坷的

人生。

D.文末的议论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辉,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

明确人们的“苦乐观”和孟子、赵子的大致相同。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之弥觉其甘

(2)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

《赤壁赋》第一课时复习学案参考答案

1.一词多义

(1)如 ①到,往 ②好像 ③及,比得上 ④假如 ⑤相当于介词“于”,译为“比” ⑥形容词词

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2)属 ①敬酒 ②嘱咐 ③属于 ④类

(3)固 ①本来 ②险固(地势)③巩固④顽固

2.词类活用 (找出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名词作动词 :①歌窈窕之章②顺流而东也 向东行进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名词作状语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4)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2)定语后置(3)状语后置(4)状语后置(5)被动句(6)(7)(8)宾语前置

四、课堂评价练习

1.A。A中:符合。

2.A。 A焉:兼词,“于此”。 B于:介词,比;介词,到。 C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

连词,表假设。 D之:代词,“这道理”;结构助词,“的”。

3.BB为名词动用,其他为意动。4.B。排除①②

5.D。人们的“苦乐观”,往往由于精神境界的不同而大相径庭。

参考译文

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的房子。房子有十二间,用茅草覆盖,在匡山的峰巅。匡山,在处州府所辖的

龙泉县西南二百里的地方,剑溪的水从这里发源。匡山的四周陡峭的石壁拔地而起,山崖上都是青色的石头,四边高中间低。山下白云缭绕,山上北风呼啸。大风从北边吹来,大概滋味不能甘甜却容易苦涩。所以山上生长的植物也符合这一点,它们的味道都是苦涩的。而那些物性偏苦的植物,也乐于生长在这里。就这样,鲜支、黄蘖、苦楝、侧柏等树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等野草,地黄、游冬、葴、芑等青菜,槠、栎、草斗等果实,楛竹的嫩笋,没有什么不聚集分布密密地排列的。野蜂在它们中间筑巢,采花粉酿蜜,蜜的味道也是苦的。当地的方言称它叫“黄杜”,初尝时很苦以至难以下咽,很久以后更觉得满口香甜,能够治疗淤积在体内的热毒,解除烦躁干渴的疾病。那里的槚茶也比普通的茶叶苦涩。那里的水流都从石缝间涌出,水源汩汩滔滔,快速曲折地向前奔流,注入大的峡谷。水中有很多带斑纹的小鱼,形状如吹沙鱼一样,滋味苦涩但又微含辛辣,食用后可以用来醒酒。

山距离人居住的地方比较遥远,只有先生乐于在山中游赏,但是他的随从大多因早晚来回奔波而感到

艰难,于是就选择那低洼的地方筑室定居。带领童儿几人,扫除落下的笋壳来种植粟米和豆类作物,吃那些草木初生的嫩芽。闲暇时就踏着木底有齿的登山鞋登上山崖,靠着挺拔的树木放声长啸,有时下望清冷的溪流。听到樵夫的歌声从林中飞出,就拍打石头来应和,别人不懂得他的乐趣。

先生的话说:“乐与苦,是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的。人们懂得快乐是快乐的,却不懂得痛苦也是快乐

的;人懂得因快乐的事物而快乐,却不懂得痛苦是从快乐中产生的。那么,快乐与痛苦,相互间的距离有多远呢!现在,那些富贵人家的孩子,在华美的厅堂上安坐,口中没有品尝野菜的苦涩,身子没有经历农耕的辛劳,睡觉一定要双层的被褥,吃饭一定要珍馐美食,外出一定要仆役相拥,这是常人所说的快乐。有朝一日好运穷尽福气消亡,出现难以预料的困苦,却不懂得喝琼浆吃美味的肚肠,不可以用它来吃粗劣的食物;覆盖柔暖絮被的身体,不可以盖草席。即使想效仿山野农夫和卑微的仆役,屈身疾走逃跑,在丛生的野草中苟且性命也不可能得到,难道不是往昔的快乐变成了今天的痛苦了吗?所以孟子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他们的痛苦,是我的快乐;而那些人的快乐,是我的痛苦。我听说井水因为甘冽而干涸,李子因苦涩而保存,夫差因沉湎酒色而灭亡,勾践因卧薪尝胆而兴盛,不也如同这样吗!

我听了以后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他的房屋取名叫“苦斋”,写了这篇《苦斋记》。

篇二:赤壁赋导学案(附答案)

《赤壁赋》导学案

班别: 学号: 姓名:

基础积累

一、 字

1.初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壬戌()之秋 举酒属( )客 窈窕()之章斗()牛之间 ......

如冯()虚御风桂棹( )兮兰泝()流光 倚歌而和()之余音袅袅( ) .....

嫠()妇 愀()然 山川相缪( )舳舻()千里 酾( )酒临江 .....

横槊( )赋诗江渚()之上 扁( )舟 举匏( )尊 ....

寄蜉蝣()于天地 无尽藏( )也 相与枕藉()乎舟....

2.指出下例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4)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二、词

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活用词并解释。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侣鱼虾而友麋鹿。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2.一词多义。 扣舷而歌之。七月既望。

望 歌歌曰:倚歌而和之。望美人兮天一方。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如纵一苇之所如。

哀吾生之须臾。

之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三、指出下列句子类型。

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而今安在哉?

③而又何羡乎!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文本探究

一、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请用原文回答。这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二、在夜游赤壁过程中主客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第三、四段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

感情?抒发了什么哲理?

三、请从文中找出几个能概括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对其作简要分析。

知能提升

下面是《后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问题:仔细阅读,体会它与本文所描绘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考点体验

根据提供的几个情景信息词,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且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将所构思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来。

如:根据以下情景以“歌声”为重点扩展成一段话。毕业典礼上 同学们 歌声

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放声歌唱,歌声饱含着深情,嘹亮而悠扬,回荡在每一位师生的心中。 以“黄昏 我 海风”中的“海风”为重点,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情景描写。

答案:

方法梳理

扩展语句基本类型与方法

(一) 鉴赏评价型

鉴赏评价型扩展,是近年命题最常见的题型之一,它主要是要求考生对古典诗词及格言、警句等以赏析的方式进行扩展,或对其情景进行合理地想象与描摹。鉴赏主要是指出主体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妙处,可以从思想内容(情感、主题等)上,也可以从艺术手法(风格、语言等)上进行鉴赏评价。

方法:

1.读懂题干,全面理解和落实题目的各项要求,像“情景生动”“想象合理”“修辞手法”等具体要求更要高度重视。

2.读透诗歌以及格言警句,全面理解和把握其内容主旨,认真领悟诗歌的意蕴之美和格言警句的深刻哲理。

3.“吃准诗句”,结合诗歌的内容主旨,正确理解诗句本身,找准诗句的扩展中心;把握住格言警句的中心词语和主要意思。

4.“想象整合”,结合对诗歌和格言警句的理解,展开合理的想象,谨慎地选词造句,完成答案的整合完善。

(二)添枝加叶型

添枝加叶型扩展,就是对一个结构简单的句子,采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添加修饰成分或运用修辞循法等,使之具体、生动、内容充实。

方法:

1. 认真分析句子结构,发现扩展点,然后结合句子内容进行扩展。

2. 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使句子的表达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形象生动。

3. 仔细审读扩展后的句子,检查其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是否通顺合理。

(三)串联丰富型

串联丰富型扩展就是提供一组看似没有联系的词语,要求考生写一段话,将这些词语包含在内。这类题目一般要求围绕一定的中心,或要求有明确的重点,还有的对修辞手法有一定的要求。

方法:

1. 审清题目要求,尤其是那些明确的具体要求,它们往往是答题过程中的易漏点和得分点。

2. 探究清楚词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根据这些寻找解题的突破点(即扩

展点),进而组织语言材料,完善题目答案。

3. 检查分析组织的答案,看题干中显性与隐性的要求是否都一一落实,有遗漏的地方要及时地

补充完善。

4. 注意题干中字数的限制。

(四)补写续写型

补写续写型扩展,就是提供一句话或一段话,要求能根据所提供的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补写或续写的。补写或续写的句子必须做到与原句文意想通、中心一致、语境和谐、句式相同,甚至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也应和原句保持一致。当然,关键是必须符合题干的要求。

方法:

1. 读懂题目要求,准确辩明题目所提供的有效信息。

2. 仔细分析题目中提供的短语或句子的特点,以此为扩写源头,寻找丰富句子的突破口,弄清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情境、色彩等。

3. 运用合理的想象。注意主旨一参与者,修辞、句式、意境、色彩等符合要求。

4. 检查扩展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

《赤壁赋》导学案答案

一、r?n xū zhǔyǎo tiǎodǒupíng zhào sù

haniǎo líqiǎoliáozhú lú shīshuò zhǔ piānpáo fú yóuzàng jia 通假字:

1.(“属”通“嘱”,劝人喝酒。)

2.(“冯”通“凭”,乘。)

3.(“缪”通“缭”,盘绕。)

4.(“籍”通“藉”。狼藉,凌乱。)

词类活用:

1.(“西”“东” 名词作状语,向??。)

2.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3.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4(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5. (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一次多义:

歌 1.动词,歌唱。2. 名词,歌词。3.名词,歌曲

望 1. 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2.动词,眺望。

下 1. 动词,攻克,打下。2.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如 1. 像,动。2.往,到,动。

之 1.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结构动词,的。3.代词,它。4.助词,不译。 乎1.助词,形容词词尾。2.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3.介词,在。

于1. 介词,在。2. 助词,表被动 3. 介词,从。

特殊句式:

1. 定语后置2. 宾语前置3. 宾语前置4. 判断句 5.被动句

文本研读

一、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飘荡。景色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

二、第三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第四段丢开个人愁怀,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而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三、感情变化的过程:乐—悲—喜。先写作者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然后饮酒放歌的欢乐中伴入了悲凉的萧声,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入悲哀;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中;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知能提升

两《赋》写景的主要句子是:前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后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前赋所写之景,限于舟中,字字初秋之色;后赋所写之景,多观于岸上,句句初冬之状。

考点体验:

答案:黄昏时,我漫步海边,海风像一个顽皮的小孩,撩拨我的头发,撩起我的衣角,也撩乱了我的思绪。

篇三:赤壁赋复习学案

《赤壁赋》复习学案

一、文言知识归纳

1、指出文中的通假宇,并解释它的意思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思。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侣鱼虾而友麋鹿。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羽化而登仙 .

击空明兮溯流光 ..

不知东方之既白 .

3、掌握下列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初与东山之山

徘徊于斗牛之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固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臧也

(3)灵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4)而今安在哉 何为其然也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今义:美貌的女子。 ..

白露横江古义: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今义: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 ..

5、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如:

纵一苇之所如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名属教坊第一名 .

举匏樽以相属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扣舷而歌之。歌曰。 ..

倚歌而和之。

七月既望。望美人兮天一方。 ...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

耳得之而为声。 月出于东山之上。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相与枕藉乎舟中。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月出于东山之上。 .

二、名句默写

1、 。(09年山东卷、江苏卷、08年广东卷)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08年辽宁卷)

2、_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08年福建卷)

挟飞仙以邀游,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福建卷)

3、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08年安徽卷)

4、西望夏口,___________________,山川相缪,郁乎苍苍,______________?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_____________,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_____ ,横槊赋诗,___________________ ,而今安在哉 (08年全国卷)

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_______________,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______,而卒莫消长也。(08年江苏卷)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___________________;盈虚者如彼,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全国2卷)

6、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7、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 _ _______,______ ______,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___________________。

8、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比拟的手法借箫声写愁情。(2010年上海卷)

9、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0年安徽卷)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2010年广东卷)

三、重点翻译句:

1、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四、课后练习巩固

1.选出加粗词的意义、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 ( )

A.苏子愀然B.凌万顷之茫然C.何为其然也 D.其声呜呜然

2.选出短语结构与众不同的一项( )

A.白露横江 B.水光接天C.旌旗蔽空 D.冯虚御风

3.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驾一叶之扁舟B.倚歌而和之C.自其变者而观之D.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4.选出下列句中“乎”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C.知不可乎骤得 D.郁乎苍苍

5.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句()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举匏樽以相属 D.相与枕藉乎舟中

6.选出“之”字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一项()

A.不知东方之既白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哀吾生之须臾 D.羡长江之无穷

7.选出下列句中属被动句的一项()

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8.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 )

A.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惟兄嫂是依 D.渺渺兮予怀

四、作文素材连接

1.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

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千岁月,无人见得了。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下,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 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必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3.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朗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重庆考生《诗人?明月?黄花》

4.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有快乐可言。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让我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胸怀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有这种胸怀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的扉页留下光辉的一笔。

——陕西考生《我的快乐妙方》

5、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6、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7、 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8、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

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9、 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10、 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11、在这个有着惨白月色的夜晚,他独坐短松岗,一壶清酒伴着泪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他一定是赶了好久的路后才回到这里,他来不及洗去脸上的浮尘,来不及整理泛白的鬓角,他只想快快回到这里,再好好看看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女子,他仿佛又看见她凭栏倚窗,乌黑的长发倾泻而下。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树掩映下的坟冢默默地回应他的呼唤,他的手轻轻抚过坟头,将清酒缓缓洒在坟前,深深凝望后毅然转身。这是怎样的悲痛!曾经伉俪情深,如今只剩下自己形单影只,但他没有沉沦,他用他坚实的肩膀撑起这份悲痛,撑起他残落的家,用他的肩膀撑起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化作一首千百年来被人传诵的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起对亡妻的思念。

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策马奔腾,锦衣华服,骑匹高头大马,浩浩荡荡踏过平岗,他挽弓射箭,呼啸声间射透天边云朵,霞光万丈,那是他对豪迈忠义的褒奖和勇敢无畏的勋章。他在军帐中端起一碗酒,二话不说干脆饮下,一擦嘴角,再度斟满酒。他的裣衽微张,全然忘了鬓角的银丝,他口出豪言——誓将大宋一统于吾王!他再一次用肩膀撑起报效祖国的铁胆丹心,用肩膀承担统一大宋的豪情壮志,一杯酒,映着发红的双颊,将忠心与道义用肩挑!他泼墨写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对祖国的忠心。 《肩膀》

佳 作

纪 念

历史是值得敬畏的!

怎样的人才能够被史书收录?怎样的人才能在历史的纪念碑上留下千秋英名?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

赤壁赋复习学案第一课时(附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17475.html 转载请保 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