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7-04-21 06:39:57
经典文章

点击查看更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篇一: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应用,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具体内容是在“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终极指向是促进生产力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形成“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择善而固。从而使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由偶态变为常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

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廉政建设

一、廉政简介

我国有学者从现代社会廉政的特征和实质出发,认为廉政包含四个要素:一是“廉正”,指政府及其官员在履行公务、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廉洁而公正、廉洁而正直,不贪污、不受贿、不枉法;二是“廉朴”,指政府及其官员取之于民者少而用之于民者多;三是“廉节”,指政府及其官员在国家管理活动和处理与社会公共事务有关的活动3中具有清廉无私的品德或节操,也称廉德;四是“廉制”,即有关廉政的制度。 [编辑本段] 二、基本涵义

还有学者从廉政的内容出发,认为廉政的基本涵义有四:其一,就“政局”而言,要造就一个公正l廉明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氛围,其二,就“政制”而言,要建立廉洁高效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其三,就“政策”而言,要制定并严格实施确保政治清明的政策和措施以取信于民,其四,就“政德”而言,要求各级官吏树立廉洁奉公的官德和不贪不淫的私德以为民之表率。

简言之,所谓“廉政”就是公正廉明的政局、政制、政策和政德的良性结合与辩证统一。廉政就与腐败相反,起码要具备三个要素: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受国家委任从事国家公务的人,主观方面没有牟取私利的动机,客观方面不滥用权力或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违反公认的规范的行为。

廉政建设近年已经成为国家公务员申论写作的热点之一,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编辑本段]

三、新时期廉政建设的特点 1.廉政建设体系化

党在十五大以后提出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通过深化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

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十六字方针,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作出的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党和政府从教育、制度、监督等各个环节出发,建立标本兼治的综合体系进行廉政建设的宏观战略和清晰思路,既全面又有重点,摆脱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治理局面,迈出了廉政建设体系化的坚实的一步。这种体系化的廉政建设方针突出反映在2005年1月中央颁布实施的《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简称《实施纲要》)里。该纲要明确提出了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工作目标,所规划的廉政建设体系既是一个着眼全局的体系,又是一个遵循规律的体系,还是一个注重预防的体系,更是一个依靠民主、法制和德治多管齐下防治腐败的体系。 2.廉政建设制度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有关廉政的法律制度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2003年11月召开的全国纪检监察法规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体系的规划;2003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颁布实施;2004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颁布实施;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关于纪委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规定(试行)》等法律和规范性文件相继颁布实施。与此同时,还有一系列有关廉政建设的法律和制度正在抓紧制定之中,如2001年7月起中央纪委法规室和监察部法规司多次组织召开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廉政法的专家论证会,目前正在酝酿出台廉政法。总之,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有关廉政的制度化建设所迈出的实质性步伐是建党、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其间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法律和制度填补了廉政建设的制度空白,为加强廉政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群众利益成为廉政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一思想体现在整个廉政建设实践中。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及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学校乱收费和挤占、挪用、截留教育经费行为;认真清理、整顿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乱加价、乱收费等现象;继续纠正在征收征用

土地、城镇房屋拆迁以及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着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以及面向农民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问题;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重大事故背后的腐败行为;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的专项工作,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这些举措真正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反映了廉政建设的具体化和微观化。 4.廉政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体系化与制度化是廉政建设力度加大的重要表现。从客观现实结果来看,廉政建设的力度加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依法惩处力度加大。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对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一直有增无减,中央纪委、监察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严肃查处了一大批有腐败问题的省部级干部。二是廉政教育力度加大。中国共产党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着力通过化解内因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发生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十六大以来,党更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推出新的措施加强廉政教育,如规定新任领导干部必须接受廉政谈话和廉政培训,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在年度述职的同时要述廉等。

5.通过深层次体制改革推动廉政建设

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强调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精神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力争在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突破,从深层次彻底解决廉政建设的瓶颈问题。目前各地在干部人事制度、司法、行政审批等领域都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在体制改革方面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精神,重点解决权力制约机制的完善问题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和制约理顺权力之间的关系,保证各部门、上下级之间权力的健康运行。

6.注重廉政的社会环境建设

廉政建设只有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则整个社会对腐败行为麻木不仁,廉政建设就难以取得成效。2005年初中央颁布《实施纲要》的主要用意之一就是要形成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反腐败的局面。从2006年到2007年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观和政绩观教育,促使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道德观念,并把这种教育活动深入到学校、企业、工厂等各个领域,大力营造弘扬正气、抵制邪恶的良好社会氛围。目前,广大人民群众已真正觉悟起来,正以实际行动与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廉政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已初步形成。 []

四、新时期廉政建设的路径在现阶段,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教育为基础、以法制为保障、以监督为关键的教育、制度、监督有机统一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

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十六字方针,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廉政建设。 制度建设是前提

1.制度建设是前提:进一步完善廉政建设的法律制度。

廉政建设必须在法制的轨道上进行,必须以科学合理的制度为前提。加强制度建设包含三方面含义:其一,要树立起制度意识。要意识到制度在廉政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树立起制度的权威,把制度作为制约权力和廉政建设的基础载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风廉政建设更需要走出一条依靠制度改革的治本之路。其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廉政制度。当前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务员财产、收入申报制度,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健全公务员责任制和领导问责制。其三,要严格执行制度。制度得不到执行,其效力将化为虚有。目前特别要注重加强对法律和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持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发展是根本

2.发展是根本:在改革和发展中推动廉政建设。 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要求,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廉政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求得发展,廉政建设的许多问题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得以解决。廉政建设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大多是

长期以来制度和机制不健全的结果,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首先通过改革和创新来解决制度本身的问题。同时,制度又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这也要求重视制度的修订和完善,重视制度本身的改革与发展。《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解决腐败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解决问题,这些既是对我国反腐败历史经验的根本性总结,也是当前和未来深入推进廉政建设的根本思路和办法。总之,我们要注重制度创新,使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要使制度科学有效、行得通、做得到;要注意借鉴国外经验,在改革和发展中解决廉政建设的制度性和源头性问题。 权力监督是关键

3.权力监督是关键:健全权力配置、制约与监督机制。

廉政的直接客观现实目标就是遏制腐败,而“腐败的核心问题无疑是一个政治权力的基础和运作问题”。廉政建设必须抓住正确行使权力这个关键,而权力得以正确行使的前提是权力的合理配置。我国《宪法》规定了基本的国家制度,为权力的配置提供了总体的原则和程序。据此,实践中要根据客观实际和权力运行的规律,进一步理顺具体权力之间的关系。同时,要理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

调的关系,把对权力的科学配置和对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结合起来。在权力运行过程当中,既要高度重视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又要高度重视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既要高度重视党内监督,又要高度重视党外监督,把党和政府的内部监督与来自人大、政协、司法机关、新闻舆论、人民群众等的外部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权力运行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完整而有效的监督制约体系,特别要强化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突出监督主要干部。当然,这些权力监督和制约都是以制度为前提的。 利益协调是重点

4.利益协调是重点: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获取机制。 曾经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利益被排除在廉政的范围之外。其实,利益一直居于社会生活的核心地位,权力的配置实际上是在形成利益分配的基本格局,而权力被滥用的源动力则是权力能给其掌有者带来经济上或政治上的利益。很多具有体制性和制度性的腐败问题之所以成为廉政建设的攻坚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利益问题。如果单靠惩罚和监督,不去解决深层次的利益问题,则惩罚和监督的效果将大大降低。如果能从根本上协调利益,化解廉政建设中的深层次体制问题,就会大大减小权力被滥用的可能性,解决廉政建设的瓶颈问题,廉政建设就能深入开展。因此,进行廉政建设必须完善利益分配和导向机制,特别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权力被滥用的空间;要警防由于利益分配不公而造成廉政行为规范的失效,消除因利益分配原因而产生的商业贿赂现象。 社会环境是基础

5.社会环境是基础:培育廉政文化为廉政建设提供社会支持力。

廉政建设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因而必须在全社会培育起廉政光荣、腐败可耻的廉政文化氛围。我国当前的主流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已认定了廉政在法律或者道德上的普遍性标准,但这种标准还没有完全转化为民众的普遍性标准,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鸿沟,廉政的主流价值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和消解了,社会“潜规则”得以盛行。因此,培育廉政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增强人们对廉政的认同感。此外,还要注意消除对待廉政问题的双重标准现象。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对腐败既深恶痛绝又身体力行,当他人腐败而自己没有得到好处时义愤填膺,而一旦自己掌握权力资源或关系到自身利益时则另当别论。

这种现象危害十分严重,对廉政文化的培育带来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必须通过加强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加以消除。

自治区区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或新,地处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从东北至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印度等八国接壤,

边境线长5600公里,是中国边境线最长、对外开放口岸最多、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省区。新疆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

新疆,古称西域,意为中国的西部疆域。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宗教并存的地区,从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开始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设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5个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7个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2个地级市: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4个自治区辖市:石河子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和五家渠市;16个地州辖市、62个县、6个自治县、628个乡(其中含43个民族乡)、229个镇、145个街道办事处。自治区首府为乌鲁木齐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辖14个师, 179个农牧团场。

新疆现有53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等13个民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2005年末,新疆总人口为2010.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14.69万人,占总人口的60.42%。各民族人口数量及所占比率为:维吾尔族人口923.50万人,占总人口的45.94%;汉族795.66万人,占39.58%;哈萨克族141.39万人,占7.03%;回族89.35万人,占4.44%,柯尔克孜族17.15万人,占0.85%;蒙古族17.17万人,占0.85%;塔吉克族4.40万人,锡伯族4.15万人,满族2.46万人,乌孜别克族1.51万人,俄罗斯族1.12万人,达斡尔族0.64万人,塔塔尔族0.47万人,其他民族11.37万人,占0.57%。人口自然增长率11.4‰。

新疆地域辽阔,地形多样。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盆地被高山环抱,俗喻“三山夹两盆”。北部有阿尔泰山脉,南部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是准噶尔盆地(面积38万平方公里),南部是塔里木盆地(面积53万平方公里)。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哈密、吐鲁番盆地一带称东疆。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盆地中部,面积32.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新疆冰川资源丰富,有大小冰川约1.86万条。有大小河流570多条。除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外,其余河流均是内陆河。塔里木河全长2437公里,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新疆湖泊众多,水域面积5504.5平方公里,其中博斯腾湖水域面积972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

内陆淡水湖。新疆东部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中国陆地的最低处,也是世界第二低处。新疆远离海洋,四周高山环抱,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10.4℃,年均降水量188.1毫米。区内山脉融雪形成众多河流,绿洲分布于盆地边缘和河流流域,绿洲总面积约占新疆总面积的5%,具有典型的绿洲生态特点,形成独特的绿洲农业。新疆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新疆地表水资源量855.40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2位,人均地表水占有量是全国平均值的2.2倍。地下水资源量502.60亿立方米,冰川储量2.13亿立方米,占全国的50%。农、林、牧用地面积约 6306.07万公顷。现有耕地面积406.34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2公顷,为全国人均水平的2倍;园地面积35.43万公顷;林地面积677.07万公顷;牧草地总面积5116.07万公顷,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20%,仅次于内蒙古,居全国第二位。这里种植业生产历史悠久,盛产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甜瓜、哈密瓜、葡萄、香梨等农产品,自古以来就有“瓜果之乡”的美誉。

新疆矿产种类齐全、储量大,开发前景广阔。在全国已知的171种矿产中,新疆已发现有138种,探明资源储量的有117种。其中,5种储量居全国首位,24种居全国前5位,43种居全国前10位,23种居西北地区首位。石油、天然气、煤、金、铬、铜、镍、稀有金属、盐类矿产、建材非金属等蕴藏丰富。据预测,新疆煤炭预测资源量2.19万亿吨,占全国的40%,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量208.6亿吨,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量的30%,天然气资源量10.3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的34%,黄金、宝石、玉石等资源种类繁多,古今驰名。

新疆野生动植物资源物种丰富、种类繁多、品种独特、特性优良,开发和发展的潜力较大。野生植物达4000余种。如:麻黄、罗布麻、甘草、贝母、党参、阿魏、肉苁蓉、秦艽、雪莲等分布广泛,质量上乘,具有独特的品质和优良的特性。新疆还是多种果树的原始起源中心和次生中心,果树优良品种约300余种。脊椎野生动物近700余种,约占全国种类的11%。新疆有许多国际濒危野生动物,如普氏野马、藏野驴、藏羚羊、雪豹、棕熊、白肩雕、藏雪鸡等;也有一些是我国仅分布于新疆的特有动物,如四爪陆龟、新疆北鲵、塔里木兔、新疆大头鱼等。目前,新疆共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116种,约占全国保护动物的三分之一,其中列为一级保护的有28种,列为二级保护的88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新疆,国民经济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农业落后,工业几乎空白。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新疆各项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迅速发展。

巴州州情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巴音郭楞”为蒙古语音译,意为“富饶的流域”。巴州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位于东经82°38'—93°45'、北纬35°33'—42°26'之间。东邻甘肃、青海,南倚昆仑山与西藏相接;西连新疆和田、阿克苏地区,北以天山为界与伊犁、塔城、昌吉、

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等地州市相连。东西和南北最大长度为800余公里。全州行政区划471526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相当于苏浙闽赣四省面积之和。巴州地貌分属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东部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等三个地貌区,基本格局呈“U”字形,在全州总面积中,山地面积22.5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47.7%;平原总面积24.66万平方公里,占52.3%,其中戈壁沙漠14.3万平方公里,占30.3%。

巴州历史悠久,有几千年的开发历史。丝绸之路南中两道均通过巴州。西域三十六国在巴州境内有楼兰、若羌、且末、小宛、戎卢、山国、轮台、焉耆、尉犁、渠犁、危须十一国。

巴州下辖库尔勒市、轮台县、尉犁县、若羌县、且末县、焉耆县、和静县、和硕县、博湖县共八县一市,州府设在库尔勒市,全州有62个乡,24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

巴州自然资源呈现多样性,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野生动物73种,占全疆野生动物种数 的56%;巴州分布的名贵野生动物有野骆驼、大天鹅、普氏原羚、塔里木兔、马鹿、罗布泊盘羊、白尾地鸦、新疆大头鱼等:有野生植物22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植物有罗布麻、芦苇、甘草、紫草、羌活、麻黄、香蒲等20余种。矿产资源丰富, 巴州已发现74种矿产,矿产地681处。拥有全国三大气田之一的塔里木天然气田。石油、天然气、钾盐矿、钨锡矿、铜矿、铅锌矿、铁矿、菱镁矿、蛭石、石棉、红柱石、花岗岩、玉石等是巴州优势矿产,其中蛭石、红柱石、钾盐储量为全国之冠。

巴州交通便捷,新疆有7条省道、国道,其中有5条穿越巴州境内,呈“三横两纵”状态贯穿巴州。覆盖城乡的客货运输网络已形成。现代化通信覆盖巴州。2009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35.3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9.41万户。全州固定电话普及率27.31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76.87部/百人。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全州由旅游资源基本类型48种,除天山、昆仑山区、大漠、大湖、大草原、大戈壁自然景观外,还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著名的人文景观,如铁门关、楼兰古城遗址、锡克沁千佛洞、米兰遗址等。

2009年,预计巴州实现生产总值(GDP)530亿元,比上年增长2.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076元;地方财政收入33.69亿元,比上年增长6.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122元,比上年增加1335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25.95亿元,比上年增加76.44亿元。2009年末,全州总人口129.3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56.52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3.7%。广播综合覆盖率98.63%,电视综合覆盖率98.49%,全州共有中小学学校201所;共有卫生机构491个,拥有病床5887张。

篇二:科学发展观典型案例内容格式

1、案例题目:标题简洁鲜明,能够概括或反映案例现实情况,如XXXXX项目(事件)一个符合(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典型案例分析。2、基本情况:简要介绍案例发生的背景、缘起或案例本身的一些基本情况。3、基本过程:全景反映案例发生和发展的经历和过程。4、产生结果:该案例所产生的短期效应和长远影响、成效,有何后遗症或目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等。5、案例分析: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该案例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作出全面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或建议,以及启示。6、附件:简要介绍本单位的案例剖析和讨论情况。

篇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及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毛泽东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20实际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

成的时代背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

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4.邓小平理论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

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5.党的三大作风是什么? 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作风;

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

三大法宝。

毛泽东系统的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

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

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

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7.农村包围城市与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

8.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个体

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意义是,标志着我国基本

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

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

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

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0.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和多种分配方式共同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

分配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实

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

消费资料的分配形式。因此,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个人收入分配中必须坚持按劳

分配为主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除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以

外,还有其他非公有制经济,这就决定了在按劳分配方式以外必然存在其他分配

方式。

(2)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即使在同一种所有制经济

中,也存在多种实现形式。如全民所有制经济,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

原则,根椐企业的性质、规模和技术特点,分别实行国家经营、承包经营、租赁

经营、股份制经营等多种实现形式。在这些不同的实现形式中,所有者、经营者、

劳动者的职能、利益存在差别,他们获得收入的方式也必然不同。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市场经济要

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企业可以获得一部分超额利润,

并加入职工的收入分配,体现了不同企业的不同收入,产生了多种分配方式。另

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各类市场活动也给人们带来多种收入。

如房地产市场活动带来的资产收益,资金市场活动带来的资金收益,还有市场竞

争中获得的机遇收益、风险收益等。

总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这种分配制度适应现阶段我国生

产力发展的要求,在分配关系上能够调动各方面进行投资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1.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

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12.“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两个坚持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

费需求的方 针

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

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

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

管理创新转变 。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

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基本特征:开放性,跨越性,整体性,特色性。

13.如何理解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意义: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

善党的领导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四,依法治

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

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1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科学内涵--- 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和谐发展

的根本前提。人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地

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生态环

境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

此,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是人们重新审视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

三是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

的关系,也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与社会之间

关系的具体体现。“利之所在,天下趋之。”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

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

四是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的和谐。比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上

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之间的发展协调、关系和谐

等。

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

15.“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到本世纪(即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

年翻一番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

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

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及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总目标。

16.胡锦涛同志就新形势下对两岸关系问题提出的几点意见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

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17.中国的政体和国体 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

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后香港、澳门回归,因历

史原因,实行“一国两制”,即在中国大陆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台湾由于内战原因未能统一,现为资本主义制度,回归后也

适应“一国两制”,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

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18.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中积累了那些成功的经验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

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

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

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

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

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

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经验:必须坚持推进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知

道新的实践;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

关键;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

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上述

这些经验,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

并继续丰富和发展。

1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

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

度长期不变。

1. 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

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

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点击查看更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13355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免费论文网 创业找项目 最近更新 公文素材库 文库114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