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书屋 导航

备战高考资料——历史二轮复习知识能力目标的细化(中国史)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2018-03-26 09:14:25
经典文章
中国古代史

史实与分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单元:先秦史

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2. 夏商周的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3. “百家争鸣”及科技文化

明确概念:

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礼乐制度;“刀耕火种”、耜耕(锄耕)、金石并用、千耦其耘、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井田制、初税亩、重农抑商、“工商食官”;百家争鸣、学在官府、私学、儒家(仁、礼、六经、亚圣、王道、王霸并用等)、道家(“道”、无为而治等)、法家(法、术、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司南、十进制、九九乘法表、算筹法、《甘石星经》、《考工记》、《诗经》、《离骚》与楚辞体、甲骨文、大篆

 

 

170万年前,元谋人(云南)出现

约六七十万年前,出现了与现代人较接近的北京周口店人

5万年前,我国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约一万年前,原始农业出现

约七八千年前,最早的松土工具耒耜出现,我国农业进入耜耕阶段

距今七八千年前,我国母系氏族公社发展到繁荣时期,考古已发现了属于该时期的7000多处遗址(如半坡文明、河姆渡文明等)

距今5000年前,众多氏族部落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夏启继任为王,开始“家天下”时代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定都镐京,西周开始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幽王死难,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私田合法化

约公元前571年—前471年,老子。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道家学派创始人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孔子。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公元前468 年—前376年,墨子。滕国人(今山东境内)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开始

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

公元372年-前289年,孟子。山东邹城,曾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公元369-前286,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道家学说主要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商鞅在秦国先后两次实行变法

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约公元前280--前233年,韩非子。法家代表人物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公元前256年,秦灭周王室,周朝灭亡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王朝

 

第二三四单元:秦汉到宋元史

1. 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 汉至元的经济

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5. 程朱理学

6. 汉至元的科技文化

7. 北魏孝文帝改革

8. 北宋王安石变法

9. 唐太宗

 

史实与分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5. 知道秦汉至宋元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概况,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6. 列举该时期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7.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 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说明两宋时期儒学的发展。
明确概念: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官僚制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秦直道、半两钱、小篆、隶书

(两汉时期)中外朝制度、尚书台、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王国问题、休养生息(文景之治)、七国之乱、推恩令、察举、征辟(召)、犁壁、耧车、耦犁、翻车、水排、提花机、五铢钱、“市”、盐铁专卖、丝绸之路、黄老之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新儒学(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太学、《九章算术》、“蔡侯纸”、《氾胜之书》、汉赋、草书、楷书(正书或真书)、行书

(魏晋南北朝)屯田制、均田制、九品中正制、门阀制度(士庶之分)、灌钢法、草市、三教并行与三教融合、《齐民要术》、

王羲之《兰亭序》、“以形写神”

(隋唐)三省六部制、道、藩镇割据、科举制、曲辕犁、筒车、大运河、唐三彩、秘色瓷、缂丝技术、柜坊、飞钱、坊市制度、开元通宝、“三教合归儒”(道统思想)、雕版印刷术、唐诗、画圣吴道子等

(宋元)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参知政事、“杯酒释兵权”、文官制、通判、路、一省两院制、行省制度、黄道婆、交子与会子、晓市与夜市、瓦肆、租佃制、程朱理学(理、气、“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知先行后等)、程颢与程颐、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陆九渊、毕昇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授时历》、王祯与《农书》、宋词、元曲、风俗画、画学、南戏、元杂剧等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王朝

217年—前210年,修筑万里长城,每年动用民夫多达40余万

213年,秦始皇禁私学,下焚书令,烧毁秦纪以外的列国史籍,焚毁儒家经典与诸子百家著述,《诗》《书》百家语限博士官保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

212年,在咸阳活埋术士、儒生四百六十余人

220年—前210年,秦始皇先后巡游六次,直到前210年死于第六次巡游途中

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今安徽境内)起义,同年项羽、刘邦起兵

207年,巨鹿之战,项羽大破秦军主力

206年,刘邦入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

206年—前202年,楚汉之争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180——前141年,文景之治

154年,七国之乱,中央政权历经3个月艰苦战斗,赢得了胜利

138——前126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凿空西域)

134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建议独尊儒术

127年,汉武帝(前141年——前87年在位)颁布推恩令,藩国势力日益削弱

119年,汉武帝采纳桑弘羊建议,实行盐铁专卖

118年,发行五铢钱

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3年,昭君出塞(汉元帝在位)

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

25年,刘秀称帝,为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光武中兴

67年,汉使者陪同两位天竺僧人回到洛阳,汉明帝命建白马寺

105年,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史上一次革命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

190年,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废少帝,立刘协为帝,即献帝,进入群雄割据时期

196年,曹操迎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实行屯田制

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军

220年,曹操卒,其子曹丕篡东汉,改国号为魏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仍为汉,建都成都,俗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城为建业(今南京)

263年,邓艾率魏军入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天下,三国结束

291-306年,八王之乱,晋国力大损

316年,西晋灭亡

318年,司马睿称帝于建康,史称东晋

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

420年,刘裕废晋帝,改国号为宋,南朝开始,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至589年隋灭陈

471—499年,魏孝文帝改革,前期冯太后主持,后期孝文帝亲政继续改革

534年,北魏一分为二:东魏与西魏

550年,高洋篡夺东魏政权,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

557年,宇文氏篡夺西魏政权,建立北周

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581年,北周被杨坚篡夺,改国号为隋

 

589年,隋灭陈,统一天下

584—610年,隋在充分利用过去运河和天然河流的基础上,先后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并重修了江南运河,形成了以国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河北涿郡、南达浙江余杭的大运河。

618年,李渊称帝,国号为唐,定都长安

621年,高祖废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久即位为唐太宗

627年,唐太宗大并州县,分天下为十道

755——763年,安史之乱

907年,朱温废唐自立为帝,建国号梁,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907年-960年,五代十国时期。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同时各地先后出现了吴越、南唐等政权,史称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与发展

 

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他就是辽太祖。

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

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005年初,辽宋双方订立澶渊之盟。从此形成宋辽对峙局面。双方贸易往来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立西夏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

1125年,辽天祚帝为金军所俘,辽朝灭亡

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俘获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1127年,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确定下来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蒙古贵族推他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国号为元

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

1368年,朱元璋的军队攻占大都,灭亡元朝

第三单元:明清史

10. 明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1. 明清的经济发展

12.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3. 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明确概念:

内阁制(票拟权)、明三司、厂卫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总理处)、廷寄制度、密折制度、督抚制、八股取士、风力水车、一条鞭法、地丁银、明清瓷器(五彩瓷、粉彩、珐琅彩等)、资本主义萌芽、商帮(晋商、徽商)、工商业市镇、租佃制、明“海禁”政策、清闭关锁国政策、陆王心学(王阳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明清小说、文人画、京剧(徽汉合流)

 

1368年 朱元璋建立明朝,建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

1369年,太祖朱元璋确立分封制,命令各皇子就藩拱卫京都

1374年,太祖罢市舶司,诏令“片帆不许下海”,以防倭寇

1380年,朱元璋撤销中书省,废丞相,宰相制度结束

1399—1402年,“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攻破京师称帝,即明成祖

1403年,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有决策参与权,无决策权

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改称京师

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

1557年,葡萄牙人窃据澳门

1624年,荷兰侵占我国宝岛台湾

1627年,陕北农民起义,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明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

1644年,清军入关打败农民军。不久,清顺治帝迁都北京

1661—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军,收复台湾

1677年,康熙帝设立南书房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

1681—1683年,清廷收复台湾

1686年,康熙在广州设立专门对外贸易的商行,俗称十三行

1729年,雍正帝设立军机

1732年,军机房改称军机处,正式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

1773—1782年,编撰《四库全书》

1790年,徽班进京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华(乾隆在位)

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来华,与嘉庆帝的会面因礼节之争取消

1838年,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1839年,林则徐到达广州,虎门销烟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近代史开始

第一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初期变革与转型

——中国近代化的孕育与启动

一、 历史时期 1840-1894)

二、 历史阶段特征:

1.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屈辱史)

2. 中国开始进入民主革命时期,但仍处于旧式农民起义阶段(抗争史)

3. 中国开始从农耕文明时代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探索史)

三、 知识点(考点):

政治史: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洋务运动与洋务企业

思想文化史:新思潮的萌发;洋务思想;早期维新思想

 

把握史实:

1. 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2.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

3.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与发展的过程

4.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明确概念:

禁烟运动(虎门销烟)、闭关锁国政策、出超(贸易顺差)、入超(贸易逆差)、《南京条约》及附件(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瑷珲条约》等、总理衙门、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军的北伐西征与东征、天京事变、《资政新篇》

自然经济、纺织分离、耕织分离、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海军衙门、京师同文管、福州船政学堂、留美幼童)民族资本主义(发昌机器厂、贻来牟机器磨坊、继昌隆缫丝厂等)

地主阶级抵抗派、《海国图志》、早期维新派、洋务派、中体西用

分析与理解

1. 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2. 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

3.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运动失败的原因

4.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1840年8月 英军抵达天津大沽口外,道光命琦善转告英人,答应惩办林则徐、邓廷桢

1840年10月,琦善署理两广总督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

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军死伤700余人,师船、拖船沉毁11艘英军占领了香港岛

1842年8月,英舰进逼南京下关江面,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英国政府迫使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

1844年7月,中美签订《望厦条约

1844年10月,法国与中国签订《黄埔条约》

19世纪40—50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51年1月 洪秀全领导拜上帝会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1年12月,永安建制封王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建都,改称天京

1853年5月—1855年3月,太平军北伐

1853年6月—1855年10月,太平军西征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4月,太平军攻破江北大营;6月攻破江南大营

1856年9月,天京事变

1854年、1856年英美先后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1856年10月,英利用"亚罗号事件"进入珠江炮轰广州,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次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联合英国侵华

1857年5月,石达开避祸离开天京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广东巡抚柏贵投降,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后被送往印度加尔各答囚禁

1858年初,清军重建江南、江北大营,再次围攻天京

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率舰陆续来到大沽口外,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谈判俄美的照会还表示愿意充当"调停人

1858年5月,俄国趁火打劫,用武力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

1858年6月,清政府天津议和分别与俄英法美签订《天津条约

1858年9月,太平军再破江北大营

1859年6月,英法舰队到达大沽口外,以武力威慑清政府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因清军战术得当,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唯一次胜利

1859年,洪仁玕提出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1860年5月,太平军再破江南大营

1860年8月,大沽失陷。英法联军长驱直入占领天津

1860年9月,咸丰帝以北狩为名携后妃等离京逃往热河避暑山庄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抢劫焚毁圆明园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迫签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

1860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

1861年9月,安庆失陷

1861年秋末,曾国藩设立安庆军械所。以手工仿制开花炮、弹药及轮船,为湘军提供部分武器装备

1862年8月,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京师同文馆

1863年6月,石达开部在四川大渡河畔覆灭

1864年,俄国强迫清政府订立《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土地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

1864年7月,天京失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65年9月,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成立,简称江南制造局或江南制造总局,又称作上海机器局

1866年,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

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1876年制造第一艘小火轮1877年兼造车床1890年已发展成为拥有车床10多台,可以容纳200人工作的工厂

1867年,创设天津机器制造局

1872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发,其后三年,187318741875每年各有一批,共120

1873年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晚清时创建的第一家官督商办的近代企业

19世纪60—70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1874年日本企图入侵台湾,引起清政府警惕年底恭亲王奕䜣开始筹议海防1875年决定由李鸿章左宗棠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

1878年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

1878年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1881年全面投产

1879年7福建水师正式宣布成立

1885年,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设立

188812月,北洋水师在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

1888年,南洋水师正式成军

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筹设官办织布局1889年张调任湖广总督,机器等设备运到武昌,即湖北织布局

1890年,汉阳铁厂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开始兴建,1893年9月建成投产

 

 

“出超”,又称“贸易顺差”,即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商品的总值超过从国外进口商品的总值。

“入超”又称“贸易逆差”,即从国外进口商品的总值超过向国外出口商品的总值。

出超与入超是指外贸战略两种选择的结果.国际贸易产生的最本质的原因是在于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生产设施等条件存在差异,为使这些条件得到最佳利用,通过贸易交换各自的产品.出口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起来不花算的产品.这是一种互利的行为,也是亚当-斯密"绝对成本论"和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立论的依据。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

      ——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四、 历史时期 1894——1919)

五、 知识点(考点):

政治史: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经济与社会生活史: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思想文化史:维新改良思想、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

选修:戊戌变法、孙中山

三、历史阶段特征:

1.政治领域: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资产阶级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领域: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黄金时期”;

3.思想文化领域: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等广泛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4.社会生活领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服饰等方面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把握史实:

1.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战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2.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4.清末新政的主要措施

5.列举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6.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7.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8.列举近代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表现

 

明确概念:

“大陆政策”、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之战、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商品输出、资本输出、“门户开放”、戊戌变法(公车上书、保国会、百日维新、京师大学堂、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庚子拳变、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护馆助剿、天津都统衙门)、《辛丑条约》、清末新政、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立宪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保皇派、兴中会、光复会、同盟会、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文学社与共进会、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五色旗、《临时约法》、北洋军阀、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实业救国”、南张北周、维新派、顽固派、《时务报》、《国闻报》、三世说与托古改制、三民主义、《民报》、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新道德与旧道德、文学革命、马克思主义、问题与主义之争

 

分析与理解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中方战败原因

2.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3.分析戊戌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失败的原因;评价戊戌变法

4.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评价义和团运动

5. 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影响)

6. 评价清末新政

7. 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与条件;评价辛亥革命

8.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9. 评价三民主义

10. 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及评价

11. 分析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向清政府乞援,日本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也出兵朝鲜

1894年7月,丰岛海战爆发日本不宣而战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字袁世凯小站练兵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1897年德国借口两个传教士在山东被杀派舰队强占胶州湾。清政府被迫同意将胶州湾租给德国,并允许德国在山东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此后,俄法英日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7年10月,《国闻报》创刊于天津。连载严复译的赫胥黎《天演论》

1898年4月,保国会在北京成立,是维新派的重要政治团体

1898年6月—9月,百日维新

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成立

1898年9月,戊戌政变

 

1898年10月,义和拳首领赵三多在山东冠县竖起“扶清灭洋”大旗

1899年7月,流亡海外的康有为组织成立保皇会(又名中国维新会)

1899,张謇大生纱厂建成投产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1902年,荣氏企业开业

1903年,邹容发表《革命军》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癸卯guǐ mǎo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

1904年11月,光复会正式成立于上海。由蔡元培章炳麟陶成章等发起,蔡元培任会长,宗旨是“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

1904年2月—1905年9月,日俄战争

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1905年9月,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立宪”

1907年,安庆起义,秋瑾、徐锡麟等就义

190910月,京张铁路建成通车(19059月开工)

19114月,黄花岗起义;

19115月,皇族内阁出台

19116月—10月,四川保路运动

 

19111010日,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

19121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212日,清朝宣统帝宣布退位,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次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

1912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

19132月,国民党在正式国会的选举中赢得胜利

19133月,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

191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武力讨伐袁世凯失败

1913年10月,国会选举世凯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

1913年11月,袁世凯以“叛乱”罪名下令解散国民党,并驱逐国会内国民党籍议员

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

1914年7月,一战爆发,北京发表中立宣言

1914年9月—11月,日英联军攻占青岛,德军投降

1915年5月,袁世凯政府被迫接受日本“二十一条”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1915年12月,袁世凯改共和体制为帝制,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

1915年12月,唐继尧、蔡锷等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袁忧愤而死

1917年7月,张勋12岁的溥仪抬出来复辟,仅12天就草草收场

1917年7月,因北洋政府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南下广州举起了护法的旗帜,1918年5月失败

1918年11月,一战结束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 历史时期 1919——1949)

二、知识点(考点):

政治史: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经济与社会生活史: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思想文化史: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把握史实:

1. 五四运动概况(口号、过程及结果)

2. 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三大主要内容

3. 北伐战争战况(斗争对象、战略方针及战场、主要战役等)

4. 红军长征概况(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会师等)

5.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

6. 解放战争的概况(时间、主要战役等)

 

明确概念:

五四运动(三罢斗争、五四精神)、中共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新三民主义、国民党一大、党内合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四·一二”与“七·一五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长城事变、华北事变、东北抗日义勇军、长城抗战、八一宣言、一二九运动)、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境外战场、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与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持久消耗战”、南京伪国民政府、枣宜会战、长沙会战、中国远征军、豫湘桂战役、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论持久战》、百团大战、皖南事变、“三三制”原则、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扫荡”与反“扫荡”等)、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中共七大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重庆政协会议、“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改订新约运动、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挺近大别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北平和谈、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分析与理解

1. 五四运动的原因及意义

2.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评价大革命(功绩与教训)

3. 比较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的异同

4. 长征意义及长征精神

5.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的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意义;分析中国坚持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6.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191954日,五四运动爆发

191910月,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1920年8月,陈独秀、李达等人在上海发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小组10月,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192011月,孙中山举起第二次护法运动旗帜,19226月因陈炯明叛乱而失败

1921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1922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

1923年7月,中共三大召开,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议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讨论了国民党改组问题

1924年5月,黄埔军校建立

1924年11月,孙中山应邀北上,呼吁国民会议运动

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

1925年7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正式成立国民政府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1926年9月,冯玉祥率部在绥远五原(今属内蒙古)誓师,组织国民军联军约5万人(后发展到约20万人)响应北伐

1927年1月,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1927年4月,蒋介石反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1927年7月,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8月,八七会议

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朱德、陈毅率部分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军胜利会师)

1928年4月—6月,南京国民政府再度北伐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身负重伤,稍后死亡

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实现统一

1929年1月,毛泽东率红军出击赣南,开辟了赣南闽西根据地即中央革命根据地,原井冈山根据地由彭德怀守驻

1929年,蒋桂战争;蒋冯之战

1930年5—10月,中原大战

1930年底至1931年9月,中央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

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1月,一二八事变,日军入侵上海

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就任“执政”

1933年,日本制造长城事变,入侵热河、察哈尔

1934年3月1日,伪满洲国改称“满洲帝国”,溥仪改称“皇帝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1935年8月,八一宣言

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

1935年12月,一二九运动;瓦窑堡会议

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成立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年7月,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1937年8月,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开始,国民党军队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7年9-11月,太原会战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1938年1—6月,徐州会战,取得临沂大捷和台儿庄大捷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38年6—10月,武汉会战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938年12月,汪精卫集团投降日本

1939年9—10月,第一次长沙保卫战

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

1940年5—6月,枣宜会战,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为国捐躯

1940年8—12月,百团大战

1941年1月,皖南事变,抗战中国共摩擦最严重的一次

1941年9—10月,第二次长沙保卫战

1941年12月—1942年1月,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大捷,为“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

1942年2—8月,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

1943年1月,中美、中英在重庆签订新约废除领事裁判权等,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1943年10月—1944年4月,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

1944年1月,解放区(抗日根据地)局部反攻

1944年4月至年底,豫湘桂战役

1945年4—6月,中共七大召开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19455月,国民党六大召开断然拒绝中共提出的联合政府”的建国方案。通过了《关于国民大会召集日期案》,决定于1945年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宪政“还政于民”。

1945年7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近郊波茨坦举行会议,期间发表对日最后通牒式公告。

1945年8月,苏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订投降中国书

 

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重庆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改组国民政府、实施和平建国纲领、制定宪法等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夏—1947年2月,各解放区歼敌70多万人,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

1947年3—8月,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7年9月,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大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

1949年4月,北平和平谈判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横渡长江,23日,解放南京

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功召开

1949年6月至1950年6月,追歼残存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残余部队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

 

 

第四单元  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

二、 历史时期 1949——1978)

二、知识点(考点):

政治史: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政权的斗争、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经济与社会生活史: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思想文化史:毛泽东思想的发展(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把握史实: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

2. 概述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3. 列举建国初期恢复与发展经济的措施

4. 列举一五计划建设成就

5. 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6. 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曲折发展历程

7. 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的变化

 

明确概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平政协会议)、《共同纲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银元之战、米棉之战、过渡时期与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一化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统购统销、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困难时期、七千人大会、八字方针(调整充实巩固提高)、革委会(革命委员会)、“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亚非万隆会议、“求同存异”、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论十大关系》、“两弹一星”、双百方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分析与理解

1. 新中国诞生的意义

2. 比较《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异同

3. 评价三大改造

4. 评价中共八大

5. 评价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6. 文革发生的原因及教训

 

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功召开

1949年6月至1950年6月,追歼残存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残余部队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

1950年春,“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1950年夏,基本完成追歼残敌和大规模剿匪任务

1950年6月,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7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入朝鲜;10月,彭德怀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1950年10月,开展镇压反革命的运动

1951年4月,毛泽东为中国戏剧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底,基本肃清了祖国大陆的反革命势力

195112月—195210月,在全国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1952年底,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4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64月,正式提出“双百方针”;《论十大关系》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569月,中共八大召开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

1956年,国家制定了12年的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全国私立中小学都改为公立学校

19576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4月—1958年底,整风运动——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改进党的作风。后发展为反右派斗争,犯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

1958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1958年至1960年间,大跃进运动

1959年—1961年,三年大饥荒

1960年冬,中央开始调整农村工作

1961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196212月,七千人大会召开

1962年,经济有所恢复与发展

19646月,我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导弹

1964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59月,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

19665月—197610月,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十年浩劫

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610月,中国首次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1967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了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呈现回升状态

1976年10月,"两个凡是"出台。"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开始科学领域拨乱反正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胡耀邦的组织和推动下,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第五单元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三、 历史时期 1978年底至今)

二、知识点(考点):

政治史: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祖国统一大业;新时期外交成就

经济与社会生活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思想文化史: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思想、新时期的科技与教育

 

把握史实:

1. 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3. 列举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

4. 概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的演变

5. 概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明确概念:

平反冤假错案、1982年宪法、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一国两制”理论、“无敌国”外交、两个凡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浦东新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两弹一星”、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双百方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分析与理解

1.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2. 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的演变、总结经验教训

3. 近代开放与当代开放的区别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胡耀邦的组织和推动下,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订了“分地生死文书”

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方针

1979年春,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

1980年,中央发文肯定和支持承包责任制

1980年6月,四川广汉县出现第一个乡政府

1980年8月,设立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1年9月,叶剑英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呼吁国共第三次合作

1982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正式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把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作为新时期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和处理中共同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原则

19829月,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

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现行宪法)正式通过并颁布

1983年,中央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1983年,银河—I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每秒钟运算1亿次的计算机)

1984年5月,国务院确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10月,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主战场开始移向城市

1984年12月,中英两国首脑在北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6年4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召开,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基本路线

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1990年,启动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

1990年11月,台湾民间组织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简称海基会

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华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112月,大陆方面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简称海协会

199212月,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企改革

1992年10月底至12月初, 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会谈最终形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

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召开。“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基层民主选举有了法律保证

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颁布《行政复议法》规范政府行为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立,成员国为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备战高考资料——历史二轮复习知识能力目标的细化(中国史)》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m.850500.com/news/175037.html 转载请保 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百味书屋

© 百味书屋 m.850500.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