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2017届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7-02-26 05:44:31
经典文章

篇一:2017年-中考化学备考复习计划

2016年 中考化学备考复习计划

一、复习规划

复习规划一般是三段式复习法。

第一阶段是章节复习。按照教材编写的章节顺序,根据各章节内容划分不同的小单元进行复习。这一阶段要于4月底结束,大约需要4周时间。

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按照教材编写的知识体系,设计不同的知识专题,根据不同的知识专题进行复习。这一阶段要于5月底左右结束,大约需要4周时间。

第三阶段是模拟测试。按照中考试题格式及标准,设计中考模拟试题,进行中考模拟训练。这一分阶段要于6月15日前结束,大约需要2周时间。

二、复习策略

⑴章节复习——依据教材进行纵向复习。

这是基础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基础环节,决定着能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章节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降低教学重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复习基础知识,通过章节复习要达到记忆准确、理解透彻、应用灵活的作用。其指导思想是:基础、全面、系统、扎实。 ①基础。即立足基础。一是立足教材,要依据教材章节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复习,展现知识由易到难的递进过程,让学生在重温知识的认知历程中,进一步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内涵及外延,使学生的认识在新的循环中进一步提高辩析和应用能力。二是立足大纲,要依据大纲的基本要求,以8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为标准,针对各知识点设计对应的复习或训练内容,不要盲目拨高或设计较难的试题,以免影响学生复习积极性。

②全面。即全面覆盖。一是广度上,不仅要把教材中每个知识点找准找全,不遗漏任何知识点,而且还要关注知识点的前后的联系,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呈现方式和考查角度,进行全面细致的变式训练;二是深度上,要认真分析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各知识点考查的基本要求,另外,还要对照中考试题,分析各知识点的实际考查水平,适应挖掘或拓展知识内涵,依据基本要求和中考实际设计相应的复习深度。

③系统。即建立体系。一是要建立知识体系,对单元知识点要进行归纳、梳理,找清相互之间的联系,与本单元相关的知识点,可以打破教材章节,不断融合、对比,使学生形成较好完善的知识体系;二是要形成方法体系,知识点的考查是通过习题呈现的,在知识梳理或习题训练中,要不断抽取知识规律及解题方法,让学生掌握建构知识的方法,掌握知识存在的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知识及方法体系。

④扎实。即抓好落实。一是抓知识落实,对基础知识不仅要记忆准确,理解透彻,准确把握内涵和外延,而且还要能熟练地进行辩析或应用;二是抓训练落实,要加强知识的对应性或变式性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多角度理解知识,多角度掌握考查方式,熟练掌握解题思路或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⑵专题复习——依据知识点进行横向复习

这是综合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关键环节,决定着能否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专题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巩固基础,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的原则,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加强知识的融合与应用,提高学生综合辩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其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

①巩固。即巩固基础。专题是对教材知识进行横向归类形成的,在知识归类的过程中,仍要涉及到各个知识点,对各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必然会影响知识关系的认识,影响专题复习的效果,因此,要通过设计知识点的辩析与对比性,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基础知识。

②完善。即完善体系。一是梳理关系,专题即一类知识,是从教材整体的角度把关联知识进行汇总,前搭后联形成的某一知识体系,知识分布较广,关系不明确,其归类过程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知识的重新组合,不仅有明确的归类标准或归类依据,而且还有明确组合关系,因此,要通过知识的组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知识的组织标准和组织关系,使之形成即有具体内容,又有组合关系的专题网络。另外,各个专题不是独立的,各专题之间也存在一定融合,在梳理专题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专题内知识的完善,而且还要加强专题之间知识的联系,使整个教材知识能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二是完善理解,在第一轮复习中,知识点联系面较小,知识内涵挖掘不充分,知识理解还停留在表

面上,因此,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知识内涵,将知识点融入专题知识的大背景中,让学生在新的角度或高度上,进一步感悟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对知识的把握程度。

最后一段时间,进行综合试题及近几年中考试卷的测试,并结合近年来的中考的动向,进行信息题、能力探究题等一系列专题复习。根据情况及时分析,及时补漏,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热点分析能力,使他们学会各部分知识的均衡处理,来提高我校优秀率;对于部分暂时后进生,要让他们牢牢抓住基础知识的记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把握住中考试卷中的基础分,全面提高我校的平均分和及格率。

四、复习规划

复习规划一般是三段式复习法。即:

第一阶段:章节复习。按照教材编写的章节顺序,根据各章节内容划分不同的小单元进行复习。这一阶段要于4月30日左右结束,时间约7-8周。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按照教材编写的知识体系,设计不同的知识专题,根据不同的知识专题进行复习。这一阶段要于5月30日左右结束,时间约4-5周。

第三阶段:模拟测试。按照中考试题格式及标准,设计中考模拟试题,进行中考模拟训练。这一分阶段要于6月15日前结束,时间约2周。

二、复习策略

⑴章节复习——依据教材进行纵向复习。

这是基础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基础环节,决定着能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章节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降低教学重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复习基础知识,通过章节复习要达到记忆准确、理解透彻、应用灵活的作用。其指导思想是:基础、全面、系统、扎实。

①立足基础。一是立足教材,要依据教材章节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复习,展现知识由易到难的递进过程,让学生在重温知识的认知历程中,进一步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内涵及外延,使学生的认识在新的循环中进一步提高辩析和应用能力。二是立足大纲,要依据大纲的基本要求,以8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为标准,针对各知识点设计对应的复习或训练内容,不要盲目拨高或设计较难的试题,以免影响学生复习积极性。

②全面覆盖。一是广度上,不仅要把教材中每个知识点找准找全,不遗漏任何知识点,而且还要关注知识点的前后的联系,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呈现方式和考查角度,进行全面细致的变式训练;二是深度上,要认真分析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各知识点考查的基本要求,另外,还要对照中考试题,分析各知识点的实际考查水平,适应挖掘或拓展知识内涵,依据基本要求和中考实际设计相应的复习深度。

③建立体系。一是要建立知识体系,对单元知识点要进行归纳、梳理,找清相互之间的联系,与本单元相关的知识点,可以打破教材章节,不断融合、对比,使学生形成较好完善的知识体系;二是要形成方法体系,知识点的考查是通过习题呈现的,在知识梳理或习题训练中,要不断抽取知识规律及解题方法,让学生掌握建构知识的方法,掌握知识存在的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知识及方法体系。

④抓好落实。一是抓知识落实,对基础知识不仅要记忆准确,理解透彻,准确把握内涵和外

延,而且还要能熟练地进行辩析或应用;二是抓训练落实,要加强知识的对应性或变式性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多角度理解知识,多角度掌握考查方式,熟练掌握解题思路或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⑵专题复习——依据知识点进行横向复习

这是综合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关键环节,决定着能否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专题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巩固基础,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的原则,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加强知识的融合与应用,提高学生综合辩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其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

①巩固基础。专题是对教材知识进行横向归类形成的,在知识归类的过程中,仍要涉及到各个知识点,对各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必然会影响知识关系的认识,影响专题复习的效果,因此,要通过设计知识点的辩析与对比性,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基础知识。

②完善体系。一是梳理关系,专题即一类知识,是从教材整体的角度把关联知识进行汇总,前搭后联形成的某一知识体系,知识分布较广,关系不明确,其归类过程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知识的重新组合,不仅有明确的归类标准或归类依据,而且还有明确组合关系,因此,要通过知识的组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知识的组织标准和组织关系,使之形成即有具体内容,又有组合关系的专题网络。另外,各个专题不是独立的,各专题之间也存在一定融合,在梳理专题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专题内知识的完善,而且还要加强专题之间知识的联系,使整个教材知识能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二是完善理解,在第一轮复习中,知识点联系面较小,知识内涵挖掘不充分,知识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上,因此,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知识内涵,将知识点融入专题知识的大背景中,让学生在新的角度或高度上,进一步感悟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对知识的把握程度。

知识点的联系已有涉及,但涉及面较小,深度不够,因此,要在原有基础上,适当掌握知识点之间区别与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辩析的能力。专题复习尤其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 ③综合应用。一是知识综合,章节复习完成了知识点的理解,但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足,知识综合程度不够,知识辩析能力相对薄弱,因此,要在加强相近知识的辩析的基础上,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提高知识的跨度和综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辩析能力。二是训练综合,专题训练中,要适当减少知识点的对应训练,逐步加强知识间的融合,或专题内的综合,或专题间的综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④提高能力。专题复习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理解仅仅是停留在认识上,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因此,一是必须加强应用性的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解题方法或规律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形成解决一类问题的思维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⑶模拟测试——依据考题进行综合复

模拟即进行定时、定量、规范的模拟训练,通过模拟测试有利于学生规范考试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有利于促进学生查缺补漏,反思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解题规律或技巧,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调节情绪,提高应考心理。其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回扣、强化、调节。指导,即指导学生纠正不良的答题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和答题技巧等;回扣,即反思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回顾教材,回顾知识点、回顾解题方法等;强化,即通过训练强化重点,对重点题型分析归类,强化解题规律,便于考试中迅速提取;调节,即调节学生的迎考心理情绪,提高信心和斗志,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身体状况都处于最佳状态.

二、中考复习的方法策略

基于上述的目的与任务,我们今年化学学科的中考复习将采用“二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是教师在深入研究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以及中考纲要的基础上,尽可能按课本的知识顺序和学生的认识情况,将九年级化学课本知识归纳、整合,进行单元模块复习,其目的是夯实基础。第二轮复习是进行专题复习及模拟测试,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试技巧。归结起来就是:“回归课本抓重点,专项训练抓难点,模拟测试抓考点”。

1. 深入研究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考纲要及近几年的考题 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既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载体。

从中考纲要的要求中可以看出,中考淡化了化学基本概念的识记考查,规避纯技能、技巧方面内容,弱化了纯化学计算能力的考查,注重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核心观念的考查,重点考查身边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注重考查社会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具体问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在实际情景中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分析和加工能力;考查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设计能力。

通过对近五年安徽省中考化学试题的研究中不难发现,中考化学试卷中摒弃了偏题、难题、怪题,体现素质教育,重能力培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体现试题新颖灵活,具有开放性,更能反映学生创新思维等。

所以,我们在化学总复习中要突出“把握课标、立足双基”,才能落实“发展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2.以课本为载体,落实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

初中化学是起始学科,要学习的知识点很多,为使学生在复习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将在复习中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复习资料,把握每单元的知识点,课堂上一定要紧跟老师,落实每一个知识点,并在老师的带领下结合“纲要中考查知识与技能学习目标的要求列表”,虽然不要求学生记的很熟,却要求学生在复习中加以理解,学会把对于相似或相近的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出知识间内在的

篇二:2017年中考化学复习:初三化学推断题必备知识

中考乐冲刺做的更少,考的更好

2017年中考化学复习:初三化学推断题必备知识

中学八大沉淀:

白色沉淀: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钙、碳酸钡、碳酸银、氢氧化镁;

蓝色沉淀:氢氧化铜;

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

中学范围内常见产生气体的离子:

阳离子:氢离子(H+)、铵离子(NH4+);

阴离子:碳酸根离子(CO32-)、碳酸氢根离子(HCO3-)、亚硫酸根离子(HSO3-);

酸碱盐推断题中常见的一些离子的颜色归纳:

(1)无色离子:钠离子、镁离子、钙离子、钡离子、铵离子、银离子、锌离子;

(2)有色离子:二价亚铁为绿色,二价铜为蓝色,三价铁为黄色;

气体与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的显色:

石蕊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

酚酞遇酸变蓝色,遇碱变红色;

初中化学框图推断中常见的酸性气体和碱性气体:

碱性气体:氨气;

酸性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检验通常用澄清石灰水)。

篇三:2017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专题一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1.(2015·广东广州)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请回答下列关于水与过氧化氢(H2O2)的问题:

(1)H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2)1个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 个H、 个O。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水通电后分解:;②过氧化氢分解:。 (4)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编号)。 ①水、过氧化氢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②过氧化氢溶于水得到的物质仍然属于纯净物 ③水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组成物质 ④硬水可以使肥皂水产生更多的泡沫

2.(2015·四川成都)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的主要操作流程如下图

:

资料:常用的絮凝剂有明矾[KAl(SO4)·12H2O],消毒剂有液氯(Cl2)。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X的名称是 ,试剂A的名称是。

(2)明矾作絮凝剂是因为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胶状物。氢氧化铝的化学式为 。液氯与水中杂质反应生成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例如三氯甲烷(CHCl3),三氯甲烷属于(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3)高铁酸钾(K2FeO4)能作消毒剂与絮凝剂。它杀菌时会生成氢氧化铁胶状物。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4)硫酸铝也能做絮凝剂,写出制取硫酸铝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5)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填“能”或“不能”)将硬水转化成软水,生活中将硬水软化的方法是 。

3.(2015·广东揭阳)根据下列A~D的四个实验,请按要求填空

:

(1)A实验中,请写出标号为①的仪器名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

为 ,指出用该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的一个明显错误的地方:,是否可以用该装置来制取氧气呢? (填“是”或“否”)。 (2)B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3)C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是 (写化学式),由此实验得出水是由 组成的。 (4)D实验中将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再放入充满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继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已知该反应为置换反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2015·贵州毕节)实验探究

:

(1)为了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某同学将实验中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导入A、B装置(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

①装置A中的现象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B装置中的现象是,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 。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金属材料。

①铁锅是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理想炊具,但也很容易生锈。写出预防家中铁锅生锈的一种具体做法: 。

②小明做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铁片和镁片的形状和大小相同)。请回答:

完全反应后,过滤,把滤液都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加入过量的锌,待充分反应后再过滤,得到的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得到溶液的质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与锌反应前溶液的质量。

5.(2015·福建福州)“比较归纳法”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某种物质可通过一步反应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1)请以表中序号Ⅰ为示例,填写序号Ⅱ、Ⅲ中的空格:

新碱

(2)室温下,氯化镁与下列物质的变化关系中,正确的是 (填标号)。 A.MgCl

2—AgNO3 B.KNO3→MgCl2 C.MgCl2—HCl D.Mg(OH)2→MgCl2

6.(2015·江苏连云港)连云港碱厂年产纯碱120万吨,是我国三大纯碱生产企业之一。它的产品除了纯碱外,还有氯化钙和碳酸氢钠。该厂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可简单表示如下:

其生产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化学反应有: ①NaCl+NH3+CO2+H2O

NH4Cl+NaHCO3↓

②2NaHCO3请回答:

Na2CO3+CO2↑+H2O

(1)①“碳化”过程中需要的CO2,可由石灰石高温煅烧得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实验室中,通常用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CO2气体,不选用浓盐酸的理由是 ;干燥CO2气体,可用的干燥剂是 (填字母)。 A.浓硫酸 B.固体氢氧化钠 C.生石灰

(2)①该厂“过滤”所得的NH4Cl可作化肥中的 肥,它也可与Ca(OH)2在加热时发生反应生成产品CaCl2,同时还有NH3和H2O生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该厂的另一种产品碳酸氢钠俗称,它的重要用途有(只写一种)。

②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填字母)。 A.使用的漏斗为长颈漏斗 B.液面应低于滤纸边缘 C.玻璃棒应不停搅拌

D.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该厂生产的纯碱是否属于优等品(国家规定:优等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不低于99.2%),设计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称取样品10.65 g,加水完全溶解,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固体19.70 g。通过计算(写出计算过程)判断该厂的产品是否属于优等品。(杂质可溶于水且不与氯化钡反应)

方案二:用下图所示的装置,通过准确测量排出水的体积,也可计算样品的纯度。该装置中仪器A的

名称是,但实验后同学们发现所测的碳酸钠的纯度偏低,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017届中考化学复习资料》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95412.html 转载请保 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