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元曲名家:张养浩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6-10-17 12:51:13
经典文章

篇一:张养浩《退隐》赏析

张养浩《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赏析

【摘要】张养浩是元代有名的政治家,但同时他也是一位有名的散曲作家,结合作者生平,浅谈了他的散曲作品,着重分析散曲《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

【关键词】张养浩;散曲;描写艺术特色;韵意

一、 张养浩生平及文学创作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他“幼年好学,读书不辍”,二十岁被荐为东平(今属山东)学正,后历任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官。为官清正廉明、直言敢谏。任职期间,曾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罢官。英宗至治元年,又上疏谏元夕内廷张灯,惹"帝大怒",深感仕途险恶,随弃官归隐,后屡召不仕。公元1329年(文宗天历二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就以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历经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泰定帝和元文宗数朝。张养浩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据《全元散曲》所辑,今存小令161首,套数2首)以及诗文集《归田类稿》等。 张养浩的人生由此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任、辞官、出世。他的作品因此也呈现了不同的阶段特征,其作品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

(一)、为参破世事,揭露官场黑暗与仕途险恶之作。如《朱履曲·警世》:“才上马齐声儿唱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怨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描写一副活脱脱的官吏欺压百姓的场景,作者对此也做了警戒,告诫统治者长此以往恐怕日后起祸端的时候就没有这等威风了,看够了官场的黑暗后,作者恐怕也难免归隐之情了。

(二)、为追求隐居闲适,讴歌自然山水之作。如《寨儿令·辞参议还家连次乡会十余日故赋此》、《雁儿落兼清江引》、《水仙子·咏遂闲堂》及《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等。这一时期的散曲大多抒写个人心境与所见所闻,故乡的湖光山色,优美的自然景致,使张养浩寻求到一个与污浊官场完全不同的美好世界。而吟咏故乡的山光水色之作,工丽清新,取得较高艺术成就。

(三)、为身居要职不忘民生疾苦的作品。如著名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退隐,对于张养浩来说是不得已而

为之,当国家需要他时,百姓有了灾难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救民于灾难的路途,全身心地倾注到对国家与民众的责任上。对无论国家兴亡,百姓都生活在痛苦中的社会现实,作者做了深刻批判,对人民的同情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最后作者道出了历史真谛,不论国家兴亡,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二、 《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译义

张养浩在五十岁那年弃官归隐。他的《云庄休闲自适小乐府》,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其中大量地讴歌了隐居生活的乐趣,描写了美丽的自然景物,表达了回归自然的欣喜之情,与仕途生活的描写相比,此类作品显得轻松闲适,飘逸开阔,《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是文、诗、曲三体合一。这里着重介绍散曲《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

(一)《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原文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去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曲中去沙:犹言如海;山家:山那边。家,同“价”;行踏:走动、来往;咱:自称之词。

(二)《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译文

白云飘来,山势迷濛,景物更佳。白云飘去,山色晴明,美如图画。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我倚着手仗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看见了山那边的风景:野鹿在山草丛中安眠,山猿在野花中玩耍。我爱这变幻迷人的云霞,爱这秀丽的山峰,它的富贵无法估计。我边走边看,那云山对我也充满爱意。

三、 《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的描写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带过曲。此曲从曲词的内容来看,当是作者隐居历城时的作品。这四句由文描写山高云深的景色。高山之上,云雾缭绕,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这种在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色,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生动表现。四句中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但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 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曲中所描,景物众多:山、云、野鹿、野花、山家,这六种景物在几十字的尺幅之中,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构成

一幅水墨云山野趣图。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则不事渲染,犹如白描,本色恬淡,自然而不妖媚。

全曲写云、写山,画就一幅云山飘渺的优美图画,流露出作者对云山图景的依恋和热爱。前面的《雁儿落》,纯粹描摹自然风物,从云、山的映衬关系上,写出了云山景致的变化之势。可以说是“无我之境”。后面的《得胜令》是“有我之境”、“倚杖”两句写人看山。曲子通过变化多端的美丽山景,写出了山、云与“我”的关系。在这些景物中,除了“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之外,更有人的活动。爱自然的人也会被自然喜爱,作者不仅把自己融入云山之间,而且把云山当作充满灵性的、活的生命体,说“云山也爱我”,人与自然在这里完全融为一体,完成了这幅绝妙的山中行乐图。

四、 《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的韵意

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这正是作者理想的退隐生活,事实上有着浓厚的主观色彩。

入元以后,知识分子遭受了空前的遗弃和冷落,科举制度的废除,使他们仕途无望,传统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意识和优越性,在残酷现实的撞击下,被碾得粉碎,他们感慨万端,苦闷异常。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思索后,寻回了失落已久的主体人格,元曲家们达到了一种新的人生境界,他们的审美眼光也更加贴近自然的韵致,发现了常人所不能或没有发现的天然之美,给人以超然淡泊的艺术美感。张养浩作为元曲作家中职位最高的一个,也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超然物外,淡泊明志,保持了知识分子固有的清高孤傲、耿直不阿的品性。他们把主观感情更多地融入客观景物之中,达到了“欲辩已忘言”的忘我之境,与陶诗和盛唐山水田园诗有着相同的风致,然而又有更为深层的时代内容和更为鲜明的时代烙印。这类题材的曲子,丰富了元代散曲的内容,给元散曲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正如王国维所说:“元曲佳处何在?唯自然而已,唯意境而已。”在张养浩的《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中,人和自然交相辉映:人是自然的人,自然则是渗入人的灵性的自然。王国维先生所阐释的“自然”“意境”等审美理念,在本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显现。

诚然,我们在呼吸这首曲子所散发出来的自然气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作者

借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失意的复杂感情,但这绝对不会影响其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因为这是一种超越:对人生的超越、审美态度的超越。

五、 结语

张养浩曲子总的特色是立意高远,感情深厚,气势雄浑,结构严谨。在这总的特色之下,每一类曲子又自有特色。写景曲轻快自然,飘逸闲适如行云流水;怀古之作境界阔大,沉郁雄浑,能够高度地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写官场仕途之作深刻悲怆,揭示出官场的本质和为官的岌岌可危;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深远而感伤,将作者的一颗赤子之心捧献在读者面前。张养浩是个值得敬佩的曲作家。

参考文献

[1]李鸣,马振奎.张养浩集[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12.

[2]隋树森.金元散曲选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邓绍基.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0

[5]宋濂.元史.张养浩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

[6]魏源.元史新编张养浩传.卷四十.[M].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古籍刻印社

篇二:元曲题目

关汉卿曲二首

1.下列各项中,对《四块玉·别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曲重心,巧妙地表达了无休无止的相思之苦。

B.“凭栏袖拂杨花雪”写出女主人完全沉浸在离别之情当中而忘却了周围一切的情状。

C.“溪又斜,山又遮”写的是情人沿山溪而行的场面。

D.作者用“凭阑”、“溪斜”、“山遮”之景,突出“人去”后的情态和意绪。

2、下列对《一枝花·不伏老》中“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一粒铜豌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

A、表现了作者桀骜不驯的个性,与世俗抗争的激情

B、表现了作者为生活所迫,毅然投身为世俗所蔑视的烟花行当。

C、表现了作者虽为世俗不容,但依旧卓尔不群,坚持抗争的反传统精神。

D、表现了作者在浑浊不堪的社会现实中坚忍不拔地保持自我品格的立场。

3、《四块玉·别情》描绘的是____(A、春 B、夏 C、秋 D、冬)季的景象,这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证实。

4、下列选项对此曲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写出了女子与爱人在分别之时,难舍难分,哀婉凄苦之情。

B.“凭阑袖拂杨花雪。”作者凭栏远眺,凝望爱人远去的背影,伤心欲绝,眼前美景却衬托的是离别的悲情。

C.此曲的结尾,把相思之苦推向高潮。写出了与爱人别离的伤痛,以及难以见到恋人的绝望。

D.全曲围绕“送别”,在写出女子与爱人别离后的痛苦的同时,也形象地写出了女子不顾山水之隔,要去与恋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5、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曲作者是元杂剧的奠基入关汉卿,他与白朴、张养浩、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B.曲中“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表明所写的对节正值冬季。

C。“一点相思几时绝”中的“一点”表明主人公的愁绪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D.本首散曲前三句直抒胸臆,后四句寓情于景,表达了女主人公深切的离愁别绪。

6、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间接表达了主人公缠绵的相思之情。

B、“溪又斜,山又遮”是说曲折的溪流,巍巍的高山遮挡了视线,看不到情人的身影。 c、“人去也”似一声长叹,饱含着主人公离别的伤痛。

D、整首小令景中含情,表达了一个女子的真切、深切的离愁。

天净沙·秋思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7.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所见到的景象,是那么的幽美恬静,使得天涯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8.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此曲写出了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

B秋思是曲牌名,天净沙是题目

C此曲共描绘了九种景物,刻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

D此曲被誉为“春思之祖”

天净沙·秋

1.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乱花渐彼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2分)

咏江南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江南风景不能没有江水,所以开头几句就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秋高气爽的江南风景画。

B.如果说“烟水”、“两岸”、“芰荷”、“沙鸥”以及山光水汽,是属于水乡自然风光的话,那么,“香风”、“珠帘”、“画船儿”、“酒旗儿”就构成一派富丽的江南市井图画。

C.“酒旗儿风外飐”的“飐”,指风吹使之动,这句曲是写风把酒旗吹上了天,显出了一派动态之美。

D.这首小令的数词使用很有特色。“一江’’、“一段”、“两岸“、“再三”、“十里”等与一般诗文中所常用的“百、千、万”等相比较,显得比较“小”,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与江南风物之秀相对称,而且还平添了生动、多样、活泼的韵味。

2、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江南风景不能没有江水,所以开头几句就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秋高气爽的江南风景画。

B.如果说“烟水”、“两岸”、“芰荷”、“沙鸥”以及山光水汽,是属于水乡自然风光的话,那么,“香风”、“珠帘”、“画船儿”、“酒旗儿”就构成一派富丽的江南市井图画。

C.“酒旗儿风外飐”的“飐”,指风吹使之动,这句曲是写风把酒旗吹上了天,显出了一派动态之美。

D.这首小令的数词使用很有特色。“一江’’、“一段”、“两岸“、“再三”、“十里”等与一般诗文中所常用的“百、千、万”等相比较,显得比较“小”,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与江南风物之秀相对称,而且还平添了生动、多样、活泼的韵味。

3、 下面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江”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B、“芰荷”是指“荷花”。

C、“咏江南”用an韵,并一韵到底。

D、“看沙鸥??珠帘”米哦安歇了动态的景物。

4、 对本曲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水仙子”是这首曲的标题,“咏江南”是本曲题旨所在。

B、“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一句点出所写的是秋天的景致。

C、“卷香风十里珠帘”一句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江南人家的富庶。

D、“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两句描绘出一派祥和之景。

5、 下列描写江南地区繁华富丽的两句是( )

A、两岸人家接画檐 卷香风十里珠帘

B、一江烟水照晴岚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C、卷香风十里珠帘 爱杀江南

D、爱杀江南 酒旗儿风外飐

6、 对这首元曲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张养浩是元代散曲家,“水仙子”是曲牌名。

B、“晴岚”中“岚”是山林中的雾气,晴天空中仿佛有烟雾笼罩,故称晴岚。

C、“卷香风”一句化用了唐代杜甫的《赠别》中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该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江南水乡图,“杀”用在动词后,表程度的加深。

7、 下列对本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两岸人家接画檐”写出两岸人家房舍密接不断。

B.曲中“淡”字,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摇曳之姿。

C.“卷香风十里珠帘”暗示了江南水乡的幽雅。

D.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真切喜爱之情。

8、 下列对本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一江烟水”句展示出一幅天然美景。

B.“看沙鸥舞再三”为江南美景平添了几分青春活力。

C.“画船儿”两句写一方频频召唤,一方倦旅来投。

D.此曲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的春色。

9、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照晴岚”的意思是阳光照耀,江上腾起薄薄烟雾。

B.“看沙鸥”两句是对江南人家富裕生活的描绘。

C.“风外飐”生动写出了江南酒家的热情好客。

D.这首曲景物迭出看,各具情态,表达了欢快的情调。

10、下列对这支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运用了对偶修辞方法。

B.“卷香风十里珠帘”描画了江南水乡的繁华景象。

C.这支曲前五句写的是近景,第六、七句写的是远景。

D.这支曲描写的是江南四时的美景。

篇三:题目2424528102d276a200292e12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元曲名家:张养浩》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438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免费论文网 卡耐基范文网 最近更新 公文素材库 文库114 范文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公文驿站 公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