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案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6-10-26 00:24:40

篇一:孔乙己(优秀教案
孔乙己(优秀教案赏析)
作者:胡绍欣 课程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9082 更新时间:2011-3-3备课说明:
《孔乙己》是九年级语文(上册)小说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既然是讲读课文,又讲“小说”文体(小说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就应该以教材为例,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始终将教学视作一个整体,抓住主要问题以勾出有关内容。解读小说人物要素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分析他性格中的矛盾性。为此,我在教学中运用戏剧的矛盾冲突理论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从而理解小说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品文中精彩语言,探究塑造、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其目的就是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服务。为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教法上多采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教师不能搞“一言堂”。
杉板中学 胡绍欣
孔 乙 己
鲁 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理解“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创作背景。
2、 体会这篇小说艺术构思的独特性。
3、 通过品读对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他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抓住小说中环境描写(社会)的语言,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2、通过学习本文,明白应善待弱者,同情弱者,有一颗善良的心。
教学重点:体会这篇小说艺术构思的独特性。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对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抓住描写社会环境的语言,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师: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二、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指名一学生回答,或通过多媒体(小黑板)展示。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18年,当时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文言、白话的论争仍然激烈地进行着。1916年初,北洋政府的一些规定,是封建复古主义的再现,鲁迅很气愤。孔乙己那样的生活,人们已忘记但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仍在,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为拯救青年一代,避免其重蹈覆辙,鲁迅先生选择社会一角——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生活,通过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启发读者思考当时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从而达到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目的。
三、初读感知
1、学生默读文本,初步感知文章,理解字词
①读准字音:阔绰(chuò) 羼(chàn) 拭(shì) 绽(zhàn)出
②理解词语
舀 蘸 荤菜 阔绰 笔砚 颓唐 附和 惋惜 间或 绽出 营生 不屑臵辩
污人清白
2、自由诵读,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意。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穷,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臭架子;“唯一”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表明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孔乙己的地位
明确:“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是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孔乙己的结局
明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无法生存下去,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四、快速浏览文本,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1、学生阅读文本,首先自己概括,再交流讨论
2、指名回答,然后教师作出归纳。
明确:(1)酒客取笑孔乙己偷东西。(2)酒客们奚落孔乙己没有进学。(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茴”字。(4)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5)孔乙己给孩子们茴香豆吃。(6)孔乙己被打折腿。
3、按着小说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指名理清本小说情节结构。
五、小结课堂(略)
第二课时
一、再读文本,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的形象。(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多花点时间讨论)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 穿长衫 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做灵魂伤疤 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 好喝懒做 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自己清白但又 偶尔偷窃 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 从不拖欠酒钱 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识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但又 屡遭冷遇 的人。
孔乙己是个屡被讥笑但又 想和人交流 的人。
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 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的人。
2、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形象。
明确:孔乙己地位低下但又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又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又自欺欺人;遭人嘲讽但又自命清高,孤芳自赏;命运凄苦但又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当然,他也有善良、质朴的一面。
二、合作探究: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多花点时间讨论)
1、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要求学生探讨时要紧扣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并做到有理有据。
2、教师归纳明确:
(1)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
(2)封建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成了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成了任人取笑践踏的对象。
(3)封建文化的毒害,使孔乙己不仅不能成才,反而成了不会营生的可怜虫。
(4)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反而嘲笑更不幸的孔乙己。
三、课堂小结
师:本文塑造了孔乙己这个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活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吃人”本质的具体体现。
第三课时
一、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
学生通读全文,思考: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讨论后明确:
1、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1)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要求学生朗读并简要分析)(2)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要求学生朗读并简析)(3)断腿前后两次肖像的对照,更加显出他的遭遇之悲惨。
3、语言描写:
如: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迂腐不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4、神态描写:
睁大眼睛(极力想为自己争辩,维护做人的尊严)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酒客的讥笑戳痛他内心的伤疤)
5、动作描写:
如:“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表现出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向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表明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他掩饰自己虚荣的心理。
“摸出四文大钱”的“摸”,表明孔乙己穷酸潦倒到了极点,他的境地非常悲惨。从“排”到“摸”的动作变化,说明孔乙己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穷酸潦倒至极。
“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的“走”,“走”字十分贴切,“走”本来只适用于脚,而孔乙己却用“手”来“走”,说明了孔乙己只能用手支撑身体的全部,腿已经完全被打断,受伤惨重,突出了丁举人的残忍霸道,此时的孔乙己已全无人的尊严,更突出了孔乙己命运的悲惨。
二、研读探讨
1、学生阅读课文前三段,并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科举和顾客的情
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和“长衫主顾”两大不同的社会群体,表现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4—12段,讨论:文中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笑?作者用笑声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讨论后明确:
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这哄笑主要来自于“短衣帮”,他们也是受苦人,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色彩,,小说以“乐境”写哀,更见其哀。也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别具,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
3、小说没有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
小说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给读者以真实感,“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孔乙己悲剧命运的见证者,小说以一个纯真的少年的视角来写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映照出社会的冷漠,更富有感染力。
三、合拢课本,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罪恶,揭示了民众的思想麻木、愚钝的精神状态。
四、拓展思维
假如孔乙己终于“进学”而后中举,他的生活状况会如何?
五、课堂小结
师: 同学们,爱穿长衫的孔乙己确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悲剧也值得我们深思,面对变革的时代,作为当代中学生,你是否有勇气脱下那一身“长衫”呢?为师者愿孔乙己的悲剧不要在我们身上重演。板书设计:
孔乙己偷窃挨打 好喝懒做
封建社会制度(悲剧的制造者)
民 众麻木不仁 自私冷漠
篇二:《孔乙己》公开课教学设计
《孔乙己》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分析孔乙己人物性格和其形象意义。
2、掌握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孔乙己画像和“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部文集中,其中他自身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狂。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土壤仍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发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考虑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同学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2、概括孔乙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原文地址/showtopic-49557.aspx的六个生片断,说说孔乙己的身世和遭遇。? 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 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 孔乙己为偷书作辩白;
? 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 孔乙己给小小朋友们分茴香豆;
? 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四、问题研讨,分析孔乙己的形象,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
1、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 可笑的性格、孤独的人生、严酷的命运。
① 填写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示:
多媒体显示: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识字,给小朋友分茴香豆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个被人讥讽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 的人。
② 孔乙己的一生是孤独的,他为什么不与人交流?他人为什么笑他?
③ 文中从哪些方面揭示孔乙己严酷的命运?
? 研讨孔乙己悲剧发生的原因。
课堂争辩: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辩题:
正方:孔乙己悲剧主要是自身原因,他是一个时代落伍者。
反方:孔乙己悲剧主要是社会原因,旧时代扼杀了孔乙己。
要求同学结合课文内容,通过争辩理解孔乙己悲剧发生的原因。
? 讨论小说的主题:
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的人说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有人说是揭示社会革新中小人物的凄惨命运;有人说是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课文
请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朗读个人习作,师生一起点评。
二、揣测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同学通读全文考虑: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三、理解小说精巧的构思
学习小组合作研讨: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
3、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布置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四、扩展引申,对比阅读
请同学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别。
多媒体显示: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身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原文地址/showtopic-49557.aspx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
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
五、课堂小结,激励号召
同学们,那衣着长衫的孔乙己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时代的革新,有勇气脱下“长衫”,才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愿孔乙己的长衫给我们的启示历久常新。
六、安排作业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缩写小说。
《孔乙己》公开课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
作品发生的年代和反映的社会实际与同学实际生活有较大的时空差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偷就是窃,窃就是偷。同学们说对不对?(生:对)但有人说:窃不能算偷,(生:这个人没有读过书)不,他读过十几年书;你们的衣服大概三五天就要换洗吧,但有的人一件衣服似乎穿了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生:这不可能,穿在身上不舒服)但鲁迅笔下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孔乙己。
二、简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狂。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实际,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教学内容
1、分析孔乙己性格特征:
? 教师朗读课文第九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他人也便这么过。”
问题一: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问题二: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
? 听录音1~8段,考虑以上两个问题。
?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问题一:感到快活的人包括酒客、掌柜、小朋友、“我”。
问题二:
① 语言被讪笑(第4、6、8段)
从他的语言特征看,满口“之乎者也”,不分场所地使用难懂的文言词语,甚至对着小朋友也引用“多乎哉,不多也”《论语》中的语句,表示了他的迂腐不堪与自命清高。
“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在事实面前,任徒然地换弄词语,自欺欺人,可见人物的迂腐和爱面子。
② 行为被讪笑(第8段)
分茴香豆片段:“伸出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直起身来又看一看豆,自身摇头说??”俯仰之间,一个低微、善良的读书人穷酸之态必露无遗。
③ 外貌衣着被讪笑(第4段前3句)
长衫“又脏又破”,“脏”说明他的好喝懒做,“破”反映他的穷苦困顿。胡子“花白”与上一句“皱纹”共显其老;“乱蓬蓬”与下一句长衫的“破”都示其贫;“夹些伤痕”则暗示了他经常因偷窃而挨打。
④ 遭遇被讪笑(第4、6段)
分角色朗读第6段中的对话。
其中“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句,“新”说明刚挨打不久,“又”说明挨打不止一次,即偷窃行为不止一次了。
假如说因偷窃挨打留下的伤痕直接留在孔乙己脸上,那么未中秀才、未进举人的伤痕,一直印在他的心里。然而他心中的伤痕更是人们乐于取笑的:“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 孔乙己究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同学回答,明确:
迂腐(茴字的四种写法,满口之乎者也)
爱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穿长衫,偷书却不供认)
善良、天真(教“我”写字和分茴香豆)
守信(从不拖欠酒钱)
? 综观全文,用自身的话概括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同学各抒己见,言之成理皆可。最后提供一些经典的观点作为参考: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原文地址/showtopic-49557.aspx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倒霉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凄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2、分析社会根源:
? 齐读全文最后一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问: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速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 四人小组讨论。
结论:孔乙己一定已经死了。
? 陈设理由。
① 前后两次外貌描写的对比变化(第4、11段)
首次出场 末次出场
身材高大 盘着两腿,下垫蒲包
青白脸色 脸上黑而且瘦
穿一件长衫 穿一件破夹袄
分析:从发展的趋势看,孔乙己的处境每况愈下,不久便会死去。 ② 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的衣着(第11段第一句)
分析:“??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棉袄,看来难以熬过这个冬天。
③ 孔乙己三次“辩”的不同:(第4、6、11段)一辩二辩三辩
第4段第6段第11段
睁大眼睛说,争辩不屑置辩颓唐,不十分分辨,好像恳求
分析:孔乙己的言谈行为都旨在维护一个读书人的体面,尽管事实上早已受尽侮辱嘲弄,斯文扫地,却从不肯放下面子,丢弃自尊;所以明知他人是逗乐取笑,也全力与之争辩,或摆出超然的姿态,来标明自身比短衣帮高出一筹。可最后一次他竟然“不十分分辨”,甚至有恳求的眼色,平日的生命力已消失殆尽了,距死期也不远了。
④ “排”与“摸”:
“排”是指一个接一个按着次序摆,这里形象地写出了他摆阔、炫耀的心态。而“摸”出四文大钱,反映了他境遇的窘迫,已近末路。
⑤ 孔乙己“品行比他人都好”,欠酒钱,“不出一月,定然还清”(第5段),而十九个钱一直未还,一定已经死了。
⑥ 孔乙己“好喝懒做”(第5段),“好喝”即嗜酒,甚至甘愿忍受众人的讪笑,仍然经常来酒店喝酒,他不再来喝酒,想来已不在人世了。
? 同桌讨论:种种迹象都证明孔乙己已经死去了,那么造成他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
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制度因素──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性格因素──好喝懒做、偷窃
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可是民众的“冷漠麻木”正是他们用保守等级观念来衡量他人(试想丁举人满口之乎者也,只会使人肃然起敬);而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也是因为他怀抱旧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纵然未能通过科举一展才气,但也决不可与芸芸众生为伍。归根结低,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封建的社会制度。
三、拓展练习
看影片《范进中举》选段,尽一步体会封建科举制度对人造成的毒害。
【板书设计】
孔 偷窃挨打
鲁 科举毒害
乙 死?──死。封建社会制度
迅 好喝懒做(悲剧的制造者)
己
民众麻木
《孔乙己》公开课教案三
篇三:孔乙己教学设计
5、孔乙己
鲁迅
配套课件下载地址:
http://wenku.baidu.com/view/660bbbeb4afe04a1b071de4a?fr=prin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故事情节,品味人物形象。
2.情感目标:了解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中,认识中国病态社会的冷酷和科举制度的腐朽。
3、能力目标:掌握探究、概括等多种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特定词语的深刻含义。
教学模式:启发点拨、共同探究、分组讨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部文集中,其中他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作品简介(课件展示):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的战斗檄文。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预习检查——画孔乙己
1、按布置的预习任务,学生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插图,然后由小组选出精品插图到班里展示并说出自己画的是小说里的哪一个情节。
2、教师播放示范插图(三张)并与学生讨论怎样对一个故事情节进行概括总结。(概括时可以利用某人做某事的句式进行概括)
3、教师给学生做示范,比如第一张插图写的是: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
4、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讨论插图内容,教师一边倾听学生讨论情况,一边适当指导,最后由各组选出代表用一句话复述插图所描述的故事片段。
第二课时
走进课文——识孔乙己
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用课件展示):
1、鲁镇这地方有什么特点?咸亨酒店又有怎样的特色?
2、那么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正式出场在第几自然段?
3、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是怎样写的?
二、师生共同讨论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怎样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
1、学生讨论。
2、教师提示:先找出文段所在,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对于怎样写,我们可以从描写方法(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去解决。
3、学生分组讨论各题答案,最后教师做点评。
三、师生探究以下问题:
(1)“唯一”能否去掉?(穷书生,身份特殊。回顾前面两种喝酒人——长衫主顾:里面坐着;短衣帮:外面站着。)
(2)皱纹间伤痕,说明——常挨打。
(3)又脏又破的长衫,同学们你们愿意穿吗?(长衫有特殊含义,表明是读书人)回顾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作者所反映的是那个年代的下层知识份子遭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长衫是孔乙己的精神支柱。
(4)“之乎者也”——酸、迂腐
(5)买酒时一个动作——排,好不好?(让学生讨论)学生可能回答:在短衣帮面前摆阔。实际:①拮据穷酸,②本分、规矩,③掩饰窘相。
(6)神态词——涨红了,因别人说“偷了”,孔说“窃”——虚荣心强。偷、窃有无区别?——死要面子,迂腐。其实无本质区别,“偷”是口语,“窃”是书面古语,“偷窃”是书面语。
深入课文——品孔乙己
一、师生共同回忆品析文章的常用方法(重点词、句,修辞,深层含义等)
二、小试牛刀,教师提出任务,学生讨论分析。
1、品析第6自然段。
神态词——不屑置辩、颓唐不安好在哪里?(可让生做“不屑置辩”的样子。)
最痛的伤疤——没考上,一揭变成“颓唐不安”说明他把什么看得最重要?(科举功名)
请一名学生打比方体现刚才两个神态词的变化。
(当别人问他识字时,孔乙己就像高傲的孔雀,而当别人说他怎么没考上时,他就像斗败的公鸡。)
(当别人问他识字时,孔乙己就像吹胀的气球,而当别人说他怎么没考上时,他就像泄了气的气球。)
2、品析第八自然段。
①“伸开五指……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用手“罩”是否真的不让小孩们吃?
(如果真不让吃,会用“捂”——严实)吊小孩胃口,逗着玩——
善良。
②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第三课时
再进课文——二品孔乙己
一、教师提出问题。
1、你认为孔乙己好不好,为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
2、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最能反映孔乙己的特点,请找出一句做简析。
二、分组讨论,教师适时指导。
三、点名学生回答。
四、教师作补充。
1、孔乙己也可以说好,也可以说不好,因为他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比如他的善良就是优点,但他的好吃懒做、迂腐又是他的缺点,所以从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答案,这就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方法,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原理。
2、文中能反映孔乙己特点的句子很多,比如“排出九文大钱”就把孔乙己卖弄、显摆、清高的性格反映得淋漓尽致。
深层理解——评孔乙己
一、用课件提出问题
1、现在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你选取某一个角度,用一、句话,对孔乙己进行点评。
2、假如你通过时间隧道,来到清朝末年的咸亨酒店,假如你碰到孔乙己你会怎么做?
二、分析问题
1、对于用一句话评价一个人,我们该怎样进行?(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在班里共同总结)
2、第二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只需言之有道即可,但怎样才能做到言之有理呢?我们该注意哪些,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说讨论对策后小组合作答题)
三、教师用课件给学生展示名家点评:
叶圣陶 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
《 孔乙己教案》出自:百味书屋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10881.html 转载请保 留,谢谢!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閻戣姤鍤勯柛鎾茬閸ㄦ繃銇勯弽顐粶缂佲偓婢跺绻嗛柕鍫濇噺閸e湱绱掗悩闈涒枅闁哄瞼鍠栭獮鎴﹀箛闂堟稒顔勯梻浣告啞娣囨椽锝炴径鎰﹂柛鏇ㄥ灠濡﹢鏌涢…鎴濇灓缂佸绻愰埞鎴︽倷閼碱剛鍔告繛瀛樼矤娴滎亜顕f繝姘櫢闁绘ǹ灏欓崐鐐烘⒑鐎圭姵銆冩俊鐐村浮楠炲顦版惔锝囷紲闂佺粯鍔﹂崜娆撳礉閵堝棎浜滄い鎾跺Т閸樺鈧鍠涢褔鍩ユ径濞惧牚闁告侗鍨卞鎴︽⒑鐠囨彃鍤辩紓宥呮缁傚秴饪伴崼姘e亾閺嶃劌绶為柟閭﹀幐閹锋椽姊洪崨濠勭畵閻庢氨鍏樺畷鏇炩堪閸喓鍘甸梺鍛婂灟閸婃牜鈧熬鎷�
濠电姷鏁搁崑鐐哄垂閸洖绠伴柛婵勫劤閻捇鏌熺紒銏犳灍闁稿浜滈妴鎺戭潩閿濆懍澹曢柣搴ゎ潐濞叉﹢鏁冮姀鐘垫殾闁靛ň鏅╅弫鍥╂喐瀹ュ鐤鹃柨婵嗘缁犻箖鏌熺€电ǹ浠﹂悘蹇曟暬閺屾稓鈧綆鍋呯亸浼存煙娓氬灝濮傞柡浣规崌閺佹捇鏁撻敓锟� |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栭锕€纾圭紒瀣紩濞差亝鏅濋柛灞绢嚤閵夆晜鐓曢悘鐐插⒔閻本淇婇顐㈢仸闁哄矉绲借灒闁兼祴鏅涚粭锟犳⒑閸濆嫭瀚呴柟鍑ゆ嫹 | 闂傚倸鍊烽懗鍫曘€佹繝鍥ф槬闁哄稁鐏愰崫鍕ㄦ斀閻庯綆鍋勯崜銊╂⒑閸濆嫬鏆欓柣妤€妫涚划鍫ュ幢濞戞瑧鍘藉┑鈽嗗灥閸嬫劗鏁☉銏$厽婵犲灚鎸荤€氾拷 闂傚倸鍊烽悞锔锯偓绗涘懐鐭欓柟杈鹃檮閸庢銆掑锝呬壕濡炪們鍨哄畝鎼併€佸Δ鍛妞ゆ巻鍋撴繛鍫濈箻濮婃椽宕崟顐f闂佺ǹ锕ゅḿ鈥崇暦濡ゅ懎鐐婃い鎺嶈閹峰搫顪冮妶鍡樺瘷闁告劏鏅濇禍鐐繆閻愵亜鈧牠寮婚妸鈺傚亱闁规崘顕ч弸浣衡偓骞垮劚閹峰岣块悧鍫㈢闁瑰灝瀚€氾拷00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