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论趣读后感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6-11-03 09:20:44
经典文章

篇一: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书蕴含的思想内容真的是非常丰富,每读一遍都有好些新的体会,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共鸣的是篇中一些对“君子”日常行为处事的叙述。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君子,既要有“质”,也要有“文”。“质”是通过自我修身获得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有一个叫司马牛的学生问孔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在内心经常反省自己,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表现为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文”是通过好学来获得真才实学和知识能力。“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质”与“文”的关系中,孔子认为:“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就是说,人生获得知识能力容易,实现人格完善困难。在人生的追求中,要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

人生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为了使自己的外在和内在都有所提升,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人生的起点还是学习。“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学习是仁、知、信、直、勇、刚等人生各种素质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三十而立”重心在“立”字。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到了不少知识,丰富了人生阅历,基本掌握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原则,从而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而不是依附于父母或家庭在社会上做人做事了。

我们在个人品行修养方面追求君子的行为,那么,在生活方面,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正确对待富贵贫贱。子曰:“君子食勿求饱,居勿求安。”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贵,是人人所渴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接受;贫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解决它,就不会逃避。可见,精神上的快乐要远远高于物质上的快乐。

这是一个处处充斥着铜臭味的时代,内心经常处于浮躁的状态,难以平静下来用心地思考。我们忙忙碌碌,汲汲营营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做过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对待事情经常万分谨慎,三思方行。我们经常都用着怀疑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人,却弄不清是自己欺骗了自己,别人欺骗了自己还是世界欺骗了自己?有的人经常挂在嘴上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绝不叫天下人负我。”于是,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甚至为了得到本不是自己的利益,开始了恐怖的勾心斗角。美其名曰:我这是为了生活,生活本就是这样的,剥下那张皮,谁又比谁更高贵呢。是的,世界原本便是这么残酷,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可是,世界若就

此这么恶性循环下去,而终达到一个人人自危的危险状态,我们该如何拯救自己的孩子,如何获得生存的安稳。我们之所以这样活着,不就是为了让自己活着,然后活得好。可是整日诚惶诚恐的,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其实,我们提倡孔子的“君子”思想,并不是说要损害自己的利益,然后成全别人的利益。而是以联系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孤屿,而是与世界这个广袤的大陆连在一起。有的时候,损害别人利益便是变相地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以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世,亦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我们与人交往行君子之道,其实从另一角度上来说也是为了尊重自己。因为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一个人由于不能确定自己,则会变得虚荣,则凡百一切皆可为动摇,道德、文章、朋友何可持之以恒?确定自己是自重,自重而后他人能重。所以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乃以道德的规范确定我在他人中之所在,而以理性的内省导入道德之境,所以孔子又说:过,则勿惮改。

《论语》一书中,关于君子的叙述,还涉及了好多方面,如“孝道”、“交友”、“金钱观”等等,句句都饱含真理,读来发人深省。这些不因时代更迭、岁月变迁而褪色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好处,我们应该多读读《论语》。

篇二: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书,设计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音乐,绘画还有人生的各个方面。论语往往是只言片语,但大多数是警世恒言,往往即兴而发,编排缺乏逻辑,但其思想自成体系。

论语这本书的主线是围绕为人,为学,为政三位一体展开的。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主要讲的是治国安邦的学问。

为人方面

为人概括为四个方面:修己,孝悌,处世,交友。

修己:就是修身的意思。修己包过三个内容。

第一个内容:追求理想的人格。理想人格有三种。1.君子的人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可以用义引导,小人只能用利引导。“君子求诸己君子,小人求诸人。”君子非常严格的要求自己,小人只把过失推到别人身上。“君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内在的本质,文就是外在体现,如果本质胜过外在体现就显得粗野了,外表胜过本质就显得轻浮,本质和外表的和谐统一,这样才是真正的君子。2.中和的人格:中和人格是中庸之道在人格中的具体体现,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指的是要排除过和不及两个极端。中庸之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我修养,在一个就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原则。中庸之道可以概括为:不偏不倚,博采众长。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人格无非有三种。一个是狂,一个是狷,在一个是中行。孔子强调做人不能过于张扬,也

不能过于畏缩,所以强调中行的人格。论语中这样描述孔子“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3.独立人格: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每个人必须要有一种不可夺之志。“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没有因为苟全性命而破坏仁义的。杀身成仁不知感染了中国古代多少志士仁人,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三种人格都是君子人格的具体体现。

第二个内容:人格要素。孔子提出的人格要素包过知、仁、勇三达德。具体来说叫:“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司马迁评价知仁勇三大德为天下之通德。中庸解释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第三个内容:修己目的。孔子把修己看作是为政的前提,孔子讲:“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安人安百姓实际上就是治国平天下。”

孝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弟子回到家中要尽孝,走到社会对长辈要尊敬,说话和做事情要谨慎而且讲信用,广泛的爱他人。论语当中有两句话:“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仁的基础就是孝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一个人在家中孝悌,走上社会会犯上作乱,犯贱作科的就比较罕见。比如说我们观察一个人对他的父

母的态度就可以判断这个人的为人,中国传统的重要价值观有大孝和小孝之分,所谓小孝就是善事父母,所谓大孝叫寓孝于忠,这里讲的孝道指的是小孝。孔子认为小孝有四个方面:第一赡养,赡养父母,事父母能竭其力,侍奉父母要尽其力,而且要在各个方面对父母加以关照,所以孔子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第二礼待父母,不要违背礼仪礼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第三色敬,就是说对父母有好的脸色,和颜悦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所谓孝不仅仅是赡养父母,但如果对父母没有敬意,赡养父母跟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第四层劝谏,孔子并不强调愚孝,父母有过失,我们要小心的劝谏。

处世。为人和处事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孔子再讲处世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原则,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过时。孔子讲的处世之道第一大原则:忠恕之道。忠恕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曾子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就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大原则:恭、宽、信、敏、惠,这5个字实际上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化。“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恭则不悔:对人尊敬就不会遭受侮辱;宽则得众:为人宽厚,对人宽容,就能得到众人的支持;信则人任焉:自己讲信用就能得到他人的任用;敏则有功:办事讲效率,这样才有事功;惠则足以使人:努力给他人好处,这样就足以使他人为你所用。第三大原则:爱憎

分明,人与人交往不是无原则的,要建立在是否符合仁的原则。孔子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而不提倡“以德报怨”,用正直的行为去报答怨恨过你的人,用恩德去报答对你有恩的人。同时自己要反省,别人为什么会对自己有怨恨,是不是自己做错了,如果是自己做错了要向人道歉,如果自己没有做错那么不要去迁就他,该怎样做继续怎样做。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爱憎要分明。第四大原则:义利自辨。如何对待利益问题,“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富贵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贫贱是每个人都不喜欢的,孔子还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天下国家处上正道的时候,人还处在一个贫贱的状态,那是一种耻辱。因为这只有两种可能:一不够勤奋,不够努力;二没有本事。从社会的角度也肯定了追求富贵的合理性,正因如此,孔子认为,富贵是要追求的。但是还有一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果说富贵是通过不易手段得到的,就好像浮云一样,没有意义,君子求财,取之有道,孔子认为义利之辨的最高境界是“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样才能平添魅力,增加社会的和谐因素。现在社会有些暴发户因为没有文化,突然有钱之后喜欢人前炫富,为恐他人不知道,这都是没文化的体现。

交友。论语中关于如何交友涉及内容很多。大体可以概括几个内容。第一个内容:交友的目的。“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以诗文来交朋友,以朋友来增进自己的德行。第二个方面内容:择友标准。孔子提出三大标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

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朋友为人正直可交,朋友讲信用可交,朋友见识广博可交。与此相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夸夸其谈没有真才实学这三种人不可教。第三个方面内容:交友方法。孔子讲三点:交友的前提:知人善教。第一条:听其言而观其行。第二条: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考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人生经历,志向安在。孔子还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讲:乡愿德之贼也。谁都不得罪的好好先生正是败坏道德的人。每个人都讨厌的人不一定就是小人。对于有正义的人孔子讲: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这才是善之善者。交友的第二个原则: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富兰克林说信用就是金钱,时间就是金钱。孔子讲: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诚信必须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之上,如果不符合仁义,那就是小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诚信。孟子讲:大丈夫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是从。交友的第三个方法:忠告。朋友有过失要有忠告的义务。论语讲:忠告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朋友有过失要给与忠

告并引导,如果朋友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篇三:我读《论语》 论语读后感

我读论语

真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深奥晦涩,恰恰相反,真理是最朴实无华的,《论语》语言简练,但千百年来却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名著深为文人志士所尊崇,其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传播,从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前进的方向。其人文思想的光华,已然灼照了千古。

论语的哲思博大精深,所阐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富含着先哲的睿智光芒。试想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无不在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追求物质富足时,孔子,这个有着堪比宇宙般广阔思想的圣人,他捋着髭须行进在苍茫的天地之间,这是怎样的睿智者与开拓者,他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有了礼法、信仰与思想的社会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率性而为、追寻自我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孔子是勇敢的,他敢于直言不诲,他放任精神在天地间自由驰骋,他将小我融入大千世界,于是

他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方平天下“的道理。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属于孔子的时代,孔子该是骄傲的,他有一个民族的追随者,这世间不会有一个明星可以做到如此。可我又深知他该是平淡的微笑吧,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即使是射箭这样的比赛,也必然是互至揖让之礼。君子之心,与世无争;君子之行,与人无争;君子用世,与名利无争。这便是孔子,他称自己是君子,他便按着君子的准则要求自己。君子,岂名利所能驱使也?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论语》中最令我折服的是《述而》一章,述而述而,只是阐述而已,述而的开章写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我只是阐述前人成说,而没有创建新的理论,我深信并喜爱古文化,只是力求像老子和彭祖那样谨慎的延续传承古文化精华的工作。”孔子没有创建新的理论么?答案是肯定的:他创建了,并且发扬光大了。他将自己的言行思融入了他所传承的古文化,他发觉了古文化与人的联系,可以毫不怀疑的说孔子是伟大的,他与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可孔子不会急切的立论或夸夸其谈。真理是朴实的,圣哲从不故作高论来炫耀才华,也不刻意危言耸听来惊世骇俗。大道至道,莫不以极简洁极明晰的语言紧扣其真谛精髓而道出,“夫大道不言,而致远也。雀噪聒聒,何所见也。”文化的传承不在于刻意的标新立异,而在与继承和发展。

孔子73岁归逝,算得上长寿之人,其实在我心里,若不是仔细的看过孔子的生卒年月,怕是我会相信孔子是修行已满升级做了神仙,孔夫子的精神世界始终是安详平淡的,有文为证:“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在生活中神态也总是保持安详快乐的,这便是生活的深度,所谓独处见操守,居家见性情,赋闲见德行。生活是一种境界,不疾不徐,不愠不火,始终保持一种从容恬静,淡泊宁居,安享生活的乐趣与美好。心忧天下不需要整天一副忧心忡忡的苦相,表面的忧形于色,是做给人看的,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为道德文化奠基,并不与生活的快乐相矛盾。既能够平静的高居荣盛的热闹,也能够安然的静处退居的寂寞,超脱于凡尘的琐碎与卑下,显示出的方是人生的境界与深度。

《论语》开篇讲《学而》,强调‘唯学习为人生的第一要务’,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主张对崇高思想的执着,对丰富健全精神的向慕,应远在物质追求之上。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博学澈文,所以广知;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才有高下,德无止境,学而无涯,不学则无以立于社会。因此古人说:学是立世之本。《论语》二讲《为政》,三讲《八佾》,四讲《里仁》……这便是孔子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完善与修养

孔子创造了一种学说,然后用这种学说改变了一个民族,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传奇,旧时的《论语》作为封建士大夫走向仕途的敲门砖,而今作为人们约束自我的行为准则,《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教给人们为政以德、清廉守节、做事勤奋、生活节俭、待人诚信、交友谨慎、精忠报国……这些智慧的睿智语言,对中华民族精英群体有着巨大的影响。《论语》的教化早已不局限于儒学派,它已经成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性的文化标志。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的进步中,常有后人研究《论语》时将其神秘化、宗教化,流于其表面的注解,对于其思想精神的把握有所偏差,便对《论语》肆意菲薄,进行牵强附会式的批判,我们不能否认其内容具有一定的封建传统性质的道德偏

差,例如:歧视女性等。但那是一种时代下的思想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标志,而《论语》对思想的弘扬,经久而弥新。《论语》表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一种历史的文化,你无法去否决它的价值。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不同人品读《论语》自有不同的体会,这便是其传承千古的内在品质。

文化的传承是严正的文化是一种观念,一种氛围,一种素质,一种生活态度。任何丰功伟业都只是暂时的,只有文化能够流传久远《论语》便是一种文化,一种深刻的,值得人们不断学习理解探索追寻的文化。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危险的,而一个拥有良好礼仪文化底蕴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伟大民族,论语就是这样的传承所在

论趣读后感》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16906.html 转载请保 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