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呼兰河传》读后感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9-07-23 09:52:30
经典文章

《呼兰河传》读后感

  秋雨潇潇中,与众友人雨中探访了萧红的故里,祖居地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隔了久远的光阴,这儿已是荒草萋萋,坟茔数丘。放眼望去,但见田野无垠,秋空辽阔,路旁的高粱依然挺拔着行将枯黄的茎秆,长穗无语,兀自风中摇动,如沉默的幽歌。

  归来,突然很想重温一下她的文字,于是数日埋头于翻看《呼兰河传》。这样一个悲情的女子,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写下这些洋洋洒洒的文字的呢?

  (一)

  唏嘘于她的命运。在她短短的一生中,寂寞与无助始终困扰着她。“颠沛流离,命运多舛”这八个字足以概括她的命运。生活贫困、情感伤害、身体病痛终其一生,在这样的困境中,只有八年的创作生涯,她却坚持创作出了近九十万字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小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等。

  看矛盾为《呼兰河传》写的序言,心情是沉重的。想当初矛盾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心情也必定是沉郁的,尽管他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矛盾是带着感伤的心情写这篇序言的,想必他是熟悉萧红的,他觉得萧红的早逝是“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为了追求真理而牺牲了童年的欢乐,为了要把自己造成一个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甘愿苦苦地学习,可是正当学习完成的时候却忽然死了,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是的,萧红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她有多少未竟的事情要去做,即便在病危时,她也始终渴望着生,幻想着要写《呼兰河传》的续篇。然而她死了,寂寞地死去了,身边几乎没有朋友。

  萧红的心境是寂寞的,然而初看《呼兰河传》前面的文字,是貌似轻松的。透过这些貌似轻松甚至有些诙谐的语言,我们却能听到她寂寞的心声。

  喜欢萧红的文字。她的文字是朴实细腻的,描写近乎入微;她的情感是敏锐纤细的,看似冷静的笔触下,其实跳动着一颗多情的心;她的文笔明丽凄婉,一种淡淡的忧郁充斥其间。她的独特的超常规的语言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现在想来,在我有限的读书生涯,语言风格让我印象深刻的大概有三本书吧,一本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一本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再一本应该就是萧红的这本《呼兰河传》了。萧红的文笔介于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其散文化的结构以及诗化的风格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这种艺术风格是我所喜欢的。

  沉浸其中。随着她的娓娓讲述,我仿佛置身于呼兰河这个偏僻闭塞、寒冷异常的东北小城。小城的街道似曾相识,那个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尤其让人过目难忘。连小燕子的描述都妙不可言,差一点被泥坑粘住的小燕子“赶快地头也不回地飞跑了”;马的可怜描写得极为细致,雨后经过泥坑的人们简直令人发笑……萧红笔下轻松诙谐甚而带些讥讽的语言更是将小城人的看客心理揭露无遗。

  为死人预备的纸扎描写在第一章中占了不小的篇幅,描述得可谓栩栩如生,语言俏皮可爱。这大概是因为作者是从儿童的视角观察并用孩子的语气讲述的吧,总之读来清新无比。

  小城的生活如一潭死水,是静止的;小城的人们日复一日,过着呆板单调的生活。吃饭穿衣是他们人生的唯一目的。一切顺其自然,该生生,该死死,并不见多少喜悦和悲哀。

  很多时候,很多地方,一如小城。唯一不同的,是没有萧红这样一位才女含泪微笑的书写吧。

  (二)

  读到“火烧云”一节。这一节是曾被稍作修改选进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也曾被选作阅读理解题多次被学生练习过。今天放进原著中读,感觉真是太符合萧红的语言特点了。这些描述固然体现了萧红的奇特诡异的丰富的想象力,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生动形象的描写力以及她纤细敏感的内心世界,但是,今天再读,我却从这些极力铺陈的文字中读到了萧红童年的极度的寂寞!一个几岁的孩子,如果有更多的去处可去,如果有更多的人去呵护关爱,何至于每日只盯着小城的上空发呆,只围着祖父的园子戏耍。正是萧红的寂寞的童年经历,造就了这本耐人寻味的经典之作。这是萧红之殇,亦是读者之幸。

  萧红实在是语言的高手。她的悲凉、讥讽是隐藏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文字之中的,稍一留意,这些直抒胸臆的句子便会显露出来。如第二章中写“跳大神”一节,描述完了大神的热闹荒谬、观者的痴迷兴叹,作者笔锋一转,突然写出了这样的句子——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热闹中的寂寞,寂寞背后隐藏着一种悲凉——人生的悲凉,萧红的悲凉。

  (三)

  不知为什么,却又喜欢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小城的种种风情。这的确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跳大神”“放河灯”“河边听戏”“逛庙会”等等习俗,在作者笔下,热闹中透着有趣,有趣中透着悲哀。大神的装腔作势、观者的迷信混沌,让“跳大神”这一旧日习俗镀上了诡秘的色彩。“放河灯”则是民间的旧俗,是鬼神说的产物,传说是鬼托灯而重生的日子。即便是这样应当心怀敬畏的时刻,萧红的笔触依然充满了对世俗的批判和鞭挞。如写到七月十五这夜出生的孩子,婚嫁时是不受欢迎的,不过因了钱的关系是大可通融的。“虽然就是一个恶鬼,有了钱大概怕也不怎样恶了”,“有钱能使鬼推磨”,多么辛辣的讽刺啊!“听戏”一出特别有意思。社会百态,人情民俗一览无余。与其说是看戏,不如说是看小城人的本色表演。老百姓的人情世故,如若演起来,一定会是更为精彩的戏剧。“逛庙会”则对男女尊卑的不公多有讥讽。正如人们拜庙要先到老爷庙报到,而后才上娘娘庙去一样,男人打起老婆时也会振振有词:“娘娘还得怕老爷打呢?何况你一个长舌妇!”,好像男人打女人是天理应该,神鬼合一。

  …………

  小小的呼兰河城,在困居于香港的萧红笔下,摇曳着奇幻的色彩。如雨后的彩虹,闪烁着童年短暂的温馨、祖父的温暖、后园的欢乐、小城人的卑琐众生相以及她无羁的心与幽深的寂寞。

  是含泪微笑的追忆。

  是生命幻灭时的海市蜃楼。

  (四)

  第三章所描述的生活也许是萧红一生中最为快乐无忧的日子吧。如果给它起个名字,教科书上所节选的那篇文章的名字应该是最为妥帖的题目了,对,就是《我和祖父的园子》。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萧红写下这句沉郁深情的话时,我想她的眼前定会出现祖父慈祥温和的笑脸,心中定会泛起这人间最为真切的温暖。这世间唯一最深爱她的人,连同可爱的大花园,已镂刻在她的灵魂深处,让她有勇气在那悲凉的世间继续行走。

  尤其喜欢这段文字,经典的文字,让我忍不住读出声来的文字——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自由的文字,自由的心,属于童年的萧红,快乐的萧红,不解人世艰难的萧红。

  和祖父学诗一节读来饶有兴趣。祖父好似深谙小孩子的心理,从不刻意强求,小孙女喜欢什么就教什么,一切从兴趣出发,不喜欢的就换一个教。即便令家中其他人讨厌头疼的“我”的大叫,祖父也予以了极大的宽容,至多警告说“房盖被你抬走了”。对于我对诗意的究根问底,祖父也是一直以笑相待的。

  祖父的烤小猪,烤鸭子的美味也一直萦绕在萧红此后悲凉的梦境中吧。梦境中,“我”狼吞虎咽,祖父满面含笑。

  祖父的笑是萧红童年温馨快乐的源泉哦,滋润着她此后余生。

  (五)

  “荒凉”一词一再出现。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院子是蒿草的世界,朽木头、破砖头左堆右扔,打碎了的大缸、破口的坛子、腐朽的猪槽、生锈的铁犁头在萧红的笔下闪着回忆的幽光;破房子、大门洞、透窟的瓦、成群的耗子、房顶的草,摇曳在孤寂的萧红的梦境。一切透露着破落的贵族之家的最后威严。各种租户维持着这种残存的威严。

  在萧红的笔下,这些租户以各式姿态浮现于画面。“漏粉的”“养猪的”“拉磨的”是麻木不仁的,萧红犀利的笔含着反讽。“一个一个的和小猪差不多,住在这房子里边是很相当的,好房子让他们一住也怕是住坏了。”他们“天天里边唱着歌,漏着粉”,逆来顺受。在萧红看来,这是含着眼泪的歌声,是苦多乐少的人生。粉房里的歌声,像一朵腥红的花开在了萧红悲凉的梦境。

  团圆媳妇,就在萧红的梦境中慢慢盛开,又慢慢凋零,在看似关怀,实则虐杀中死去。可怜活泼开朗的12岁少女在婆家及一众“善心”的看客们乐此不疲的狂喊声中被折磨而死!而看客们依然饶有兴致地看着身旁的风景和故事。

  看客,麻木地看众生,亦麻木地看自己的一生。

  看客,在呼兰河的小城里游弋。

  我们的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幽灵呢?

  (六)

  故乡是一支丽歌,一支浮现祖父温情的歌,它温暖了行将枯萎的萧红的梦境;故乡又是一曲哀歌,一曲众生灵魂挣扎的歌,它漂浮着麻木的痛苦与与觉醒的呐喊!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呼兰河传》读后感》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19580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免费论文网 创业找项目 最近更新 公文素材库 文库114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